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第44节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让他有些失望,他问这些话,实际上是想探一探金英的底。
如果他一直是这样模糊不清的立场的话,那之后自己对他的态度,势必是要变一变的。
但是从心底来说,他对金英还是有几分期待的,这样一个内臣大珰,如果用好了,哪怕不能成为心腹,也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金英如今的态度
就在朱祁钰打算收回眼神的时候,却听金英不紧不慢的继续道。
“不过若是叫内臣来选,内臣还是觉得,忻城伯赵荣更为合适?”
朱祁钰一挑眉,问道:“本王以为,你要说的是焦敬?”
听他这句话,金英便知,他没有猜错,这位郕王爷是在要他表态。
若是他真的一心为孙太后,那么就该支持焦敬。
想了想,金英避过这个问题,道。
“朝局之上,讲究的是平衡之道,勋贵虽然衰弱,但是也不能过于打压,否则臣势大,君上必然被其钳制,何况王爷已经命兵部拟定提督大臣候选名单,他们该知足了,此刻不应对勋贵煎迫过甚。”
朱祁钰仔细的品了品这句话,对金英的意思心中也大略有数。
金英开口两次,谈的都是国事,都是朝局,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态。
他和于谦一样,看重的是社稷朝局,而不仅仅是皇位传承。
这就够了!
至少对于目前的朱祁钰来说,够了。
金英如果真正看重的是江山社稷,那么他就该知道,在这个时候,任由孙太后掌控大权,有害无益。
这个时候,成敬走了进来,道。
“禀王爷,成安侯郭晟,丰城侯李贤,忻城伯赵荣在外求见。”
朱祁钰点了点头:“叫他们进来。”
随即便转过头,对金英道。
“既然如此,你即刻去传命,准兵部所请,明日廷推京营提督大臣,候选名单为忻城伯赵荣,为事官石亨,驸马都尉焦敬。”
金英立刻便领会了意思。
正常情况下,若是准奏,朱祁钰只需说准兵部所请便是。
重点是后面那句话,虽然准了,但是顺序要调换一下。
于是金英便明白,这位郕王爷听懂了自己的意思,不由得心中大定,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京营提督大臣的人选,朱祁钰心中早有打算,不管这三人是什么顺序,都没什么关碍。
不过看了一眼出去的成敬,金英一时也拿捏不准,这个时候郕王爷叫自己去传命,是恰逢其会,还是故意为之。
领了令谕,金英犹豫了一下,用极低的声音道。
“宫中之事,王爷若想知道,不妨多进宫,问问贤妃娘娘”
随即便退出殿中,传命去了。
不过他最后的一句话,却叫朱祁钰皱起了眉头。
这句话内容平淡,但是分明暗有所指。
揉了揉额头,朱祁钰想着,看来是要抽个时间,去见见母妃了。
这个时候,成敬回来了,在他的身后,则是跟着三位勋戚大臣
第44章召见勋贵
集义殿中。
随着成敬进来的三位勋贵,身着全套冕服,脸色瞧着不大好看,走到殿中,看见端坐上首的朱祁钰,拱手拜道。
“参见王爷。”
“免礼,赐座!”
朱祁钰打量着眼前的三位。
他们几乎是现在的勋贵当中,能够拿得出手的,说话最有份量的人了,都是靖难功臣的二代勋贵,剩下的要么是资历不足,要么是刚刚袭爵,年龄太小。
前世在皇位上坐了那么多年,他对于勋贵的情况,自然是了解的。
大明开国百年,共有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两次大规模的封爵,实授的约有百位。
但是由于太祖皇帝晚年疯狂的除爵,再加上这些年林林总总,因为各种原因被除爵的。
大明现存的勋贵大约有五十余位。
其中有开国功臣仅剩九位,基本都被留在了南京。
靖难功臣有三十余位,是如今京城勋贵的主要来源。
还剩下十余位,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勋贵,这部分人数不少,但是大都被外派到各地,镇守一方。
在很多臣的刻意引导下,很多百姓都觉得,勋贵就是拿着朝廷的俸禄,抱着世袭罔替的荣光,天天干欺压百姓之事的朝廷蛀虫。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作为武臣当中的顶级力量,勋贵在大明的武臣体系当中极为重要。
抛开远离政治中心的开国勋贵不谈,以朱祁钰的眼光来看,剩下的勋贵大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资历深的,一种是资历浅的。
前者以靖难勋贵为代表,资历深厚,父祖曾斩将夺旗,为大明立下无数军功,在军中实力威望很高,又因为封爵年久,常年与其他勋贵联姻,关系网盘根错节,势力颇大。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更愿意称他们为京师勋贵。
因为他们的基本盘,就是在京师当中,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军队的管理事务,五军都督府的大多数掌事官,都从他们当中选拔而出。
