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心理问题产生的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最近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看到一篇题为祛除基层干部的“迎检”心理的文章,颇受启迪,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深有体会,对于迎检这样的事情,凡是公务人员或是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无不有这样的经历。
迎检就是迎接上级领导或部门的检查考核。迎检心理,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迎接上级的检查考核而展开的心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看检查时准备的扎实不扎实,资料档案准备的规范不规范,检查过程中氛围营造的浓不浓,看汇报的精彩不精彩。相反,工作搞没搞,搞得扎实不扎实、到位不到位,有没有亮点,实效如何,几乎没有人去关注,只要检查的时候能看到,汇报里面汇报了,那么就是搞了就有效果。
面对各类检查,临时抱佛脚、加班搞突击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迎接检查,整理档案资料是排在首位的。对照检查内容,有的资料要整理出来,没有的资料制造出来,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别人没有的我要有,别人有的我要有特色。其次是装点门面。每一次检查几乎都要选点,点成了展现工作成效的重要载体,哪里场面大,视觉效果好,有冲击力,能够显示工作成绩,哪里易于包装能够凸现工作特色,势必成为重点包装的对象。检查点周围环境卫生的清洁,上访户等有碍门面人群的清理安抚,宣传牌、效果图的制作摆放,群众代表的挑选培训,下车点、停车点的确定等等方方面面都要精心安排。对检查工作的重视不重视,全在门面装点环节体现,因此在本环节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再次是准备汇报材料。不管什么工作,汇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是否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决定着相关负责人的前途命运。材料准备之前,领导们往往要召开一个简单的碰头会,汇报材料要求经典精炼精悍,要凸显工作措施、特色和成效,一般都是三段论,基本情况、具体做法和成效,存在问题和不足,重点放在前两部分,至于存在问题和不足,往往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看似三言两语,却要恰到好处,注意轻重,一是不能自己扇自己嘴巴,二是要有实质性内容,往往是通过戒骄戒躁的态度赢得上级部门政策或财力方面的支持。检查点包装好了、汇报好了,上级领导就会觉得你对工作重视,对我本人重视,会干事,一高兴,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多照顾。如果你连这检查工作都准备不充分、不到位、不扎实,领导脸上挂不住,以后你就成了大小会议上被点名或列举的反面典型,有啥好项目、好事情领导就会觉得你靠不住,撑不了体面,你也就慢慢地也就被边缘化了。
因此,没有那一级检查没人敢不重视。不重视检查,怠慢领导就意味着你政治敏锐性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对上级领导有意见,也许你平时工作就邋里邋遢,无所作为,这也就意味着你没有进步的前途。检查基本成了衡量工作和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慢慢的在工作中就普遍形成了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不求实效、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务虚不务实的现象。
凡此以上种种,究其根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检查考核机制自身存在不足。根据长期形成的检查习惯,无论哪一个级别的检查,都是按照固化的模式。一般由安排检查内容,明确检查队伍组成,确定检查点、准备检查资料、现场查资料、观摩检查点、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表态发言、点评反馈等几个环节组成。上级部门统一设置的检查内容不能有效切合地区、单位的实际情况,检查项目或目标责任书设计的项目过于片面化、程式化,以致于检查过程缺乏相应的科学性、灵活性,检查人员只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又由于一项检查往往安排的时间紧、路线长、内容多,检查人员不可能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检查工作时只能走马观花,以点带面,掌握不了实际情况,造成检查只是简单地履行职责,流于形式。
二是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监管督查。各项工作重开会、重安排、重发文,重汇报、重调度,不注重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督查推进,往往给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导致有些工作石沉大海不了了之。对该抓的工作、该抓的项目不能切实抓在手上,不能时刻督促指导,不掌握实际情况,往往有时间才深入,有问题才调研,抓过程管理随意性强,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监管督查机制。等到上级通知开展工作检查时,才要简介,要进展、要措施,要各环节的资料,才背稿子掌握实际情况,检查来临时打前站,一级督查一级,作指导、补资料、包装点型,忙得焦头烂额。部分工作落实单位平时工作责任不明确,办事拖拖拉拉、推诿扯皮,遇事手来给手,脚来给脚,冲淡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地位,以致工作重点变成了不断的应付检查。久而久之在各单位形成一种共识,只有检查的时候才有工作,只有检查时才干工作,只要在检查时做好了,检查考核时过关了,那么工作也就完成了,完全没有人去管工作的真正效果和工作质量,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更是无暇顾及。
