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基础建设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解决守窑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扩大部族的安全活动区域。原始部族如果不能脱离山洞的保护,就永远不可能有壮大的一天——再大的山洞也是有限的,更加不可能走向文明的创建与扩散阶段——因为山洞是不可复制的。
所以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为族人建立一个更大的“人造安全区”——村寨!
在进一步扩大制窑工作前,首先得建造一个能远远大于保护陶窑所需要面积的村寨。
在享受了两天的“饱暖”生活后,鉴于食物储备已非常丰足,我告诉木青,新的一天不用再狩猎了,只派了几个妇女出去采集“纯天然绿色”食品,其他的壮劳动力都参与我新的劳动安排。
在有了建陶窑的经验以后,木青对我安排的所有不能理解的活动都不可能再有任何异议。
峭壁下的草地由于是在一座山脊梁上,总的形状像一个覆盖在地的船头。我大致目测了一下,平整的部分也有大约1公里见方,但对于我们的部族来讲,建一个村寨要不了那么大面积。
最后我带领“猛男”们开挖了一条宽约30厘米,深约60~80厘米的沟渠,围起了以洞口下为中心,半径约200米的一个***——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国土局的同志还没上班吧?今天星期几?
为了赶进度,我率领壮男们开拓了一个大概模样,交了两根棍子给木青:一根用来量宽度,一根量深度。继续修理沟渠的重任就落到了妇女同志们肩上。
然后我带领主力作战部队,扛上部族里所有的石斧、陶斧,开始大运动量的伐木工作,主要目标是直径在25~30厘米的小树,或满足同样条件的大树的分枝,木驼的任务是带几个人去枝叶,并把削制好的木头砍成3米左右的长度,马齐主要负责警戒工作和搬运工作。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统筹学原理出发,不能等到一项工作结束再从事下一项工作。在部下们能够比较好地掌握伐木地技巧和标准以后,我提前返回到“圈地”内,指导木青他们几个老人,将每一根运回来的木头根部80厘米左右长度的一截放到火中烧黑表面(碳化,作用是防腐)——碳化深度大概1~2厘米。
这是一项工作量“前所未有”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我也没指望能在一天内完成,到天黑之前,沟渠修理完成了不到200米(总长有600多米),木头仅有不到100根——石斧的工作效率实在有限得很。但让我感到极为满意的是,所有的“劳动人民”都保持了饱满的工作热情,绝对没有所谓“怠工”这回事出现。
几头出现在附近的狼看到如此热火朝天的劳动建设场面,无地自容地逃走了。它们可能不太清楚:从此有数万平方米的地盘再也没有它们的活动空间了——这里已是有主之地!
次日的劳动在我和木青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但那几位摘果子的妇女同志热情高涨,不太服从我的安排,也想留下来挖沟——我还是决定交给她们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收集藤条,大量的藤条!
伐木的工作在这一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天黑前,尽管沟渠还差100多米才整理完,木头已伐了近500根,比我预想的要快——后来我发现安排警戒的同志们都“擅离职守”投入到了伐木工作中。对马齐同志的管理失职,由于我还没能够想到办法怎么样用他能理解的词汇批评教育他,我决定先把该同志今天的表现——有功有过——都记在心里,将来再表扬或者教育他!
基础建设工程开工后的第三天中午,我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沟渠施工完成600余米、木头砍伐700余根(并烧好根部)、大量的藤条。
终于进入了正式的建设阶段:我带着主要劳动力,将准备好的木头碳化的那一头插入沟渠内,大概隔一米一根,再将开挖的土回填进去,木驼带着最大力的几个“力士”用几根细一点的木头(两米左右长),使劲地将每一根插好的木桩周围的土夯实,我来做工程质量监控,要求每一根木桩间距相等,并不偏不斜。
这样每一根桩露出地面的高度大约都在2。2米左右,另一帮妇女同志则在我的指导下,在木桩间用藤条编成一面面“藤墙”老年战斗组则负责在编好的藤墙上涂粘土——防火用的。
这项工程的工作量也不小,当天进展最快的是插木桩的那一组,完成了整体工作任务的约1/3——插好了近200根桩,编藤条那一组进展缓慢得多——只有不到50根桩之间的藤墙完成了编制。
由于没有建立工程进度控制机制,这样的结果我已经很满意了,木青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天黑后擅自给每一位劳动主力增加了一碗鹿肉汤。
看得出来也没什么反对意见——包括我在内。
通过这一阵子的摸索“老虎”在煲汤方面已是族里的权威,我对该放哪些野菜和放多少盐已没有了发言权——有时我在想,她将来会不会移民到广东去。
有了这个顾虑,晚上感受到她和“鲨鱼”睡在我背后发出的鼻息,还是有了一些想法。
但我还是什么都没做。(郁闷!实在找不到应有的感觉啊!)