凭借深厚的资历和复杂的姻亲关系,他们很容易拧成一股绳,因此只需要几个代表,就可以抗衡日渐强大的臣集团。
但是缺点是,因为封爵的时间太久,导致他们根本没法上战场,有个别能打能战的,也更愿意领兵出去平叛,不会在京师当中掌事,再加上因为选拔的范围不够广,导致五军都督府腐败,无能,舞弊等各种问题,频频出现。
另一种则是资历浅的,说白了也就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新晋勋贵。
这批人的人数不多,但是质量很高,他们当中最早封爵的也不过才二十余年,近些的只有几年,而且并非依仗靖难得爵,基本上都是靠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所以他们的能力很强,但是缺点是资历不够。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将他们称为外地勋贵。
因为他们被封爵之后,往往会被朝廷差遣,前往各地镇守或者领兵平叛,常年不在京师当中,也是各地领兵主将的首要人选。
这批人,可称得上是对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钰没有仔细的算过,但是通常来说,这些外地勋贵,大多都会在镇守之地待到年老,或者在平叛中战死,将爵位传到下一代的手中,才会被召回京师,安安稳稳地待到新的一辈长成。
一般来说,如果新的一辈依旧出色,那么就可以在京师当中站稳脚跟,进入五军都督府,成为京师勋贵的一员。
如果新一辈资质平平,那么传承个两三代,待资历上来了,也勉强能够晋身武臣的最高层。
大明的武臣体系,就是依靠这种内外合作,不断流动的模式,维持着良好的运转。
然而现在,突然之间,这个体系被打破了。
原本京城当中共有三十余位靖难勋贵,这其中除了英国公这个顶梁柱一样的一代勋贵,还有七八位资历深厚的二代勋贵以及十几个正当壮年的三代勋贵,剩下的还有七八位,则是刚刚袭爵的四代勋贵,多是十几岁的孩子,还不到参与政事的时候。
这次天子亲征,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掌权的二代勋贵,在向已经长成的三代勋贵进行武臣的权力交接。
等到他们打赢了胜仗,身上背上一个大大的军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五军都督府掌事,足以和臣分庭抗礼而不落下风。
但是仗打败了!
不仅败了,人还都死了!
这么一来,京城的武臣体系,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期。
土木之役以后,京师当中现存的勋贵仅剩十七家,其中还有五六家是刚刚袭爵的十几岁孩子。
本该是勋贵当中最重要,人数也最多的三代勋贵,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七八家。
至于能扛起武臣大旗,和臣抗争的二代勋贵,划拉来划拉去,就只剩下眼前的这三位。
其中就只有忻城伯赵荣还算相对年轻,成安侯郭晟和丰城侯李贤,都已经年过六十,尤其是李贤,他老人家都快七十岁了
若非如此,那一日议事的时候,勋贵也不会如此容易就让出了京营提督大臣的提名权。
实在是没人能够顶上来了呀!
行礼之后,三位勋贵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说实话,他们对于郕王这个皇亲宗室,实在是没什么好感。
土木之役,明明损失最严重的是他们勋贵,但是这位郕王爷,不仅不说帮他们抵抗臣的刀子,还反过来落井下石。
要知道,那可是京营啊!
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京师勋贵来说,京营是他们抗衡臣的最大资本,结果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拿走了提名权。
不生气才怪!
昨夜郕王府来人,让他们今天来集义殿觐见,他们来是来了,可来之前,非要先往慈宁宫跑一趟。
就差明晃晃的告诉朱祁钰,咱们勋贵跟您这位郕王,不是一路人!
这个时候,朱祁钰不说话,他们也懒得开口,就这么僵着。
直到朱祁钰抬了抬手,将手边的几份奏疏拿起来,示意成敬递了过去。
三人传阅了一番,刚看完第一本,白发苍苍的丰城侯李贤就跳了起来。
“这帮混账,简直欺人太甚!老夫跟他们拼了!”
郭晟和赵荣倒是相对冷静一点,但是看完之后,也是阴沉着脸色。
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弹劾镇远侯顾兴祖,建平伯高远,忠勇伯蒋信,广宁伯刘安等四位随驾出征的勋戚大臣。
而他们,是这次出征的大批勋贵当中,仅存的活着回来的人。
尤其是镇远侯顾兴祖和建平伯高远,是三代勋戚当中,原本最被看好的接班人之一!
