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农妇难为_分卷阅读_97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嫂子,你瞧,这棉被可还过得去?”莫大娘见罗云初经过东厢,忙叫住她,指着那床新出炉的棉被问。
罗云初笑着说道,“莫大娘,我就不用看了,你和莫大叔的手艺咱可是信得过的,要不也不会请你们来了是不?”话虽如此,但她仍然走了进去,翻了翻,越看越满意。
莫老汉夫妇见她如此,便知她甚是满意了。遂莫大娘搓了搓手,不好意思地道,“东家,求你个事。”
“莫大娘,不是让你别叫我东家的么?听着怪寒碜人的。我听着二嫂子就挺中听的,你们这样叫着便好。对了,你们有什么事只管说,能帮的我自然不会推辞。”且听听他们的要求吧,相处几日,罗云初相信莫老汉夫妇不是那种顺着杆子往上爬的人。
“是这样的,今早我女儿回来了,说我那外孙跌断了腿,急需一笔钱来医治。她家又是个穷的,这不求到娘家来了。咱们做爹做娘的,总不忍心不管,遂厚着脸皮向你讨工钱来了。”之前攒的银子全放到钱庄里了,轻易不能动用的。
请他们时,二郎便和他们说好了,十日结一次工钱。现在才四五日,他们不好意思也是可以理解的。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罗云初不忍心为难两个老人,当下便笑道,“这个没问题的,我这就给你们结算一下。”
罗云初折回屋里头,拿了每日的记录,回到东厢,“莫大娘,我数了数,这五日你们总共弹了七十五床棉被。十张五斤重的,五十张十斤重的,还有十五张十五斤重的。可对?”这些不同重量的棉被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
(在此说明一下,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七两左右,按照这个算法,十五斤的棉被,大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十斤左右。)
莫大娘看向自家老头,一直没说话的莫大叔点了点头。
前头她说每张棉被十五文钱一斤是她外行了,二郎特意到镇上问了下行情,得知人家弹棉被全是按斤来算的,一个铜板一斤。若以她这想当然的想法来给工钱,他们这批棉被的成本价就高了。那晚她被二郎笑了好久,直接她不服气追上去要咬他这才完事。
“按照之前我们说好的价钱,那你们就能领到七百七十五文,你们算一下是不是?数目若对了,莫大娘你再找我拿钱。”看着两位老人低头苦思的样子,罗云初也不催促,她知道这里的人懂算数的少。他们有可能要去问一下别人。
“成,一会算出了结果我再去寻你。”
“好的。”
没过多久,他们便找来找她了,说她算的数目都极对。罗云初笑笑,进屋七百七十五个大钱给他们。
罗云初既然要囤粮,自然不会忘了提醒娘家那头。为了能空出一个阁楼来放粮食,上头的棉花都被清出来放在客厅里和饭团的房间里。随着一袋袋棉花渐渐变成一床床棉被,房间里总共能腾出点地儿来站了。
其实现在的粮食价钱已经有点略微抬高了,只是除了有心人,别人都没太在意。罗云初他们主要囤积大米和面粉为主,黄豆绿豆红薯等也会囤积一些。加上油盐酱醋啥的,都买上一些,这些东西就足足花了十八两。
大郎那边自然也告诉了,大郎家也是跟着买了一些,面粉和大米各四百来斤吧,不算多。大郎明显不像他们这边那么有魄力,毕竟罗云初他们光大米就买了两千斤,面粉买了一千斤。若只是他们一家四口吃,能吃两三年了。罗云初本想让二郎劝着他们多买点,但知道他们估计也听不进去的,便罢了。
今年他们二房田间收回的粮食也是以稻谷为主,舀兑成大米,也就三四石,约三四百斤左右,除去平时吃的,也没剩下多少。如今有了这些粮食,即便下半年收成不好,也没多大妨碍了。
“姐,听了你的话了,咱们家也买了好些粮食,咱们一家四口一两年的口粮尽够了。”阿德对罗云初的话是很信的,一两年的口食也不算多,放在楼阁上不怕潮,留个一两年不成什么问题。若情势好,到时卖掉一部分便是了,若真的连粮食都吃不起了,味道差点又如何,总比吃不上饭强吧。
“那就好,对了,上回老三说的话你还记得不?有没有回镇上再盘个铺子的想法?”罗云初琢磨着,这么多棉被,该怎么卖,得拿出个章程来了。
“想是想,但地里的庄稼委实让人不放心啊。”罗德腼腆地笑笑,在他姐面前,有啥不好承认的。
“愁啥,盘吧,你家那些地改天领着你姐夫去认一下,让他帮着跟理跟理。”反正她家这个就只是个种田的料,不用白不用。
罗德想了想便点了点头,没什么不行的,待收粮食的时候再给回一些粮食姐姐他们便是。
“还有哇,开店之时米面等物多买点儿。”她这是防止成本太高,阿德开那店走的本就是平民路线,成本低味道好份量足才有赚头。若粮食的行情真如她所料,那按她说的话准没错。她想,在年前或者明年一二月前都没事,因为有下半年的收成顶着。到了三四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恐怕才是最艰难的时候。
“晓得了。”现在天气冷了,猪下水和火锅的生意正是好做的时候,希望这回能多挣点钱。
“对了,买店的银子够不够?”她知道前阵子娘家又添了七八亩地,还盖了新房,这些加起来,少说也要花一百来两。
“姐,够了,前头花的都是这大半年赚的银子,老本儿没动喱。”
罗云初想想自己也分到的八十两私房,点了点头,“对了,到时给姐姐空出一点地儿来卖棉被吧,瞧,这么多棉被,正发愁呢。今天让你姐夫到镇上问问李记绣访收不收棉被,也不知道情况如何?”
