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监察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苏观涯提出由吏部官员往宜春郡彻查官员瞒报的责任,这自然也是他权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虽然提出的时间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以他的身份,这种事务当然是可以过问的。
皇帝颔首道:“苏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想知道,这所谓的谣言,究竟有几成是假几成是真。”
“圣上英明。”苏观涯恭敬道:“臣举荐吏部右侍郎苏克雍为吏部钦使,前往宜春郡彻查此事。”
萧太师立刻道:“圣上,苏侍郎前往宜春郡彻查官员,倒也使得,不过老臣以为,此时的宜春郡乃是非常之时,苏侍郎前往彻查,虽是法度可允,却在情理上颇有不妥。这另立名项收取税银,也只是苏大人一家之言,如果宜春大小官吏都是兢兢业业为国尽忠,此时却去严苛彻查他们,必定引得所有官员惶恐不安。宜春郡目前的善后事宜,毕竟还需要一众官员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苏观涯道:“太师,真正忠心报国的官员,那也是不怕彻查的,就怕那些奸佞宵小之辈夹杂其中,不但做不了事,反而会掣肘真正用心办事的官吏。苏某既然身在吏部,自然有职责清除那些掺杂在好官员之中的沙子。”
贺庆之大声道:“苏大人说的不错,不过谁能保证某些人不会以权谋私,借着彻查之机,在宜春郡排除异己兴风作浪?宜春郡本已天灾无情,若是再有人灾出现,百姓们还要不要活了?”顿了顿,上前两步,恭敬屈身道:“圣上,宜春郡洪涝,若是全力以赴,尽早赈灾平息,安稳民心,自是国泰民安,亦是我大燕举国上下乐见之事。只是若因为此次水患,引出更多的麻烦,必定会衍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北庆一直在对我国虎视眈眈,此即也必定关注我大燕内务,若是处理不当,发生混乱,臣不敢想象北庆是不是会趁机对我燕国用兵?臣为大燕及宜春郡黎民安危所虑,恳请圣上暂不下旨派人彻查,等到水患过后,万事确定,再行追究各项责任。”
“北庆用兵?”苏观涯淡淡笑道:“北庆后有西魏,安敢轻易对我大燕用兵?更何况我西北大营横亘边疆,以萧大将军之才干,要阻敌于边疆,亦不是难事情。”
“兵之诡道,谁能预料?”贺庆之毫不犹豫地道:“我燕国内部若有混乱之局,你又怎能确保北庆不想借机扩张?商钟离那头老狐狸可不是好对付的,我举国之力用在赈灾之上,西北大营少了支援,即使萧大将军用兵如神,但是谁又能肯定我燕国一定会固若金汤?”
范云傲也禀道:“圣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宜春郡水患,说大可大说小可小,若是我举国同心全力以赴,自然可将危难化于无形。有天灾不可怕,团结一心自是能够化解一切危难。宜春水患,百姓惶恐,臣自想敌国的暗探们必定还要在宜春郡挑起动乱,如果此时不能一致应对,还要互相攻击,那后果……实在可怕!”
苏观涯立刻道:“范大人此言似乎也是有欠考虑吧。互相攻击?此话本官实在不明白是何意思,莫非我吏部派人去彻查管理安抚民心,乃是为了攻击别人吗?”
朝堂上各人暗藏杀机,互相拆台。
皇帝眉头紧皱,但是心里却颇有些满意,他喜欢看到这些人互相进攻的情形,但是他却也明白,当务之急,处理水患要紧,真要是因为水灾而引起整个燕国的动乱,那可是得不偿失了。
“诸位爱卿所言,都是很有道理。”皇帝缓缓道,又看向萧太师,“太师,你看这吏部是否该派人前去?”
