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一章 转折(11)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慈烺对这个助手也是十分关切,若是对方身体有不适,倒不妨放几天假,教这个秘书局的局正好好歇息几天……这阵子,也确实是把这几个人给累坏了。
“殿下,”张煌言先是吃了一惊的样子,接下来,才又醒悟过来,垂着眼睑答道:“臣没有什么。”
“不,”朱慈烺也是瞧出他有心事,于是上前一步,笑道:“玄著,你在我身边时间不长,不过,我是拿你当近臣看的。不论是忠心还是能力,见识胸襟,你都够资格说话了。今晚之事,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臣想说,”张煌言沉吟了一下,终道:“殿下为何不咨问一下孙司马的意见?”
孙司马指的便是孙传庭,大元帅府司马是从一品,孙传庭也因为这个被加了少师和太子太保,崇祯年间文臣,此时也没几个人在资格和能力上大过他了。
“我已经派人传骑过去了。”
朱慈烺笑道:“他自然会有回复,不过,我想睢州和徐州刚刚稳定下来,孙伯雅也要整顿军兵,划定防区,裁撤老弱,拨给军资,他的回复,恐怕和今日殿中人差不多。”
“不然!”张煌言反驳道:“总得接到回来的奏书再说。”
“这自然可以。”
朱慈烺笑了一笑,眼只盯着张煌言:“不过,我要听听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呢?”
“臣只是一个秘书局正……”
张煌言略显局促,道:“军国大事,哪有臣开口的余地?”
“若有可言之处,便是一个赶大车的,我这个皇太子也听得。”
“既然殿下这么说,臣便妄言了。”
张煌言顿了一顿,终下定决心,低头垂面,徐徐道:“臣觉得,殿下所说的诸般变化,实在是难得良机,若只是坐观其变,不是把天赐的机会给推回去,天予不取,必受其祸。”
“哦?”朱慈烺眼眉一挑,笑道:“这话说的有意思,玄著你还真是个妙人!那么,你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臣以为,既然建州兵力不足,在畿南、河南、二东都只是虚兵,以少数汉军和降官招抚地方,而地方所以归附,实在是因为我大明不曾派王师北上,地方失望,是故才愿意降虏。如果王师真格北上,而不是现在这样小心翼翼的样子……畿南,山东以北,河南等地,大半可以收复。就算将来东虏南下,也是有大块地方可以为缓冲,各地据城而守,最少也能消耗杀伤,怎么就任由对方掌握?这岂不是将人力物力财力,白白送人?再者,天下失望,人心,虽看不清摸不着,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殿下建新闻司,不就是为了人心么?”
“那么,东虏被刺激真格南下又如何?”
张煌言微微一笑,道:“殿下的军情司真格厉害,如果确定怀庆将有大战,东虏南下之军必将西向,那么,不如就在那个时候大举北伐啊。那时候,就是东虏进退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算再来分兵南下,又要耽搁很久……新军再练,终究要拉上战场才能成强军啊!”
听着张煌言的话,朱慈烺以手加额,然后迅速挥落,双目也是炯炯若有神:“吾得之矣!玄著,你立一大功了!”
“殿下,臣记不记功是无所谓的事,但军情司的情报一定要非常准确,要多派人手,不停的打听消息来回报,一有错处,那是了不得的!”
“放心,放心。”
所谓军情司的情报,不过是朱慈烺自己对历史的熟知而已。现在军情司当然在北方有大量人手,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情报送回来。不过具体到几方的调兵动向,行军日期都确定到哪一天……军情司哪里有这个本事?
不过是朱慈烺说出来哄人罢了。
当下只是干笑两声,就略过不提。
张煌言原想再说,不过又怕犯了忌讳,当下只得闭口不言,只又道:“我方也要小心严防细作,徐淮虚实,还有南都情形,断然不能被奴尽知,否则,于大事有妨。”
“这个你倒可以放心。”
朱慈烺微笑道:“从徐州一线,甚至山东济南以南,分镇协营路塘讯,各有驻军,严查南下行人客商,备案待咨,没有几个细作能在这样的网下过来的。”
“既然如此,臣就放心了。”张煌言真的松了口气的样子,双手合揖,躬身到地,道:“那臣就告退了。”
朱慈烺深深的看他一眼,点头道:“玄著,我会记着你今晚的这一功。好了,你下去吧。”
“是!臣告退。”
和早就已经请辞过的张家玉一起,两个秘书官先是倒退,然后就推门而出。
到了门外,张家玉才出声道:“玄著,你最后还有未尽之言,是什么?”
