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皇太子议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慈烺起身对着崇祯皇帝行了个大礼,然后说道:“父皇陛下抬爱,儿臣就撞着胆子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对,还请父皇指点。”
崇祯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表演了。
朱慈烺转向百官,学着轻咳了一声,这才道:“依本宫浅见,户部应该将重点放在中原的战事上。流寇作乱,让周围地区的人口损失大半,社会财富消耗殆尽,未来几年都将很难恢复元气。
所以,流寇能尽快剿灭最好,只有中原无战事维持生产,才能让我大明恢复元气,有税可收,候部堂,不知本宫说的可对?”
侯恂还没表示,张凤翼就面带笑意,出班为太子殿下点赞。
侯恂想了一下后,却道:“殿下的说的不无道理,不过各部门都朝户部伸手要银子,只怕户部很是难办。”
朱慈烺也知道,户部现在没什么银子,颇为困难,于是面向崇祯皇帝,行了一礼,道:“启禀父皇陛下,兵仗局掌印太监刘荣,提督太监马献祥,二人贪赃枉法,证据确凿。
儿臣昨日已让锦衣卫查抄了他们二人的府邸,并查抄出现银以及各种器物,价值一百万两银子,儿臣请奏,将这些钱财充入国库,以备中原战事。”
说着,朱慈烺从袖中掏出一些罗列好的证据,呈给了崇祯,这些证据是他从朱纯臣的账册中摘抄了一点做成的。
其实不用要什么证据了,两个太监府上能抄出一百万两银子已经说明了问题。
肯定不会是被人栽赃陷害的,谁脑子有毛病掏出一百万两银子去嫁祸?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是心中一凛,看来事情是真的,真是太子殿下出手干掉了兵仗局。
站在前面一班的成国公朱纯臣脸色很不好看,兵仗局的那两个大太监,跟他有着不小的利益关系,这东宫居然断了他的财路。
崇祯听了后,点点头表示同意,面上一点也不惊讶,毕竟朱慈烺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了,同时授权督办此事,他只是没想到太子居然能查抄出这么多银子,真是个招财童子啊!
侯恂一听,脸色露出笑意,却不敢太过,怕君前失仪,连忙咳嗽一声,出班奏道:“谢陛下体恤。”
朱慈烺看向侯恂,又接着说道:“户部想要每年有存银,可以节流,如每年的漕运,我大明官方运作耗费太多,如果走海上运粮或者让商人来操运此事是否可以节省?”
朱慈烺说完后,侯恂突然有一种当头棒喝、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佩服,口中说道:“太子殿下英明。”
侯恂作为户部尚书,自然清楚漕运的弊端,按照大明的规定,每年要从南方运送八百万石粮食经过京杭大运河北上,以此解决北方粮食问题。
运送八百万石粮食,沿途莫名其妙的却耗费了三千万石粮食,这还不算修理运河,清理淤泥的花销,这一笔滔天的巨款还不能不花。
朱慈烺又看向工部尚书刘遵宪,说道:“本宫再说一下工部,工部应该主抓工程质量,只有保障了质量,才能减少支出。
比方说,工部今年要完成六个防汛筑堤的工程,每个工程需要十万两银子,而户部只拨下来三十万两银子。
如果将这三十万两用在了六个工程上,偷工减料也能全部完成,但质量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每年水汛期,质量不行的大堤决堤了,还要花大量银子去修。
但如果只用在三个工程上,保障质量,责任到人,那就会一劳永逸,如果工程出现问题,也可追查到人,严格法办。
或者也可以将工程承包给一些商人,签下质量保障协议,商逐利,肯定可以降低成本,工部只要做好监督和验收就可以了。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可以节省成本,保证工程质量;二也可以减少官员经手,避免贪污,不知刘部堂以为如何?”
刘遵宪咂巴咂嘴,表示赞同,并对太子殿下的想法佩服不已,他为人清廉,自然不会考虑其他利益因素。
朱慈烺又看向兵部尚书张凤翼,说道:“前线将士们打了胜仗自然要赏,死伤的将士也要抚恤,否则会让前方的将士们寒心的。
本宫以为可以变个方法赏他们,比如说参战将士免其家人税收多少年,受伤的再加多少年,阵亡的其家人终身免税,子女由当地官府没年出银子抚养,不知张部堂以为如何?”
