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_分卷阅读_102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时的中原霸主,是齐桓公。晋国的内乱发生后,桓公就联合诸侯派兵到了晋国。于是以齐国为首,秦国为次,诸侯一起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里克原本是要立重耳的,但被重耳谢绝,也只好接受夷吾。7
天上掉馅饼,夷吾捡了个大便宜。
他的儿子怀公后来做了三四个月的国君,则算是小便宜,抑或是不幸。
这是公元前651年的事。也就在这年,宋襄公即位。宋襄公和晋惠公,同年即位,同年去世,可谓难兄难弟。不同的是,宋襄公即位后,重用子鱼,宋国大治。他的错误,在外交而不在内政。晋惠公却是内政和外交都一塌糊涂。他儿子怀公后来死于非命,其实是他造的孽。
但怀公并不是第一位死难者。事实上,从献公到文公,晋国的宫廷斗争持续不断,死人的事也经常发生,可谓血案迭起。最先冤死的是太子申生,其次是奚齐,第三是卓子,荀息是第四位。而且,荀息尸骨未寒,便轮到第五个人了。
这个人,就是里克。
又起屠刀
里克是被晋惠公逼死的。
公元前651年,惠公靠着齐国和秦国的支持成为晋君。第二年,周天子派大员会同齐国大夫确认了他的国君身份。这个时候,晋惠公大约觉得地位已稳,便向里克举起了屠刀。
惠公杀里克,有多种原因。比方说,他曾许诺封里克以汾阳之邑,现在却想赖账。这是有可能的。事实上,他答应割让给秦国的河西之地,就赖掉了。又比方说,里克毕竟杀了奚齐和卓子,还变相地杀了荀息。有此重罪,不处理似乎没法交代。更重要的是,里克支持重耳。重耳虽然人在国外,但威望和声望都比惠公高。如果里克和重耳里应外合,惠公是抵挡不了的。
于是惠公找里克谈话。
惠公说:没有大夫您,也没有寡人的今天。不过,话虽如此,先生毕竟杀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做先生的人君,岂不是太难了吗?
里克说:下臣不杀那三人,君上岂能回国即位?既然要加罪于臣,哪里还怕找不到说法,何必弄得那么麻烦?臣听到命令了!
说完,里克拔剑自杀。8
里克自杀后,丕郑本人以及里克和丕郑的死党,也被惠公手下诛杀。但血案并没有到此为止。下一个被杀的,是庆郑,只不过要到五年之后。
庆郑是晋国的大夫。他的被杀,是因为对惠公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下去。事实上,从逼死里克,到杀掉庆郑,前后五年间惠公的表现,确实像一个十足的混蛋。公元前650年,他的屁股刚坐稳,就派丕郑到秦国去赖账,而且话说得极其无耻。据《史记·晋世家》,惠公的话是这么说的:夷吾曾许诺贵国以河西之地,现在照理说应该兑现,可是大臣们不同意。大臣们说,敝国的土地是先君的。夷吾不过流亡在外的公子,哪有权力擅自给人?寡人争不过他们,实在抱歉!
这简直就是无赖,但对秦国来说却是自作自受。实际上,当年秦穆公为晋国择君,是派人出去考察了的。考察的结果,是重耳更仁义。讨论的结果,却是选个差的。考察团团长对穆公说:仁有置,武有置;仁置德,武置服。意思是:如果要弘扬仁义,那就为他们选个德才兼备的;如果要称霸中原,那就为他们选个老实巴交的。秦国当然想称霸,就选了晋惠公这个“老实人”。
谁知道老实人未必老实。晋惠公虽懦弱无能,却也厚颜无耻。被忽悠了一把的秦国只好吃哑巴亏。
问题是事情还没完。
赖账之后三年,晋国发生饥荒,便向秦国购买粮食。秦国君臣研究后,决定立即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因为自然灾害,哪个国家都会有。救灾恤邻,是人间正道。秦穆公也说,他们的国君虽然可恶,但人民又有什么罪过?于是秦国以德报怨,给晋国运送粮食的船队浩浩荡荡,源源不断,史称“泛舟之役”。
然而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购买粮食,却遭到拒绝。晋国君臣讨论这事时,反对派的理由居然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也就是说,兑现承诺,割以河西之地,这是“皮”。卖些粮食给晋国,则不过是“毛”。皮都赖掉了,给几根毛有什么用?这点小恩小惠,不但不能消除秦国的怨恨,反倒只能加强他们的实力,不如破罐子破摔,得罪到底。
这种混账话,惠公很以为然。
庆郑却不能同意。他说:忘恩负义,无亲;幸灾乐祸,不仁;贪小便宜,不祥;得罪邻居,不义。这道理,老百姓都懂。谁要是这么做,亲人都会结仇,何况秦国跟我们还有夙怨?