“是对南都那些大人们的担心。”
对着同僚,张煌言就坦诚的多了:“殿下对东虏十分警惕,谁知道南京那边的大佬们如何是想呢?”
“他们?”张家玉脾气十分倔直,也以敢言闻名,当下一撇嘴,答道:“一个个就想借虏平贼,说来说去都是借虏平贼,巴不得东虏和流贼打一百年才好……其实就是没出息,不敢生事,就想保东南半壁!”
张家玉的话,也算是一针见血了。
因为不管是北伐东虏,还是打流贼,现在的明朝上下都没有什么信心。十七年来,屡战屡败,和东虏是没怎么赢过,十三年后,和流贼也是打一场输一场!
一片石之战,流贼和吴三桂的兵马,也就是大明装备最好,侍遇最优,战斗力最强的关宁兵打了两天,然后才被突然冲出的八旗兵击败……这么一想,这两股强敌,哪一股是好惹的?
最好就是由着这两个祸害去闹,北边和四川关中都丢给他们,就以淮河为界,长江为天险,守着东南半壁仿当初南北朝割据,大伙儿也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他们倒没想过,古今异同,现在的北方岂是能坐视南方不理的情形?
没有漕运南米,北方的农村或许能勉强维持,西北就只能糜烂,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如何自存?
而且,不光是一个粮食问题,还有工商贸易,没有南货,就是一个死字。
“他们不过是一厢情愿,”张煌言面色沉郁,咬着牙道:“皇上不动心,谁也翻不过天来!”
……
……
徐镇平服,高杰从此不再是个麻烦,而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方面大将,孙传庭这一功立的实在不小。
然后是裁撤老弱,去冗将冗兵,把原本已经快六万人的高杰所部裁撤到了三万一千人的规模,同时派李成栋这个大将出镇睢州,名义上倒不是河南省总兵官了,就是睢州镇总兵官。
大明以往是以镇、征、平为将军号,加将军号的总兵官,全国不过八位。
比如云南沐府以黔国公执掌的征南将军号,以此将军号为总兵官,云贵两省的军务,都是归其管辖。
湖广、宣府、大同总兵,俱有将军加号。
这八镇总兵,其实就是大军区的司令,而不加将军号的总兵,可以镇守一路,或是一省,职掌在加号总兵之下。
将军号十分重要,一个平贼将军,就使得左良玉和贺人龙拼了个鸡毛鸭血,到现在这个时候,整个大明有总兵官有五六十个,冗杂不堪,统兵大帅,也已经不以总兵尊贵,而是要加勋爵才能满足。
在这个时空,有朱慈烺在,制住了这些野心勃勃的藩镇,左良玉的伯爵是早就加了,不然的话,这厮哪有这个好运?
现在的局面,就是一省可以有几镇总兵,再分协立营而守,营制精干,责任分明,而以总督管理各地驻防营和标营,不再设加将军号的总兵官,能不设提督,也就不设提督。
明末时节,武臣跋扈,这样的做法,也是一点一滴的把大权从武将手中给收回来。
大明以文制武是做的过份了些,正确的做法是平时就叫总督带兵,确立责任,不使其卸职,而巡抚以民政为主……这样,最少可以避免武臣坐大。至于大的战事,大元帅府亲理,将来没有大元帅府,临时授给提督总兵官一职也是可行的。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平定反乱,整理军政,这些奏报除了送到清江的大元帅府,同时也是不停的送往南京。
通政司已经奉旨裁撤,这个机构只养了一帮闲人,其实全无用处。
各地的公文分入各部,奏报则由内阁分门别类,不是军务或是和军务有关的,能处理的就自行处理,不能的,就贴黄后请旨施行。
军务则入军务处,处理起来,更是方便快捷,军务处的制度原本就是太子亲设,直达方便,十分迅速。
随着钱财渐渐宽裕,军务处下的驿司也是重建起来,每天分六百里加急,六百里、四百里等各种速度,传入或是递出。
象孙传庭在徐镇之事的奏报,就是用的六百里急递,一天功夫,就从徐州送到南京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朱慈烺对这个助手也是十分关切,若是对方身体有不适,倒不妨放几天假,教这个秘书局的局正好好歇息几天……这阵子,也确实是把这几个人给累坏了。
“殿下,”张煌言先是吃了一惊的样子,接下来,才又醒悟过来,垂着眼睑答道:“臣没有什么。”
“不,”朱慈烺也是瞧出他有心事,于是上前一步,笑道:“玄著,你在我身边时间不长,不过,我是拿你当近臣看的。不论是忠心还是能力,见识胸襟,你都够资格说话了。今晚之事,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臣想说,”张煌言沉吟了一下,终道:“殿下为何不咨问一下孙司马的意见?”
