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把思品课由象变形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要求的必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集中体现。思想品德课承担着起直接、系统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主渠道地位无庸置疑。但要真正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必须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把思想品德课抽象道德观念,变为实实在在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去感知,受感染;让思品课由空洞地说教,变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由“知”变为“好知”由“好知”变为“乐知”下面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思品课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
首先说明,这里所说的“抽象”并不是“虚无”是空的,是不起作用有,而是就其表现形式看,与其它学科比较是“抽象”的。为什么这样说,下面试做一下比较。
(一)思品与带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相比较。
例如思品与数学比较。数学虽然抽象,但数学联系的千千万万的事物却是可触可摸的。“1 1=2”这可以说是抽象,可是边幼儿接受起来也非常容易。为什么,因为他平时接触的多了,已经有了很多有实践经验。老师可以告诉他:“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等类似的无数事实,所以尽管抽象,还是很容易被幼儿接受。数学表面上看很“抽象”实际却是实实在在地与生活联系,而且联系的面很宽。
思品课一般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遍览小学六年级的课无一不是这样。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国庆节、祖国伟大等具体事实例使学生明白道理。虽低、中、高各年级采用不同的内容,但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这些事实与可触可摸的实物对学生认识所起的作用是无法相比的。相对于数学等自然学科的“实”思品课仍然是“抽象”
(二)思品课与带有文科性质的学科比较。
例如语文,语文同思品课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来表现教育内容,但其不同也更为显著。语文课重点是要把握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研究对象也是实实在在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吸引作用也是非常大的。而思品课重占把握的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重点把握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所反映出的道德观点,与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比较,思品课的教学重点,思品课的教学重点仍然是“抽象”的。
总之,从其根本上讲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意识,与物质的客观实在相比较,其表现形式是抽象的。把握了思品课的学科特点,教授才能更有的放矢。
二、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
思品课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够形象的表现形式,也决定了思品课教学要由“抽象”变“形象”的必然性。
(一)学生年龄特点的客观性,决定了思品课要由“抽象”变“形象”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形象、直观、实在有内容较易接受,而对抽象、不可直接感受的内容接受起来难度较大。例如给学生讲梨子的滋味,无论你描述的如何形象生动,也不如让每个同学都亲自带一个梨子,并亲口尝一下获得的教学效果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着思品课必须由“抽象”变“形象”这是大家都十分明确的问题,不用多说。
(二)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是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要求。
思品课要完成素质教育交给的任务,就必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克服思品课“抽象”的不足。思品课如果上成空洞的报告式,或者一问到底,只能是事倍功半。有一位教师讲三年级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思路也很清晰,从上课第一分钟到下课铃响,一直在很努力地讲“解放军叔叔如何如何保收祖国和人民。”开始学生还能听进去,后来就开始东张西望,再后来就是各行其是了。老师教得非常卖力,额头一个劲的冒汗,可为什么效果却如此不尽人意。问起老师,回答说:“总感觉太空了,像给成人做报告,学生们自然听不进去了”传统的说教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对小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再所难免。再者每堂课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设计方式,形成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感觉思品课是这么老一套,每成节课都是一个面孔,不烦那就怪了。解决这种局成必须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
从国外的情况扑克,有些发达国家像美国,是不单列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他们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于各种活动之中,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在进行着德育教育。这样的好处在于将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实在”德育的内容与知识传授、技能传授、能力培养、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思想教育以之成为依托的“形象”教育效果也是相当好的。这样做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道德观念或行为训练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如果我们学习他们把思想教育变形象的长处,加上我们系统性的优势,无疑思想教育的效果将会更为显著,思品课的生命力、活力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二、 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的手段和方法。
要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的连接点,找到思想道德观点实的载体。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使道德观点由“抽象”变“形象”
现在思品课的问题设计,紧紧围绕着道德观点,先讲这件事实“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然后抽象出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问来问去跑不出这三种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好处是思路清楚,大的层次一般不会混乱;缺点也是很明显,那就是“抽象”了,把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丢去血肉只取筋骨。要把道德观念变“形象”就要大胆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不给学生某些人为的限制,就象苏轼所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抓住学生实践经验,把道德观点由“抽象”变“形象。
大家对样一则故事并不陌生。日本教师领着他的学生来中国旅游。登上长城之后,日本孩子大为感慨:中国的长城太伟大了,中国人太伟大了。这是日本学生的真实实践经验。日本老师继续让他的学生实践:数一下长城脚下,每100辆汽车中有多少辆日本汽车。一数60多辆,这也是实践的经验。在这两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日本老师开总结了:长城伟大,中国人伟大,那是过去;现在,我们日本人伟大。这样的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学生终生难忘。我们自己的思想品德课上也有这样成功的事例,当讲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时,老师让同学们比较:5年前和现在相比较,家庭生活有了哪些变化。一比“抽象”变成了“形象”学生什么都明白了,再加上老师适时点拨,效果非常理想。
实践经验即直接经验,它是感受主体亲自体验过的经验,已变为自身的经验,充分利用实践经验,实际就是一个观点内化的过程,使新知变为原有知识结构中一部分的过程,在思品课补充、深化认识道德观点中运用效果会更显著。