郭晟心中忍不住叹了口气,臣的反攻,未免来的太快了些
拉了拉怒发冲冠的李贤衣袖,郭晟开口问道。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这让他有些失望,他问这些话,实际上是想探一探金英的底。
如果他一直是这样模糊不清的立场的话,那之后自己对他的态度,势必是要变一变的。
但是从心底来说,他对金英还是有几分期待的,这样一个内臣大珰,如果用好了,哪怕不能成为心腹,也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金英如今的态度
就在朱祁钰打算收回眼神的时候,却听金英不紧不慢的继续道。
“不过若是叫内臣来选,内臣还是觉得,忻城伯赵荣更为合适?”
朱祁钰一挑眉,问道:“本王以为,你要说的是焦敬?”
听他这句话,金英便知,他没有猜错,这位郕王爷是在要他表态。
若是他真的一心为孙太后,那么就该支持焦敬。
想了想,金英避过这个问题,道。
“朝局之上,讲究的是平衡之道,勋贵虽然衰弱,但是也不能过于打压,否则臣势大,君上必然被其钳制,何况王爷已经命兵部拟定提督大臣候选名单,他们该知足了,此刻不应对勋贵煎迫过甚。”
朱祁钰仔细的品了品这句话,对金英的意思心中也大略有数。
金英开口两次,谈的都是国事,都是朝局,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态。
他和于谦一样,看重的是社稷朝局,而不仅仅是皇位传承。
这就够了!
至少对于目前的朱祁钰来说,够了。
金英如果真正看重的是江山社稷,那么他就该知道,在这个时候,任由孙太后掌控大权,有害无益。
这个时候,成敬走了进来,道。
“禀王爷,成安侯郭晟,丰城侯李贤,忻城伯赵荣在外求见。”
朱祁钰点了点头:“叫他们进来。”
随即便转过头,对金英道。
“既然如此,你即刻去传命,准兵部所请,明日廷推京营提督大臣,候选名单为忻城伯赵荣,为事官石亨,驸马都尉焦敬。”
金英立刻便领会了意思。
正常情况下,若是准奏,朱祁钰只需说准兵部所请便是。
重点是后面那句话,虽然准了,但是顺序要调换一下。
于是金英便明白,这位郕王爷听懂了自己的意思,不由得心中大定,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京营提督大臣的人选,朱祁钰心中早有打算,不管这三人是什么顺序,都没什么关碍。
不过看了一眼出去的成敬,金英一时也拿捏不准,这个时候郕王爷叫自己去传命,是恰逢其会,还是故意为之。
领了令谕,金英犹豫了一下,用极低的声音道。
“宫中之事,王爷若想知道,不妨多进宫,问问贤妃娘娘”
随即便退出殿中,传命去了。
不过他最后的一句话,却叫朱祁钰皱起了眉头。
这句话内容平淡,但是分明暗有所指。
揉了揉额头,朱祁钰想着,看来是要抽个时间,去见见母妃了。
这个时候,成敬回来了,在他的身后,则是跟着三位勋戚大臣
第44章召见勋贵
集义殿中。
随着成敬进来的三位勋贵,身着全套冕服,脸色瞧着不大好看,走到殿中,看见端坐上首的朱祁钰,拱手拜道。
“参见王爷。”
“免礼,赐座!”
朱祁钰打量着眼前的三位。
他们几乎是现在的勋贵当中,能够拿得出手的,说话最有份量的人了,都是靖难功臣的二代勋贵,剩下的要么是资历不足,要么是刚刚袭爵,年龄太小。
前世在皇位上坐了那么多年,他对于勋贵的情况,自然是了解的。
大明开国百年,共有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两次大规模的封爵,实授的约有百位。
但是由于太祖皇帝晚年疯狂的除爵,再加上这些年林林总总,因为各种原因被除爵的。
大明现存的勋贵大约有五十余位。
其中有开国功臣仅剩九位,基本都被留在了南京。
靖难功臣有三十余位,是如今京城勋贵的主要来源。
还剩下十余位,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勋贵,这部分人数不少,但是大都被外派到各地,镇守一方。
在很多臣的刻意引导下,很多百姓都觉得,勋贵就是拿着朝廷的俸禄,抱着世袭罔替的荣光,天天干欺压百姓之事的朝廷蛀虫。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作为武臣当中的顶级力量,勋贵在大明的武臣体系当中极为重要。
抛开远离政治中心的开国勋贵不谈,以朱祁钰的眼光来看,剩下的勋贵大约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资历深的,一种是资历浅的。
前者以靖难勋贵为代表,资历深厚,父祖曾斩将夺旗,为大明立下无数军功,在军中实力威望很高,又因为封爵年久,常年与其他勋贵联姻,关系网盘根错节,势力颇大。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更愿意称他们为京师勋贵。
因为他们的基本盘,就是在京师当中,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军队的管理事务,五军都督府的大多数掌事官,都从他们当中选拔而出。