三是不顾实际盲目追求速度效率。面对各种铺天盖地而来的检查,没有人不感到头疼,突如其来的检查往往会影响一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不管什么工作,都有它的流程,都有它的时间性和阶段性,而且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实际情况去做。可检查往往不考虑这些,为了凸显工作成效,过程要缩短,程序要简化,总结要提前。以致于一些单位为了迎接检查,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率,缩短工期,简化工序,工作刚安排完,就着手开始总结,把原本能实实在在搞好的的工作,变成了赶时间、完任务的虚事,最终导致工程质量缩水,工作质量不高,久而久之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认为政府搞工作都是一级搞给一级看,应付检查,完任务,务虚不务实。
四是制度建设缺乏有效跟进。对于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提出的“四风”可谓是找准了病根,但这个病根产生的土壤,我觉得还是制度问题。按照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观,政绩观其实都是在后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一点一点的形成的,没有社会外在因素的作用和诱导,没有滋生腐败的土壤,相信他个人是不会自己腐败变质的,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社会制度还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所以各类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就和一个家庭一样,家风和家教决定了这一家人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状况。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社会元素,政治、文化、公民教育等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的确是比较落后的。在普遍重视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一条腿走路,忽视甚至忽略学习,凡事喜欢走捷径,缺什么补什么,不注重系统的修养和学习,公民的素质普遍不高。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事物管理中精英的一部分,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最先接触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就更容易发生变质,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意识形态的教育尽管十分重要,但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隐性的,不显现出来,不表现为具体行为,是很难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的,因此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检验。在这种状况下,各项社会制度的跟进必不可少,如果只一味的扭转意识形态,而缺乏对各项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尤其是对行政工作行为,工作考核,监管流程的规范,那么这种“迎检心理”就无法得到根本的扭转。
最近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看到一篇题为祛除基层干部的“迎检”心理的文章,颇受启迪,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深有体会,对于迎检这样的事情,凡是公务人员或是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无不有这样的经历。
迎检就是迎接上级领导或部门的检查考核。迎检心理,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迎接上级的检查考核而展开的心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看检查时准备的扎实不扎实,资料档案准备的规范不规范,检查过程中氛围营造的浓不浓,看汇报的精彩不精彩。相反,工作搞没搞,搞得扎实不扎实、到位不到位,有没有亮点,实效如何,几乎没有人去关注,只要检查的时候能看到,汇报里面汇报了,那么就是搞了就有效果。
面对各类检查,临时抱佛脚、加班搞突击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迎接检查,整理档案资料是排在首位的。对照检查内容,有的资料要整理出来,没有的资料制造出来,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别人没有的我要有,别人有的我要有特色。其次是装点门面。每一次检查几乎都要选点,点成了展现工作成效的重要载体,哪里场面大,视觉效果好,有冲击力,能够显示工作成绩,哪里易于包装能够凸现工作特色,势必成为重点包装的对象。检查点周围环境卫生的清洁,上访户等有碍门面人群的清理安抚,宣传牌、效果图的制作摆放,群众代表的挑选培训,下车点、停车点的确定等等方方面面都要精心安排。对检查工作的重视不重视,全在门面装点环节体现,因此在本环节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再次是准备汇报材料。不管什么工作,汇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是否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决定着相关负责人的前途命运。材料准备之前,领导们往往要召开一个简单的碰头会,汇报材料要求经典精炼精悍,要凸显工作措施、特色和成效,一般都是三段论,基本情况、具体做法和成效,存在问题和不足,重点放在前两部分,至于存在问题和不足,往往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看似三言两语,却要恰到好处,注意轻重,一是不能自己扇自己嘴巴,二是要有实质性内容,往往是通过戒骄戒躁的态度赢得上级部门政策或财力方面的支持。检查点包装好了、汇报好了,上级领导就会觉得你对工作重视,对我本人重视,会干事,一高兴,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多照顾。如果你连这检查工作都准备不充分、不到位、不扎实,领导脸上挂不住,以后你就成了大小会议上被点名或列举的反面典型,有啥好项目、好事情领导就会觉得你靠不住,撑不了体面,你也就慢慢地也就被边缘化了。
