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邹枚路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贾山,颍川人也。祖父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尝给事颍阴侯为骑。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干之贤,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饐在前,祝鲠在后,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兽无餍也;商人庶人诽谤已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诗曰:“匪言不能,胡此畏忌,听言则对,谮言则退。”此之谓也。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天下未尝亡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文王好仁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大敛,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服法服,端容貌,正颜色。然后见之。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闻不忘也。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驰,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赢瘙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夫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计,轨事之大者也。
其后,文帝除铸钱令,山复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非是。又讼淮南王无大罪,宜急令反国。又言柴唐子为不善,足以戒。章下诘责,对以为:“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其后复禁铸钱云。
邹阳,齐人也。汉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久之,吴王以太子事怨望,称疾不朝,阴有邪谋,阳奏书谏。为其事尚隐,恶指斥言,故先引秦为谕,因道胡、越、齐、赵、淮南之难,然后乃致其意。其辞曰:
臣闻秦倚曲台之官,悬衡天下,画地而不犯,兵加胡、越;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谷,咸阳遂危。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今胡数涉北河之外,上覆飞鸟,下不见伏菟,斗城不休,救兵不止,死者相随,辇车相属,转粟流输,千里不绝。何则?强赵责于河间,六齐望于惠后,城阳顾于卢博,三淮南之心思坟墓。大王不忧,臣恐救兵之不专,胡马遂进窥于邯郸,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虽使梁并淮阳之兵,下淮东,越广陵,以遏越人之粮,汉亦折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辅大国,胡亦益进,越亦益深。此臣之所以大王患也。
臣闻交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圣王底节修德,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今臣尽智毕议,易精极虑,则无国不可奸;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然臣所以历数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恶臣国而乐吴民也,窃高下风之行,尤说大王之义。故愿大王之无忽,察听其志。
臣闻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衤玄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淮南连山东之侠,死士盈朝,不能还厉王之西也。然而计议不得,虽诸、贲不能安其位,亦明矣。故愿大王审画而已。
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自立天子之后,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深割婴儿王之。壤子王梁、代,益以淮阳。卒仆济北,囚弟于雍者,岂非象新垣平等哉!今天子新据先帝之遗业,左规山东,右制关中,变权易势,大臣难知。大王弗察,臣恐周鼎复起于汉,新垣过计于朝,则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矣。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兵不留行,收弊民之倦,东驰函谷,西楚大破。水攻则章邯以亡其城,陆击则荆王以失其地,此皆国家之不几者也。愿大王孰察之。
吴王不内其言。
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亦待士。于是邹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阳为人有智略,忼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昂,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自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官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逆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龚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从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诌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书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初,胜、诡欲使王求为汉嗣,王又尝上书,愿赐容车之地径至长乐宫,自使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爰盎等皆建以为不可。天子不许。梁王怒,令人刺杀盎。上疑梁杀之,使者冠盖相望责梁王。梁王始与胜、诡有谋,阳争以为不可,故见谗。枚先生、严夫子皆不敢谏。
及梁事败,胜、诡死,孝王恐诛,乃思阳言,深辞谢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阳素知齐人王先生,年八十余,多奇计,即往见,语以其事。王先生曰:“难哉!人主有私怨深怨,欲施必行之诛,诚难解也。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犹不能止,况臣下乎?昔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得茅焦为廓大义,始皇非能说其言也,乃自强从之耳。茅焦亦廑脱死如毛氂耳,故事所以难者也。今子欲安之乎?”阳曰:“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吾将历问之。”王先生曰:“子行矣。还,过我而西。”
邹阳行月余,莫能为谋,还,过王先生,曰:“臣将西矣,为如何?”王先生曰:“吾先日欲献愚计,以为众不可盖,窃自薄陋不敢道也。若子行,必往见王长君,士无过此者矣。”邹阳发寤于心,曰:“敬诺。”辞去,不过梁,径至长安,因客见王长君。
长君者,王美人兄也,后封为盖侯。邹阳留数日,乘间而请曰:“臣非为长君无使令于前,故来侍也;愚戆窃不自料,愿有谒也。”长君跪曰:“幸甚。”阳曰:“窃闻长君弟得幸后宫,天下无有,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今爰盎事即穷竟,梁王恐诛。如此,则太后怫郁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矣。臣恐长君危于累卵,窃为足下忧之。”长君惧然曰:“将为之奈何?”阳曰:“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而长君之弟幸于两宫,金城之固也。又有存亡继绝之功,德布天下,名施无穷,愿长君深自计之。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于有卑。夫仁人之于兄弟,无臧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是以后世称之。鲁公子庆父使仆人杀子般,狱有所归,季友不探其情而诛焉;庆父亲杀闵公,季子缓追免贼,春秋以为亲亲之道也。鲁哀姜薨于夷,孔子曰‘齐桓公法而不谲’,以为过也。以是说天子,侥幸梁事不奏。”长君曰:“诺。”乘间入而言之。及韩安国亦见长公主,事果得不治。
初,吴王濞与七国谋反,及发,齐、济北两国城守不行。汉既破吴,齐王自杀,不得立嗣。济北王亦欲自杀,幸全其妻子。齐人公孙玃谓济北王曰:“臣请试为大王明说梁王,通意天子,说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孙玃遂见梁王,曰:“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扞寇,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难也,虽坠言于吴,非其正计也。昔者郑祭仲许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非义也,春秋记之,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乡使济北见情实,示不从之端,则吴必先历齐毕济北,招燕、赵而总之。如此,则山东之从结而无隙矣。今吴、楚之王练诸侯之兵,驱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济北独底节坚守不下。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夫以区区之济北而与诸侯争强,是以羔犊之弱而扞虎狼之敌也。守职不桡,可谓诚一矣。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累足抚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职者疑之。臣窃料之,能历西山,径长乐,抵未央,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沦于骨髓,恩加于无穷,愿大王留意详惟之。”孝王大说,使人驰以闻。济北王得不坐,徙封于淄川。
枚乘字叔,淮阳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
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心腹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下不可复结,队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纟亢断幹。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
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
昔者,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南距羌筰之塞,东当六国之从。六国乘信陵之籍,明苏秦之约,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然秦卒禽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筰,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夫举吴兵以訾于汉,璧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天子闻吴率失职诸侯,愿责先帝之遗约,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是大王之威加于天下,而功越于汤、武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不然,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龚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饷道;梁王饬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夫三淮南之计不负其约,齐王杀身以灭其迹,四国不得出兵其郡,赵囚邯郸,此不可掩,亦已明矣。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张、韩将此地,弓高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愿大王孰察焉。
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
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薛子皋。
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见谗恶遇罪,家室没入。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媟默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等,而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
初,卫皇后立,皋奏赋以戒终。皋为赋善于朔也。
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女曼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繇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巨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对,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间,上封事以豫戒。成帝时,谷永亦言如此。及王莽篡位,欲章代汉之符,著其语焉。温舒子及孙皆至牧守大官。
赞曰:春秋鲁臧孙达以礼谏君,君子以为有后。贾山自下劘上,邹阳、枚乘游于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宜哉!
<b>译文</b>
贾山,颖川人。他的祖父贾祛,是原来战国时期魏王的博士弟子。贾山跟从贾祛学习,他的言论,博及各家之学,而不能专精于儒家。他曾经在颖阴侯手下做事,为骑马随从。 孝文帝时,贾山以秦为例,谈论治乱之道,题名为至言,是这样说的:我听说作为人臣,应该竭诚尽智,直言劝谏主上,不惜杀头,臣贾山就是这样。我不敢举太久远的例子,想以秦为例加以论述,希望陛下您稍加留意。贫贱之人,能修养自身品德,扬名于世,并使后世兴旺不衰。而秦朝却不是这样,以天子之尊,拥有天下这样大的财富,却横征暴敛,使百姓疲于应付,以至于犯罪之人充塞道路,盗贼成群,遍于山野,天下之人都有作乱之心。一人振臂高呼,天下群起响应,造就是陈胜倡导的反秦运动。秦朝不但如此,从咸阳往西到雍城,建造宫殿三百余座,钟鼓帷帐,添置其中,随处享用,不必从别处移取。又建阿房宫,殿高几十仞,东西五里长,南北千步宽, 车马可以驰骋其中,畅行无阻,连车上的旌旗都碰不歪。建立了这样壮丽的宫殿,却使他的后世子孙连容身的房屋都没有。 又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束到燕齐,南达吴楚,江湖之上,东海之滨,无所不至。驰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栽一棵树,驰道外边筑有厚厚的城墙,并用铁椎夯实,栽种青松。建筑这样壮观的驰道,却使后世子孙没有容足的小路。始皇死后所葬的骊山陵,耗费几十万受官吏监督的刑徒的劳动,历时十年才建成。陵墓之深,下通泉水,采集矿石,炼铜浇铸内壁,使之密封,又在外面涂上生漆,以珠玉、翡翠为装饰,墓内建有宫殿等游乐场所,墓上种植草木,如同山林。建造如此奢华的陵墓,却使他的后世子孙连生着蓬草的小土坟都得不到。秦以强盛的国力,像虎狼一样贪婪,蚕食诸侯,吞并天下,而不致力于施行礼义,所以上天降下灾祸来惩罚它。我冒死讲给您听,希望您稍加留意并仔细地选择其合理的地方。