晋惠公不听。9
这一下,秦晋两国便结下了梁子,庆郑跟惠公也有了嫌隙。这梁子终于导致秦国和晋国开战,惠公也做了俘虏。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晋惠公被秦国释放。而惠公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庆郑。
我不逃
庆郑坐在国都等死。
导致晋惠公一定要杀庆郑的,是秦晋两国的那场战争。公元前645年,也就是晋国拒绝卖粮食的第二年,熬过了大饥荒的秦国迎来了大丰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草充足的秦军摩拳擦掌,要向晋国讨还公道。夏历九月,秦穆公御驾亲征,率兵伐晋。晋惠公也亲自上阵,迎战秦军。理直气壮的秦军斗志昂扬,乘胜前进,晋军则一败再败,三败而至韩(在今何处有争议)。
惠公问庆郑:敌军深入我境,怎么办?
憋了一肚子气的庆郑反唇相讥:这不是君上让他们深入的吗?能怎么办?
惠公气急败坏,大喝一声:放肆!
于是拒绝接受占卜的结果,不让庆郑担任他的车右;又不听庆郑劝阻,坚持让郑国出产的小驷马拉车。
如此固执己见死不改悔的结果,是十四日这天,惠公的战车陷在烂泥里出不来。惠公这才急了,向庆郑呼号求救,庆郑却置之不理。不但不理,还气哼哼地说: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背信弃义,无视占卜,这是自求其败,何必要搭我的车?下臣这辆破车,恐怕不值得君上用来屈尊逃亡。
后面的细节就不甚了然。我们只知道,当时秦穆公的处境也很危险。晋军这边,已经有一辆战车迎上了穆公,眼看就要俘虏他。但按照《左传》的说法,是因为庆郑在晋惠公这里耽误了,所以穆公得以逃脱。按照《国语》的说法,则是庆郑要那辆战车来救晋惠公,这才放跑了秦穆公。
总之,秦穆公没事,晋惠公被俘。
人君不公,人臣不忠,10晋惠公的被俘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但后果,却很严重。
如果就事论事,则晋军的战败,惠公的被俘,庆郑都是有直接责任的。因此,后来晋惠公被释放,即将回国时,就有人建议庆郑逃走。
庆郑说:我不逃!
对此,庆郑的说法是这样的:照规矩,军队溃败,就该自杀;主将被俘,就该去死。我庆郑,既害得国君兵败被俘,又没能在兵败之后以身殉国,已经罪不容赦。如果居然还逃亡,让国君失去惩罚罪臣的机会,那就不像人臣了。明明是人臣,又不像人臣,如此“臣而不臣”,还能逃到哪里去?
于是等着惠公来抓他。
惠公回国,刚走到城郊,听说庆郑没有逃亡,立即下令将他捉拿归案。
惠公说:你这罪人,为何不逃?
庆郑说:为了成全君上。当年君上即位,如果履行诺言,以德报德,国势就不会下降。国势下降后,如果接受劝谏,采纳忠言,战争就不会爆发。战争爆发后,如果起用良将,用兵得当,也不至于战败。现在败都败了,能做的就只剩下诛杀罪人,以谢天下。这个时候,如果还把臣放跑了,怎么保得住封国呢?所以臣特地等在这里,以保证君上不会犯最后一个错误。
惠公一听,简直就要气疯了,连声喊道:快杀了他!快杀了他!
