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学 > 葬元 > 第797、798节 吞并南洋,大军北归。

第797、798节 吞并南洋,大军北归。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南洋雨季来临,唐主驻军摩那城避雨。不日就收到来自西边暹罗国的情报。

    西路军统帅杨青雀,统帅七万大军南下攻打暹罗。正月十五唐军在永河北岸击败暹罗一万多护法僧兵和几万临时拼凑的郎斯坤军,僧兵统帅素山战死。

    正月十八,杨青雀兵临城下,围困暹罗王京素可泰城。

    暹罗是阶层制度,一等人是僧侣和贵族,二等人叫勇士,三等人是平民,四等人是奴隶。由于善待勇士,所以抵抗比较强烈。

    正月二十五,经过激烈的攻城战,唐军攻破素可泰城,与暹罗国仅存的精兵巷战,以伤亡近两千人的代价,剿灭暹罗最后的万余甲兵:勇士军。

    暹罗王兰甘亨,这个被后世泰人称为“泰国始皇”的强硬男人,自杀殉国。其他王室成员和贵族庙主全部被俘。

    建立五十年的素可泰王国,宣告灭亡。

    唐军在素可泰城抄没王室、贵族、寺庙黄金三万六千多斤,白银二十七万多斤,象牙三千多斤,犀角五百余斤,其他宝石之类难以估算。

    就是各大寺庙的金佛银佛,也全部被唐军占有。

    唐军分兵四处,攻灭各地城主和寺院僧团的抵抗,抄没金银土地,杀的人头滚滚。

    整个暹罗国,都处在腥风血雨之中。暹罗军队之前激烈的抵抗,令唐军以惩罚之名,铁血无情的剿杀任何反抗势力。

    不到一个月,暹罗四十多个城邦,全部平定。两百多万暹罗人,比江南还大的疆土,纳入唐军控制之下。

    李洛接到奏报,当即命令杨青雀:暹罗已灭,可灭罗涡!

    罗涡在暹罗之南,历史上也一度强盛过。但此事的罗涡只是个数十万人口的微型小国。这次四国抗唐,罗涡国并没有参与。

    唐主的圣旨到达素可泰城,杨青雀命畲族大将瞿世镇守素可泰,亲率三万大军继续南下。

    三月十二,杨青雀在三育山之东,昭泊耶河之西,大败罗涡国三万多兵马。

    三月十五,杨青雀攻下罗涡城。罗涡王伽山拔举火自焚。

    立国数百年的罗涡国被唐军攻灭。

    唐军出征数月,纵横南洋,连续攻灭八百媳妇、真腊、暹罗(素可泰)、罗涡四国。

    后世整个中南半岛,被置于唐廷控制之下。

    三月二十一,捷报传到李洛所在的摩那城,漫长的雨季也结束了,天气越来越炎热,蚊虫越来越凶猛,病死将士越来越多。唐主李洛只好下诏北归。

    北归之前,唐主做了好几件大事。

    第一件,废除婆罗门和佛教僧侣特权。废除佛教和婆罗门的国教地位。

    第二件,废除高棉文字和素可泰文字,改用汉字。

    第三件,废除城邦城主“曼陀罗制度”,改用中原郡县制度。

    第四件,所有不符合中原风格之地名,无论山河城池等,全部改用汉名。原素可泰城,清迈城,吴哥城等全部废弃。

    第五件,在各地修建各大道庙。

    第六件,授予蛮族平民准唐民身份,为二等民,赋税四成,可担任八品以下官吏。汉文汉语考试合格者,升籍为唐民,赐予汉姓。不合格者,不得抬籍。

    第七件,设立大唐南洋都护府,统辖原来四国民政。将南洋都护府划分为六个归化府,归化府为正四品行政区域,地位低于州,高于郡。

    六个归化府之下,设置二十四个郡,一百零八个县。所有七品以上官吏,全部从滇州、桂州、交州调拨。

    任命已经久在南洋、已经适应南洋气候的交州牧陈羽,为南阳都护府总督。总督府驻节在被改为南安湖的洞里萨湖之东,那里将修建中原风格的南安城。

    调遣广州牧李交,接任交州牧。

    第八件,筛选广州、滇州、桂州、交州、缅州、象州等籍贯唐军将士三万人,驻扎南洋都护府辖地,成为南洋镇守军。在抽调以上籍贯警士两千人,组建各地警堂,维护治安。

    南洋镇守军不由南洋都护府总督指挥,而是由交州、象州、缅州三州节度使就近管辖。一旦爆发大战,暂时由交州节度使为主帅,象州缅州节度使为副帅。

    南洋总督也是正三品,等同州牧。不同的是,总督使持节,还有监察大权。总督虽然不掌握主要兵权,却有总督护军一团,而且可以随时行文三州节度使,要求调兵平乱。

    做了一番布置之后,等到新任的南阳都护府总督陈羽赶到真腊,李洛不想再留在越来越不适应的南洋,便将善后事务交给陈羽,下旨班师北归。

    三月二十八,除了挑选出来的三万“南洋镇守军”留下之外,其他十几万唐军押着数十万俘虏奴隶,几国的王室贵族,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满载而归的北上。