我听说忠臣侍奉君主,语言深切诚恳而不被信用,就会危及性命,而不深切诚恳,又不能说明正道。所以深切诚恳的谏言,是贤明的君主所急于听到的,也是忠臣竭诚尽智不惜生命所要说的。贫瘠的土地,即使有优良的种子,也不会长出庄稼;江河岸边的淤地,即使很差的种子,也能长出茂盛的禾苗。过去夏代、商代的末世,虽然有关龙逢、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他们为了正义的道而献出生命,可他们的道也得不到推行。周文王的时候,豪杰贤明之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割草采薪的平民也都能尽他们的一份力量,这是周朝兴起的原因。所以,肥沃的十地有利于禾苗的生长,仁爱的君主善于供养优秀的人才。雷霆所击,无不摧折;万钧所压,无不破碎。现在君主的威力,不衹是雷霆;权势之重,不仅仅是万钧。广开言路以求谏言,和颜悦色地接受、采用他们的建议,并使进谏的人得到荣耀的地位,即使这样,士人们还心怀恐惧,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更何况君主为所欲为、暴虐无度、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呢?以强力和权势威慑、压制他们,即使有像尧舜那样智慧、像孟贲那样勇猛的人,有谁不会被摧残而慑服呢?这样的话,君主就听不到自己的过错了;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国家就危险了。古代圣王的制度是:史官在前面记录君主的过失,诗工诵读箴言来劝诫君主,盲瞽咏诗来劝谏君主,公卿大臣正言直谏,士人传递文书表达自己的意见,平民在路上指责君主的过错,商人在市上议论君主的失误,然后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自己的过失就加以改正,择善而从,这样就能长久地统治天下。以天子之尊,天下之人没有不以恩义愿意做臣民的。然而却在太学供养三老,天子亲自进送饮食,然后捧爵进酒,祝噎、祝哽侍奉于前后,公卿为他拿手杖,大夫为他穿鞋;提拔贤能的人辅佐自己,寻求正直之士直言进谏。所以,以天子之尊而尊养三老,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立辅佐之臣,是为了防止自己的骄傲情绪;设置直谏之士,是害怕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向割草砍柴的人请教,是因为寻求美好完善,永不满足;商人、平民指责自己的过失而自己能够改正,是因为从善如流,无所不听。
从前,秦王嬴政以武力并吞诸侯,统治天下,消灭六国,设立郡县,修筑长城作为边防关隘。以秦朝之稳固、大小、轻重的形势,与一家之富、一人之力相比,怎能同日而语!然而,军队被陈涉打垮,土地被刘氏所夺,原因何在?因为秦王贪婪暴虐,残害天下,使百姓困苦不堪,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过去,周朝约有一千八百个诸侯,以九州的百姓供养一千八百个国君,每年徭役不过三天,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国君有富余的财物,百姓有剩余的体力,因此而有歌功颂德之声。秦始皇用一千八百诸侯的百姓供养自己,而百姓却耗尽体力也服不完徭役,用尽财产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以君主一人之身,驾车走马、射箭打猎来娱乐自己,天下财力竟供不应求。疲劳的人得不到休息,饥寒的人得不到衣食,无罪而被杀,受刑的人无处讼冤、评理,以至于人人怨恨他,家家仇视他,结果秦之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在世时,天下已经败坏,而他自己却不知道。秦始皇东方巡视,到达会稽、琅邪,刻石陈述自己的功绩, 自以为治理天下比尧舜更好;称量铜铁的重量而铸造钟虞,筛出细而干净的土筑造阿房宫, 白以为子孙万代永远拥有天下。古代圣王作谧法,子孙能统治三四十代,即使是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历代广施恩德,为后世奠定基业,也不过统治二三十代。秦始皇说死后以谧法定谧号,有时会使父子名号相重复,而以一世、二世以至万世为名号,就永远也不会重复了,所以他死后称“始皇帝”其后继者为二世皇帝,想从一世传到万世。秦始皇考虑自己的功德,推测他的后世,认为会世世代代永远统治下去,可是他死后才几个月,天下之人就向秦朝四面攻击,以致宗庙灭绝。
秦始皇身处亡国的险境之中自己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之人没有谁敢告诉他。为什么没有人敢告诉他呢?因为他没有供养老人的恩义,也不设立辅佐之臣,直谏之士,随心所欲地大行诛罚,赶走指责他的人,杀死直谏之士,因此都迎合他的口味,谄媚奉承,苟合取容,比拟他的德,就说他比尧舜还仁慈,估量他的功,就说他比商汤和周武王还卓越,天下已经溃烂,还没有人告诉他。诗经上说:“贤明的人不是不能分辨是非而进言,为什么不进谏呢?因为怕触犯君主的忌讳而受罚。进谏而君主听从,就详细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进言而君主不听,就引退避开。”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又说: “周文王因为有众多的士人,才得以安定天下。”天下不曾没有过士人,可为什么衹说文王以多士安定天下呢?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土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使用士人。
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尽忠诚;不能竭尽忠诚,就不能竭尽全力;不能竭尽全力,就不能取得功效所以占{c贤明的君主对于他的大臣,以高爵厚禄亲近他们;大臣有病,要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要亲自前往吊唁,亲临小殓、大殓之礼,大殓、涂饰棺椁之后还要为他披麻戴孝,先后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饮酒吃肉;死者没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大臣正好在举行宗庙祭祀时死,要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已竭力做到符合礼义了;穿着朝服、端j正仪表,态度庄重,然后才能会见大臣。所以臣下不敢不尽心尽力地报效君主,以便功德立于后世,美名永远流传。
现在陛下您思念先祖,追述他们的功德,是为了向天下显示他们赫赫的功业和美好的品德。命令天下推举贤良方正之卜,天下官民都欢欣鼓舞,说皇上将要实行尧舜之道、创立三王的功业了。天下之j:,没有不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以便承蒙皇上的恩德的。现在方正之士已选入朝廷了,又选拔其中更好的做常侍、诸吏,却和他们驰车射猎,一天之中出游两三次。我恐怕从今以后,朝政松弛,百官懈怠,诸侯闻风,又将懒于奉职了。
陛下您即位以来,勉励自己,施恩于天下,减少膳食开支,不听靡靡之乐,减少戍卫边境和宿卫宫殿的士卒,停止郡国每年向朝廷贡献礼品;减省宫廷厩中蔷马数量,把多余的马匹送给各地的驿站,废除许多苑囿,分给农民耕种,拿出十余万匹帛来赈济贫民;礼敬高寿老人,九十岁以上的,免除一个儿子的赋役,八十岁以上的,免除家中两个人的算赋;赏赐天下男子爵位,大臣都位至公卿;用御府的金赏赐大臣和皇帝的宗族,无不得到皇帝的恩泽;赦免罪人,可怜他们没有头发,赐给他们头巾,怜悯他们穿着赭色的囚服、背上写着字,父子兄弟相见时难为情,而赐给他们衣服。平理冤狱,减轻刑罚,天下之人无不欣喜。因此元年时普降喜雨,五谷丰登,这是天以此来帮助您啊。刑罚ll,j的时候轻,而犯法的人却很少,衣食多于往年而盗贼减少,这是天下之人顺从您的缘故。我听说山东官吏颁布诏令时,百姓中即使那些老弱病残之人,都拄着拐杖前去聆听,希望能多活一些时间,能够见到以德感化人的太平盛世的到来。现在功业mom0有所成就,德政之名m9m0昭示于天下,而赢得四方的敬慕,却带领贤俊之臣、方正之士,日h与他们打猎射箭,追免逐狐,而损伤大的功业,让天下之人失望,我暗自为此伤心。诗经上说: “人在开始时无不近于善道,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您节制猎射活动,以夏历的二月,在明堂宣布政令,到太学看望学生,修先王之道。仁义之风已经形成,万世基业已经奠定,然后您才可以从容游乐。古时候,大臣谦恭不狎,所以君主不总是显得十分严肃,令人生畏。大臣不能和君主一起游乐,方正廉洁之士不能随君主射箭打猎,而是让他们各自致力于自己的职守,培养高尚的节操,这样,群臣就不敢不端正自己的品行,加强自身的修养,尽心地如同举办隆重的礼仪。这样,您的君道才会受到尊敬,功业推行于天下,并流传给子孙万代。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一天一天地损坏自己的品行和荣誉。贤士们在家裹培养的品德,却毁坏于天子的宫廷,我暗自感到可惜。陛下您可以与众臣游乐,而与大臣、方正们在朝中议论国事。游巡而不扫兴,上朝而不失礼,议
政而不失策,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后来文帝废除禁止私人铸钱的法令,买山义上书进谏,认为改变先帝的法令是不对的。还为淮南王申诉,认为他没有大罪,应该马上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不要流放。又说棘蒲侯柴武的太子图谋不轨,值得引以为戒。文帝让有关部门就上书的内容,责问买山,买山在回答质问时认为: “钱虽然是无用之物,却可用以换取富贵。富贵,是皇上治理天下的把柄,允许百姓自己铸钱,就是让百姓和皇上共同持有这个把柄,逭难以维持长久。”买山的谏书言辞急切,善于切中事情的要害,而文帝始终没有惩罚他,以便广开进谏之路。后来再次禁止私人铸钱。邹阳,齐国人。汉朝建立后,诸侯王都亲自治理百姓,招贤纳士。吴王刘濞招纳各地游谈之士,邹阳和吴国的严忌、枚乘等都在吴国做官,三人都以能写文章、善于辩论而著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吴王因为他的太子与当时文帝的太子刘启下棋,二人争道,吴王太子被刘启打死,于是心怀不满,称病不上朝拜见天子,暗中有反叛之谋,邹阳上书劝谏。因为谋反之事尚不明朗,不能明加指责,所以先以秦为喻,因而转入胡、越、齐、趟、淮南等与汉朝廷为难形势的推测,然后才表达自己的真实用意。谏书是这样写的:我听说秦始皇坐在曲台宫中,法度加于天下,画地为界,而没有人敢冒犯,兵威加于胡越;而到秦朝衰亡的时候,张耳、陈胜联合各路兵马,叩击函谷关,进而危及咸阳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各郡不亲附秦朝,百姓不救助秦朝。现在胡族多次踏入北河之外,上射飞鸟,下擒伏免,不断攻打汉朝的边城,汉朝也不断派出救兵进行反击,以至于死者相随,载兵器的辇车前后相连,运粮草的车辆络绎不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强盛的赵国想从汉朝索取河间,齐地六国追怨惠帝、吕后,城阳王刘喜以济北王刘兴居被诛杀,怨恨汉天子,淮南三国念其父刘长被迁往边地,途中而死,想寻机会报复汉朝,大王您不担心,我恐怕各国都有私怨要报,不肯专心救助汉朝,胡族进兵,窥探邯郸,越族水路进兵长沙,在青阳聚集战船。即使让梁国合领淮阳国的军队,进军淮东,越过广陵,断绝越人的粮道,汉朝也截断西河以下,北边驻守漳水,以辅助趟国,胡族军队仍不断推进,越族军队仍不断深入,这是我为大王您所忧虑的。
我听说蛟龙举首展翅,就会随云飘浮,雾雨都集于身旁。圣王砥砺节操,修养品德,那么游谈之士就会归心于仁义,思虑成就功名。现在我尽心陈述建议,竭智谋虑,就没有哪一国不可以求得功名;修饬固陋之心,则哪一国王门下不能获取官位呢?然而我之所以经历数国的王廷,从千里之遥的地方来到淮水岸边,归附于您的门下,并不是因为讨厌我的国家而喜欢吴国的百姓,而是因为我在下面聆听,暗自尊崇、赞赏您的行义。所以希望您不要忽略,仔细倾听我的心志。
我听说一百只鹅乌合在一起,也抵不过一只雕。趟国未分之时,有勇气、力能举鼎之士身着盛装,集聚于丛台之下,顷刻就会如同集市一般,却不能阻止趟幽王被吕后幽囚致死。淮南王结交山东的游侠,效死之人充塞于王廷,却无力使淮南厉王长被废除、迁徙,而死于雍。计议不合时宜,即使专诸、孟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安于其位,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要慎重计议。
当初孝文皇帝入函谷关即位为天子,以天下多难,因而提心吊胆,天不亮就起来。自从立为天子之后,派束牟侯和朱虚侯东行,褒奖齐王起兵要讨伐吕氏之举,皇子刘武等,还是不懂事的孩子,都划出封土,立他们为王。爱子刘揖封为梁王,刘武封为代王,又把淮阳划并入梁国。结果济北王因谋反而被诛杀,弟弟淮南王刘长有罪而被流放,死于雍县,之所以如此,难道不是因为两国有像新垣平那样的奸臣,劝王谋反吗?现在的天子刚刚继承先帝的遣业,左边谋划山东,右边控制关中,改弦更张,大臣深谋难测。大王您不加审察,我恐怕为吴国计议的人,就好像新垣平在汉朝廷诈言能得到周鼎那样,提出错误的建议,如果那样,我们吴国就会国破家亡,后嗣灭绝。高皇帝烧绝栈道,水灌章邯,所攻则破,马不停蹄,收集疲惫不堪的百姓,向东冲出函谷关,大败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以水进攻,章邯丧失城池,陆上讨伐,项羽丢失国土,汉朝安定,诸侯不能妄起邪意。希望大王您多加斟酌。
吴王不听他的话。
这时,景帝的小弟弟梁孝王尊贵得势,也招纳士人,于是邹阳、枚乘、严忌都知道吴王不能接受劝谏,就离开吴王而到梁国,与梁王交游。
邹阳很有谋略,又性情刚直,不苟合取容,特立独行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忌恨他,就在梁王面前中伤他。梁王很生气,就把邹阳投入狱中,准备杀死他。邹阳在他乡交游,遭受谗言而被捕,恐怕死后留下恶名而被人唾骂,就从狱中向梁王上书说:我听说忠诚无不得到善报,诚实的人不会被人怀疑,我一直认为是这样,现在看来,衹不过是一句空话。过去荆轲敬仰燕太子丹的信义,精诚之心感动上天,以致白色长虹穿过太阳,太子丹却害怕荆轲不去刺杀秦王;卫先生为秦谋划长平之战的方略,太白星进入昴宿,掩盖了昴宿诸星的光辉,秦昭王却表示怀疑。精诚之心使天地发生变异,却不能使太子丹和秦昭王相信他们,这不是很可悲吗!现在我竭尽诚心,陈述计议,希望您能知晓,可是您的左右大臣不明,终于使我受到法官的审讯,受到世人的怀疑。造就好像荆轲、卫先生再生,而太子丹、秦昭王仍不觉悟一样。希望大王您详察。
从前卞和向楚王进献玉璞,楚王不识货,反而诛罚卞和;李斯为秦效忠,却被胡亥处以严刑。因此,箕子佯装疯狂,接舆逃避人世,是害怕遭到这样的祸患。希望大王您审察卞和、李斯的诚意,而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样听信错误的言论,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所取笑。我听说比干因尽忠而被剖心,伍子胥因直谏而被杀死。装入马革鸱夷中,我起初不相信,现在才明白了。希望大王您详细考虑,稍加哀怜。
俗话说:“有的人从初次见面一直到白头,还不知道对方的,it,;有的人在路上见面,两车并行亲切交谈,就像老朋友一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在于是否了解对方的诚心。所以樊于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头颅交给荆轲,帮助太子丹完成刺杀秦王的事业,王奢从齐国到魏国,在城墙上自刎,以便使齐国退兵而保存魏国。王奢、樊于期并不是新结交齐、秦而与燕、魏有旧情,所以才离开齐、秦两国而为燕、魏两国国君卖命,而是行动与志趣相合,无限仰慕两国君的信义的缘故。所以,苏秦不能取信于天下,却为燕国效忠;白圭为中山国领兵作战,丧失六座城,却为魏国拔取了中山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苏秦与燕王、白圭与魏王,确实能够相知。苏秦做燕国的相,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手抚佩剑,对诽谤苏秦的人发怒,并赏赐苏秦以珍奇之味;白圭以拔取中山国而尊显,有人在魏文侯面前中伤他,魏文侯反而赏赐给他夜光之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位君主与二位大臣,彼此信任,肝胆相照,怎能因为浮说虚语而变心?