萧太师岂不知苏观涯的心思,那是借这个大好机会插手宜春事务,搞倒一批宜春官员,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借此机会,削弱贺家甚至是范家的力量。
宜春郡是范贺两家之地,表面上看来,即使在当地搞倒一批官员,但是贺范两家很快就会用其他族人补充,似乎不会伤什么元气。
不过政治的玄妙,就在于牵连。
世家的朝廷官员与地方官员那是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用心对地方官员进行彻查,总是能够以他们为线索,直接打击到燕京来,而且到时候的牵连面会非常广,即使世家能够压制住,不让事态扩大化,甚至可以保住不少人,但是真要被抓住地方官员的把柄,打掉一些世家京官实在不是很难的事情。
除此之外,更有一个极厉害的后果,那就是打击声望。
世家能够霸占一地,靠的是两点,一时根深蒂固的强大实力,另一个就是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威望。
势力控制人的行动,而威望控制人的内心。
或许当地百姓已经感知到世家的腐败,但是毕竟有世家实力控制,大部分人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如果按照苏观涯的计划,派出朝廷官员到地方彻查,揪出大批腐败官员,那么百姓们就会得到一个很直观的信号-----朝廷要来管了。
这个信号的后果,就会让当地百姓不但从心理上与世家脱轨,而且甚至可能在行动上有了敢于反抗的勇气。
就好比渤州郡。
朝廷未发兵之前,渤州郡的土皇帝是叶吴两家,虽然渤州郡百姓在叶吴两家的残酷统治下已经离心离德,但是忌惮于两家的势力,所以大部分百姓只能默默忍受,敢怒不敢言。
当朝廷开始对渤州郡发兵,渤州郡的百姓立刻感觉自己有了靠山-----虽然他们所谓依仗的皇威不过是借世家之势而已,但是他们却有了反抗的勇气,世家军入,百姓倒戈相向,共同对付叶吴家族,由此也让渤州郡战事在极端的时间内结束。
苏观涯派官吏进入宜春郡,揪出世家的贪官污吏,如此一来,会让宜春百姓对贺范两家更是反感,因为朝廷的参与,甚至会出现敌对贺范两家的情绪。
各世家的地盘,虽然是世家子弟掌握各种官职,但是真正的组成部分,毕竟还是无数的普通百姓。
百姓真要与世家离心离德,那么世家的前途自然不妙。
苏观涯的心思,朝中各大世家的头子,焉有不知之理,所以贺范两家必定是要联手应对,而萧太师却是有些犹豫的。
能够打击到范家,自然是他乐意看到的,但是同时要打击到贺家,这让他不得不好好思量一番了。
如果借这次机会,以牺牲贺家为代价打击范家,也是一个不错的手段,若不是为了长远的盟友利益考虑,萧太师还真愿意在这个时候与他的老对手苏家联手打击一下宜春郡。
“圣上……!”老太师佝偻着身子道:“贺大人和范大人所言,自然是很有道理,这个时候,宜春官员应对洪水,本不应该对他们彻查,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而耽搁抗洪赈灾,不过……苏大人所言却也有两分道理,宜春百姓遭遇水灾,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甚至是家破人亡,对当地官员也是有怨恨的,要想安抚民心,也是要彻查几人……!”
他说这话,不少人都皱起眉头,贺庆之也微微眯起眼睛。
“不过,只教吏部官员前去彻查,却似乎有些不妥。”萧太师继续道:“苏大人说宜春郡官员有以权谋私之嫌,这苏大人派出去彻查的官员,却未必不会有这样的习惯啊!”
苏观涯淡淡一笑,道:“太师此言,却是让本官好生费解,我吏部本就是评定天下官员清廉之事,这以权谋私,从何说起?”
萧太师不动声色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圣上,吏部该不该往宜春郡派人,一切全凭圣上吩咐。若是真要在此时往宜春郡派人,老臣恳请圣上再派一名监察使,监察吏部官员是否真的按照程序办事,没有十足的证据,擅自对地方官员定罪,那是要由监察使来监督的。”
皇帝闻言,龙首微点:“太师所言极是。只是这监察使,该派何人?”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往萧太师身上凝聚。
萧太师平静道:“监察使乃是前往宜春郡监察公平,所以委派何人,全凭圣上定夺!”
皇帝捋须想了想,向朝中众臣道:“众爱卿,这监察使委派何人,你等可有良选?”
太平殿内一片宁静。
各人心中都清楚,到了这个份上,只要举荐世家官员为监察使,必定会遭到其他家族的反对,因为只要世家官员参与其中,必定有立场之嫌,也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监察效应。
“臣倒是有一人举荐。”韩玄道终于出来道。
“哦!”皇帝微笑道:“韩爱卿,你举荐何人?”
韩玄道瞥了皇帝身边的执事太监凌垒一眼,恭敬道:“凌公公可担此任!”
