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教育下高中美术教学的多元化教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体验、创新思维
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的改革,而教育的革新也赋予教育者以新的使命。新一轮新课改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响起,一系列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等,新理念、新角度、新措施,特别是富锦三中的“三成教育”理念,这一切都让我真切地意识到,新课标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也为我们这些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重新审视美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定位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引用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看似颇具现代教育意识的论点竟是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说的话。3000年前的声音,洞穿苍茫的时空,给我们的“填鸭”教育以无情的嘲讽!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出全新教育理念——“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终端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新形式下教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为此我重新思考自己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课堂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应该是一位引路者,更是和学生一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伙伴。因为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
其次,多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所有新措施的实施和体验都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毕加索所创造的令世界震惊的立体主义就是将人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同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在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尝试。
(一)尝试多领略知识融汇贯通,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美术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的学科,它与音乐、戏剧、文学等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多领域知识的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例如在美术鉴赏模块的“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中,并不是像以往一样挑选出几幅名家名作然后逐一讲解它们的绘画技法、独特涵义等,而是通过音乐(如高山流水)、诗词(如望庐山瀑布)这些学生熟悉的知识来感悟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有了一定初步了解后,我提出让学生分小组来尝试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话音未落很多同学就开始准备拿纸笔作画了,但我却提出了令很多同学倍感惊讶的要求,就是必须用美术以外的方式来体现,明明是美术课却不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学生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提醒他们就像我们之前欣赏的音乐、诗词等就属于非美术的范畴啊,就像语文课中所学的修辞方法一一通感一样,不同的领域里有一些东西却是相通的。同学们似有所悟,七嘴八舌地讨论后,第一小组派了一位会吹奏笛子的同学为大家吹奏了一曲悠扬的笛子曲目,演者听者皆十分陶醉。另一个小组则选派同学为大家神情并貌地吟诵诗辞歌赋。第三小组居然派出了音乐课代表为同学用演唱了一首民歌,不禁博来阵阵喝彩。第四小组派了两位同学拿出棋盘在讲台上对翌下起象棋来,刚开始其他同学还有些困惑,但很快就有同学顿悟出此乃国画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来,雷鸣般的掌声也豁然响起。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而学生们新奇的构思也开拓了我的思维。许多教师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没有创造力了,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创造力,而是我们以往的课堂中给学生创造的激发创造力的机会太少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乐趣。
(二)创造自我体验情景,弘扬人文精神
艺术不同于理性的x y=z的数据推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也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能单一从艺术作品的构图、技法等方面去理解,因为绘画技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艺术教育是认识领域的渗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应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
在人教版美术鉴赏17、18世纪欧洲绘画一课中引导学生欣赏法国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时,我让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整个画面给人的感受,见到菏拉斯兄弟高举手臂宣誓的情景,很多同学说:“激昂”“奋进”!然而也有细心的同学看到女眷们的哀痛表情,于是又有很多同学说“悲痛”“哀伤”这些回答都对,但又都不全面。学生对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内容普遍兴致不高,于是我提出挑选7名同学让他们分别饰演画面中的荷拉斯父王、三兄弟以及三兄弟的母亲、妻子和妹妹,让同学们用自身的体会来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这一下教室里热闹开来,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演员很快就挑选好了,我要求每个同学不仅要模仿人物的表情、神态,以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而且还要根据画面中人物角色的不同为每个角色配上对白。在三兄弟斗志昂扬的宣誓声中,场下的学生也被气氛所感染,叫好声一片。这时我问饰演妹妹的同学:“你希望这场决斗谁是胜利者?”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当然是希望哥哥胜利啦!”这时我趁机交代画面的另一个背景,两个决战城邦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即将和荷拉斯兄弟决斗的对方城堡的三个壮士中的其中一人就是妹妹的未婚夫。这时场下同学一片惊呼与唏嘘,妹妹的选择于是变得进退两难,这也就意味着这场决斗无论谁胜谁负,她都必将失去一个亲人或者爱人,这场决斗对双方的家庭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伤害。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这场决斗?牺牲小我,顾全大家的结论也就顺利成章地得出来了。最后再来问全班同学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样的一个场面更为贴切,几乎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出——“悲壮”!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被学生所理解了,而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在这个时候也已经不留痕迹地渗透到他们的心里。
(三)激发创新精神,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
