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古桥风雨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屯溪,是一个凝聚了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皖南古城。而屯溪老大桥,穿越近500年的岁月,它浓缩的故事、它今天的处境,或许能代表安徽许多古桥。
历经500年的老大桥
我国江河众多,桥梁也众多,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那些承载着历史的古桥,有些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消失了,有些还在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
屯溪老大桥就是一座跨越了近500年的古桥,为屯溪市区通往机场、西郊和婺源的重要通道。
十几年前,我在屯溪读书。一晃时间流逝了十六七年,许多记忆日渐模糊,甚至是幻影。老大桥却一直横跨在我记忆的河流里。
那时候,每逢周末,我们走过破败的戴震路,穿过老大桥就是屯溪老街。在老街我驻足最多的是古玩字画店,可惜穷学生买不起,但那种墨香浓郁的氛围给过我影响和熏陶。
当时学校选聘校报编辑,我与高文、葛军都选上了。每到出报的日子,我们骑着自行车去印刷厂,然后在黄昏踩着自行车,叮铃铃回校。经过屯溪老大桥,我总要停下来,望着宛转的溪流,自然地吟起郁达夫那“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的诗句。
皖南山水美,率水与横江从山谷而来,在屯溪汇合为新安江,江面开阔,碧水悠悠东去,到了浙江便被称为钱塘江。屯溪老大桥处在三江交汇口。它一头连着屯溪老街,一头连着黎阳古镇。桥的尽头有一家报亭,经过时我总要停下来买份黄山日报,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发表。有时候,我们三人的文章在同一个版面见报,那是颇为激情满怀的。现在,他们俩一个在高校从事管理,一个是地方电视台负责人,我还在执著于文字。人生犹如河流,短暂的交汇后又有各自的流向。
屯浦归帆诗意浓
我一直觉得,那些横跨河流的古桥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动人的乐曲。在田野、在山间、在都市,桥都是那么和谐地连接所有的景观,组成美妙的山水画卷。
屯溪老大桥说不上精雕细刻,但雄伟、古朴。三条河流,如同三位清婉的女子,依偎着古老的屯溪,轻吟乡音小调,似天籁之声,让人如痴如醉。尤其是清晨,雾霭氤氲,屯溪老大桥,连同河流两岸的依依垂柳,在晨雾中隐现,别有风情。
十几年前的屯溪没有现在繁华,走一走,一上午也就走得差不多了。在我的感觉里,那时的老大桥处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最为新鲜的是经常有骡马穿行,最为美好的是夏天的夜晚,一片蛙声如潮。我喜爱在老大桥上,迎着江风听蛙声,这情景曾经给我少年情怀以无限诗意,我写过诗句:“去年今岁/是不是同一个夜晚/我们站在屯溪老大桥上/与那只青蛙做单纯的对话/她静默无语/桥下的流水在她明净的眸子里流淌”
当然,具有诗意的老大桥给人的诗情是不一样的。清查锡恒有屯浦归帆云:“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杨夹岸泊归舟。渔歌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诗句描绘了秋天老大桥闲淡的景致。
凝聚数代人心血的古桥
古桥是诗,也是故事。
屯溪老大桥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63年),为六墩七孔石拱桥,长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宽6米,高10米,是我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桥墩是等腰三角形,上水头的分水头石尖翘起,宛如船头,迎击水流。
它又有怎样的故事?像古徽州许多古桥一样,它也凝聚了巨商豪贾的乡梓情怀。老大桥原名镇海桥,相传最初是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独资建造。清康熙初年被水冲毁,程于谦捐资670万贯,费时两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毁、程子谦下定决心修建,再次独资复建,桥还没有建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程岳,时任广西清吏司、员外郎,为继承父志,终于把桥建成。镇海桥边旧有“屯浦”之称,是垂杨夹岸、几处楼台的繁华水口。
古桥怎样保护?
