看书文学 > 姑娘她戏多嘴甜 > 第428章 因地制宜

第428章 因地制宜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此刻的宝安苑,算不上鸦雀无声,但在场之人,即便是与身边人交流,也都压低了声音。

    他们不想影响台上思考的温辞。

    温辞被“刁难”了一上午了,无论是特特来看热闹,还是兴趣仅在茶会上的人,到了这会儿,大部分人都会承认,温辞学问不错,且极有风度。

    易地而处,被人质疑,还一轮接一轮的考验,哪怕肚子里的墨水撑得住,精神都不一定扛得住。

    温辞抗住了,且抗得很漂亮,举手投足里,一位学生该有的谦逊、大方又不缺自信,彰显无遗。

    这很能得人好感。

    江绪的提问,从语气、态度来看,他对温辞并无“恶意”。

    不是阴恻恻地在题目里给温辞挖坑,也不是为了一探温辞虚实、咄咄逼人,亦不跟戴天帧一样,明着提问、实则撑台面。

    江绪就是问了自己的心中所想,且点了温辞的名,想听一听对方的见解。

    仅此而已。

    因而,这时候就该静下来,让温辞仔细想一想答案。

    可事实是,大家伙都实在忍不住不说话。

    这道题,能说道的东西太多了。

    “不好答啊……”高台上,有人低声道,“纸上谈兵,最容易假大空。”

    “假大空就假大空,”另一人道,“空一些、虚一些,也好过不知状况却硬要接地气,被懂行的人一听,贻笑大方。”

    “这里能有几个懂行的?”

    “喏,”一人指了指高台下面,“看到搭着的桌子没有,今儿出了什么题、谁做了什么答,都有人记下来。”

    此举,方便考生之后整理,也方便那些没法来宝安苑的人。

    “京里肯定不缺了解蜀地状况的,温辞若是胡乱指点,别人一看……”

    这些议论声,就在温家人边上。

    温慧听见了,着急地拽紧了温宴的手:“阿宴……”

    “别急,”温宴以笑容安慰温慧,“先听哥哥怎么答。”

    说着,温宴抬眼看向温子甫。

    温子甫摸着胡子,沉沉看着温辞,眼睛里,有些紧张,但也有信心。

    温宴知道,温子甫和自己想的是一样的。

    蜀地水利状况,这题对温辞很难,太空泛了,但温辞有一个优势,他好好读过李三揭写临安府水情利用、改善的文章。

    李三揭精通水利,写的这篇文章,是真真正正的言之有物。

    霍怀定拿到了以后,让霍以暄细读过,同样,温子甫也让温辞认真念过。

    不仅让念,他还给讲。

    里头的每一个点,拆开来揉碎了,全部教给温辞。

    温子甫本就是临安府的官员,解释起来头头是道,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后来也请教过李三揭,自己懂了,继续教儿子。

    有这样一篇珠玉文章在前,温辞便是假大空,也不至于飘到天上去。

    至于最后能不能讲出花来,就看温辞读书的脑子了。

    是死读书,还是有灵气。

    曹氏听了其他人几句议论,又见身边的温子甫神色凝重,亦明白了艰难。

    “老爷,”曹氏吸了口气,“辞哥儿……”

    她才刚说了个头,自己就顿住了,因为温辞睁开了眼睛。

    曹氏哪有心情再和温子甫说话,她全心全意都在儿子身上了。

    温辞拱手,清亮的声音传开:“江兄这么问,自不是想听我做一篇空泛文章,也不是拿先生们教的套话来说水利,那些东西,江兄必定也背得滚瓜烂熟,且你熟悉蜀地,滚瓜烂熟之后,还能再扩展一番。江兄想听的,是地方官员、百姓在面对江河水流时,到底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江绪颔首:“是,这是我的目的。若要以此写策论,我能写出三五篇不重样的。”

    可文章仅仅只是文章。

    文章不等于实际,不等于水流。

    温辞道:“水情的水,是江海湖泊,也是汩汩溪流。

    很遗憾,我没有到过蜀地,我对蜀地水情的了解,仅仅只是那几条出名的江流,知他们源头,以及修建百年、出名的堤坝堰而已。

    不知其支流多少,不知其左右地形,不知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那我说出来的利用、治理,也不过是一拍脑袋、胡乱想象。

    而水,是由不得一个人来胡乱想象的。”

    温辞答题的方式让所有人都愣了愣。

    “答不上来?所以……”

    “可他也没有说错啊。”

    只有江绪,眉头蹙着,却是微微点了点头。

    “你看,江绪好像赞同温辞。”

    “本来就是,那些套话都背腻了,我不信温辞不会背,他就是觉得背那些应对江绪没意思。”

    台上的温辞稍稍停顿,又开口了:“因地制宜,无论是农耕还是水利,都脱不开这四个字。大的、宽泛的,各地自有不同,一些细小之处,我可以和江兄,以及各位分享一下临安府的做法。”

    李三揭在地方上确实费了苦心。

    临安有山,有平原,有临海,山上有溪,平原有河,河入大海。

    不同分布的村镇百姓怎么利用水,怎么跟水打交道,细致又周全。

    江南多雨,再是小心应对,也不可能杜绝水灾侵害,如何观察水患,如何应对它,又如何再灾后迅速重建、甚至利用水灾带来的东西……

    温辞语速不快,节奏适宜,不说学子们,整个宝安苑随着他的声音,一点一点,鸦雀无声。

    边上记录的学生,奋笔疾书。

    说到最后,温辞道:“还是那四个字,因地制宜,临安府的状况未必适合蜀地。

    蜀地很大,比临安府大得多,且地形复杂,细化到每一段河道,一个村落,没有一模一样的方式可以去套用。

    地方上到底要怎么做,需得看过、了解过、想过。

    我刚才说临安府的应对,也是临安官员们代代思考、总结的成果。

    尤其是,原临安知府、现工部侍郎李三揭李大人,他写过一篇临安府的水情文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若不然,即便是我生长的临安府状况,我也无法说得那么详细。”

    在长篇的论述过后,温辞把李三揭的大名提了出来。

    他以李三揭的文章为根本,那就应该告诉所有人,而不是独占那份“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