所以,女子不论美丑,选入宫中,就会受人嫉妒;士无论贤愚,进入朝廷,就会遭人忌恨。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刖足之刑,后来却做了中山国的相;范睢在魏国被打伤胁部,击掉牙齿,最后却在秦国被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他们的策略必能实行,不求朋党之助,单枪匹马,直道而行,所以不能免遭嫉妒之人的谗言。因而申徒狄自投雍州之河,徐衍背着石头跳入大海。不为世人所容,以信义之心,不愿苟且偷生,在朝廷上结党营私以迷惑君主。所以百里奚在路上乞讨,秦穆公却把国家大政托付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却重用他治理国家。这两个人,难道都是平时在朝中任职,被左右之人所称赞,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彼此心心相印,步调相同,因此能互相信任,关系非常密切。兄弟亲密无间,能为众人的恶言所迷惑吗?所以,听一面之词,就会有欺诈,衹信任一人,就会产生祸乱。从前鲁国听信季孙氏的话而驱逐孔子,宋国信用子冉的计策而囚禁墨翟。以孑l子、墨翟之才,而不能自免于谗言的中伤,鲁、宋两国也因听信谗言而陷入危难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的恶言集中在一起,可以使金熔化,使骨销毁。秦国重用戎族的由余而称霸于天下,齐国重用赵国的于臧而使威王、宣王时国力强盛。这两国难道被世俗所牵制、被奇谈怪论的空泛之言所迷惑了吗?公正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等看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圣明普照于世。所以,如果心意相合,即使胡、越之人,也是兄弟,由余、子臧就是这样;如果心意不合,即使骨肉之亲,也会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如此。现在的君主如果真能用齐桓公、秦穆公的贤明,不要像宋、鲁两国那样听信错误的言论,那么,他就会胜过五霸,而与三王争辉。
所以,圣王一旦醒悟,就会舍弃宠信子之之心,也不会认为田常是贤人而喜欢他,而要策封比干的后人,为纣王杀死的孕妇修墓,因而为天下建功立业。为什么呢?因为圣王追求仁善的事业,永远不知满足。晋文公亲近他的仇人勃千,而称雄于诸侯;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而使天下诸侯纳入正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两位君主仁慈亲切,以诚心对待他们的仇人,不为空言所迷惑。
至于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向东进攻,削弱了韩、魏两国,使秦国强盛,称雄于天下,商鞅后来却遭车裂。越国用大夫文种的策略,吞灭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中原,文种最终却遭杀身之祸。因此孙叔敖三次辞去相的职位而不后悔,于陵子仲宁愿辞去三公的显位而为人家浇菜园。现在君主如果真正舍弃骄傲之心,礼贤下士而使士人愿意报效其礼遇,待以诚心,施以厚恩,与士人同甘共苦,无所吝惜,那么,就能让夏桀的狗对尧狂吠,盗跖的宾客去刺杀许由,更何况以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君的权势和贤德了。至于荆轲为太子丹刺秦王,不惜亲族连坐,要离为吴王阖阎刺杀庆忌,不惜先让吴王烧死他的妻子儿女,又怎么值得对您提起呢?
我听说如果把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从暗中投给路上的行人,行人没有不手握利剑,横眉而视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无缘无故地被投到面前。弯曲的树木或根柢,盘旋曲折,形状奇特,却成为君主的实器,这是因为有人先加以雕刻、修饰。所以,无缘无故而来到面前,即使是随侯之珠、和氏之璧,适足以招怨,而不会令人感恩;有人前往引进,即使是枯槁之木,朽坏之珠,也会使人不忘其功。现在天下身穿布衣、居住在破旧房屋中的士人,贫困潦倒,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治国方略,有伊尹、管仲那样的才能,像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忠诚,而没有人像事先修饰树根而进献给国君那样引见他们,虽然他们想竭诚效忠于现在的君主,而现在的君主也一定会走“手握利剑,横眉而视”的路了。这样使得贫寒的士人连枯槁之木、朽坏之珠都赶不上了。
所以圣王制驭天下,就像陶工转钧,不为卑俗之语、谗佞之人所牵制。因而,秦始皇听信中庶子蒙嘉的话,而信任荆轲,结果险遭暗算;周文王在泾渭之间打猎,遇到吕尚,与他同车回朝,结果成就了王业。秦信用左右近臣而亡国,周收集乌合之众而称王,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周文王能够摆脱鄙俗拘谨之语的牵累,而广采志趣高远的议论,因此独能获得光明远大的道理。现在的君主往往沉湎于谄媚奉承之辞, 被左右佞幸近臣所牵制,使才识高远、不受拘束的士人与牛马一样愚蠢的小人并列,这是鲍焦愤世嫉俗的原因。我听说衣冠整齐而上朝的入,不以私心玷污公义,修养品德节操的人,不以私利损害自己的品行。所以,里名叫“胜母”曾子不入;城邑叫“朝歌”墨子驱车避开。现在如果想凭威严的权力、显贵的势位来收拢、胁迫天下志行高远的士人,让他们转而玷污自己的品行,巴结那些卑鄙的小人,以求得接近君主,侍奉于左右,那么,这些士人宁可隐藏于山林、老死于洞穴之中,谁还肯跑到门下来效忠呢?
邹阳的上书交到梁孝王那里,梁孝王立刻把邹阳释放,终于把他列为上等宾客。
起初,羊胜、公孙诡想让梁王请求做汉朝的皇位继承人,梁王也曾上书汉朝皇帝,希望赐给他容车之地,使他可以直接进入长乐宫,他要役使梁国的百姓修筑甬道,以便朝见太后。袁盎等大臣议论,认为不可行,天子没有批准。梁王大怒,派人刺杀了袁盎。皇帝怀疑是梁国干的,就不断派使者前去责问梁孝王,以至于使者的车辆前后相继,互相都能看见。梁王与羊、公孙诡开始谋划遣件事时,邹阳谏静认为不行,所以遭受谗言。枚乘、严忌都不敢进谏。
等到梁国的事情败露,羊胜、公孙诡被杀死,梁孝王害怕被诛杀,才想到邹阳的谏言,对邹阳深表歉意,赏赐给他一千斤黄金,让他想办法解脱皇帝对梁的责罚。邹阳乎时听说齐人王
生,年过八十,很有谋略,就前往拜见,说明来意。王先生说: “难啊!皇上心中怨恨,一定要加以诛罚,实在是难办啊!凭着太后那么尊贵,又与皇上、梁王都是骨肉之亲,尚且不能制皇上的决定,更何况我了!从前秦始皇怨恨太后,群臣谏诤而被杀的先后有十多人。幸亏茅焦向秦始皇阐明大义,秦始皇对他说的话并不感到高兴,衹是碍于大义,勉强听从了他的建议,茅焦也险些丧命,幸而免于一死。因此这件事很难办。现在您要到哪裹去?”邹阳说:“邹、鲁之人奉行经学,齐、楚之人能谋善辩,韩、魏之地时有节操不凡之人,我将依次去请教。”王先生说:“您去吧。回来的时候,请到我这裹来一趟,然后再西去长安。”
邹阳走访了一个多月,没有人能为他想出办法,他就回来,再次拜访王先生,说: “我要西去长安了,应该怎么做?”王先生说:“前些天我想献出自己的愚计,但又觉得赶不上别人,暗自菲薄,没敢说出来。您如果要西行,一定要去拜见王长君,士人中没有谁能比他更高明了。”邹阳心领神会,说: “敬从您的指示。”告别离去,没有去梁国,径直西奔长安,经门客引导而见到王长君。王长君是王美人的哥哥,后来被封为盖侯。邹阳在王长君家逗留了几天,趁空闲无入之时而请求王长君说: “我不是因为您身边没有役使之人,所以才来侍奉您的;我愚陋而又不自量,想来进个衷告。”王长君跪着说: “非常荣幸。”邹阳说:“我私下听说您的妹妹在宫中很受皇上的宠幸,天下没有比她更受宠爱的了,而您的行为则有很多不检点的地方。现在朝廷正全力追查袁盎遇刺一案,梁王恐怕因罪被杀。如果这样的话,太后就会愤懑悲伤,怒气没处发泄,将要咬牙切齿、横眉竖目地拿贵幸的大臣开刀。我恐怕您的处境很危险,暗暗为您担心。”王长君惊慌失措地说:“我该怎么办?”邹阳说:“您如果能巧妙地劝说皇上,使他不要把梁国的事穷追到底,您必然能与太后结下恩德。太后刻骨铭心地感激您,您的妹妹又会受到皇上和太后的宠爱,您的尊贵的地位就会像金城一样稳固。同时您又有存亡国、继绝世之功,将会德泽传布天,美名永远流传,希望您仔细考虑。过去舜的弟弟象每天都想杀死舜,等到舜立为天子,却把象策封在有卑为诸侯。仁人对于自己的兄弟,不隐藏愤怒之情,不记以往的怨恨,衹有深深的亲爱之心,所以得到后世的称颂。鲁公子庆父派自己的仆人邓扈乐杀死子般,结果归罪于邓扈乐,庆父的弟弟季友不追究庆父的本情而诛杀了邓扈乐;庆父亲手杀死鲁闵公,季友故意慢慢追赶而把他放走,使他免于贼杀国君的罪责。春秋认为这是‘亲亲之道’。鲁庄公的夫人哀姜行为不轨,被齐桓公在夷处死,孔子说: ‘齐桓公依法办事,而不能变通,以便使他的亲戚免于惩罚。,认为这是桓公的过失。用这个道理劝
天子,也许会使梁国的事幸而不被举报。”王长君说:“遵命!”于是寻找机会进宫劝说皇帝。再加上韩安国也拜见了长公主,替梁王说情,这件事终于没被查办治罪。
当初,吴王刘濞策动七国谋反,等到发动叛乱时,齐国和济北国都坚守城池,不加入叛乱队伍中去,汉朝打败吴国之后,齐王因涉嫌自杀,不能再立继承人。济北王因与谋反有牵连,也要自杀,以求侥幸保全妻子儿女。齐人公孙获对济北王说:“请让我试着为您向梁王说明情况,请他转告天子,为您说情,如果天子不听信他的话,您再自杀也不晚。”公孙获于是去谒见梁王,对他说:“济北国束与强齐接壤,南与吴、越为邻,北面受燕、赵胁迫,为四面受敌之地,权轻不足以自我防卫,势弱不足以抵御边寇,又没有奇才异计以御难,虽然一度失言,答应归附吴国,其实并不是济北王的本意。从前郑国的祭仲为了救郑国国君的命,曾向宋国许诺,立公子突为国君,这样做尽管不合道义,春秋却记下这件事,以示褒扬,因为祭仲保全了郑国国君的性命,是‘以生易死,以存易亡’。当初假使济北王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坚决不与吴国同流合污,那么,吴国一定会先绕过齐国而尽收济北之地,招来燕、赵之兵而合并统领。这样,山东叛乱诸侯就会纠集在一起,连成一片,朝廷难以找到可乘之机各个击破。而当时吴、楚等诸侯王挑选各国的兵众,驱赶着未经训练的士卒,西向与天子争锋,衹有济北王激励节操,坚守城池而不屈服。使吴王丧失同盟,孤立无援,难以快速进军,终于土崩瓦解,遭到惨败,而始终无人援救,这未必不是济北王的功劳。以小小的济北国与诸侯抗争,就好像让弱小的羊羔去抵抗虎狼的进攻。坚守岗位,不屈不挠,可谓忠诚专一了。这样的功劳和操守,还受到皇上怀疑,让他们垂头丧气,局促不安,以至于后悔当初没有与吴国一道进兵,这对国家没有好处。我怕坚守臣职的诸侯产生疑虑。我私下估量了一下,能够经过西山,直奔长乐宫,再到未央宫,揎袖捋臂而明白重地议论政事的,衹有大王您。上有保全亡国之功,下有安定百姓之名,德泽深入于骨髓,恩惠广施而永无止境,希望大王您留意,悉心考虑这件事。”梁王非常高兴,派人驾车迅速报告天子。因此济北王免于罪罚,改封为淄川王。
枚乘,字叔,是淮阴县人,做吴王刘濞的郎中。吴王起初怨恨朝廷而谋划叛乱,枚乘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得到万全之策,就会兴旺发达,失去万全之策,就会彻底灭亡。舜无立锥之地,最终却君临天下;禹连十户之邑都没有,后来却称王于诸侯。商汤、周武王的封地都不过百里,而德政和平,上感天象,日月星辰运行不乱,下施仁惠,不使百姓伤心失望,这是因为他们有圣王的统治方略。所以,父子之情,出白天性;忠臣犯颜直谏,不惜生命,国家政治就不会失策而功流万世。我愿剖露腹心而效愚忠,希望大王您少加留意,顾念我的一片苦心。用一缕丝系上千钩重的东西,吊到无穷高的地方,下临难以测量的深渊,即使是非常愚蠢的人也知道丝缕将被拉断,而感到担忧。马正受惊,又敲鼓使它震骇,丝缕将断而又增加重物来拉它,丝缕断绝于空中不能重新结合,重物落入深渊难以再取出来。能否扭转这种危急的形势,容不得丝毫的迟疑。能听取忠臣的言论,就会百事顺利,免于祸患。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错误想法,就像垒在一起的卵丸那样危险,比登天还难;而改正自己的想法,就像翻转手掌那样容易,就像泰山那样安稳。现在您要享尽天命之寿,追求无尽的享乐,穷究万乘之主的权势,这都像翻转手掌那样容易,可是您却不顾像泰山一样安稳的形势,而去追求危如累卵的事业,走难如登天的道路,这是我为您深感迷惑的地方。
有的人生来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却背对太阳,向后退着跑,结果脚印越跑越多,影子也随着形体紧追不舍,而不知道到背阴的地方站住,影子就会消失,脚印也会断绝。不愿让别人听见自己在说什么,就最好不要说;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最好不去做。想把汤弄凉,一个人在烧火,即使有一百个人翻动,也不起作用,不如撤去薪柴、熄灭火焰。不断绝其根源,而拯救其末流,就像抱着薪柴去救火。养由基是楚国的射箭高手,距离杨树叶一百步,能百发百中。杨树叶那么小,而能百发百中,可以说是善于射箭了。然而他也仅限于百步之内罢了,和臣下我相比,他还算是不知道怎样握弓、如何执箭呢。