凭借深厚的资历和复杂的姻亲关系,他们很容易拧成一股绳,因此只需要几个代表,就可以抗衡日渐强大的臣集团。
但是缺点是,因为封爵的时间太久,导致他们根本没法上战场,有个别能打能战的,也更愿意领兵出去平叛,不会在京师当中掌事,再加上因为选拔的范围不够广,导致五军都督府腐败,无能,舞弊等各种问题,频频出现。
另一种则是资历浅的,说白了也就是仁宗,宣宗,以及今上所封的新晋勋贵。
这批人的人数不多,但是质量很高,他们当中最早封爵的也不过才二十余年,近些的只有几年,而且并非依仗靖难得爵,基本上都是靠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所以他们的能力很强,但是缺点是资历不够。
这一类勋贵,朱祁钰将他们称为外地勋贵。
因为他们被封爵之后,往往会被朝廷差遣,前往各地镇守或者领兵平叛,常年不在京师当中,也是各地领兵主将的首要人选。
这批人,可称得上是对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钰没有仔细的算过,但是通常来说,这些外地勋贵,大多都会在镇守之地待到年老,或者在平叛中战死,将爵位传到下一代的手中,才会被召回京师,安安稳稳地待到新的一辈长成。
一般来说,如果新的一辈依旧出色,那么就可以在京师当中站稳脚跟,进入五军都督府,成为京师勋贵的一员。
如果新一辈资质平平,那么传承个两三代,待资历上来了,也勉强能够晋身武臣的最高层。
大明的武臣体系,就是依靠这种内外合作,不断流动的模式,维持着良好的运转。
然而现在,突然之间,这个体系被打破了。
原本京城当中共有三十余位靖难勋贵,这其中除了英国公这个顶梁柱一样的一代勋贵,还有七八位资历深厚的二代勋贵以及十几个正当壮年的三代勋贵,剩下的还有七八位,则是刚刚袭爵的四代勋贵,多是十几岁的孩子,还不到参与政事的时候。
这次天子亲征,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掌权的二代勋贵,在向已经长成的三代勋贵进行武臣的权力交接。
等到他们打赢了胜仗,身上背上一个大大的军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五军都督府掌事,足以和臣分庭抗礼而不落下风。
但是仗打败了!
不仅败了,人还都死了!
这么一来,京城的武臣体系,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期。
土木之役以后,京师当中现存的勋贵仅剩十七家,其中还有五六家是刚刚袭爵的十几岁孩子。
本该是勋贵当中最重要,人数也最多的三代勋贵,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七八家。
至于能扛起武臣大旗,和臣抗争的二代勋贵,划拉来划拉去,就只剩下眼前的这三位。
其中就只有忻城伯赵荣还算相对年轻,成安侯郭晟和丰城侯李贤,都已经年过六十,尤其是李贤,他老人家都快七十岁了
若非如此,那一日议事的时候,勋贵也不会如此容易就让出了京营提督大臣的提名权。
实在是没人能够顶上来了呀!
行礼之后,三位勋贵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说实话,他们对于郕王这个皇亲宗室,实在是没什么好感。
土木之役,明明损失最严重的是他们勋贵,但是这位郕王爷,不仅不说帮他们抵抗臣的刀子,还反过来落井下石。
要知道,那可是京营啊!
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京师勋贵来说,京营是他们抗衡臣的最大资本,结果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拿走了提名权。
不生气才怪!
昨夜郕王府来人,让他们今天来集义殿觐见,他们来是来了,可来之前,非要先往慈宁宫跑一趟。
就差明晃晃的告诉朱祁钰,咱们勋贵跟您这位郕王,不是一路人!
这个时候,朱祁钰不说话,他们也懒得开口,就这么僵着。
直到朱祁钰抬了抬手,将手边的几份奏疏拿起来,示意成敬递了过去。
三人传阅了一番,刚看完第一本,白发苍苍的丰城侯李贤就跳了起来。
“这帮混账,简直欺人太甚!老夫跟他们拼了!”
郭晟和赵荣倒是相对冷静一点,但是看完之后,也是阴沉着脸色。
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弹劾镇远侯顾兴祖,建平伯高远,忠勇伯蒋信,广宁伯刘安等四位随驾出征的勋戚大臣。
而他们,是这次出征的大批勋贵当中,仅存的活着回来的人。
尤其是镇远侯顾兴祖和建平伯高远,是三代勋戚当中,原本最被看好的接班人之一!
郭晟心中忍不住叹了口气,臣的反攻,未免来的太快了些
拉了拉怒发冲冠的李贤衣袖,郭晟开口问道。
<divstyle="text-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