新的一天里,我对工程人员的安排做了一些调整“老年突击队”终止了抹泥工作,加入到编藤墙的工作中来,连4名稍大一点的小家伙也组成了“少先队”加入到建设工程中去。
尽管安桩的工程队伍还是大为领先——基本完成了整个工程,但编藤墙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天黑时大约有200根桩之间有了藤墙。工作队如此热情如火,以至我差点忘记了在特意留出来的“寨门”——约两米宽——那个地方是不能编藤条的!
工程建设进度中最关键的一天到了:所有的人都投入到编制藤墙的工作中去,木青从前一天开始已完全明白了我在做什么,对这一项工程的接近完成表示了难以抑止的激动!
“老年工作队”又开始以涂泥为主了,在下午——距天黑还有大约两个小时候的时候,工程已接近尾声——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寨门的安全设计还没有完成!
经过仔细“研究”我决定采用后世的吊桥方案:用藤条把8根木头齐头捆在一起,刚好比预留的寨门宽一点点——这就是我的寨门。在寨门空间左右两根木桩顶部各用石斧砍出一个槽,架了一根直径35厘米左右的木梁,并用藤条固定好,在门梁下方用一根圆木做了“门槛”门外挖了一个两米宽、四米长、约两米深的坑——平时用藤条把寨门放下来,就成了这个壕坑上的桥,收起桥就有了一道防御工事——坑底我还布置安插了十多根尖顶木头——尽管我相信下了几场雨后,这里就成了一个池塘。
从工程验收结果来看,我还是基本满意的:两米多高的围墙,一般的野兽是冲不进来的,加上粘土则是为了我的一项不好的预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部族冲突作一点准备。
基本上来说,这墙里的6万多平方米面积对部族里的人来讲是安全的了!
我让长老们把那些很少下地来的小孩子们都带下来,看着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玩,我和部族其他成员相比,有一种异样的激动。
为了提高围墙的防御能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要求妇女同志多找一些带刺的藤条回来,缠挂在藤墙的外面,连根一起拔回来的,就干脆直接种在了墙脚下。
几天后,这道墙的安全系数又上升了一个档次。野兽不要说冲击,就是靠近这堵墙,也得考虑一下后果。
此后除了开饭和睡觉,以及天气的变化外,在洞里栖息的人一天天见少,多数人工作之余都在围墙之内的草地上活动——这种生活空间的改变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是周期会比较长一点。对小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样一个环境十分重要,相信他们如果能早一点出洞活动,平均身高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抗病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这下子我有了一个可以安心发展陶器生产的宽阔空间,开始考虑怎样对陶器生产进行改进,这之前的陶器都是用手捏出来的,尽管我想了很多办法保证它们的圆度,但由于没有转盘,我一直没有办法进一步提高陶器的外观质量。
另一方面,在没有转盘的情况下,由于要对土坯进行长时间的修正,土坯的厚一直不能做得太薄,否则轻微的修正动作都会破坏没干透的土坯。这与后世用习惯了的薄壁陶瓷器皿相比,实在有太大的差距。
从以上原因看,转盘是当前必须发展的重要生产工具!(还有一个让我对转盘映象深刻的原因——“人鬼情未了”里的经典镜头)
实际做起来并不很难:两块木板(石斧劈破,陶片刀修平),厚约两厘米,用火烧法大致修圆成直径30厘米的两个圆盘,中心都用陶片刀穿出圆孔(直径4厘米左右),边沿挖出均匀的槽,其中一个圆盘靠近边沿的地方还穿了一个小方孔;再找两根硬质圆木棍(直径8厘米左右,长约60厘米),一端修整出跟圆孔差不多大小的转轴,另一端削尖插入地面约40厘米。
这下子将圆盘放在轴上,就可以转动了。
为什么要做两个呢?——为了解决动力力问题。因为要让一个人既要制土坯,又要转盘动起来,一心二用不说,还需要比较复杂的机构。
我用两根鹿筋拴起一个圈,套在两个盘上(边沿上做了槽的),再调整两轴间的距离使这根“传动带”拉紧。让土土用一根小木棍插入其中一个盘上的小方孔,像推磨一样转动——现在两个盘都转动起来了。提供动力的人不管制坯,制坯的人不管转动——很好的分工合作!