张凤翼一听,这办法真不错啊,能照顾到将士的家属,可以让士兵更加卖命的战斗。
户部尚书侯恂也面带微笑,心道,只要不让户部出银子,怎么都行。
还没等两人出班说话,就听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大声说道:“好!这个办法不错,朕准了,众位爱卿对太子的想法回去后都好好斟酌一下,朕觉得有可行的地方。”
众位大臣听完朱慈烺的话后,都是一种心旌摇动,神眩目驰的感觉,东宫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见解,让他们惊为天人。
原本三部尚书扯皮了半天的事情,居然被年纪轻轻的太子殿下给解决了,众位大臣内心纷纷惊叹,同时不少人心中想到,我大明要出现中兴之主了吗?
也有人心中冷笑,建议虽然都不错,可大明官场势力和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不管是漕运还是工部的工程,都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想凭一张嘴就解决,真是笑话!
朱慈烺当然清楚,可他却不管这些,想改革想积攒银子,做什么事情不得罪人不牵扯利益?如果怕得罪人什么都不做,要这些大臣干什么?
接下来,奏事继续进行,有大臣上奏说,受到中原战事和饥荒的影响,不少逃荒的流民正往京城赶来,目前在京城的外城中已经有数万流民涌入,五城兵马司不知该怎么处理。
有人咳嗽出班主张驱逐,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样容易激起民变,朝会上又一次出现扯皮对呲。
崇祯也很苦恼,大明多地受灾,加上战事影响,国库现在也没什么钱赈灾了,导致各地流民居然跑到京城了。
户部尚书侯恂直接闭口不言,好不容易捡了一百万两银子,已经说好给前线平冦用的,他自然不能再站出来说什么。
朱慈烺看着一群大臣在扯皮,眉头紧皱,这帮人扯半天有什么用,一点实际行动和建设性的意见都没有,光动嘴皮子。
这个时候,成国公朱纯臣跳了出来,道:“启禀陛下,太子殿下聪慧,智计百出,如果能代表陛下出宫抚民,定会解决流民问题的。”
朱慈烺起身对着崇祯皇帝行了个大礼,然后说道:“父皇陛下抬爱,儿臣就撞着胆子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对,还请父皇指点。”
崇祯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表演了。
朱慈烺转向百官,学着轻咳了一声,这才道:“依本宫浅见,户部应该将重点放在中原的战事上。流寇作乱,让周围地区的人口损失大半,社会财富消耗殆尽,未来几年都将很难恢复元气。
所以,流寇能尽快剿灭最好,只有中原无战事维持生产,才能让我大明恢复元气,有税可收,候部堂,不知本宫说的可对?”
侯恂还没表示,张凤翼就面带笑意,出班为太子殿下点赞。
侯恂想了一下后,却道:“殿下的说的不无道理,不过各部门都朝户部伸手要银子,只怕户部很是难办。”
朱慈烺也知道,户部现在没什么银子,颇为困难,于是面向崇祯皇帝,行了一礼,道:“启禀父皇陛下,兵仗局掌印太监刘荣,提督太监马献祥,二人贪赃枉法,证据确凿。
儿臣昨日已让锦衣卫查抄了他们二人的府邸,并查抄出现银以及各种器物,价值一百万两银子,儿臣请奏,将这些钱财充入国库,以备中原战事。”
说着,朱慈烺从袖中掏出一些罗列好的证据,呈给了崇祯,这些证据是他从朱纯臣的账册中摘抄了一点做成的。
其实不用要什么证据了,两个太监府上能抄出一百万两银子已经说明了问题。
肯定不会是被人栽赃陷害的,谁脑子有毛病掏出一百万两银子去嫁祸?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是心中一凛,看来事情是真的,真是太子殿下出手干掉了兵仗局。
站在前面一班的成国公朱纯臣脸色很不好看,兵仗局的那两个大太监,跟他有着不小的利益关系,这东宫居然断了他的财路。
崇祯听了后,点点头表示同意,面上一点也不惊讶,毕竟朱慈烺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了,同时授权督办此事,他只是没想到太子居然能查抄出这么多银子,真是个招财童子啊!