“姐,放心吧,据我所知,李记绣访每年都进好多棉被的,会有好消息的。”毕竟在镇上那大半年不是白呆的,对镇上许多店都有了大概的了解。
“姐,你家种了多少亩地的棉花呀,咋会那么多?”他进了大厅随便瞧了瞧,少说也有二三十亩地才种得出这么多的棉花吧。但姐夫家的地没那么多的,莫不是租别人的来种了?可是,这样不划算。
罗云初笑笑,也不瞒他,把他们种植棉花的经过简略地说了一下。若说在这里,除了二郎和饭团汤圆等,她最信任的恐怕就是这个弟弟了。
罗德听了,吃惊地看着她,“还有这样的说法?”
“对呀,天工造物那本书说的,当时我也不怎么敢信,还是你姐夫咬咬牙,种了十亩地呢。”
罗德感叹了一声,“还是姐夫够魄力啊,可惜了那本书,里面指不定还有其他的好点子呢。”
罗云初看着他一脸惋惜的样子,暗笑。
作者有话要说:ps:在此说明一下,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七两左右,按照这个算法,十五斤的棉被,大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十斤左右。
79、余有希望...
宋铭承拢了拢身上破旧的棉衣,昨晚下了一场大雪,今天一早,地上的雪积得更厚了,马车的速度慢了许多。
“宋相公,风雪太大了,前面似乎有个破庙,咱们在那歇一会吧?”赶车的刘老汉呵了口气往车后询问。
“嗯,天色也不早了,赶紧吧。”宋铭承的声音从车厢内传出。
“呼呼,宋兄,越往北走,这天就越冷啊。”周墩迟冷得直哆嗦,牙齿开始打颤,“宋,宋兄,多亏了你把棉衣借我啊,要不然这样的天我估计能冷出病来。”他指了指身上穿着的那件簇新的棉衣,这棉衣真厚实真暖和啊。他娘虽然也给他准备了冬衣,但都是往年的旧衣,不暖和。在老家那会还好,如今到了这边,当真不御寒。
宋铭承瞄了一眼冷得脸色苍白的周墩迟一脸,“没什么,你先穿着罢,待买了新的再还我就行。”两人结伴上京,他总不好见他冷得都快生病了也不管。多亏了二哥二嫂细心,给他准备了两件棉衣,要不然也没法借他一件的。
罗云初当时给他准备的时候,就考虑到北方那会肯定很冷,新制的棉衣里放足了新收上来的棉花。就是旧的那件,她也放了一些新的棉絮进去,认真地翻新过的。
马车在破庙外停了下来,车外的刘老汉见了破庙里的情景怔了一下,下意识叫唤宋铭承,“宋相公?”