    历时近五个月的南征,以唐军占领南洋,诸国皆灭为结果,落下了帷幕。

    这次规模浩大的南征,唐廷开疆拓地数千里,纳民近六百万,获取金银折合白银四千余万两,获取奴隶超过四十万人。

    统治诸国数百年的婆罗门和小乘佛教势力,被一扫而空。

    千百年来,中原政权第一次统治了整个中南半岛。

    四月中旬,大军来到怒江。唐主看着波涛汹涌的怒江,回首如磐征程,慷慨之余,不禁开头吟道:

    “一程风雨伴铁马,二征南洋意何长。三渡怒江惊巫鬼,四顾大荒野茫茫。五色土封天涯角,六军凯旋大旗扬。七隩蛮疆成王土,八纮同轨帝王乡。九鼎归秦今又在,十命可受汉道昌。百代圣人千秋业,万里山河尽大唐。”

    吟完,唐主独立江岩,环顾众人,指着江水:“怒江之水,滔滔南流,入海一去不复还。百年之后,朕与诸君皆为黄土,而南征将士伟业,就以这怒江为证吧。”

    “传令,命都护府衙门立定南丰碑石于此,刻所有阵亡病亡将士之名,以为后世纪。”

    众臣一起下拜,人人泪光盈盈。

    南征以来,真正战死的不过三四千人。可是病亡的,超过六千!

    军中几乎每日都有几十人病故。尤其一到雨季,病死的人就更多了。要不是唐军坚韧不拔,军心早就萎靡了。

    唐军南征将士亡者上万,大半都是死于疾病。上万将士出征时生龙活虎,此时却成为一坛骨灰,怎不叫人断肠啊。

    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

    这还是在冬季南征,在唐军的抗病和医疗手段大为进步的情况下。

    为何历史上中原没能征服南洋?真不是军事无能,甚至不是因为距离,只因为“水土不服”。

    可是李洛做到了。

    虽然也有代价。

    后世南洋诸国,将不复存在!

    …………

    江陵行在,唐宫光政殿。

    此时春光灿烂,艳阳高照,唐廷正在朝议。今日其实是御前会议,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参加。

    “启奏皇后,陛下大军此次班师,携带有奴隶四十余万。以至于大军行动迟缓。臣恐怕陛下在外日久,不利于龙体。是否请陛下御驾先回?”

    兵部尚书都烈奏道。

    摄政皇后崔秀宁端坐在上,声音清脆而平和:“陛下已经来信,说此次南征辛苦,他不应该抛下将士先回,而是要与将士一同归来。”

    怎么能先回来呢?李洛说了,这次搞的金银财宝太多,奴隶也太多,他得…看着啊,免得万一路上出了岔子。

    男人太会赚钱了,一打仗就发大财,好男人啊。

    “皇后陛下。”林必举出列,“四十多万奴隶,这其中还有很多女子,一日能走多久?五十里顶天了。其中的青壮,大多还要去关中服劳役。这迢迢数千里路,要走多少天?耗费多少粮食?”

    “以臣所见,不如把男奴留在南洋,用来修建驿站。这控制南洋,没有驿站可不行。女奴可以带回来,配给民间无妻男子。”

    “至于关中的劳工,大不了用中原伪宋和元军俘虏。反正,北伐也很快了。没有必要让南洋奴隶走那么远,耗费那么多粮食去关中啊。”

    崔秀宁觉得林必举的建议很好。这个问题,她和李洛竟是都没有深入想过。

    “好。那本宫就给陛下去信,请陛下将男奴留在南洋修建驿站。嗯,这驿站嘛,务必要连接滇州和桂州驿站,让长安到南洋,快马最多十天就到!”