侯恂一听,脸色露出笑意,却不敢太过,怕君前失仪,连忙咳嗽一声,出班奏道:“谢陛下体恤。”
朱慈烺看向侯恂,又接着说道:“户部想要每年有存银,可以节流,如每年的漕运,我大明官方运作耗费太多,如果走海上运粮或者让商人来操运此事是否可以节省?”
朱慈烺说完后,侯恂突然有一种当头棒喝、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佩服,口中说道:“太子殿下英明。”
侯恂作为户部尚书,自然清楚漕运的弊端,按照大明的规定,每年要从南方运送八百万石粮食经过京杭大运河北上,以此解决北方粮食问题。
运送八百万石粮食,沿途莫名其妙的却耗费了三千万石粮食,这还不算修理运河,清理淤泥的花销,这一笔滔天的巨款还不能不花。
朱慈烺又看向工部尚书刘遵宪,说道:“本宫再说一下工部,工部应该主抓工程质量,只有保障了质量,才能减少支出。
比方说,工部今年要完成六个防汛筑堤的工程,每个工程需要十万两银子,而户部只拨下来三十万两银子。
如果将这三十万两用在了六个工程上,偷工减料也能全部完成,但质量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每年水汛期,质量不行的大堤决堤了,还要花大量银子去修。
但如果只用在三个工程上,保障质量,责任到人,那就会一劳永逸,如果工程出现问题,也可追查到人,严格法办。
或者也可以将工程承包给一些商人,签下质量保障协议,商逐利,肯定可以降低成本,工部只要做好监督和验收就可以了。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可以节省成本,保证工程质量;二也可以减少官员经手,避免贪污,不知刘部堂以为如何?”
刘遵宪咂巴咂嘴,表示赞同,并对太子殿下的想法佩服不已,他为人清廉,自然不会考虑其他利益因素。
朱慈烺又看向兵部尚书张凤翼,说道:“前线将士们打了胜仗自然要赏,死伤的将士也要抚恤,否则会让前方的将士们寒心的。
本宫以为可以变个方法赏他们,比如说参战将士免其家人税收多少年,受伤的再加多少年,阵亡的其家人终身免税,子女由当地官府没年出银子抚养,不知张部堂以为如何?”
张凤翼一听,这办法真不错啊,能照顾到将士的家属,可以让士兵更加卖命的战斗。
户部尚书侯恂也面带微笑,心道,只要不让户部出银子,怎么都行。
还没等两人出班说话,就听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大声说道:“好!这个办法不错,朕准了,众位爱卿对太子的想法回去后都好好斟酌一下,朕觉得有可行的地方。”
众位大臣听完朱慈烺的话后,都是一种心旌摇动,神眩目驰的感觉,东宫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见解,让他们惊为天人。
原本三部尚书扯皮了半天的事情,居然被年纪轻轻的太子殿下给解决了,众位大臣内心纷纷惊叹,同时不少人心中想到,我大明要出现中兴之主了吗?
也有人心中冷笑,建议虽然都不错,可大明官场势力和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不管是漕运还是工部的工程,都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想凭一张嘴就解决,真是笑话!
朱慈烺当然清楚,可他却不管这些,想改革想积攒银子,做什么事情不得罪人不牵扯利益?如果怕得罪人什么都不做,要这些大臣干什么?
接下来,奏事继续进行,有大臣上奏说,受到中原战事和饥荒的影响,不少逃荒的流民正往京城赶来,目前在京城的外城中已经有数万流民涌入,五城兵马司不知该怎么处理。
有人咳嗽出班主张驱逐,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样容易激起民变,朝会上又一次出现扯皮对呲。
崇祯也很苦恼,大明多地受灾,加上战事影响,国库现在也没什么钱赈灾了,导致各地流民居然跑到京城了。
户部尚书侯恂直接闭口不言,好不容易捡了一百万两银子,已经说好给前线平冦用的,他自然不能再站出来说什么。
朱慈烺看着一群大臣在扯皮,眉头紧皱,这帮人扯半天有什么用,一点实际行动和建设性的意见都没有,光动嘴皮子。
这个时候,成国公朱纯臣跳了出来,道:“启禀陛下,太子殿下聪慧,智计百出,如果能代表陛下出宫抚民,定会解决流民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