古代是独轮车,因而桥的两头是台阶,只留有独轮车行进的平坡。后来,交通发展,台阶被敲掉任车辆穿行。再后来,车辆增多,老大桥经常上演“堵车大片”为了保护古桥,车辆现在疏导从新大桥通行。
可是,总有人为了便捷,将古桥东西的石墩移开穿行。保护的呼吁也越来越强烈,已经是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但是,古桥的保护之路该怎么走,这是值得思考的。据古桥专家罗英先生估计,中国“有名有姓”的古桥约四百余万座,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很大数目,但像屯溪老大桥这样历经四五百年风雨,跨度超过一百多米的古桥并不多。在安徽,与之相当的恐怕也只有徽州紫阳桥、太平桥了。而这些桥,同样面临着保护问题。
我特意查找排在前百名的中国古桥,发现多在江浙,安徽的古桥则多在皖南。安徽到底有多少古桥,咨询过几位专家,答案不一,但对古桥保护的忧思都很大。王开玉教授就表示,古树、古桥、古村落,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热爱、保护。
古桥,是民族和谐精神和统一传统的象征,有着丰富的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历经千百年的老桥,从历史深处而来,历史的风曾经吹过,我们的先人曾经走过,它们不仅是横跨河流的桥梁,更是我们精神上的纽带。然而,多少古桥烟雨中?多少古桥亟待抢救!比如,专家和媒体多次呼吁的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祁门的安阜桥,它是古徽州通向安庆的主要通道,修缮迫在眉睫。
屯溪老大桥列入了文保单位,这还是比较幸运的。大量古桥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长期处于失保状态。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代久远,导致古桥的自然消亡;另一方面,众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古桥损坏或消亡。这些年,在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中,出现了侵占耕地,伐古树、拆古桥的现象。建章立规,科学保护古桥是摆在我们面前必做的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曾经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以中国古桥系列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通过古桥申遗,推动古桥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这应该是一项很好的举措。
屯溪,是一个凝聚了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皖南古城。而屯溪老大桥,穿越近500年的岁月,它浓缩的故事、它今天的处境,或许能代表安徽许多古桥。
历经500年的老大桥
我国江河众多,桥梁也众多,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那些承载着历史的古桥,有些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消失了,有些还在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
屯溪老大桥就是一座跨越了近500年的古桥,为屯溪市区通往机场、西郊和婺源的重要通道。
十几年前,我在屯溪读书。一晃时间流逝了十六七年,许多记忆日渐模糊,甚至是幻影。老大桥却一直横跨在我记忆的河流里。
那时候,每逢周末,我们走过破败的戴震路,穿过老大桥就是屯溪老街。在老街我驻足最多的是古玩字画店,可惜穷学生买不起,但那种墨香浓郁的氛围给过我影响和熏陶。
当时学校选聘校报编辑,我与高文、葛军都选上了。每到出报的日子,我们骑着自行车去印刷厂,然后在黄昏踩着自行车,叮铃铃回校。经过屯溪老大桥,我总要停下来,望着宛转的溪流,自然地吟起郁达夫那“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的诗句。
皖南山水美,率水与横江从山谷而来,在屯溪汇合为新安江,江面开阔,碧水悠悠东去,到了浙江便被称为钱塘江。屯溪老大桥处在三江交汇口。它一头连着屯溪老街,一头连着黎阳古镇。桥的尽头有一家报亭,经过时我总要停下来买份黄山日报,看看自己的作品是否发表。有时候,我们三人的文章在同一个版面见报,那是颇为激情满怀的。现在,他们俩一个在高校从事管理,一个是地方电视台负责人,我还在执著于文字。人生犹如河流,短暂的交汇后又有各自的流向。
屯浦归帆诗意浓
我一直觉得,那些横跨河流的古桥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动人的乐曲。在田野、在山间、在都市,桥都是那么和谐地连接所有的景观,组成美妙的山水画卷。
屯溪老大桥说不上精雕细刻,但雄伟、古朴。三条河流,如同三位清婉的女子,依偎着古老的屯溪,轻吟乡音小调,似天籁之声,让人如痴如醉。尤其是清晨,雾霭氤氲,屯溪老大桥,连同河流两岸的依依垂柳,在晨雾中隐现,别有风情。