朝中众臣都是一愣,就连凌垒也睁大眼睛,只怕是自己听错了。
苏观涯提出由吏部官员往宜春郡彻查官员瞒报的责任,这自然也是他权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虽然提出的时间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以他的身份,这种事务当然是可以过问的。
皇帝颔首道:“苏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想知道,这所谓的谣言,究竟有几成是假几成是真。”
“圣上英明。”苏观涯恭敬道:“臣举荐吏部右侍郎苏克雍为吏部钦使,前往宜春郡彻查此事。”
萧太师立刻道:“圣上,苏侍郎前往宜春郡彻查官员,倒也使得,不过老臣以为,此时的宜春郡乃是非常之时,苏侍郎前往彻查,虽是法度可允,却在情理上颇有不妥。这另立名项收取税银,也只是苏大人一家之言,如果宜春大小官吏都是兢兢业业为国尽忠,此时却去严苛彻查他们,必定引得所有官员惶恐不安。宜春郡目前的善后事宜,毕竟还需要一众官员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苏观涯道:“太师,真正忠心报国的官员,那也是不怕彻查的,就怕那些奸佞宵小之辈夹杂其中,不但做不了事,反而会掣肘真正用心办事的官吏。苏某既然身在吏部,自然有职责清除那些掺杂在好官员之中的沙子。”
贺庆之大声道:“苏大人说的不错,不过谁能保证某些人不会以权谋私,借着彻查之机,在宜春郡排除异己兴风作浪?宜春郡本已天灾无情,若是再有人灾出现,百姓们还要不要活了?”顿了顿,上前两步,恭敬屈身道:“圣上,宜春郡洪涝,若是全力以赴,尽早赈灾平息,安稳民心,自是国泰民安,亦是我大燕举国上下乐见之事。只是若因为此次水患,引出更多的麻烦,必定会衍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北庆一直在对我国虎视眈眈,此即也必定关注我大燕内务,若是处理不当,发生混乱,臣不敢想象北庆是不是会趁机对我燕国用兵?臣为大燕及宜春郡黎民安危所虑,恳请圣上暂不下旨派人彻查,等到水患过后,万事确定,再行追究各项责任。”
“北庆用兵?”苏观涯淡淡笑道:“北庆后有西魏,安敢轻易对我大燕用兵?更何况我西北大营横亘边疆,以萧大将军之才干,要阻敌于边疆,亦不是难事情。”
“兵之诡道,谁能预料?”贺庆之毫不犹豫地道:“我燕国内部若有混乱之局,你又怎能确保北庆不想借机扩张?商钟离那头老狐狸可不是好对付的,我举国之力用在赈灾之上,西北大营少了支援,即使萧大将军用兵如神,但是谁又能肯定我燕国一定会固若金汤?”
范云傲也禀道:“圣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宜春郡水患,说大可大说小可小,若是我举国同心全力以赴,自然可将危难化于无形。有天灾不可怕,团结一心自是能够化解一切危难。宜春水患,百姓惶恐,臣自想敌国的暗探们必定还要在宜春郡挑起动乱,如果此时不能一致应对,还要互相攻击,那后果……实在可怕!”
苏观涯立刻道:“范大人此言似乎也是有欠考虑吧。互相攻击?此话本官实在不明白是何意思,莫非我吏部派人去彻查管理安抚民心,乃是为了攻击别人吗?”
朝堂上各人暗藏杀机,互相拆台。
皇帝眉头紧皱,但是心里却颇有些满意,他喜欢看到这些人互相进攻的情形,但是他却也明白,当务之急,处理水患要紧,真要是因为水灾而引起整个燕国的动乱,那可是得不偿失了。
“诸位爱卿所言,都是很有道理。”皇帝缓缓道,又看向萧太师,“太师,你看这吏部是否该派人前去?”