创造力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缺少的是发现与挖掘。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概念,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惯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他们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要让学生明确艺术欣赏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艺术作品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创作者的构思和描绘,而另一方面却源自欣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没有想象就无法欣赏艺术美。当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自主的创造者时,会激发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艺术学习的热情。
在欣赏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以我的教学经验得知,学生对这幅名画初问时都回答说好看,但一再强调要说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人胆而直白地表示他们认为蒙娜丽莎其实很难看:画面颜色灰暗、画面人物目光无神,表情鬼魅,尤其是体态与当今美女形象相差甚远等等。每当蒙娜丽莎被学生残忍地剖析时,我都没有责怪他们,也不急于立刻去纠正他们的观点。因为至少他们是诚实的,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简要介绍画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义背景之后,我放着轻柔的音乐,请他们挺直脊背,双手轻搭放在膝盖上,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和神态,想象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然后要求学生为蒙娜丽莎的双眼、嘴角、双手以及画面背景分别加上形容词。学生对这个体验感觉很新奇,形容词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最后他们都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我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正是因为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又无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而每个人以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蒙娜丽莎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我们1000个人阅读红楼梦就会产生1000个林黛玉一样。学生们似有所悟,我提议学生可以展开想象,以“蒙娜丽莎,你在想什么?”为问题旬,以蒙娜丽莎为第一人称写一篇答述型的小短文。这样的体验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肖像画时避开外表的东西去对探索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学生对于蒙娜丽莎的探讨没有因下课铃声而终止,而是拓展到课堂之外。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不仅扭转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错误认知,还提升了学生对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不断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国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新的自我蜕变和跨越!
美术课绝不仅仅是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艺术的观念和意识,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将美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任何领域中去。
参考资料:
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周卫勇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体验、创新思维
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的改革,而教育的革新也赋予教育者以新的使命。新一轮新课改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响起,一系列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等,新理念、新角度、新措施,特别是富锦三中的“三成教育”理念,这一切都让我真切地意识到,新课标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也为我们这些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重新审视美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定位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引用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看似颇具现代教育意识的论点竟是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说的话。3000年前的声音,洞穿苍茫的时空,给我们的“填鸭”教育以无情的嘲讽!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出全新教育理念——“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终端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新形式下教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为此我重新思考自己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课堂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应该是一位引路者,更是和学生一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伙伴。因为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
其次,多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所有新措施的实施和体验都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毕加索所创造的令世界震惊的立体主义就是将人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同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在进行了一些粗略的尝试。
(一)尝试多领略知识融汇贯通,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美术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的学科,它与音乐、戏剧、文学等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多领域知识的碰撞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还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例如在美术鉴赏模块的“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中,并不是像以往一样挑选出几幅名家名作然后逐一讲解它们的绘画技法、独特涵义等,而是通过音乐(如高山流水)、诗词(如望庐山瀑布)这些学生熟悉的知识来感悟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有了一定初步了解后,我提出让学生分小组来尝试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话音未落很多同学就开始准备拿纸笔作画了,但我却提出了令很多同学倍感惊讶的要求,就是必须用美术以外的方式来体现,明明是美术课却不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学生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提醒他们就像我们之前欣赏的音乐、诗词等就属于非美术的范畴啊,就像语文课中所学的修辞方法一一通感一样,不同的领域里有一些东西却是相通的。同学们似有所悟,七嘴八舌地讨论后,第一小组派了一位会吹奏笛子的同学为大家吹奏了一曲悠扬的笛子曲目,演者听者皆十分陶醉。另一个小组则选派同学为大家神情并貌地吟诵诗辞歌赋。第三小组居然派出了音乐课代表为同学用演唱了一首民歌,不禁博来阵阵喝彩。第四小组派了两位同学拿出棋盘在讲台上对翌下起象棋来,刚开始其他同学还有些困惑,但很快就有同学顿悟出此乃国画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来,雷鸣般的掌声也豁然响起。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而学生们新奇的构思也开拓了我的思维。许多教师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没有创造力了,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创造力,而是我们以往的课堂中给学生创造的激发创造力的机会太少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乐趣。