十几年前的屯溪没有现在繁华,走一走,一上午也就走得差不多了。在我的感觉里,那时的老大桥处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最为新鲜的是经常有骡马穿行,最为美好的是夏天的夜晚,一片蛙声如潮。我喜爱在老大桥上,迎着江风听蛙声,这情景曾经给我少年情怀以无限诗意,我写过诗句:“去年今岁/是不是同一个夜晚/我们站在屯溪老大桥上/与那只青蛙做单纯的对话/她静默无语/桥下的流水在她明净的眸子里流淌”
当然,具有诗意的老大桥给人的诗情是不一样的。清查锡恒有屯浦归帆云:“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杨夹岸泊归舟。渔歌远近从风递,帆影高低带月收。飞倦剧怜投树鸟,长闲终羡傍滩鸥。村烟起处楼台好,一片波澄万顷秋。”诗句描绘了秋天老大桥闲淡的景致。
凝聚数代人心血的古桥
古桥是诗,也是故事。
屯溪老大桥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63年),为六墩七孔石拱桥,长133米,两端引桥各15米,宽6米,高10米,是我省现存的长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桥之一。桥墩是等腰三角形,上水头的分水头石尖翘起,宛如船头,迎击水流。
它又有怎样的故事?像古徽州许多古桥一样,它也凝聚了巨商豪贾的乡梓情怀。老大桥原名镇海桥,相传最初是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独资建造。清康熙初年被水冲毁,程于谦捐资670万贯,费时两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毁、程子谦下定决心修建,再次独资复建,桥还没有建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程岳,时任广西清吏司、员外郎,为继承父志,终于把桥建成。镇海桥边旧有“屯浦”之称,是垂杨夹岸、几处楼台的繁华水口。
古桥怎样保护?
古代是独轮车,因而桥的两头是台阶,只留有独轮车行进的平坡。后来,交通发展,台阶被敲掉任车辆穿行。再后来,车辆增多,老大桥经常上演“堵车大片”为了保护古桥,车辆现在疏导从新大桥通行。
可是,总有人为了便捷,将古桥东西的石墩移开穿行。保护的呼吁也越来越强烈,已经是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但是,古桥的保护之路该怎么走,这是值得思考的。据古桥专家罗英先生估计,中国“有名有姓”的古桥约四百余万座,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很大数目,但像屯溪老大桥这样历经四五百年风雨,跨度超过一百多米的古桥并不多。在安徽,与之相当的恐怕也只有徽州紫阳桥、太平桥了。而这些桥,同样面临着保护问题。
我特意查找排在前百名的中国古桥,发现多在江浙,安徽的古桥则多在皖南。安徽到底有多少古桥,咨询过几位专家,答案不一,但对古桥保护的忧思都很大。王开玉教授就表示,古树、古桥、古村落,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热爱、保护。
古桥,是民族和谐精神和统一传统的象征,有着丰富的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历经千百年的老桥,从历史深处而来,历史的风曾经吹过,我们的先人曾经走过,它们不仅是横跨河流的桥梁,更是我们精神上的纽带。然而,多少古桥烟雨中?多少古桥亟待抢救!比如,专家和媒体多次呼吁的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祁门的安阜桥,它是古徽州通向安庆的主要通道,修缮迫在眉睫。
屯溪老大桥列入了文保单位,这还是比较幸运的。大量古桥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长期处于失保状态。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代久远,导致古桥的自然消亡;另一方面,众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古桥损坏或消亡。这些年,在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中,出现了侵占耕地,伐古树、拆古桥的现象。建章立规,科学保护古桥是摆在我们面前必做的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曾经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以中国古桥系列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通过古桥申遗,推动古桥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这应该是一项很好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