由于轴和孔的精度都不高,属于典型的“间隙配合”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精度也不可能太高,这个粗糙的转盘还只是属于“慢盘”的范畴。
要让混合粘土能在转动中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并带来成型的效果,必须让转速提高到每分钟90转以上——这直接带来了陶转轴的发明!
不过那是后话,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的生产工具首先带来的是陶器生产的大发展。我领导族人建设了第二座窑,比第一座大了近一倍,同时在结构了做了一点改进:在火塘和陶坯之间砌了一道小小的土墙(这为下一步建房提供了宝贵经验。),不让火焰直接和陶坯直接接触,使升温均匀;同时扩大了底部的孔——并从竖孔改为横孔——这下子加柴可以从底部加而不是从顶部加了:有了一点竖窑的味道,也避免了我再被大火“烧烤”
从此陶制物品在族内大大发展,快速丰富起来。器皿壁厚也快速降低到5毫米左右,但这样就得等陶坯完全干透后才能搬动,延长了开窑周期。
就在我一边大力发展生产,一边开始紧张地筹备“自主建房”工作时,一件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了,这件事极大地开拓了我作为“村长”的视野
解决守窑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扩大部族的安全活动区域。原始部族如果不能脱离山洞的保护,就永远不可能有壮大的一天——再大的山洞也是有限的,更加不可能走向文明的创建与扩散阶段——因为山洞是不可复制的。
所以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为族人建立一个更大的“人造安全区”——村寨!
在进一步扩大制窑工作前,首先得建造一个能远远大于保护陶窑所需要面积的村寨。
在享受了两天的“饱暖”生活后,鉴于食物储备已非常丰足,我告诉木青,新的一天不用再狩猎了,只派了几个妇女出去采集“纯天然绿色”食品,其他的壮劳动力都参与我新的劳动安排。
在有了建陶窑的经验以后,木青对我安排的所有不能理解的活动都不可能再有任何异议。
峭壁下的草地由于是在一座山脊梁上,总的形状像一个覆盖在地的船头。我大致目测了一下,平整的部分也有大约1公里见方,但对于我们的部族来讲,建一个村寨要不了那么大面积。
最后我带领“猛男”们开挖了一条宽约30厘米,深约60~80厘米的沟渠,围起了以洞口下为中心,半径约200米的一个***——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国土局的同志还没上班吧?今天星期几?
为了赶进度,我率领壮男们开拓了一个大概模样,交了两根棍子给木青:一根用来量宽度,一根量深度。继续修理沟渠的重任就落到了妇女同志们肩上。
然后我带领主力作战部队,扛上部族里所有的石斧、陶斧,开始大运动量的伐木工作,主要目标是直径在25~30厘米的小树,或满足同样条件的大树的分枝,木驼的任务是带几个人去枝叶,并把削制好的木头砍成3米左右的长度,马齐主要负责警戒工作和搬运工作。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统筹学原理出发,不能等到一项工作结束再从事下一项工作。在部下们能够比较好地掌握伐木地技巧和标准以后,我提前返回到“圈地”内,指导木青他们几个老人,将每一根运回来的木头根部80厘米左右长度的一截放到火中烧黑表面(碳化,作用是防腐)——碳化深度大概1~2厘米。
这是一项工作量“前所未有”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我也没指望能在一天内完成,到天黑之前,沟渠修理完成了不到200米(总长有600多米),木头仅有不到100根——石斧的工作效率实在有限得很。但让我感到极为满意的是,所有的“劳动人民”都保持了饱满的工作热情,绝对没有所谓“怠工”这回事出现。
几头出现在附近的狼看到如此热火朝天的劳动建设场面,无地自容地逃走了。它们可能不太清楚:从此有数万平方米的地盘再也没有它们的活动空间了——这里已是有主之地!