福之产生有其产生的善端,祸之出现有其出现的恶源;保留善端,断绝恶源,祸又会从哪裹来呢?泰山之水下流,积年累月,能够击穿石头;井上木栏因常年汲水,会被绳索磨断。水并不是凿石头的钻子,绳索也不是截木头的锯子,由于长时间的侵蚀、磨擦,却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一铢一铢地称量,累计到一石,一定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误差;一寸一寸地度量,累计到一丈,也一定会出现或长或短的差错。直接用石、丈去量,就很少出现失误。十围粗的树木,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 断,用手一提就会拔起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到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没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感觉到它是善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感觉到它的恶,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我希望大王您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正确道理。吴王不采纳枚乘的建议,杖乘等人就离开吴王而去梁国,与梁王交游。
景帝即位之后,御史大夫晁错为汉朝定立制度,削弱诸侯,吴王因而与六国谋反,以诛杀晁错为名,率兵西进,指向长安。景帝听说这件事,就杀死晁错,向诸侯道歉。枚乘再次规劝吴王,说:从前,秦西边平定胡族、戎族之乱,北边守备榆中之关,南边驻防羌、榨之塞,东边对抗六国联兵。六国凭藉信陵君的威望,申明苏秦的誓约,激励荆轲那样的勇气,同心协力,抵御秦军。然而秦终于擒灭六国,铲除他们的宗庙社稷,而吞并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秦与六国地利不同、百姓多寡不等。现在汉朝占据着原来秦国的全部土地,统领着像原来六国那样多的兵众,修恩义以安抚戎狄,又使南面的羌、榨入朝归顺,汉朝与秦国相比,土地是它的十倍,臣民是它的一百倍,这一切您是知道的。现在阿谀谗佞之人为大王您出谋划策,不顾骨肉之亲的恩义和民力的多寡、国土的大小,将给吴国带来灾难,这是我为您深感忧虑的。吴国的兵众与汉朝相比,就像苍蝇、 蚊子在一群牛身上爬,如同用腐烂的肉去挡锋利的剑,两兵刚一交锋,吴国军队就必然丧失战斗力。天子听说吴国率领那些被削夺封地而失去常职的诸侯,要求恢复先帝的遣约,现在天子已亲自诛杀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晁错,对以前的过错表示道歉,这样,大王您的威力已加于天下,功业已超过了商汤和周武王。吴国虽为诸侯,而实际上比天子还富有;地处偏僻的东南而有隐匿之名,而威力、功力所加,实际上已超过汉朝。汉朝并有二十四郡、十七诸侯,郡国贡赋一起输入汉朝的国库,车载而行,千里不绝,其中的奇珍异宝还比不过吴国的束山之府。运送粮食西入长安,车辆充塞道路,舟船挤满江河,所运之粮还赶不上吴国的海陵之仓。修建上林苑,裹面建有宫殿,聚积玩赏的宝物,又有禽兽的园囿,也不如吴国的长洲苑。游乐于曲台殿,俯视宽敞的道路,还不如吴国的潮汐之池。建筑高而坚固的城堡,再加上边关、长城,也不如吴国的江淮天险。这是我为大王您感到高兴的地方。 现在大王您马上撤回军队,还可以有五分的希望免于灾祸。否则,汉朝知道吴国有吞并天下之心,会勃然大怒,派羽林水军顺江而下,袭击大王的都城;命令鲁国进入束海,断绝吴国的粮饷供应;命令梁王修缮战车,训练士兵射箭,囤积粮食,坚守城池,保护荣阳,直到吴国士兵饥饿疲乏,到那时,您再想返回都城,也不可能了。淮南三国恪守天子的誓约而不背叛,齐王自杀以毁灭谋反的形迹,胶束、胶西等四国不能派出军队支持,趟王被囚禁于邯郸,谋反之罪已无法掩饰,这是明摆着的。大王您已远离本国千里之遥,而被十里屯兵所控制。张羽、韩安国率兵驻防于 吴兵之北,弓高侯韩颓当领兵驻扎在吴兵左右,吴兵不能攻下梁国的城堡,士卒不能很好地休息,我暗自伤心。希望大王您反覆考虑。
吴王不采纳枚乘的建议,终于被杀死。
汉朝平定七国之乱后,枚乘因此而出了名。景帝召请枚乘,任命他为弘农郡都尉。枚乘因长期做诸侯大国的上等宾客,与英雄豪杰交游,很合心愿,不喜欢做郡县官吏,因此称病辞职。
枚乘再次到梁国交游。梁国的宾客都善于撰文作赋,而枚乘水平最高。梁孝王去世后,枚乘回到淮阴县。
武帝自从做太子时就听说枚乘的名气,等到即位为天子时,枚乘已经年老,武帝就用蒲草裹着车轮的“安车”去征请他,结果在路上病死。武帝下诏书询问枚乘儿子的情况,但没有善于写文章的,后来才找到他的妾所生的儿子枚皋。
枚皋,字少孺。枚乘在梁国时,娶枚皋的母亲为妾。枚乘束归淮阴县时,枚皋的母亲不愿意跟着枚乘走,枚乘一怒之下,分给枚皋几千钱,留下他与母亲在一起生活。枚皋十七岁的时,向共王上书,被召去做郎官。过了三年,枚皋为梁共王出使某地,与梁王的侍从发生冲突,被梁王的侍从进谗言中伤而获罪,家属被抓入官府,财物被抄。枚皋逃到长安。正赶上皇帝大赦罪犯,枚皋就在北阙向皇帝上书,说自己是枚乘的儿子。皇帝得知此事,非常高兴,把他召入宫中接见他,让他听候诏命,枚皋于是在宫中作赋。武帝下诏书让他为平乐馆作赋,赋写出来,武帝很欣赏,任命他为郎官,让他出使匈奴。枚皋不懂经学,谈笑恢谐好像演杂戏的俳倡,所作诗赋,也喜欢用轻浮不雅的词句,他因此也以滑稽不庄重而获得皇帝的宠幸和很高的权位,与东方朔、郭舍人等并列,但不能像严助等人那样获得高官要职。
武帝在二十九岁时才有了儿子,群臣都很高兴,枚皋和东方朔因此而为皇太子的出生作赋,并撰写立皇子梅祝,因为是奉皇帝的命令而作,都不能像以往那样用戏弄不敬之言,以尊重皇子。
当初卫子夫立为皇后时,枚皋献赋,告诫她要慎终如始。枚皋作赋优于东方朔。
枚皋随从武帝到甘泉宫、雍县、河东郡,巡视东方,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宣房堵塞黄河决el,在三辅地区的各宫殿游乐,游山赏景,射禽击兽、驰车纵狗、蹴鞠刻镂,武帝每有感慨,就让枚皋作赋,抒发感情。枚皋撰文神速,每有诏命,立等可成,因此所作诗赋非常多。司马相如也善于写文章,但写得很慢,所以诗赋不多,不过质量比枚皋的要高。枚皋在所作赋中承认自己不如司马相如写的赋好,又说作赋是演杂戏的人的本行,被入看做俳倡而不受尊重,懊恼自己与俳倡相似。所以他作赋戏弄东方朔,也嘲弄自己。他的赋行文曲折,随事而发,都能抓住要领,不失本意,恢谐戏笑,而不太婉约柔和。可供诵读的有一百二十篇,过于轻浮不雅,难以诵读的还有几十篇。
路温舒,字长君,是钜鹿县束里人。他的父亲做束里的监门,让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学得稍有长进,就请求做小狱吏,乘机学习律令,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太守巡察各县,见到他,觉得他不是凡夫俗子,就让他代行决曹史之职。他又拜师学习春秋,略知大意。被举为孝廉,做山邑县丞,因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又做郡的属吏。
元凤年间,廷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狎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之职。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称帝,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他是这样说的:我听说齐国有无知作乱,而齐桓公勃然兴起;晋国有骊姬之难,而晋文公称霸诸侯。近世趟王被囚幽而死,吕氏作乱,而孝文帝成为汉朝的“天子”由此观之,祸乱的发生,是为圣王的出现开辟道路的。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助微弱的天子,兴复残破的诸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恩泽加于百姓,功德施于诸侯,虽然比不上三王,却使天下之人归心于仁义。文帝始终追求至高无上的德政,以顺应天意,尊崇仁义,减轻刑罚,开通关梁,使远近如一,交通便利,尊敬贤能的人就像迎接贵宾,爱护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对于政令,要以宽厚之心周密思考,觉得合乎情理了,才向全国推行,因此造成囹圄空虚、天下太平的局面。继变乱之后,一定会有非凡的恩德,这是贤圣之人用以显示天命的办法。从前,昭帝去世而没有儿女继承帝位,大臣们忧心忡忡,焦急地在一起商议,都认为昌邑王刘贺与昭帝最亲,又是兄长,位置较尊,就把他请来立为天子。但是上天不授权给他,而是迷惑他的心,让他荒淫无度,终于白取灭亡。仔细地观察发生祸乱的原因,原来是上天在为圣人开辟道路。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遣命,辅佐汉朝,忠心耿耿,决定大计,罢除不义之人,拥立有德之君,替天行道,然后才使国家安定,天下平安。
我听说春秋于元年正月书写“即位”是赞美一统而重视初始。陛下您刚刚登上天子的宝座,符合天意,应当改正前朝的失误,端正刚刚接受的帝统,清除烦苛的规定,为百姓解除疾苦,存亡继绝,以顺应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现在还存在着,那就是审理刑狱的官吏。秦统治的时候,轻视文献经典,喜欢武力和勇猛,鄙视仁义之士,尊崇刑狱之官;正言进谏被当做诽谤,指陈过失被看做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诚之心、恳切之言都祇能藏在胸中,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虚假的赞颂迷惑了心窍,现实的祸患却视而不见。这是秦朝丧失天下的原因。现在天下之人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尽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没有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电不可能再结合。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现在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做清明,通过陷入于重罪来博取公正的名誉,而执法公平的却多有后患。所以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保全自己的办法在于让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杀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就人情来讲,安宁的时候就热爱生活,痛苦的时候就想到死亡。严刑拷打之下,什么样的供词能得不到呢?所以被囚受审的人,难以忍受拷打的痛苦,就假造供词,承认罪过,把供词交给审讯他的官吏;审讯他的官吏觉得这样做很方便,就指划、引导他,让他明白自己的罪名;上报的时候害怕被退回,就反覆修改奏书,使之没有破绽。奏书上所定的罪名已成,即使让咎繇断讼,也会认为被判罪的人死有余辜,为什么?因为奏书经过多次修改,以法律条文罗织的罪名清楚无误。所以断狱之官援引法律陷入于罪,刻薄残酷,没有限度,得过且过,权宜行事,不考虑给国家带来的祸患,这是当今最大的祸害。所以,俗话说: “画地为牢,没有人敢上朝议政;刻木人为吏,必定无人敢对策”这都是痛恨执法苛暴的官吏而发出的悲愤的呼声。所以,天下的祸患,没有比刑狱更大的了。破坏法律、违背正轨、离散亲人、阻塞圣道,没有比审理刑狱的官吏更厉害的了。造就是存在至今的秦朝十大过失之一。
我听说乌、鸱的卵不受损害的地方,凤凰才会落下;诽谤君主之罪不受诛罚,然后才有人进献忠言。所以古时候有人这样说:“山薮有草木而毒害之物居住其中,川i泽广大因而能容纳污泥浊水,美玉之中含有微瑕,人君善于驾驭群臣,也应容忍被指责的耻辱。”衹要您免除诽谤君主的人的翠责而接受直切的谏言,广开言路,扫除导致秦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减省法律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那么,太平盛世就能来临,永远和平、安乐,与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当时,皇帝下韶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以报效天子,皇帝批阅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因为他言无可取,罢归故宫。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郡太守,政绩非常出色,死于任上。
路温舒随祖父学习过历数、天文方面的知识,认为汉朝在建国后二百一十年左右,会有大难,就秘密上书皇帝以便有所防备。成帝时,谷永也这么说。等到王莽篡位,要向天下宣布代漠的根据,就宣扬这些话。路温舒的儿子和孙子都做到州牧、太守等高官。
赞曰:春秋时鲁国的臧孙达以礼义劝谏国君,品德高尚的人都认为他的后代将会很兴旺。买山从下面指陈皇上的过失,邹阳、枚乘交游于有倾危之险的王国,然而都能免于受刑被杀,因为他们说话能严守正道。路温舒言词和顺,情真意切,因此子孙世代任高官,太应该了!