宋铭承探出头来,见了此情此景,也不禁倒吸了一口气。入眼所及,破庙里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难民或摊坐在地或挣扎着前行,更有甚者穿着薄薄的单衣躺在雪地上,不知是死是活。瘦弱的孩童坐在地上或哭泣或推搡着地上的大人。没有例外的是,这些难民双眼无神,麻木地看着同伴或走或留。一眼望去,小小的破庙里竟然住了二三十人,没有丝毫生气。
“这,这都是怎么了?”周墩迟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估计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的场面,声音透出一股惊讶和同情。
刘老汉拿出一张简略的地图瞧了瞧,指着图上的一处标声,苦笑道,“宋相公,周相公,我想我们走错路了。这里估计是俞阍附近的一个小县,名叫杨梅镇的。”刘老汉想起刚才赶车经过时一眼掠过的石碑上的刻文。
看到此处这么多灾民,宋铭承心里也料想到了七八分,“老刘,走吧,这里太挤了。趁时间尚未太晚,折回刚才的岔道往另一条走。兴许能赶到镇上找个店打尖。”不是他心狠,留在这也于事无补,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二嫂子,你瞧,这棉被可还过得去?”莫大娘见罗云初经过东厢,忙叫住她,指着那床新出炉的棉被问。
罗云初笑着说道,“莫大娘,我就不用看了,你和莫大叔的手艺咱可是信得过的,要不也不会请你们来了是不?”话虽如此,但她仍然走了进去,翻了翻,越看越满意。
莫老汉夫妇见她如此,便知她甚是满意了。遂莫大娘搓了搓手,不好意思地道,“东家,求你个事。”
“莫大娘,不是让你别叫我东家的么?听着怪寒碜人的。我听着二嫂子就挺中听的,你们这样叫着便好。对了,你们有什么事只管说,能帮的我自然不会推辞。”且听听他们的要求吧,相处几日,罗云初相信莫老汉夫妇不是那种顺着杆子往上爬的人。
“是这样的,今早我女儿回来了,说我那外孙跌断了腿,急需一笔钱来医治。她家又是个穷的,这不求到娘家来了。咱们做爹做娘的,总不忍心不管,遂厚着脸皮向你讨工钱来了。”之前攒的银子全放到钱庄里了,轻易不能动用的。
请他们时,二郎便和他们说好了,十日结一次工钱。现在才四五日,他们不好意思也是可以理解的。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罗云初不忍心为难两个老人,当下便笑道,“这个没问题的,我这就给你们结算一下。”
罗云初折回屋里头,拿了每日的记录,回到东厢,“莫大娘,我数了数,这五日你们总共弹了七十五床棉被。十张五斤重的,五十张十斤重的,还有十五张十五斤重的。可对?”这些不同重量的棉被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
(在此说明一下,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七两左右,按照这个算法,十五斤的棉被,大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十斤左右。)
莫大娘看向自家老头,一直没说话的莫大叔点了点头。
前头她说每张棉被十五文钱一斤是她外行了,二郎特意到镇上问了下行情,得知人家弹棉被全是按斤来算的,一个铜板一斤。若以她这想当然的想法来给工钱,他们这批棉被的成本价就高了。那晚她被二郎笑了好久,直接她不服气追上去要咬他这才完事。
“按照之前我们说好的价钱,那你们就能领到七百七十五文,你们算一下是不是?数目若对了,莫大娘你再找我拿钱。”看着两位老人低头苦思的样子,罗云初也不催促,她知道这里的人懂算数的少。他们有可能要去问一下别人。
“成,一会算出了结果我再去寻你。”
“好的。”
没过多久,他们便找来找她了,说她算的数目都极对。罗云初笑笑,进屋七百七十五个大钱给他们。
罗云初既然要囤粮,自然不会忘了提醒娘家那头。为了能空出一个阁楼来放粮食,上头的棉花都被清出来放在客厅里和饭团的房间里。随着一袋袋棉花渐渐变成一床床棉被,房间里总共能腾出点地儿来站了。
其实现在的粮食价钱已经有点略微抬高了,只是除了有心人,别人都没太在意。罗云初他们主要囤积大米和面粉为主,黄豆绿豆红薯等也会囤积一些。加上油盐酱醋啥的,都买上一些,这些东西就足足花了十八两。
大郎那边自然也告诉了,大郎家也是跟着买了一些,面粉和大米各四百来斤吧,不算多。大郎明显不像他们这边那么有魄力,毕竟罗云初他们光大米就买了两千斤,面粉买了一千斤。若只是他们一家四口吃,能吃两三年了。罗云初本想让二郎劝着他们多买点,但知道他们估计也听不进去的,便罢了。
今年他们二房田间收回的粮食也是以稻谷为主,舀兑成大米,也就三四石,约三四百斤左右,除去平时吃的,也没剩下多少。如今有了这些粮食,即便下半年收成不好,也没多大妨碍了。
“姐,听了你的话了,咱们家也买了好些粮食,咱们一家四口一两年的口粮尽够了。”阿德对罗云初的话是很信的,一两年的口食也不算多,放在楼阁上不怕潮,留个一两年不成什么问题。若情势好,到时卖掉一部分便是了,若真的连粮食都吃不起了,味道差点又如何,总比吃不上饭强吧。
“那就好,对了,上回老三说的话你还记得不?有没有回镇上再盘个铺子的想法?”罗云初琢磨着,这么多棉被,该怎么卖,得拿出个章程来了。
“想是想,但地里的庄稼委实让人不放心啊。”罗德腼腆地笑笑,在他姐面前,有啥不好承认的。
“愁啥,盘吧,你家那些地改天领着你姐夫去认一下,让他帮着跟理跟理。”反正她家这个就只是个种田的料,不用白不用。
罗德想了想便点了点头,没什么不行的,待收粮食的时候再给回一些粮食姐姐他们便是。
“还有哇,开店之时米面等物多买点儿。”她这是防止成本太高,阿德开那店走的本就是平民路线,成本低味道好份量足才有赚头。若粮食的行情真如她所料,那按她说的话准没错。她想,在年前或者明年一二月前都没事,因为有下半年的收成顶着。到了三四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恐怕才是最艰难的时候。
“晓得了。”现在天气冷了,猪下水和火锅的生意正是好做的时候,希望这回能多挣点钱。
“对了,买店的银子够不够?”她知道前阵子娘家又添了七八亩地,还盖了新房,这些加起来,少说也要花一百来两。
“姐,够了,前头花的都是这大半年赚的银子,老本儿没动喱。”
罗云初想想自己也分到的八十两私房,点了点头,“对了,到时给姐姐空出一点地儿来卖棉被吧,瞧,这么多棉被,正发愁呢。今天让你姐夫到镇上问问李记绣访收不收棉被,也不知道情况如何?”