萧太师岂不知苏观涯的心思,那是借这个大好机会插手宜春事务,搞倒一批宜春官员,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借此机会,削弱贺家甚至是范家的力量。
宜春郡是范贺两家之地,表面上看来,即使在当地搞倒一批官员,但是贺范两家很快就会用其他族人补充,似乎不会伤什么元气。
不过政治的玄妙,就在于牵连。
世家的朝廷官员与地方官员那是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用心对地方官员进行彻查,总是能够以他们为线索,直接打击到燕京来,而且到时候的牵连面会非常广,即使世家能够压制住,不让事态扩大化,甚至可以保住不少人,但是真要被抓住地方官员的把柄,打掉一些世家京官实在不是很难的事情。
除此之外,更有一个极厉害的后果,那就是打击声望。
世家能够霸占一地,靠的是两点,一时根深蒂固的强大实力,另一个就是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威望。
势力控制人的行动,而威望控制人的内心。
或许当地百姓已经感知到世家的腐败,但是毕竟有世家实力控制,大部分人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如果按照苏观涯的计划,派出朝廷官员到地方彻查,揪出大批腐败官员,那么百姓们就会得到一个很直观的信号-----朝廷要来管了。
这个信号的后果,就会让当地百姓不但从心理上与世家脱轨,而且甚至可能在行动上有了敢于反抗的勇气。
就好比渤州郡。
朝廷未发兵之前,渤州郡的土皇帝是叶吴两家,虽然渤州郡百姓在叶吴两家的残酷统治下已经离心离德,但是忌惮于两家的势力,所以大部分百姓只能默默忍受,敢怒不敢言。
当朝廷开始对渤州郡发兵,渤州郡的百姓立刻感觉自己有了靠山-----虽然他们所谓依仗的皇威不过是借世家之势而已,但是他们却有了反抗的勇气,世家军入,百姓倒戈相向,共同对付叶吴家族,由此也让渤州郡战事在极端的时间内结束。
苏观涯派官吏进入宜春郡,揪出世家的贪官污吏,如此一来,会让宜春百姓对贺范两家更是反感,因为朝廷的参与,甚至会出现敌对贺范两家的情绪。
各世家的地盘,虽然是世家子弟掌握各种官职,但是真正的组成部分,毕竟还是无数的普通百姓。
百姓真要与世家离心离德,那么世家的前途自然不妙。
苏观涯的心思,朝中各大世家的头子,焉有不知之理,所以贺范两家必定是要联手应对,而萧太师却是有些犹豫的。
能够打击到范家,自然是他乐意看到的,但是同时要打击到贺家,这让他不得不好好思量一番了。
如果借这次机会,以牺牲贺家为代价打击范家,也是一个不错的手段,若不是为了长远的盟友利益考虑,萧太师还真愿意在这个时候与他的老对手苏家联手打击一下宜春郡。
“圣上……!”老太师佝偻着身子道:“贺大人和范大人所言,自然是很有道理,这个时候,宜春官员应对洪水,本不应该对他们彻查,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而耽搁抗洪赈灾,不过……苏大人所言却也有两分道理,宜春百姓遭遇水灾,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甚至是家破人亡,对当地官员也是有怨恨的,要想安抚民心,也是要彻查几人……!”
他说这话,不少人都皱起眉头,贺庆之也微微眯起眼睛。
“不过,只教吏部官员前去彻查,却似乎有些不妥。”萧太师继续道:“苏大人说宜春郡官员有以权谋私之嫌,这苏大人派出去彻查的官员,却未必不会有这样的习惯啊!”
苏观涯淡淡一笑,道:“太师此言,却是让本官好生费解,我吏部本就是评定天下官员清廉之事,这以权谋私,从何说起?”
萧太师不动声色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圣上,吏部该不该往宜春郡派人,一切全凭圣上吩咐。若是真要在此时往宜春郡派人,老臣恳请圣上再派一名监察使,监察吏部官员是否真的按照程序办事,没有十足的证据,擅自对地方官员定罪,那是要由监察使来监督的。”
皇帝闻言,龙首微点:“太师所言极是。只是这监察使,该派何人?”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往萧太师身上凝聚。
萧太师平静道:“监察使乃是前往宜春郡监察公平,所以委派何人,全凭圣上定夺!”
皇帝捋须想了想,向朝中众臣道:“众爱卿,这监察使委派何人,你等可有良选?”
太平殿内一片宁静。
各人心中都清楚,到了这个份上,只要举荐世家官员为监察使,必定会遭到其他家族的反对,因为只要世家官员参与其中,必定有立场之嫌,也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监察效应。
“臣倒是有一人举荐。”韩玄道终于出来道。
“哦!”皇帝微笑道:“韩爱卿,你举荐何人?”
韩玄道瞥了皇帝身边的执事太监凌垒一眼,恭敬道:“凌公公可担此任!”
朝中众臣都是一愣,就连凌垒也睁大眼睛,只怕是自己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