贾山,颍川人也。祖父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尝给事颍阴侯为骑。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干之贤,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饐在前,祝鲠在后,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兽无餍也;商人庶人诽谤已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诗曰:“匪言不能,胡此畏忌,听言则对,谮言则退。”此之谓也。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天下未尝亡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文王好仁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大敛,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服法服,端容貌,正颜色。然后见之。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闻不忘也。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驰,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赢瘙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夫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计,轨事之大者也。
其后,文帝除铸钱令,山复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非是。又讼淮南王无大罪,宜急令反国。又言柴唐子为不善,足以戒。章下诘责,对以为:“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其后复禁铸钱云。
邹阳,齐人也。汉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久之,吴王以太子事怨望,称疾不朝,阴有邪谋,阳奏书谏。为其事尚隐,恶指斥言,故先引秦为谕,因道胡、越、齐、赵、淮南之难,然后乃致其意。其辞曰:
臣闻秦倚曲台之官,悬衡天下,画地而不犯,兵加胡、越;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谷,咸阳遂危。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今胡数涉北河之外,上覆飞鸟,下不见伏菟,斗城不休,救兵不止,死者相随,辇车相属,转粟流输,千里不绝。何则?强赵责于河间,六齐望于惠后,城阳顾于卢博,三淮南之心思坟墓。大王不忧,臣恐救兵之不专,胡马遂进窥于邯郸,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虽使梁并淮阳之兵,下淮东,越广陵,以遏越人之粮,汉亦折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辅大国,胡亦益进,越亦益深。此臣之所以大王患也。
臣闻交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圣王底节修德,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今臣尽智毕议,易精极虑,则无国不可奸;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然臣所以历数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恶臣国而乐吴民也,窃高下风之行,尤说大王之义。故愿大王之无忽,察听其志。
臣闻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衤玄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淮南连山东之侠,死士盈朝,不能还厉王之西也。然而计议不得,虽诸、贲不能安其位,亦明矣。故愿大王审画而已。
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自立天子之后,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深割婴儿王之。壤子王梁、代,益以淮阳。卒仆济北,囚弟于雍者,岂非象新垣平等哉!今天子新据先帝之遗业,左规山东,右制关中,变权易势,大臣难知。大王弗察,臣恐周鼎复起于汉,新垣过计于朝,则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矣。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兵不留行,收弊民之倦,东驰函谷,西楚大破。水攻则章邯以亡其城,陆击则荆王以失其地,此皆国家之不几者也。愿大王孰察之。
吴王不内其言。
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亦待士。于是邹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阳为人有智略,忼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昂,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自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官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逆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龚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从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诌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书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初,胜、诡欲使王求为汉嗣,王又尝上书,愿赐容车之地径至长乐宫,自使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爰盎等皆建以为不可。天子不许。梁王怒,令人刺杀盎。上疑梁杀之,使者冠盖相望责梁王。梁王始与胜、诡有谋,阳争以为不可,故见谗。枚先生、严夫子皆不敢谏。
及梁事败,胜、诡死,孝王恐诛,乃思阳言,深辞谢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阳素知齐人王先生,年八十余,多奇计,即往见,语以其事。王先生曰:“难哉!人主有私怨深怨,欲施必行之诛,诚难解也。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犹不能止,况臣下乎?昔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得茅焦为廓大义,始皇非能说其言也,乃自强从之耳。茅焦亦廑脱死如毛氂耳,故事所以难者也。今子欲安之乎?”阳曰:“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吾将历问之。”王先生曰:“子行矣。还,过我而西。”
邹阳行月余,莫能为谋,还,过王先生,曰:“臣将西矣,为如何?”王先生曰:“吾先日欲献愚计,以为众不可盖,窃自薄陋不敢道也。若子行,必往见王长君,士无过此者矣。”邹阳发寤于心,曰:“敬诺。”辞去,不过梁,径至长安,因客见王长君。
长君者,王美人兄也,后封为盖侯。邹阳留数日,乘间而请曰:“臣非为长君无使令于前,故来侍也;愚戆窃不自料,愿有谒也。”长君跪曰:“幸甚。”阳曰:“窃闻长君弟得幸后宫,天下无有,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今爰盎事即穷竟,梁王恐诛。如此,则太后怫郁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矣。臣恐长君危于累卵,窃为足下忧之。”长君惧然曰:“将为之奈何?”阳曰:“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而长君之弟幸于两宫,金城之固也。又有存亡继绝之功,德布天下,名施无穷,愿长君深自计之。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于有卑。夫仁人之于兄弟,无臧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是以后世称之。鲁公子庆父使仆人杀子般,狱有所归,季友不探其情而诛焉;庆父亲杀闵公,季子缓追免贼,春秋以为亲亲之道也。鲁哀姜薨于夷,孔子曰‘齐桓公法而不谲’,以为过也。以是说天子,侥幸梁事不奏。”长君曰:“诺。”乘间入而言之。及韩安国亦见长公主,事果得不治。
初,吴王濞与七国谋反,及发,齐、济北两国城守不行。汉既破吴,齐王自杀,不得立嗣。济北王亦欲自杀,幸全其妻子。齐人公孙玃谓济北王曰:“臣请试为大王明说梁王,通意天子,说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孙玃遂见梁王,曰:“夫济北之地,东接强齐,南牵吴、越,北胁燕、赵,此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扞寇,又非有奇怪云以待难也,虽坠言于吴,非其正计也。昔者郑祭仲许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非义也,春秋记之,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乡使济北见情实,示不从之端,则吴必先历齐毕济北,招燕、赵而总之。如此,则山东之从结而无隙矣。今吴、楚之王练诸侯之兵,驱白徒之众,西与天子争衡,济北独底节坚守不下。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夫以区区之济北而与诸侯争强,是以羔犊之弱而扞虎狼之敌也。守职不桡,可谓诚一矣。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累足抚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职者疑之。臣窃料之,能历西山,径长乐,抵未央,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沦于骨髓,恩加于无穷,愿大王留意详惟之。”孝王大说,使人驰以闻。济北王得不坐,徙封于淄川。
枚乘字叔,淮阳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
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心腹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下不可复结,队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纟亢断幹。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
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
昔者,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南距羌筰之塞,东当六国之从。六国乘信陵之籍,明苏秦之约,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然秦卒禽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筰,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夫举吴兵以訾于汉,璧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天子闻吴率失职诸侯,愿责先帝之遗约,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是大王之威加于天下,而功越于汤、武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不然,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龚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饷道;梁王饬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夫三淮南之计不负其约,齐王杀身以灭其迹,四国不得出兵其郡,赵囚邯郸,此不可掩,亦已明矣。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张、韩将此地,弓高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愿大王孰察焉。
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
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薛子皋。
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见谗恶遇罪,家室没入。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媟默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等,而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
初,卫皇后立,皋奏赋以戒终。皋为赋善于朔也。
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又自诋娸。其文骫骳,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女曼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繇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巨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对,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间,上封事以豫戒。成帝时,谷永亦言如此。及王莽篡位,欲章代汉之符,著其语焉。温舒子及孙皆至牧守大官。
赞曰:春秋鲁臧孙达以礼谏君,君子以为有后。贾山自下劘上,邹阳、枚乘游于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宜哉!
<b>译文</b>
贾山,颖川人。他的祖父贾祛,是原来战国时期魏王的博士弟子。贾山跟从贾祛学习,他的言论,博及各家之学,而不能专精于儒家。他曾经在颖阴侯手下做事,为骑马随从。 孝文帝时,贾山以秦为例,谈论治乱之道,题名为至言,是这样说的:我听说作为人臣,应该竭诚尽智,直言劝谏主上,不惜杀头,臣贾山就是这样。我不敢举太久远的例子,想以秦为例加以论述,希望陛下您稍加留意。贫贱之人,能修养自身品德,扬名于世,并使后世兴旺不衰。而秦朝却不是这样,以天子之尊,拥有天下这样大的财富,却横征暴敛,使百姓疲于应付,以至于犯罪之人充塞道路,盗贼成群,遍于山野,天下之人都有作乱之心。一人振臂高呼,天下群起响应,造就是陈胜倡导的反秦运动。秦朝不但如此,从咸阳往西到雍城,建造宫殿三百余座,钟鼓帷帐,添置其中,随处享用,不必从别处移取。又建阿房宫,殿高几十仞,东西五里长,南北千步宽, 车马可以驰骋其中,畅行无阻,连车上的旌旗都碰不歪。建立了这样壮丽的宫殿,却使他的后世子孙连容身的房屋都没有。 又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束到燕齐,南达吴楚,江湖之上,东海之滨,无所不至。驰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栽一棵树,驰道外边筑有厚厚的城墙,并用铁椎夯实,栽种青松。建筑这样壮观的驰道,却使后世子孙没有容足的小路。始皇死后所葬的骊山陵,耗费几十万受官吏监督的刑徒的劳动,历时十年才建成。陵墓之深,下通泉水,采集矿石,炼铜浇铸内壁,使之密封,又在外面涂上生漆,以珠玉、翡翠为装饰,墓内建有宫殿等游乐场所,墓上种植草木,如同山林。建造如此奢华的陵墓,却使他的后世子孙连生着蓬草的小土坟都得不到。秦以强盛的国力,像虎狼一样贪婪,蚕食诸侯,吞并天下,而不致力于施行礼义,所以上天降下灾祸来惩罚它。我冒死讲给您听,希望您稍加留意并仔细地选择其合理的地方。