“姐,放心吧,据我所知,李记绣访每年都进好多棉被的,会有好消息的。”毕竟在镇上那大半年不是白呆的,对镇上许多店都有了大概的了解。
“姐,你家种了多少亩地的棉花呀,咋会那么多?”他进了大厅随便瞧了瞧,少说也有二三十亩地才种得出这么多的棉花吧。但姐夫家的地没那么多的,莫不是租别人的来种了?可是,这样不划算。
罗云初笑笑,也不瞒他,把他们种植棉花的经过简略地说了一下。若说在这里,除了二郎和饭团汤圆等,她最信任的恐怕就是这个弟弟了。
罗德听了,吃惊地看着她,“还有这样的说法?”
“对呀,天工造物那本书说的,当时我也不怎么敢信,还是你姐夫咬咬牙,种了十亩地呢。”
罗德感叹了一声,“还是姐夫够魄力啊,可惜了那本书,里面指不定还有其他的好点子呢。”
罗云初看着他一脸惋惜的样子,暗笑。
作者有话要说:ps:在此说明一下,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七两左右,按照这个算法,十五斤的棉被,大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十斤左右。
79、余有希望...
宋铭承拢了拢身上破旧的棉衣,昨晚下了一场大雪,今天一早,地上的雪积得更厚了,马车的速度慢了许多。
“宋相公,风雪太大了,前面似乎有个破庙,咱们在那歇一会吧?”赶车的刘老汉呵了口气往车后询问。
“嗯,天色也不早了,赶紧吧。”宋铭承的声音从车厢内传出。
“呼呼,宋兄,越往北走,这天就越冷啊。”周墩迟冷得直哆嗦,牙齿开始打颤,“宋,宋兄,多亏了你把棉衣借我啊,要不然这样的天我估计能冷出病来。”他指了指身上穿着的那件簇新的棉衣,这棉衣真厚实真暖和啊。他娘虽然也给他准备了冬衣,但都是往年的旧衣,不暖和。在老家那会还好,如今到了这边,当真不御寒。
宋铭承瞄了一眼冷得脸色苍白的周墩迟一脸,“没什么,你先穿着罢,待买了新的再还我就行。”两人结伴上京,他总不好见他冷得都快生病了也不管。多亏了二哥二嫂细心,给他准备了两件棉衣,要不然也没法借他一件的。
罗云初当时给他准备的时候,就考虑到北方那会肯定很冷,新制的棉衣里放足了新收上来的棉花。就是旧的那件,她也放了一些新的棉絮进去,认真地翻新过的。
马车在破庙外停了下来,车外的刘老汉见了破庙里的情景怔了一下,下意识叫唤宋铭承,“宋相公?”
宋铭承探出头来,见了此情此景,也不禁倒吸了一口气。入眼所及,破庙里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难民或摊坐在地或挣扎着前行,更有甚者穿着薄薄的单衣躺在雪地上,不知是死是活。瘦弱的孩童坐在地上或哭泣或推搡着地上的大人。没有例外的是,这些难民双眼无神,麻木地看着同伴或走或留。一眼望去,小小的破庙里竟然住了二三十人,没有丝毫生气。
“这,这都是怎么了?”周墩迟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估计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的场面,声音透出一股惊讶和同情。
刘老汉拿出一张简略的地图瞧了瞧,指着图上的一处标声,苦笑道,“宋相公,周相公,我想我们走错路了。这里估计是俞阍附近的一个小县,名叫杨梅镇的。”刘老汉想起刚才赶车经过时一眼掠过的石碑上的刻文。
看到此处这么多灾民,宋铭承心里也料想到了七八分,“老刘,走吧,这里太挤了。趁时间尚未太晚,折回刚才的岔道往另一条走。兴许能赶到镇上找个店打尖。”不是他心狠,留在这也于事无补,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