    只要南洋驿站连同内地,那么从长安到暹罗或象州,快马的确十天就能传递回消息,大军哪怕从长安出发,最多两月也能到。

    元廷留给大唐最大的好处,就是这驿站了。元朝驿站之发达,也只有后世进入现代后可比。

    交通寺卿曾渡出列道:“皇后陛下所言极是。自从我大唐一统南国,大修水利,其次是道庙学堂。可是这驿站,没有多修一座,全部沿用的元廷驿站。内地还足够用,可缅州交州象州瀛州都没有修驿站,交通很是不便,更遑论陛下新收之南洋疆土了。”

    “微臣奏请,要拨款修建这些地区的驿站。光靠那些奴隶,还不够使用。”

    “我反对。”兵部尚书乌图道,“暹罗等国人,不过是准唐民,二等人,为何要让他们有偿服劳役?朝廷直接下令征发就是,不让他们饿死罢了。要工钱,没有。”

    崔秀宁道:“蒙元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比如这驿站,虽说当年修建死伤数百万人,但不能说不该修,只是要考虑百姓疾苦,不能无偿修建,也不能急于求成。就算奴隶和准唐民,那也是大唐的子民,不能虐待他们。把他们累死了,损失的还是朝廷。”

    谁能想象,元朝竟然修通了东西贯通欧亚,南北贯穿大理的交通大动脉?元朝对西对南用兵之频繁,为历代之最,就有赖于高度发达的驿站。唐军南征之所以如此顺利的调兵南下,有依赖了元廷驿站。

    史书记载元朝:“人迹所至,皆设驿站,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简直空前绝后。

    是元廷用刀子逼着广大汉人和各族百姓,不知累死多少人才修成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由此可以想象,有基本盘的野蛮王朝的可怕。

    可惜元朝灭亡之后,大部分驿站遭到废弃。时间一长,就不再有路了。

    “就让那些奴隶慢慢修建,不要急在一时。这次南征刚刚结束,今年还要北伐,关中还在大兴土木,南洋驿站虽然重要,却不是当务之急。”崔秀宁反对大干快上。

    “顾铠,工部火器局制作的三眼手铳,如今有多少了?”崔秀宁看向工部尚书顾铠。

    顾铠本是一个盔甲师,只因为技术精湛,又是海东时代的老人,竟然做到工部尚书高位,还封了伯。这古往今来,也是蝎子拉屎了。

    可见,平台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启禀皇后,已经完成三万两千支。到今年秋季,五万支三眼手铳绝对能完成。”顾铠回到。

    三眼手铳,是为骑兵准备的辅助兵器。因为唐军骑兵骑射比不上元军骑兵,崔秀宁只能下令研发一款适合骑兵使用的手铳。

    这手铳本质上和火枪手的火铳没有区别,只是很短小,装药量也少,有效射程也只有五十步,远不如不如弓箭。

    不过,相对明军的三眼火铳,崔秀宁设计的三眼火铳还是要先进一大截。明军虽然装备了大量三眼火铳,却没有转轮机制,只能用火绳,有效射程也只有三十步。

    而唐式三眼火铳无论是设计,还是材料,工艺,火药都比明式先进靠谱,不但是转轮燧发,有效射程和可靠性也强多了。

    然而,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武器。

    骑在马上使用,基本上也就只能发射三次,要在马上完成装填弹药很难。实战效果肯定是不如蒙古骑兵的弓箭。

    说实话,其实更适合装备给警士,而不是骑兵。

    可是没办法啊。

    马上要北伐了。唐军骑兵空有强悍的白刃马战技能,可骑射本事和元军骑兵差了一大截,也只能靠这手铳弥补骑射不足了。

    再借助先进的盔甲防护,拼着挨一两箭冲上去发射手铳,总比没有好。这样还有利于在拉近距离的过程中不用太吃亏。

    崔秀宁听到顾铠汇报的最新数字蛾眉一皱。

    到时才五万支?唐军骑兵可是超过了二十万啊。

    “不行,太慢了。到秋季北伐,能不能凑齐十万支?”皇后问。

    顾铠露出苦笑,“皇后陛下,这三眼火铳因为要制作转轮,还有三个枪管,制作难度比长铳更耗费功夫。如今火器局除了赶制三眼火铳,还要生产火枪火炮,军中的旧枪旧炮也需要更换。要想再增加产量,已经不可能了。每月,最多三千多支顶天了。”

    三个枪管,是制约产量的最大问题。

    既然能制作转轮,为何不干脆制作左轮手铳?左轮手铳可是只有一个枪管啊,而且还不止三发。

    这不是崔秀宁不想干,而是干不了。

    左轮枪的左轮,和唐式三眼火铳的转轮,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左轮枪使用的左轮,用的是近代壳式子弹,以及近代底火撞击击发,左轮属于弹仓,同时属于枪膛。