我听说忠臣侍奉君主,语言深切诚恳而不被信用,就会危及性命,而不深切诚恳,又不能说明正道。所以深切诚恳的谏言,是贤明的君主所急于听到的,也是忠臣竭诚尽智不惜生命所要说的。贫瘠的土地,即使有优良的种子,也不会长出庄稼;江河岸边的淤地,即使很差的种子,也能长出茂盛的禾苗。过去夏代、商代的末世,虽然有关龙逢、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他们为了正义的道而献出生命,可他们的道也得不到推行。周文王的时候,豪杰贤明之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割草采薪的平民也都能尽他们的一份力量,这是周朝兴起的原因。所以,肥沃的十地有利于禾苗的生长,仁爱的君主善于供养优秀的人才。雷霆所击,无不摧折;万钧所压,无不破碎。现在君主的威力,不衹是雷霆;权势之重,不仅仅是万钧。广开言路以求谏言,和颜悦色地接受、采用他们的建议,并使进谏的人得到荣耀的地位,即使这样,士人们还心怀恐惧,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更何况君主为所欲为、暴虐无度、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呢?以强力和权势威慑、压制他们,即使有像尧舜那样智慧、像孟贲那样勇猛的人,有谁不会被摧残而慑服呢?这样的话,君主就听不到自己的过错了;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国家就危险了。古代圣王的制度是:史官在前面记录君主的过失,诗工诵读箴言来劝诫君主,盲瞽咏诗来劝谏君主,公卿大臣正言直谏,士人传递文书表达自己的意见,平民在路上指责君主的过错,商人在市上议论君主的失误,然后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自己的过失就加以改正,择善而从,这样就能长久地统治天下。以天子之尊,天下之人没有不以恩义愿意做臣民的。然而却在太学供养三老,天子亲自进送饮食,然后捧爵进酒,祝噎、祝哽侍奉于前后,公卿为他拿手杖,大夫为他穿鞋;提拔贤能的人辅佐自己,寻求正直之士直言进谏。所以,以天子之尊而尊养三老,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立辅佐之臣,是为了防止自己的骄傲情绪;设置直谏之士,是害怕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向割草砍柴的人请教,是因为寻求美好完善,永不满足;商人、平民指责自己的过失而自己能够改正,是因为从善如流,无所不听。
从前,秦王嬴政以武力并吞诸侯,统治天下,消灭六国,设立郡县,修筑长城作为边防关隘。以秦朝之稳固、大小、轻重的形势,与一家之富、一人之力相比,怎能同日而语!然而,军队被陈涉打垮,土地被刘氏所夺,原因何在?因为秦王贪婪暴虐,残害天下,使百姓困苦不堪,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过去,周朝约有一千八百个诸侯,以九州的百姓供养一千八百个国君,每年徭役不过三天,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国君有富余的财物,百姓有剩余的体力,因此而有歌功颂德之声。秦始皇用一千八百诸侯的百姓供养自己,而百姓却耗尽体力也服不完徭役,用尽财产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以君主一人之身,驾车走马、射箭打猎来娱乐自己,天下财力竟供不应求。疲劳的人得不到休息,饥寒的人得不到衣食,无罪而被杀,受刑的人无处讼冤、评理,以至于人人怨恨他,家家仇视他,结果秦之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在世时,天下已经败坏,而他自己却不知道。秦始皇东方巡视,到达会稽、琅邪,刻石陈述自己的功绩, 自以为治理天下比尧舜更好;称量铜铁的重量而铸造钟虞,筛出细而干净的土筑造阿房宫, 白以为子孙万代永远拥有天下。古代圣王作谧法,子孙能统治三四十代,即使是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历代广施恩德,为后世奠定基业,也不过统治二三十代。秦始皇说死后以谧法定谧号,有时会使父子名号相重复,而以一世、二世以至万世为名号,就永远也不会重复了,所以他死后称“始皇帝”其后继者为二世皇帝,想从一世传到万世。秦始皇考虑自己的功德,推测他的后世,认为会世世代代永远统治下去,可是他死后才几个月,天下之人就向秦朝四面攻击,以致宗庙灭绝。
秦始皇身处亡国的险境之中自己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之人没有谁敢告诉他。为什么没有人敢告诉他呢?因为他没有供养老人的恩义,也不设立辅佐之臣,直谏之士,随心所欲地大行诛罚,赶走指责他的人,杀死直谏之士,因此都迎合他的口味,谄媚奉承,苟合取容,比拟他的德,就说他比尧舜还仁慈,估量他的功,就说他比商汤和周武王还卓越,天下已经溃烂,还没有人告诉他。诗经上说:“贤明的人不是不能分辨是非而进言,为什么不进谏呢?因为怕触犯君主的忌讳而受罚。进谏而君主听从,就详细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意见;进言而君主不听,就引退避开。”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又说: “周文王因为有众多的士人,才得以安定天下。”天下不曾没有过士人,可为什么衹说文王以多士安定天下呢?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土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使用士人。
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尽忠诚;不能竭尽忠诚,就不能竭尽全力;不能竭尽全力,就不能取得功效所以占{c贤明的君主对于他的大臣,以高爵厚禄亲近他们;大臣有病,要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要亲自前往吊唁,亲临小殓、大殓之礼,大殓、涂饰棺椁之后还要为他披麻戴孝,先后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饮酒吃肉;死者没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大臣正好在举行宗庙祭祀时死,要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已竭力做到符合礼义了;穿着朝服、端j正仪表,态度庄重,然后才能会见大臣。所以臣下不敢不尽心尽力地报效君主,以便功德立于后世,美名永远流传。
现在陛下您思念先祖,追述他们的功德,是为了向天下显示他们赫赫的功业和美好的品德。命令天下推举贤良方正之卜,天下官民都欢欣鼓舞,说皇上将要实行尧舜之道、创立三王的功业了。天下之j:,没有不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以便承蒙皇上的恩德的。现在方正之士已选入朝廷了,又选拔其中更好的做常侍、诸吏,却和他们驰车射猎,一天之中出游两三次。我恐怕从今以后,朝政松弛,百官懈怠,诸侯闻风,又将懒于奉职了。
陛下您即位以来,勉励自己,施恩于天下,减少膳食开支,不听靡靡之乐,减少戍卫边境和宿卫宫殿的士卒,停止郡国每年向朝廷贡献礼品;减省宫廷厩中蔷马数量,把多余的马匹送给各地的驿站,废除许多苑囿,分给农民耕种,拿出十余万匹帛来赈济贫民;礼敬高寿老人,九十岁以上的,免除一个儿子的赋役,八十岁以上的,免除家中两个人的算赋;赏赐天下男子爵位,大臣都位至公卿;用御府的金赏赐大臣和皇帝的宗族,无不得到皇帝的恩泽;赦免罪人,可怜他们没有头发,赐给他们头巾,怜悯他们穿着赭色的囚服、背上写着字,父子兄弟相见时难为情,而赐给他们衣服。平理冤狱,减轻刑罚,天下之人无不欣喜。因此元年时普降喜雨,五谷丰登,这是天以此来帮助您啊。刑罚ll,j的时候轻,而犯法的人却很少,衣食多于往年而盗贼减少,这是天下之人顺从您的缘故。我听说山东官吏颁布诏令时,百姓中即使那些老弱病残之人,都拄着拐杖前去聆听,希望能多活一些时间,能够见到以德感化人的太平盛世的到来。现在功业mom0有所成就,德政之名m9m0昭示于天下,而赢得四方的敬慕,却带领贤俊之臣、方正之士,日h与他们打猎射箭,追免逐狐,而损伤大的功业,让天下之人失望,我暗自为此伤心。诗经上说: “人在开始时无不近于善道,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您节制猎射活动,以夏历的二月,在明堂宣布政令,到太学看望学生,修先王之道。仁义之风已经形成,万世基业已经奠定,然后您才可以从容游乐。古时候,大臣谦恭不狎,所以君主不总是显得十分严肃,令人生畏。大臣不能和君主一起游乐,方正廉洁之士不能随君主射箭打猎,而是让他们各自致力于自己的职守,培养高尚的节操,这样,群臣就不敢不端正自己的品行,加强自身的修养,尽心地如同举办隆重的礼仪。这样,您的君道才会受到尊敬,功业推行于天下,并流传给子孙万代。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一天一天地损坏自己的品行和荣誉。贤士们在家裹培养的品德,却毁坏于天子的宫廷,我暗自感到可惜。陛下您可以与众臣游乐,而与大臣、方正们在朝中议论国事。游巡而不扫兴,上朝而不失礼,议
政而不失策,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后来文帝废除禁止私人铸钱的法令,买山义上书进谏,认为改变先帝的法令是不对的。还为淮南王申诉,认为他没有大罪,应该马上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不要流放。又说棘蒲侯柴武的太子图谋不轨,值得引以为戒。文帝让有关部门就上书的内容,责问买山,买山在回答质问时认为: “钱虽然是无用之物,却可用以换取富贵。富贵,是皇上治理天下的把柄,允许百姓自己铸钱,就是让百姓和皇上共同持有这个把柄,逭难以维持长久。”买山的谏书言辞急切,善于切中事情的要害,而文帝始终没有惩罚他,以便广开进谏之路。后来再次禁止私人铸钱。邹阳,齐国人。汉朝建立后,诸侯王都亲自治理百姓,招贤纳士。吴王刘濞招纳各地游谈之士,邹阳和吴国的严忌、枚乘等都在吴国做官,三人都以能写文章、善于辩论而著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吴王因为他的太子与当时文帝的太子刘启下棋,二人争道,吴王太子被刘启打死,于是心怀不满,称病不上朝拜见天子,暗中有反叛之谋,邹阳上书劝谏。因为谋反之事尚不明朗,不能明加指责,所以先以秦为喻,因而转入胡、越、齐、趟、淮南等与汉朝廷为难形势的推测,然后才表达自己的真实用意。谏书是这样写的:我听说秦始皇坐在曲台宫中,法度加于天下,画地为界,而没有人敢冒犯,兵威加于胡越;而到秦朝衰亡的时候,张耳、陈胜联合各路兵马,叩击函谷关,进而危及咸阳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各郡不亲附秦朝,百姓不救助秦朝。现在胡族多次踏入北河之外,上射飞鸟,下擒伏免,不断攻打汉朝的边城,汉朝也不断派出救兵进行反击,以至于死者相随,载兵器的辇车前后相连,运粮草的车辆络绎不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强盛的赵国想从汉朝索取河间,齐地六国追怨惠帝、吕后,城阳王刘喜以济北王刘兴居被诛杀,怨恨汉天子,淮南三国念其父刘长被迁往边地,途中而死,想寻机会报复汉朝,大王您不担心,我恐怕各国都有私怨要报,不肯专心救助汉朝,胡族进兵,窥探邯郸,越族水路进兵长沙,在青阳聚集战船。即使让梁国合领淮阳国的军队,进军淮东,越过广陵,断绝越人的粮道,汉朝也截断西河以下,北边驻守漳水,以辅助趟国,胡族军队仍不断推进,越族军队仍不断深入,这是我为大王您所忧虑的。
我听说蛟龙举首展翅,就会随云飘浮,雾雨都集于身旁。圣王砥砺节操,修养品德,那么游谈之士就会归心于仁义,思虑成就功名。现在我尽心陈述建议,竭智谋虑,就没有哪一国不可以求得功名;修饬固陋之心,则哪一国王门下不能获取官位呢?然而我之所以经历数国的王廷,从千里之遥的地方来到淮水岸边,归附于您的门下,并不是因为讨厌我的国家而喜欢吴国的百姓,而是因为我在下面聆听,暗自尊崇、赞赏您的行义。所以希望您不要忽略,仔细倾听我的心志。
我听说一百只鹅乌合在一起,也抵不过一只雕。趟国未分之时,有勇气、力能举鼎之士身着盛装,集聚于丛台之下,顷刻就会如同集市一般,却不能阻止趟幽王被吕后幽囚致死。淮南王结交山东的游侠,效死之人充塞于王廷,却无力使淮南厉王长被废除、迁徙,而死于雍。计议不合时宜,即使专诸、孟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安于其位,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要慎重计议。
当初孝文皇帝入函谷关即位为天子,以天下多难,因而提心吊胆,天不亮就起来。自从立为天子之后,派束牟侯和朱虚侯东行,褒奖齐王起兵要讨伐吕氏之举,皇子刘武等,还是不懂事的孩子,都划出封土,立他们为王。爱子刘揖封为梁王,刘武封为代王,又把淮阳划并入梁国。结果济北王因谋反而被诛杀,弟弟淮南王刘长有罪而被流放,死于雍县,之所以如此,难道不是因为两国有像新垣平那样的奸臣,劝王谋反吗?现在的天子刚刚继承先帝的遣业,左边谋划山东,右边控制关中,改弦更张,大臣深谋难测。大王您不加审察,我恐怕为吴国计议的人,就好像新垣平在汉朝廷诈言能得到周鼎那样,提出错误的建议,如果那样,我们吴国就会国破家亡,后嗣灭绝。高皇帝烧绝栈道,水灌章邯,所攻则破,马不停蹄,收集疲惫不堪的百姓,向东冲出函谷关,大败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以水进攻,章邯丧失城池,陆上讨伐,项羽丢失国土,汉朝安定,诸侯不能妄起邪意。希望大王您多加斟酌。
吴王不听他的话。
这时,景帝的小弟弟梁孝王尊贵得势,也招纳士人,于是邹阳、枚乘、严忌都知道吴王不能接受劝谏,就离开吴王而到梁国,与梁王交游。
邹阳很有谋略,又性情刚直,不苟合取容,特立独行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忌恨他,就在梁王面前中伤他。梁王很生气,就把邹阳投入狱中,准备杀死他。邹阳在他乡交游,遭受谗言而被捕,恐怕死后留下恶名而被人唾骂,就从狱中向梁王上书说:我听说忠诚无不得到善报,诚实的人不会被人怀疑,我一直认为是这样,现在看来,衹不过是一句空话。过去荆轲敬仰燕太子丹的信义,精诚之心感动上天,以致白色长虹穿过太阳,太子丹却害怕荆轲不去刺杀秦王;卫先生为秦谋划长平之战的方略,太白星进入昴宿,掩盖了昴宿诸星的光辉,秦昭王却表示怀疑。精诚之心使天地发生变异,却不能使太子丹和秦昭王相信他们,这不是很可悲吗!现在我竭尽诚心,陈述计议,希望您能知晓,可是您的左右大臣不明,终于使我受到法官的审讯,受到世人的怀疑。造就好像荆轲、卫先生再生,而太子丹、秦昭王仍不觉悟一样。希望大王您详察。
从前卞和向楚王进献玉璞,楚王不识货,反而诛罚卞和;李斯为秦效忠,却被胡亥处以严刑。因此,箕子佯装疯狂,接舆逃避人世,是害怕遭到这样的祸患。希望大王您审察卞和、李斯的诚意,而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样听信错误的言论,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所取笑。我听说比干因尽忠而被剖心,伍子胥因直谏而被杀死。装入马革鸱夷中,我起初不相信,现在才明白了。希望大王您详细考虑,稍加哀怜。
俗话说:“有的人从初次见面一直到白头,还不知道对方的,it,;有的人在路上见面,两车并行亲切交谈,就像老朋友一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在于是否了解对方的诚心。所以樊于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头颅交给荆轲,帮助太子丹完成刺杀秦王的事业,王奢从齐国到魏国,在城墙上自刎,以便使齐国退兵而保存魏国。王奢、樊于期并不是新结交齐、秦而与燕、魏有旧情,所以才离开齐、秦两国而为燕、魏两国国君卖命,而是行动与志趣相合,无限仰慕两国君的信义的缘故。所以,苏秦不能取信于天下,却为燕国效忠;白圭为中山国领兵作战,丧失六座城,却为魏国拔取了中山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苏秦与燕王、白圭与魏王,确实能够相知。苏秦做燕国的相,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手抚佩剑,对诽谤苏秦的人发怒,并赏赐苏秦以珍奇之味;白圭以拔取中山国而尊显,有人在魏文侯面前中伤他,魏文侯反而赏赐给他夜光之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位君主与二位大臣,彼此信任,肝胆相照,怎能因为浮说虚语而变心?