次日的劳动在我和木青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但那几位摘果子的妇女同志热情高涨,不太服从我的安排,也想留下来挖沟——我还是决定交给她们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收集藤条,大量的藤条!
伐木的工作在这一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天黑前,尽管沟渠还差100多米才整理完,木头已伐了近500根,比我预想的要快——后来我发现安排警戒的同志们都“擅离职守”投入到了伐木工作中。对马齐同志的管理失职,由于我还没能够想到办法怎么样用他能理解的词汇批评教育他,我决定先把该同志今天的表现——有功有过——都记在心里,将来再表扬或者教育他!
基础建设工程开工后的第三天中午,我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沟渠施工完成600余米、木头砍伐700余根(并烧好根部)、大量的藤条。
终于进入了正式的建设阶段:我带着主要劳动力,将准备好的木头碳化的那一头插入沟渠内,大概隔一米一根,再将开挖的土回填进去,木驼带着最大力的几个“力士”用几根细一点的木头(两米左右长),使劲地将每一根插好的木桩周围的土夯实,我来做工程质量监控,要求每一根木桩间距相等,并不偏不斜。
这样每一根桩露出地面的高度大约都在2。2米左右,另一帮妇女同志则在我的指导下,在木桩间用藤条编成一面面“藤墙”老年战斗组则负责在编好的藤墙上涂粘土——防火用的。
这项工程的工作量也不小,当天进展最快的是插木桩的那一组,完成了整体工作任务的约1/3——插好了近200根桩,编藤条那一组进展缓慢得多——只有不到50根桩之间的藤墙完成了编制。
由于没有建立工程进度控制机制,这样的结果我已经很满意了,木青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天黑后擅自给每一位劳动主力增加了一碗鹿肉汤。
看得出来也没什么反对意见——包括我在内。
通过这一阵子的摸索“老虎”在煲汤方面已是族里的权威,我对该放哪些野菜和放多少盐已没有了发言权——有时我在想,她将来会不会移民到广东去。
有了这个顾虑,晚上感受到她和“鲨鱼”睡在我背后发出的鼻息,还是有了一些想法。
但我还是什么都没做。(郁闷!实在找不到应有的感觉啊!)
新的一天里,我对工程人员的安排做了一些调整“老年突击队”终止了抹泥工作,加入到编藤墙的工作中来,连4名稍大一点的小家伙也组成了“少先队”加入到建设工程中去。
尽管安桩的工程队伍还是大为领先——基本完成了整个工程,但编藤墙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天黑时大约有200根桩之间有了藤墙。工作队如此热情如火,以至我差点忘记了在特意留出来的“寨门”——约两米宽——那个地方是不能编藤条的!
工程建设进度中最关键的一天到了:所有的人都投入到编制藤墙的工作中去,木青从前一天开始已完全明白了我在做什么,对这一项工程的接近完成表示了难以抑止的激动!
“老年工作队”又开始以涂泥为主了,在下午——距天黑还有大约两个小时候的时候,工程已接近尾声——这时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寨门的安全设计还没有完成!
经过仔细“研究”我决定采用后世的吊桥方案:用藤条把8根木头齐头捆在一起,刚好比预留的寨门宽一点点——这就是我的寨门。在寨门空间左右两根木桩顶部各用石斧砍出一个槽,架了一根直径35厘米左右的木梁,并用藤条固定好,在门梁下方用一根圆木做了“门槛”门外挖了一个两米宽、四米长、约两米深的坑——平时用藤条把寨门放下来,就成了这个壕坑上的桥,收起桥就有了一道防御工事——坑底我还布置安插了十多根尖顶木头——尽管我相信下了几场雨后,这里就成了一个池塘。
从工程验收结果来看,我还是基本满意的:两米多高的围墙,一般的野兽是冲不进来的,加上粘土则是为了我的一项不好的预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部族冲突作一点准备。
基本上来说,这墙里的6万多平方米面积对部族里的人来讲是安全的了!