    可唐军用的是定装火药铅弹,燧发击发,差别很大。

    要造出真正的左轮枪,先要解决子弹和底火击发这两大难题。很遗憾,这是工业革命百年后的发明,她崔秀宁根本没有那个能力搞出来。

    想都不要想。

    退一万步说,就算能搞出十九世纪的左轮手枪,就凭那个有效射程和精度,也未必敌得过蒙古骑兵的弓箭。

    人家能在高速奔驰的马上将重达六两的鈚子箭(铲刀破甲箭),准确的射中五十米内的敌人,破铁甲!更能将二两重的锐箭准确的射中百米外的敌人,穿皮甲!能来去如风的连续开弓,左轮枪手能么?

    “尽量多造。”崔秀宁没有逼迫顾铠,她心里也有数。“已经造出的三万多手铳,清点编号后移交兵部,兵部尽快下发给骑兵,要他们训练。”

    “遵旨。”都烈很高兴,“我大唐骑兵,配有骑弓,长兵,手斧。再要配备三眼手铳,那真是如虎添翼了。鞑子骑兵再厉害,也未必是对手。”

    “那也不尽然。”杨汉明摇头,“鞑子骑射厉害,人家要是始终保持百步距离,一直不远不近的放箭呢?怎么破?”

    他举起玉笏,“皇后陛下,北伐事关重大,为了克制鞑子骑兵,势必还要想想其他办法才是。臣斗胆直言,大唐从来没有硬碰硬打败过鞑子骑兵啊。”

    “虽说大唐对元军骑兵多有胜绩,可都是仗着陛下用兵如神,奇谋妙计。鞑子要么不知火器厉害,要么中了陛下妙计。而且,我大唐打败的也不是鞑子骑兵主力。”

    众臣都是默然不语。杨汉明虽然说得不太中听,但没有说错。

    大唐数次打败鞑子骑兵,靠的是什么?说到底不是火器,不是骑兵,而是陛下善用计谋。

    你火器再厉害,鞑子骑兵只要不傻乎乎的冲阵,不保持密集队形,那能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移动缓慢的火器军,能一直在野外和骑兵耗着吗?难道步兵不要后勤,不要吃饭的?

    可是如今,鞑子学乖了,不可能接二连三的中计。这北方平原地带,本就是骑兵的天下,没有地形配合,什么妙计都不好用,最终还是要硬碰硬。

    北伐的胜败关键,就是林必举等不知兵的文官都清楚:骑兵胜则胜,骑兵败则败。

    这根本就是明摆的事儿。

    骑兵要是败了,步兵就算全是火器兵,那也要趁着粮草未尽退回南方。

    骑兵要是胜了,没有火器兵也能驱除鞑虏。

    崔秀宁想了半天,“你们谁有好的法子,都拿出来议议,趁着还有半年功夫,要早做准备。莫要等到陛下凯旋还要为此事忧烦。”

    “娘娘。”一个清脆的女子声音响起,却是很少奏事的凤凰乡侯、司妇寺卿辛苦。

    “司妇卿,你可是有了法子?”崔秀宁有点奇怪,辛苦能有什么法子?

    唐廷平时常朝,官员穿补服,戴幞头乌纱,女官却穿罩帔,戴莲花冠。所以,一身紫纱罩帔、头戴莲花高冠的辛苦,就在群臣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启禀娘娘,鞑子骑射在战场上难以克制,有个原因是他们的箭多。据说一个鞑子骑兵出征,就要随身携带七十支箭。都烈尚书,是这样么?”辛苦问都烈。

    都烈点头,“蒙古骑兵,随身携带轻重箭,大概七十五支箭,两张弓,五根以上弓弦。”

    辛苦举起玉笏,“娘娘赎罪,有些话,臣希望单独奏对。”

    这丫头很难相信人,她不愿在这里说太多。

    退朝之后,辛苦跟着崔秀宁进入风姿宫,单独奏对。

    “说吧,你又有了什么鬼主意?”崔秀宁很随意的说道。

    辛苦一笑,“娘娘,这还是随身携带的。那么鞑子骑兵一次远征,每人要配发的箭支,最少也有两百甚至更多。那么多元军骑兵,需要多少箭?怎么也要几千万。元廷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弓箭储备仓库。尤其是弓,不是很快就能造出来的。”

    崔秀宁明白了,她点点头笑道:“你还能想到这个,你还知道什么?”

    辛苦考虑的角度,竟然和她不谋而合。

    PS:今天太忙,只能一更了,有时间一定加更!蟹蟹,晚安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