这时的中原霸主,是齐桓公。晋国的内乱发生后,桓公就联合诸侯派兵到了晋国。于是以齐国为首,秦国为次,诸侯一起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里克原本是要立重耳的,但被重耳谢绝,也只好接受夷吾。7
天上掉馅饼,夷吾捡了个大便宜。
他的儿子怀公后来做了三四个月的国君,则算是小便宜,抑或是不幸。
这是公元前651年的事。也就在这年,宋襄公即位。宋襄公和晋惠公,同年即位,同年去世,可谓难兄难弟。不同的是,宋襄公即位后,重用子鱼,宋国大治。他的错误,在外交而不在内政。晋惠公却是内政和外交都一塌糊涂。他儿子怀公后来死于非命,其实是他造的孽。
但怀公并不是第一位死难者。事实上,从献公到文公,晋国的宫廷斗争持续不断,死人的事也经常发生,可谓血案迭起。最先冤死的是太子申生,其次是奚齐,第三是卓子,荀息是第四位。而且,荀息尸骨未寒,便轮到第五个人了。
这个人,就是里克。
又起屠刀
里克是被晋惠公逼死的。
公元前651年,惠公靠着齐国和秦国的支持成为晋君。第二年,周天子派大员会同齐国大夫确认了他的国君身份。这个时候,晋惠公大约觉得地位已稳,便向里克举起了屠刀。
惠公杀里克,有多种原因。比方说,他曾许诺封里克以汾阳之邑,现在却想赖账。这是有可能的。事实上,他答应割让给秦国的河西之地,就赖掉了。又比方说,里克毕竟杀了奚齐和卓子,还变相地杀了荀息。有此重罪,不处理似乎没法交代。更重要的是,里克支持重耳。重耳虽然人在国外,但威望和声望都比惠公高。如果里克和重耳里应外合,惠公是抵挡不了的。
于是惠公找里克谈话。
惠公说:没有大夫您,也没有寡人的今天。不过,话虽如此,先生毕竟杀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做先生的人君,岂不是太难了吗?
里克说:下臣不杀那三人,君上岂能回国即位?既然要加罪于臣,哪里还怕找不到说法,何必弄得那么麻烦?臣听到命令了!
说完,里克拔剑自杀。8
里克自杀后,丕郑本人以及里克和丕郑的死党,也被惠公手下诛杀。但血案并没有到此为止。下一个被杀的,是庆郑,只不过要到五年之后。
庆郑是晋国的大夫。他的被杀,是因为对惠公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下去。事实上,从逼死里克,到杀掉庆郑,前后五年间惠公的表现,确实像一个十足的混蛋。公元前650年,他的屁股刚坐稳,就派丕郑到秦国去赖账,而且话说得极其无耻。据《史记·晋世家》,惠公的话是这么说的:夷吾曾许诺贵国以河西之地,现在照理说应该兑现,可是大臣们不同意。大臣们说,敝国的土地是先君的。夷吾不过流亡在外的公子,哪有权力擅自给人?寡人争不过他们,实在抱歉!
这简直就是无赖,但对秦国来说却是自作自受。实际上,当年秦穆公为晋国择君,是派人出去考察了的。考察的结果,是重耳更仁义。讨论的结果,却是选个差的。考察团团长对穆公说:仁有置,武有置;仁置德,武置服。意思是:如果要弘扬仁义,那就为他们选个德才兼备的;如果要称霸中原,那就为他们选个老实巴交的。秦国当然想称霸,就选了晋惠公这个“老实人”。
谁知道老实人未必老实。晋惠公虽懦弱无能,却也厚颜无耻。被忽悠了一把的秦国只好吃哑巴亏。
问题是事情还没完。
赖账之后三年,晋国发生饥荒,便向秦国购买粮食。秦国君臣研究后,决定立即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因为自然灾害,哪个国家都会有。救灾恤邻,是人间正道。秦穆公也说,他们的国君虽然可恶,但人民又有什么罪过?于是秦国以德报怨,给晋国运送粮食的船队浩浩荡荡,源源不断,史称“泛舟之役”。
然而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购买粮食,却遭到拒绝。晋国君臣讨论这事时,反对派的理由居然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也就是说,兑现承诺,割以河西之地,这是“皮”。卖些粮食给晋国,则不过是“毛”。皮都赖掉了,给几根毛有什么用?这点小恩小惠,不但不能消除秦国的怨恨,反倒只能加强他们的实力,不如破罐子破摔,得罪到底。
这种混账话,惠公很以为然。
庆郑却不能同意。他说:忘恩负义,无亲;幸灾乐祸,不仁;贪小便宜,不祥;得罪邻居,不义。这道理,老百姓都懂。谁要是这么做,亲人都会结仇,何况秦国跟我们还有夙怨?