(二)创造自我体验情景,弘扬人文精神
艺术不同于理性的x y=z的数据推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也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能单一从艺术作品的构图、技法等方面去理解,因为绘画技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艺术教育是认识领域的渗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应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
在人教版美术鉴赏17、18世纪欧洲绘画一课中引导学生欣赏法国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时,我让学生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整个画面给人的感受,见到菏拉斯兄弟高举手臂宣誓的情景,很多同学说:“激昂”“奋进”!然而也有细心的同学看到女眷们的哀痛表情,于是又有很多同学说“悲痛”“哀伤”这些回答都对,但又都不全面。学生对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内容普遍兴致不高,于是我提出挑选7名同学让他们分别饰演画面中的荷拉斯父王、三兄弟以及三兄弟的母亲、妻子和妹妹,让同学们用自身的体会来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这一下教室里热闹开来,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演员很快就挑选好了,我要求每个同学不仅要模仿人物的表情、神态,以求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而且还要根据画面中人物角色的不同为每个角色配上对白。在三兄弟斗志昂扬的宣誓声中,场下的学生也被气氛所感染,叫好声一片。这时我问饰演妹妹的同学:“你希望这场决斗谁是胜利者?”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当然是希望哥哥胜利啦!”这时我趁机交代画面的另一个背景,两个决战城邦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即将和荷拉斯兄弟决斗的对方城堡的三个壮士中的其中一人就是妹妹的未婚夫。这时场下同学一片惊呼与唏嘘,妹妹的选择于是变得进退两难,这也就意味着这场决斗无论谁胜谁负,她都必将失去一个亲人或者爱人,这场决斗对双方的家庭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伤害。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这场决斗?牺牲小我,顾全大家的结论也就顺利成章地得出来了。最后再来问全班同学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样的一个场面更为贴切,几乎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出——“悲壮”!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被学生所理解了,而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在这个时候也已经不留痕迹地渗透到他们的心里。
(三)激发创新精神,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
创造力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缺少的是发现与挖掘。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概念,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惯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他们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要让学生明确艺术欣赏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艺术作品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创作者的构思和描绘,而另一方面却源自欣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没有想象就无法欣赏艺术美。当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自主的创造者时,会激发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艺术学习的热情。
在欣赏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以我的教学经验得知,学生对这幅名画初问时都回答说好看,但一再强调要说自己真实感受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人胆而直白地表示他们认为蒙娜丽莎其实很难看:画面颜色灰暗、画面人物目光无神,表情鬼魅,尤其是体态与当今美女形象相差甚远等等。每当蒙娜丽莎被学生残忍地剖析时,我都没有责怪他们,也不急于立刻去纠正他们的观点。因为至少他们是诚实的,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简要介绍画家生平及作品人文主义背景之后,我放着轻柔的音乐,请他们挺直脊背,双手轻搭放在膝盖上,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和神态,想象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然后要求学生为蒙娜丽莎的双眼、嘴角、双手以及画面背景分别加上形容词。学生对这个体验感觉很新奇,形容词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最后他们都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我告诉他们没有标准答案,正是因为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又无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而每个人以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蒙娜丽莎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我们1000个人阅读红楼梦就会产生1000个林黛玉一样。学生们似有所悟,我提议学生可以展开想象,以“蒙娜丽莎,你在想什么?”为问题旬,以蒙娜丽莎为第一人称写一篇答述型的小短文。这样的体验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肖像画时避开外表的东西去对探索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学生对于蒙娜丽莎的探讨没有因下课铃声而终止,而是拓展到课堂之外。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不仅扭转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错误认知,还提升了学生对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不断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国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新的自我蜕变和跨越!
美术课绝不仅仅是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艺术的观念和意识,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将美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任何领域中去。
参考资料:
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周卫勇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