因此,没有那一级检查没人敢不重视。不重视检查,怠慢领导就意味着你政治敏锐性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对上级领导有意见,也许你平时工作就邋里邋遢,无所作为,这也就意味着你没有进步的前途。检查基本成了衡量工作和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慢慢的在工作中就普遍形成了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不求实效、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务虚不务实的现象。
凡此以上种种,究其根源,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检查考核机制自身存在不足。根据长期形成的检查习惯,无论哪一个级别的检查,都是按照固化的模式。一般由安排检查内容,明确检查队伍组成,确定检查点、准备检查资料、现场查资料、观摩检查点、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表态发言、点评反馈等几个环节组成。上级部门统一设置的检查内容不能有效切合地区、单位的实际情况,检查项目或目标责任书设计的项目过于片面化、程式化,以致于检查过程缺乏相应的科学性、灵活性,检查人员只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又由于一项检查往往安排的时间紧、路线长、内容多,检查人员不可能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检查工作时只能走马观花,以点带面,掌握不了实际情况,造成检查只是简单地履行职责,流于形式。
二是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监管督查。各项工作重开会、重安排、重发文,重汇报、重调度,不注重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督查推进,往往给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导致有些工作石沉大海不了了之。对该抓的工作、该抓的项目不能切实抓在手上,不能时刻督促指导,不掌握实际情况,往往有时间才深入,有问题才调研,抓过程管理随意性强,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监管督查机制。等到上级通知开展工作检查时,才要简介,要进展、要措施,要各环节的资料,才背稿子掌握实际情况,检查来临时打前站,一级督查一级,作指导、补资料、包装点型,忙得焦头烂额。部分工作落实单位平时工作责任不明确,办事拖拖拉拉、推诿扯皮,遇事手来给手,脚来给脚,冲淡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地位,以致工作重点变成了不断的应付检查。久而久之在各单位形成一种共识,只有检查的时候才有工作,只有检查时才干工作,只要在检查时做好了,检查考核时过关了,那么工作也就完成了,完全没有人去管工作的真正效果和工作质量,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更是无暇顾及。
三是不顾实际盲目追求速度效率。面对各种铺天盖地而来的检查,没有人不感到头疼,突如其来的检查往往会影响一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不管什么工作,都有它的流程,都有它的时间性和阶段性,而且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实际情况去做。可检查往往不考虑这些,为了凸显工作成效,过程要缩短,程序要简化,总结要提前。以致于一些单位为了迎接检查,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率,缩短工期,简化工序,工作刚安排完,就着手开始总结,把原本能实实在在搞好的的工作,变成了赶时间、完任务的虚事,最终导致工程质量缩水,工作质量不高,久而久之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认为政府搞工作都是一级搞给一级看,应付检查,完任务,务虚不务实。
四是制度建设缺乏有效跟进。对于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提出的“四风”可谓是找准了病根,但这个病根产生的土壤,我觉得还是制度问题。按照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观,政绩观其实都是在后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一点一点的形成的,没有社会外在因素的作用和诱导,没有滋生腐败的土壤,相信他个人是不会自己腐败变质的,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风气,社会制度还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所以各类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就和一个家庭一样,家风和家教决定了这一家人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状况。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社会元素,政治、文化、公民教育等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的确是比较落后的。在普遍重视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一条腿走路,忽视甚至忽略学习,凡事喜欢走捷径,缺什么补什么,不注重系统的修养和学习,公民的素质普遍不高。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事物管理中精英的一部分,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最先接触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就更容易发生变质,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意识形态的教育尽管十分重要,但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隐性的,不显现出来,不表现为具体行为,是很难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的,因此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检验。在这种状况下,各项社会制度的跟进必不可少,如果只一味的扭转意识形态,而缺乏对各项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尤其是对行政工作行为,工作考核,监管流程的规范,那么这种“迎检心理”就无法得到根本的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