总之,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就是要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让思品课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思品课上收获更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上思品课,才能让思品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要求的必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集中体现。思想品德课承担着起直接、系统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主渠道地位无庸置疑。但要真正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必须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把思想品德课抽象道德观念,变为实实在在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去感知,受感染;让思品课由空洞地说教,变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由“知”变为“好知”由“好知”变为“乐知”下面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思品课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
首先说明,这里所说的“抽象”并不是“虚无”是空的,是不起作用有,而是就其表现形式看,与其它学科比较是“抽象”的。为什么这样说,下面试做一下比较。
(一)思品与带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相比较。
例如思品与数学比较。数学虽然抽象,但数学联系的千千万万的事物却是可触可摸的。“1 1=2”这可以说是抽象,可是边幼儿接受起来也非常容易。为什么,因为他平时接触的多了,已经有了很多有实践经验。老师可以告诉他:“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等类似的无数事实,所以尽管抽象,还是很容易被幼儿接受。数学表面上看很“抽象”实际却是实实在在地与生活联系,而且联系的面很宽。
思品课一般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遍览小学六年级的课无一不是这样。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国庆节、祖国伟大等具体事实例使学生明白道理。虽低、中、高各年级采用不同的内容,但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这些事实与可触可摸的实物对学生认识所起的作用是无法相比的。相对于数学等自然学科的“实”思品课仍然是“抽象”
(二)思品课与带有文科性质的学科比较。
例如语文,语文同思品课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来表现教育内容,但其不同也更为显著。语文课重点是要把握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研究对象也是实实在在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吸引作用也是非常大的。而思品课重占把握的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重点把握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本身所反映出的道德观点,与研究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比较,思品课的教学重点,思品课的教学重点仍然是“抽象”的。
总之,从其根本上讲思想认识、道德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意识,与物质的客观实在相比较,其表现形式是抽象的。把握了思品课的学科特点,教授才能更有的放矢。
二、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
思品课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够形象的表现形式,也决定了思品课教学要由“抽象”变“形象”的必然性。
(一)学生年龄特点的客观性,决定了思品课要由“抽象”变“形象”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形象、直观、实在有内容较易接受,而对抽象、不可直接感受的内容接受起来难度较大。例如给学生讲梨子的滋味,无论你描述的如何形象生动,也不如让每个同学都亲自带一个梨子,并亲口尝一下获得的教学效果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着思品课必须由“抽象”变“形象”这是大家都十分明确的问题,不用多说。
(二)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是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要求。
思品课要完成素质教育交给的任务,就必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克服思品课“抽象”的不足。思品课如果上成空洞的报告式,或者一问到底,只能是事倍功半。有一位教师讲三年级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思路也很清晰,从上课第一分钟到下课铃响,一直在很努力地讲“解放军叔叔如何如何保收祖国和人民。”开始学生还能听进去,后来就开始东张西望,再后来就是各行其是了。老师教得非常卖力,额头一个劲的冒汗,可为什么效果却如此不尽人意。问起老师,回答说:“总感觉太空了,像给成人做报告,学生们自然听不进去了”传统的说教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对小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再所难免。再者每堂课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设计方式,形成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感觉思品课是这么老一套,每成节课都是一个面孔,不烦那就怪了。解决这种局成必须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
从国外的情况扑克,有些发达国家像美国,是不单列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他们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于各种活动之中,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在进行着德育教育。这样的好处在于将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实在”德育的内容与知识传授、技能传授、能力培养、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思想教育以之成为依托的“形象”教育效果也是相当好的。这样做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道德观念或行为训练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如果我们学习他们把思想教育变形象的长处,加上我们系统性的优势,无疑思想教育的效果将会更为显著,思品课的生命力、活力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二、 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的手段和方法。
要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的连接点,找到思想道德观点实的载体。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使道德观点由“抽象”变“形象”
现在思品课的问题设计,紧紧围绕着道德观点,先讲这件事实“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然后抽象出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问来问去跑不出这三种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好处是思路清楚,大的层次一般不会混乱;缺点也是很明显,那就是“抽象”了,把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丢去血肉只取筋骨。要把道德观念变“形象”就要大胆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不给学生某些人为的限制,就象苏轼所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抓住学生实践经验,把道德观点由“抽象”变“形象。
大家对样一则故事并不陌生。日本教师领着他的学生来中国旅游。登上长城之后,日本孩子大为感慨:中国的长城太伟大了,中国人太伟大了。这是日本学生的真实实践经验。日本老师继续让他的学生实践:数一下长城脚下,每100辆汽车中有多少辆日本汽车。一数60多辆,这也是实践的经验。在这两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日本老师开总结了:长城伟大,中国人伟大,那是过去;现在,我们日本人伟大。这样的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学生终生难忘。我们自己的思想品德课上也有这样成功的事例,当讲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时,老师让同学们比较:5年前和现在相比较,家庭生活有了哪些变化。一比“抽象”变成了“形象”学生什么都明白了,再加上老师适时点拨,效果非常理想。
实践经验即直接经验,它是感受主体亲自体验过的经验,已变为自身的经验,充分利用实践经验,实际就是一个观点内化的过程,使新知变为原有知识结构中一部分的过程,在思品课补充、深化认识道德观点中运用效果会更显著。
总之,把思品课由“抽象”变“形象”就是要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让思品课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思品课上收获更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上思品课,才能让思品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