所以,女子不论美丑,选入宫中,就会受人嫉妒;士无论贤愚,进入朝廷,就会遭人忌恨。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刖足之刑,后来却做了中山国的相;范睢在魏国被打伤胁部,击掉牙齿,最后却在秦国被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他们的策略必能实行,不求朋党之助,单枪匹马,直道而行,所以不能免遭嫉妒之人的谗言。因而申徒狄自投雍州之河,徐衍背着石头跳入大海。不为世人所容,以信义之心,不愿苟且偷生,在朝廷上结党营私以迷惑君主。所以百里奚在路上乞讨,秦穆公却把国家大政托付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却重用他治理国家。这两个人,难道都是平时在朝中任职,被左右之人所称赞,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彼此心心相印,步调相同,因此能互相信任,关系非常密切。兄弟亲密无间,能为众人的恶言所迷惑吗?所以,听一面之词,就会有欺诈,衹信任一人,就会产生祸乱。从前鲁国听信季孙氏的话而驱逐孔子,宋国信用子冉的计策而囚禁墨翟。以孑l子、墨翟之才,而不能自免于谗言的中伤,鲁、宋两国也因听信谗言而陷入危难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的恶言集中在一起,可以使金熔化,使骨销毁。秦国重用戎族的由余而称霸于天下,齐国重用赵国的于臧而使威王、宣王时国力强盛。这两国难道被世俗所牵制、被奇谈怪论的空泛之言所迷惑了吗?公正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等看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圣明普照于世。所以,如果心意相合,即使胡、越之人,也是兄弟,由余、子臧就是这样;如果心意不合,即使骨肉之亲,也会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如此。现在的君主如果真能用齐桓公、秦穆公的贤明,不要像宋、鲁两国那样听信错误的言论,那么,他就会胜过五霸,而与三王争辉。
所以,圣王一旦醒悟,就会舍弃宠信子之之心,也不会认为田常是贤人而喜欢他,而要策封比干的后人,为纣王杀死的孕妇修墓,因而为天下建功立业。为什么呢?因为圣王追求仁善的事业,永远不知满足。晋文公亲近他的仇人勃千,而称雄于诸侯;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而使天下诸侯纳入正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两位君主仁慈亲切,以诚心对待他们的仇人,不为空言所迷惑。
至于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向东进攻,削弱了韩、魏两国,使秦国强盛,称雄于天下,商鞅后来却遭车裂。越国用大夫文种的策略,吞灭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中原,文种最终却遭杀身之祸。因此孙叔敖三次辞去相的职位而不后悔,于陵子仲宁愿辞去三公的显位而为人家浇菜园。现在君主如果真正舍弃骄傲之心,礼贤下士而使士人愿意报效其礼遇,待以诚心,施以厚恩,与士人同甘共苦,无所吝惜,那么,就能让夏桀的狗对尧狂吠,盗跖的宾客去刺杀许由,更何况以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君的权势和贤德了。至于荆轲为太子丹刺秦王,不惜亲族连坐,要离为吴王阖阎刺杀庆忌,不惜先让吴王烧死他的妻子儿女,又怎么值得对您提起呢?
我听说如果把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从暗中投给路上的行人,行人没有不手握利剑,横眉而视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无缘无故地被投到面前。弯曲的树木或根柢,盘旋曲折,形状奇特,却成为君主的实器,这是因为有人先加以雕刻、修饰。所以,无缘无故而来到面前,即使是随侯之珠、和氏之璧,适足以招怨,而不会令人感恩;有人前往引进,即使是枯槁之木,朽坏之珠,也会使人不忘其功。现在天下身穿布衣、居住在破旧房屋中的士人,贫困潦倒,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治国方略,有伊尹、管仲那样的才能,像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忠诚,而没有人像事先修饰树根而进献给国君那样引见他们,虽然他们想竭诚效忠于现在的君主,而现在的君主也一定会走“手握利剑,横眉而视”的路了。这样使得贫寒的士人连枯槁之木、朽坏之珠都赶不上了。
所以圣王制驭天下,就像陶工转钧,不为卑俗之语、谗佞之人所牵制。因而,秦始皇听信中庶子蒙嘉的话,而信任荆轲,结果险遭暗算;周文王在泾渭之间打猎,遇到吕尚,与他同车回朝,结果成就了王业。秦信用左右近臣而亡国,周收集乌合之众而称王,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周文王能够摆脱鄙俗拘谨之语的牵累,而广采志趣高远的议论,因此独能获得光明远大的道理。现在的君主往往沉湎于谄媚奉承之辞, 被左右佞幸近臣所牵制,使才识高远、不受拘束的士人与牛马一样愚蠢的小人并列,这是鲍焦愤世嫉俗的原因。我听说衣冠整齐而上朝的入,不以私心玷污公义,修养品德节操的人,不以私利损害自己的品行。所以,里名叫“胜母”曾子不入;城邑叫“朝歌”墨子驱车避开。现在如果想凭威严的权力、显贵的势位来收拢、胁迫天下志行高远的士人,让他们转而玷污自己的品行,巴结那些卑鄙的小人,以求得接近君主,侍奉于左右,那么,这些士人宁可隐藏于山林、老死于洞穴之中,谁还肯跑到门下来效忠呢?
邹阳的上书交到梁孝王那里,梁孝王立刻把邹阳释放,终于把他列为上等宾客。
起初,羊胜、公孙诡想让梁王请求做汉朝的皇位继承人,梁王也曾上书汉朝皇帝,希望赐给他容车之地,使他可以直接进入长乐宫,他要役使梁国的百姓修筑甬道,以便朝见太后。袁盎等大臣议论,认为不可行,天子没有批准。梁王大怒,派人刺杀了袁盎。皇帝怀疑是梁国干的,就不断派使者前去责问梁孝王,以至于使者的车辆前后相继,互相都能看见。梁王与羊、公孙诡开始谋划遣件事时,邹阳谏静认为不行,所以遭受谗言。枚乘、严忌都不敢进谏。
等到梁国的事情败露,羊胜、公孙诡被杀死,梁孝王害怕被诛杀,才想到邹阳的谏言,对邹阳深表歉意,赏赐给他一千斤黄金,让他想办法解脱皇帝对梁的责罚。邹阳乎时听说齐人王
生,年过八十,很有谋略,就前往拜见,说明来意。王先生说: “难啊!皇上心中怨恨,一定要加以诛罚,实在是难办啊!凭着太后那么尊贵,又与皇上、梁王都是骨肉之亲,尚且不能制皇上的决定,更何况我了!从前秦始皇怨恨太后,群臣谏诤而被杀的先后有十多人。幸亏茅焦向秦始皇阐明大义,秦始皇对他说的话并不感到高兴,衹是碍于大义,勉强听从了他的建议,茅焦也险些丧命,幸而免于一死。因此这件事很难办。现在您要到哪裹去?”邹阳说:“邹、鲁之人奉行经学,齐、楚之人能谋善辩,韩、魏之地时有节操不凡之人,我将依次去请教。”王先生说:“您去吧。回来的时候,请到我这裹来一趟,然后再西去长安。”
邹阳走访了一个多月,没有人能为他想出办法,他就回来,再次拜访王先生,说: “我要西去长安了,应该怎么做?”王先生说:“前些天我想献出自己的愚计,但又觉得赶不上别人,暗自菲薄,没敢说出来。您如果要西行,一定要去拜见王长君,士人中没有谁能比他更高明了。”邹阳心领神会,说: “敬从您的指示。”告别离去,没有去梁国,径直西奔长安,经门客引导而见到王长君。王长君是王美人的哥哥,后来被封为盖侯。邹阳在王长君家逗留了几天,趁空闲无入之时而请求王长君说: “我不是因为您身边没有役使之人,所以才来侍奉您的;我愚陋而又不自量,想来进个衷告。”王长君跪着说: “非常荣幸。”邹阳说:“我私下听说您的妹妹在宫中很受皇上的宠幸,天下没有比她更受宠爱的了,而您的行为则有很多不检点的地方。现在朝廷正全力追查袁盎遇刺一案,梁王恐怕因罪被杀。如果这样的话,太后就会愤懑悲伤,怒气没处发泄,将要咬牙切齿、横眉竖目地拿贵幸的大臣开刀。我恐怕您的处境很危险,暗暗为您担心。”王长君惊慌失措地说:“我该怎么办?”邹阳说:“您如果能巧妙地劝说皇上,使他不要把梁国的事穷追到底,您必然能与太后结下恩德。太后刻骨铭心地感激您,您的妹妹又会受到皇上和太后的宠爱,您的尊贵的地位就会像金城一样稳固。同时您又有存亡国、继绝世之功,将会德泽传布天,美名永远流传,希望您仔细考虑。过去舜的弟弟象每天都想杀死舜,等到舜立为天子,却把象策封在有卑为诸侯。仁人对于自己的兄弟,不隐藏愤怒之情,不记以往的怨恨,衹有深深的亲爱之心,所以得到后世的称颂。鲁公子庆父派自己的仆人邓扈乐杀死子般,结果归罪于邓扈乐,庆父的弟弟季友不追究庆父的本情而诛杀了邓扈乐;庆父亲手杀死鲁闵公,季友故意慢慢追赶而把他放走,使他免于贼杀国君的罪责。春秋认为这是‘亲亲之道’。鲁庄公的夫人哀姜行为不轨,被齐桓公在夷处死,孔子说: ‘齐桓公依法办事,而不能变通,以便使他的亲戚免于惩罚。,认为这是桓公的过失。用这个道理劝
天子,也许会使梁国的事幸而不被举报。”王长君说:“遵命!”于是寻找机会进宫劝说皇帝。再加上韩安国也拜见了长公主,替梁王说情,这件事终于没被查办治罪。
当初,吴王刘濞策动七国谋反,等到发动叛乱时,齐国和济北国都坚守城池,不加入叛乱队伍中去,汉朝打败吴国之后,齐王因涉嫌自杀,不能再立继承人。济北王因与谋反有牵连,也要自杀,以求侥幸保全妻子儿女。齐人公孙获对济北王说:“请让我试着为您向梁王说明情况,请他转告天子,为您说情,如果天子不听信他的话,您再自杀也不晚。”公孙获于是去谒见梁王,对他说:“济北国束与强齐接壤,南与吴、越为邻,北面受燕、赵胁迫,为四面受敌之地,权轻不足以自我防卫,势弱不足以抵御边寇,又没有奇才异计以御难,虽然一度失言,答应归附吴国,其实并不是济北王的本意。从前郑国的祭仲为了救郑国国君的命,曾向宋国许诺,立公子突为国君,这样做尽管不合道义,春秋却记下这件事,以示褒扬,因为祭仲保全了郑国国君的性命,是‘以生易死,以存易亡’。当初假使济北王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坚决不与吴国同流合污,那么,吴国一定会先绕过齐国而尽收济北之地,招来燕、赵之兵而合并统领。这样,山东叛乱诸侯就会纠集在一起,连成一片,朝廷难以找到可乘之机各个击破。而当时吴、楚等诸侯王挑选各国的兵众,驱赶着未经训练的士卒,西向与天子争锋,衹有济北王激励节操,坚守城池而不屈服。使吴王丧失同盟,孤立无援,难以快速进军,终于土崩瓦解,遭到惨败,而始终无人援救,这未必不是济北王的功劳。以小小的济北国与诸侯抗争,就好像让弱小的羊羔去抵抗虎狼的进攻。坚守岗位,不屈不挠,可谓忠诚专一了。这样的功劳和操守,还受到皇上怀疑,让他们垂头丧气,局促不安,以至于后悔当初没有与吴国一道进兵,这对国家没有好处。我怕坚守臣职的诸侯产生疑虑。我私下估量了一下,能够经过西山,直奔长乐宫,再到未央宫,揎袖捋臂而明白重地议论政事的,衹有大王您。上有保全亡国之功,下有安定百姓之名,德泽深入于骨髓,恩惠广施而永无止境,希望大王您留意,悉心考虑这件事。”梁王非常高兴,派人驾车迅速报告天子。因此济北王免于罪罚,改封为淄川王。
枚乘,字叔,是淮阴县人,做吴王刘濞的郎中。吴王起初怨恨朝廷而谋划叛乱,枚乘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得到万全之策,就会兴旺发达,失去万全之策,就会彻底灭亡。舜无立锥之地,最终却君临天下;禹连十户之邑都没有,后来却称王于诸侯。商汤、周武王的封地都不过百里,而德政和平,上感天象,日月星辰运行不乱,下施仁惠,不使百姓伤心失望,这是因为他们有圣王的统治方略。所以,父子之情,出白天性;忠臣犯颜直谏,不惜生命,国家政治就不会失策而功流万世。我愿剖露腹心而效愚忠,希望大王您少加留意,顾念我的一片苦心。用一缕丝系上千钩重的东西,吊到无穷高的地方,下临难以测量的深渊,即使是非常愚蠢的人也知道丝缕将被拉断,而感到担忧。马正受惊,又敲鼓使它震骇,丝缕将断而又增加重物来拉它,丝缕断绝于空中不能重新结合,重物落入深渊难以再取出来。能否扭转这种危急的形势,容不得丝毫的迟疑。能听取忠臣的言论,就会百事顺利,免于祸患。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错误想法,就像垒在一起的卵丸那样危险,比登天还难;而改正自己的想法,就像翻转手掌那样容易,就像泰山那样安稳。现在您要享尽天命之寿,追求无尽的享乐,穷究万乘之主的权势,这都像翻转手掌那样容易,可是您却不顾像泰山一样安稳的形势,而去追求危如累卵的事业,走难如登天的道路,这是我为您深感迷惑的地方。
有的人生来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却背对太阳,向后退着跑,结果脚印越跑越多,影子也随着形体紧追不舍,而不知道到背阴的地方站住,影子就会消失,脚印也会断绝。不愿让别人听见自己在说什么,就最好不要说;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最好不去做。想把汤弄凉,一个人在烧火,即使有一百个人翻动,也不起作用,不如撤去薪柴、熄灭火焰。不断绝其根源,而拯救其末流,就像抱着薪柴去救火。养由基是楚国的射箭高手,距离杨树叶一百步,能百发百中。杨树叶那么小,而能百发百中,可以说是善于射箭了。然而他也仅限于百步之内罢了,和臣下我相比,他还算是不知道怎样握弓、如何执箭呢。