我让长老们把那些很少下地来的小孩子们都带下来,看着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玩,我和部族其他成员相比,有一种异样的激动。
为了提高围墙的防御能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要求妇女同志多找一些带刺的藤条回来,缠挂在藤墙的外面,连根一起拔回来的,就干脆直接种在了墙脚下。
几天后,这道墙的安全系数又上升了一个档次。野兽不要说冲击,就是靠近这堵墙,也得考虑一下后果。
此后除了开饭和睡觉,以及天气的变化外,在洞里栖息的人一天天见少,多数人工作之余都在围墙之内的草地上活动——这种生活空间的改变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是周期会比较长一点。对小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样一个环境十分重要,相信他们如果能早一点出洞活动,平均身高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抗病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这下子我有了一个可以安心发展陶器生产的宽阔空间,开始考虑怎样对陶器生产进行改进,这之前的陶器都是用手捏出来的,尽管我想了很多办法保证它们的圆度,但由于没有转盘,我一直没有办法进一步提高陶器的外观质量。
另一方面,在没有转盘的情况下,由于要对土坯进行长时间的修正,土坯的厚一直不能做得太薄,否则轻微的修正动作都会破坏没干透的土坯。这与后世用习惯了的薄壁陶瓷器皿相比,实在有太大的差距。
从以上原因看,转盘是当前必须发展的重要生产工具!(还有一个让我对转盘映象深刻的原因——“人鬼情未了”里的经典镜头)
实际做起来并不很难:两块木板(石斧劈破,陶片刀修平),厚约两厘米,用火烧法大致修圆成直径30厘米的两个圆盘,中心都用陶片刀穿出圆孔(直径4厘米左右),边沿挖出均匀的槽,其中一个圆盘靠近边沿的地方还穿了一个小方孔;再找两根硬质圆木棍(直径8厘米左右,长约60厘米),一端修整出跟圆孔差不多大小的转轴,另一端削尖插入地面约40厘米。
这下子将圆盘放在轴上,就可以转动了。
为什么要做两个呢?——为了解决动力力问题。因为要让一个人既要制土坯,又要转盘动起来,一心二用不说,还需要比较复杂的机构。
我用两根鹿筋拴起一个圈,套在两个盘上(边沿上做了槽的),再调整两轴间的距离使这根“传动带”拉紧。让土土用一根小木棍插入其中一个盘上的小方孔,像推磨一样转动——现在两个盘都转动起来了。提供动力的人不管制坯,制坯的人不管转动——很好的分工合作!
由于轴和孔的精度都不高,属于典型的“间隙配合”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精度也不可能太高,这个粗糙的转盘还只是属于“慢盘”的范畴。
要让混合粘土能在转动中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并带来成型的效果,必须让转速提高到每分钟90转以上——这直接带来了陶转轴的发明!
不过那是后话,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的生产工具首先带来的是陶器生产的大发展。我领导族人建设了第二座窑,比第一座大了近一倍,同时在结构了做了一点改进:在火塘和陶坯之间砌了一道小小的土墙(这为下一步建房提供了宝贵经验。),不让火焰直接和陶坯直接接触,使升温均匀;同时扩大了底部的孔——并从竖孔改为横孔——这下子加柴可以从底部加而不是从顶部加了:有了一点竖窑的味道,也避免了我再被大火“烧烤”
从此陶制物品在族内大大发展,快速丰富起来。器皿壁厚也快速降低到5毫米左右,但这样就得等陶坯完全干透后才能搬动,延长了开窑周期。
就在我一边大力发展生产,一边开始紧张地筹备“自主建房”工作时,一件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了,这件事极大地开拓了我作为“村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