晋惠公不听。9
这一下,秦晋两国便结下了梁子,庆郑跟惠公也有了嫌隙。这梁子终于导致秦国和晋国开战,惠公也做了俘虏。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晋惠公被秦国释放。而惠公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庆郑。
我不逃
庆郑坐在国都等死。
导致晋惠公一定要杀庆郑的,是秦晋两国的那场战争。公元前645年,也就是晋国拒绝卖粮食的第二年,熬过了大饥荒的秦国迎来了大丰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草充足的秦军摩拳擦掌,要向晋国讨还公道。夏历九月,秦穆公御驾亲征,率兵伐晋。晋惠公也亲自上阵,迎战秦军。理直气壮的秦军斗志昂扬,乘胜前进,晋军则一败再败,三败而至韩(在今何处有争议)。
惠公问庆郑:敌军深入我境,怎么办?
憋了一肚子气的庆郑反唇相讥:这不是君上让他们深入的吗?能怎么办?
惠公气急败坏,大喝一声:放肆!
于是拒绝接受占卜的结果,不让庆郑担任他的车右;又不听庆郑劝阻,坚持让郑国出产的小驷马拉车。
如此固执己见死不改悔的结果,是十四日这天,惠公的战车陷在烂泥里出不来。惠公这才急了,向庆郑呼号求救,庆郑却置之不理。不但不理,还气哼哼地说: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背信弃义,无视占卜,这是自求其败,何必要搭我的车?下臣这辆破车,恐怕不值得君上用来屈尊逃亡。
后面的细节就不甚了然。我们只知道,当时秦穆公的处境也很危险。晋军这边,已经有一辆战车迎上了穆公,眼看就要俘虏他。但按照《左传》的说法,是因为庆郑在晋惠公这里耽误了,所以穆公得以逃脱。按照《国语》的说法,则是庆郑要那辆战车来救晋惠公,这才放跑了秦穆公。
总之,秦穆公没事,晋惠公被俘。
人君不公,人臣不忠,10晋惠公的被俘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但后果,却很严重。
如果就事论事,则晋军的战败,惠公的被俘,庆郑都是有直接责任的。因此,后来晋惠公被释放,即将回国时,就有人建议庆郑逃走。
庆郑说:我不逃!
对此,庆郑的说法是这样的:照规矩,军队溃败,就该自杀;主将被俘,就该去死。我庆郑,既害得国君兵败被俘,又没能在兵败之后以身殉国,已经罪不容赦。如果居然还逃亡,让国君失去惩罚罪臣的机会,那就不像人臣了。明明是人臣,又不像人臣,如此“臣而不臣”,还能逃到哪里去?
于是等着惠公来抓他。
惠公回国,刚走到城郊,听说庆郑没有逃亡,立即下令将他捉拿归案。
惠公说:你这罪人,为何不逃?
庆郑说:为了成全君上。当年君上即位,如果履行诺言,以德报德,国势就不会下降。国势下降后,如果接受劝谏,采纳忠言,战争就不会爆发。战争爆发后,如果起用良将,用兵得当,也不至于战败。现在败都败了,能做的就只剩下诛杀罪人,以谢天下。这个时候,如果还把臣放跑了,怎么保得住封国呢?所以臣特地等在这里,以保证君上不会犯最后一个错误。
惠公一听,简直就要气疯了,连声喊道:快杀了他!快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