福之产生有其产生的善端,祸之出现有其出现的恶源;保留善端,断绝恶源,祸又会从哪裹来呢?泰山之水下流,积年累月,能够击穿石头;井上木栏因常年汲水,会被绳索磨断。水并不是凿石头的钻子,绳索也不是截木头的锯子,由于长时间的侵蚀、磨擦,却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一铢一铢地称量,累计到一石,一定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误差;一寸一寸地度量,累计到一丈,也一定会出现或长或短的差错。直接用石、丈去量,就很少出现失误。十围粗的树木,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 断,用手一提就会拔起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到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没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感觉到它是善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感觉到它的恶,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我希望大王您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正确道理。吴王不采纳枚乘的建议,杖乘等人就离开吴王而去梁国,与梁王交游。
景帝即位之后,御史大夫晁错为汉朝定立制度,削弱诸侯,吴王因而与六国谋反,以诛杀晁错为名,率兵西进,指向长安。景帝听说这件事,就杀死晁错,向诸侯道歉。枚乘再次规劝吴王,说:从前,秦西边平定胡族、戎族之乱,北边守备榆中之关,南边驻防羌、榨之塞,东边对抗六国联兵。六国凭藉信陵君的威望,申明苏秦的誓约,激励荆轲那样的勇气,同心协力,抵御秦军。然而秦终于擒灭六国,铲除他们的宗庙社稷,而吞并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秦与六国地利不同、百姓多寡不等。现在汉朝占据着原来秦国的全部土地,统领着像原来六国那样多的兵众,修恩义以安抚戎狄,又使南面的羌、榨入朝归顺,汉朝与秦国相比,土地是它的十倍,臣民是它的一百倍,这一切您是知道的。现在阿谀谗佞之人为大王您出谋划策,不顾骨肉之亲的恩义和民力的多寡、国土的大小,将给吴国带来灾难,这是我为您深感忧虑的。吴国的兵众与汉朝相比,就像苍蝇、 蚊子在一群牛身上爬,如同用腐烂的肉去挡锋利的剑,两兵刚一交锋,吴国军队就必然丧失战斗力。天子听说吴国率领那些被削夺封地而失去常职的诸侯,要求恢复先帝的遣约,现在天子已亲自诛杀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晁错,对以前的过错表示道歉,这样,大王您的威力已加于天下,功业已超过了商汤和周武王。吴国虽为诸侯,而实际上比天子还富有;地处偏僻的东南而有隐匿之名,而威力、功力所加,实际上已超过汉朝。汉朝并有二十四郡、十七诸侯,郡国贡赋一起输入汉朝的国库,车载而行,千里不绝,其中的奇珍异宝还比不过吴国的束山之府。运送粮食西入长安,车辆充塞道路,舟船挤满江河,所运之粮还赶不上吴国的海陵之仓。修建上林苑,裹面建有宫殿,聚积玩赏的宝物,又有禽兽的园囿,也不如吴国的长洲苑。游乐于曲台殿,俯视宽敞的道路,还不如吴国的潮汐之池。建筑高而坚固的城堡,再加上边关、长城,也不如吴国的江淮天险。这是我为大王您感到高兴的地方。 现在大王您马上撤回军队,还可以有五分的希望免于灾祸。否则,汉朝知道吴国有吞并天下之心,会勃然大怒,派羽林水军顺江而下,袭击大王的都城;命令鲁国进入束海,断绝吴国的粮饷供应;命令梁王修缮战车,训练士兵射箭,囤积粮食,坚守城池,保护荣阳,直到吴国士兵饥饿疲乏,到那时,您再想返回都城,也不可能了。淮南三国恪守天子的誓约而不背叛,齐王自杀以毁灭谋反的形迹,胶束、胶西等四国不能派出军队支持,趟王被囚禁于邯郸,谋反之罪已无法掩饰,这是明摆着的。大王您已远离本国千里之遥,而被十里屯兵所控制。张羽、韩安国率兵驻防于 吴兵之北,弓高侯韩颓当领兵驻扎在吴兵左右,吴兵不能攻下梁国的城堡,士卒不能很好地休息,我暗自伤心。希望大王您反覆考虑。
吴王不采纳枚乘的建议,终于被杀死。
汉朝平定七国之乱后,枚乘因此而出了名。景帝召请枚乘,任命他为弘农郡都尉。枚乘因长期做诸侯大国的上等宾客,与英雄豪杰交游,很合心愿,不喜欢做郡县官吏,因此称病辞职。
枚乘再次到梁国交游。梁国的宾客都善于撰文作赋,而枚乘水平最高。梁孝王去世后,枚乘回到淮阴县。
武帝自从做太子时就听说枚乘的名气,等到即位为天子时,枚乘已经年老,武帝就用蒲草裹着车轮的“安车”去征请他,结果在路上病死。武帝下诏书询问枚乘儿子的情况,但没有善于写文章的,后来才找到他的妾所生的儿子枚皋。
枚皋,字少孺。枚乘在梁国时,娶枚皋的母亲为妾。枚乘束归淮阴县时,枚皋的母亲不愿意跟着枚乘走,枚乘一怒之下,分给枚皋几千钱,留下他与母亲在一起生活。枚皋十七岁的时,向共王上书,被召去做郎官。过了三年,枚皋为梁共王出使某地,与梁王的侍从发生冲突,被梁王的侍从进谗言中伤而获罪,家属被抓入官府,财物被抄。枚皋逃到长安。正赶上皇帝大赦罪犯,枚皋就在北阙向皇帝上书,说自己是枚乘的儿子。皇帝得知此事,非常高兴,把他召入宫中接见他,让他听候诏命,枚皋于是在宫中作赋。武帝下诏书让他为平乐馆作赋,赋写出来,武帝很欣赏,任命他为郎官,让他出使匈奴。枚皋不懂经学,谈笑恢谐好像演杂戏的俳倡,所作诗赋,也喜欢用轻浮不雅的词句,他因此也以滑稽不庄重而获得皇帝的宠幸和很高的权位,与东方朔、郭舍人等并列,但不能像严助等人那样获得高官要职。
武帝在二十九岁时才有了儿子,群臣都很高兴,枚皋和东方朔因此而为皇太子的出生作赋,并撰写立皇子梅祝,因为是奉皇帝的命令而作,都不能像以往那样用戏弄不敬之言,以尊重皇子。
当初卫子夫立为皇后时,枚皋献赋,告诫她要慎终如始。枚皋作赋优于东方朔。
枚皋随从武帝到甘泉宫、雍县、河东郡,巡视东方,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宣房堵塞黄河决el,在三辅地区的各宫殿游乐,游山赏景,射禽击兽、驰车纵狗、蹴鞠刻镂,武帝每有感慨,就让枚皋作赋,抒发感情。枚皋撰文神速,每有诏命,立等可成,因此所作诗赋非常多。司马相如也善于写文章,但写得很慢,所以诗赋不多,不过质量比枚皋的要高。枚皋在所作赋中承认自己不如司马相如写的赋好,又说作赋是演杂戏的人的本行,被入看做俳倡而不受尊重,懊恼自己与俳倡相似。所以他作赋戏弄东方朔,也嘲弄自己。他的赋行文曲折,随事而发,都能抓住要领,不失本意,恢谐戏笑,而不太婉约柔和。可供诵读的有一百二十篇,过于轻浮不雅,难以诵读的还有几十篇。
路温舒,字长君,是钜鹿县束里人。他的父亲做束里的监门,让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学得稍有长进,就请求做小狱吏,乘机学习律令,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太守巡察各县,见到他,觉得他不是凡夫俗子,就让他代行决曹史之职。他又拜师学习春秋,略知大意。被举为孝廉,做山邑县丞,因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又做郡的属吏。
元凤年间,廷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狎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之职。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称帝,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他是这样说的:我听说齐国有无知作乱,而齐桓公勃然兴起;晋国有骊姬之难,而晋文公称霸诸侯。近世趟王被囚幽而死,吕氏作乱,而孝文帝成为汉朝的“天子”由此观之,祸乱的发生,是为圣王的出现开辟道路的。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助微弱的天子,兴复残破的诸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恩泽加于百姓,功德施于诸侯,虽然比不上三王,却使天下之人归心于仁义。文帝始终追求至高无上的德政,以顺应天意,尊崇仁义,减轻刑罚,开通关梁,使远近如一,交通便利,尊敬贤能的人就像迎接贵宾,爱护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对于政令,要以宽厚之心周密思考,觉得合乎情理了,才向全国推行,因此造成囹圄空虚、天下太平的局面。继变乱之后,一定会有非凡的恩德,这是贤圣之人用以显示天命的办法。从前,昭帝去世而没有儿女继承帝位,大臣们忧心忡忡,焦急地在一起商议,都认为昌邑王刘贺与昭帝最亲,又是兄长,位置较尊,就把他请来立为天子。但是上天不授权给他,而是迷惑他的心,让他荒淫无度,终于白取灭亡。仔细地观察发生祸乱的原因,原来是上天在为圣人开辟道路。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遣命,辅佐汉朝,忠心耿耿,决定大计,罢除不义之人,拥立有德之君,替天行道,然后才使国家安定,天下平安。
我听说春秋于元年正月书写“即位”是赞美一统而重视初始。陛下您刚刚登上天子的宝座,符合天意,应当改正前朝的失误,端正刚刚接受的帝统,清除烦苛的规定,为百姓解除疾苦,存亡继绝,以顺应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现在还存在着,那就是审理刑狱的官吏。秦统治的时候,轻视文献经典,喜欢武力和勇猛,鄙视仁义之士,尊崇刑狱之官;正言进谏被当做诽谤,指陈过失被看做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诚之心、恳切之言都祇能藏在胸中,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虚假的赞颂迷惑了心窍,现实的祸患却视而不见。这是秦朝丧失天下的原因。现在天下之人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尽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没有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电不可能再结合。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现在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做清明,通过陷入于重罪来博取公正的名誉,而执法公平的却多有后患。所以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保全自己的办法在于让这些人去死。因此,被判罪杀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太平盛世不能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就人情来讲,安宁的时候就热爱生活,痛苦的时候就想到死亡。严刑拷打之下,什么样的供词能得不到呢?所以被囚受审的人,难以忍受拷打的痛苦,就假造供词,承认罪过,把供词交给审讯他的官吏;审讯他的官吏觉得这样做很方便,就指划、引导他,让他明白自己的罪名;上报的时候害怕被退回,就反覆修改奏书,使之没有破绽。奏书上所定的罪名已成,即使让咎繇断讼,也会认为被判罪的人死有余辜,为什么?因为奏书经过多次修改,以法律条文罗织的罪名清楚无误。所以断狱之官援引法律陷入于罪,刻薄残酷,没有限度,得过且过,权宜行事,不考虑给国家带来的祸患,这是当今最大的祸害。所以,俗话说: “画地为牢,没有人敢上朝议政;刻木人为吏,必定无人敢对策”这都是痛恨执法苛暴的官吏而发出的悲愤的呼声。所以,天下的祸患,没有比刑狱更大的了。破坏法律、违背正轨、离散亲人、阻塞圣道,没有比审理刑狱的官吏更厉害的了。造就是存在至今的秦朝十大过失之一。
我听说乌、鸱的卵不受损害的地方,凤凰才会落下;诽谤君主之罪不受诛罚,然后才有人进献忠言。所以古时候有人这样说:“山薮有草木而毒害之物居住其中,川i泽广大因而能容纳污泥浊水,美玉之中含有微瑕,人君善于驾驭群臣,也应容忍被指责的耻辱。”衹要您免除诽谤君主的人的翠责而接受直切的谏言,广开言路,扫除导致秦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减省法律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那么,太平盛世就能来临,永远和平、安乐,与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当时,皇帝下韶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以报效天子,皇帝批阅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因为他言无可取,罢归故宫。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郡太守,政绩非常出色,死于任上。
路温舒随祖父学习过历数、天文方面的知识,认为汉朝在建国后二百一十年左右,会有大难,就秘密上书皇帝以便有所防备。成帝时,谷永也这么说。等到王莽篡位,要向天下宣布代漠的根据,就宣扬这些话。路温舒的儿子和孙子都做到州牧、太守等高官。
赞曰:春秋时鲁国的臧孙达以礼义劝谏国君,品德高尚的人都认为他的后代将会很兴旺。买山从下面指陈皇上的过失,邹阳、枚乘交游于有倾危之险的王国,然而都能免于受刑被杀,因为他们说话能严守正道。路温舒言词和顺,情真意切,因此子孙世代任高官,太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