孙司马指的便是孙传庭,大元帅府司马是从一品,孙传庭也因为这个被加了少师和太子太保,崇祯年间文臣,此时也没几个人在资格和能力上大过他了。
“我已经派人传骑过去了。”
朱慈烺笑道:“他自然会有回复,不过,我想睢州和徐州刚刚稳定下来,孙伯雅也要整顿军兵,划定防区,裁撤老弱,拨给军资,他的回复,恐怕和今日殿中人差不多。”
“不然!”张煌言反驳道:“总得接到回来的奏书再说。”
“这自然可以。”
朱慈烺笑了一笑,眼只盯着张煌言:“不过,我要听听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呢?”
“臣只是一个秘书局正……”
张煌言略显局促,道:“军国大事,哪有臣开口的余地?”
“若有可言之处,便是一个赶大车的,我这个皇太子也听得。”
“既然殿下这么说,臣便妄言了。”
张煌言顿了一顿,终下定决心,低头垂面,徐徐道:“臣觉得,殿下所说的诸般变化,实在是难得良机,若只是坐观其变,不是把天赐的机会给推回去,天予不取,必受其祸。”
“哦?”朱慈烺眼眉一挑,笑道:“这话说的有意思,玄著你还真是个妙人!那么,你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
“臣以为,既然建州兵力不足,在畿南、河南、二东都只是虚兵,以少数汉军和降官招抚地方,而地方所以归附,实在是因为我大明不曾派王师北上,地方失望,是故才愿意降虏。如果王师真格北上,而不是现在这样小心翼翼的样子……畿南,山东以北,河南等地,大半可以收复。就算将来东虏南下,也是有大块地方可以为缓冲,各地据城而守,最少也能消耗杀伤,怎么就任由对方掌握?这岂不是将人力物力财力,白白送人?再者,天下失望,人心,虽看不清摸不着,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殿下建新闻司,不就是为了人心么?”
“那么,东虏被刺激真格南下又如何?”
张煌言微微一笑,道:“殿下的军情司真格厉害,如果确定怀庆将有大战,东虏南下之军必将西向,那么,不如就在那个时候大举北伐啊。那时候,就是东虏进退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算再来分兵南下,又要耽搁很久……新军再练,终究要拉上战场才能成强军啊!”
听着张煌言的话,朱慈烺以手加额,然后迅速挥落,双目也是炯炯若有神:“吾得之矣!玄著,你立一大功了!”
“殿下,臣记不记功是无所谓的事,但军情司的情报一定要非常准确,要多派人手,不停的打听消息来回报,一有错处,那是了不得的!”
“放心,放心。”
所谓军情司的情报,不过是朱慈烺自己对历史的熟知而已。现在军情司当然在北方有大量人手,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情报送回来。不过具体到几方的调兵动向,行军日期都确定到哪一天……军情司哪里有这个本事?
不过是朱慈烺说出来哄人罢了。
当下只是干笑两声,就略过不提。
张煌言原想再说,不过又怕犯了忌讳,当下只得闭口不言,只又道:“我方也要小心严防细作,徐淮虚实,还有南都情形,断然不能被奴尽知,否则,于大事有妨。”
“这个你倒可以放心。”
朱慈烺微笑道:“从徐州一线,甚至山东济南以南,分镇协营路塘讯,各有驻军,严查南下行人客商,备案待咨,没有几个细作能在这样的网下过来的。”
“既然如此,臣就放心了。”张煌言真的松了口气的样子,双手合揖,躬身到地,道:“那臣就告退了。”
朱慈烺深深的看他一眼,点头道:“玄著,我会记着你今晚的这一功。好了,你下去吧。”
“是!臣告退。”
和早就已经请辞过的张家玉一起,两个秘书官先是倒退,然后就推门而出。
到了门外,张家玉才出声道:“玄著,你最后还有未尽之言,是什么?”
“是对南都那些大人们的担心。”
对着同僚,张煌言就坦诚的多了:“殿下对东虏十分警惕,谁知道南京那边的大佬们如何是想呢?”
“他们?”张家玉脾气十分倔直,也以敢言闻名,当下一撇嘴,答道:“一个个就想借虏平贼,说来说去都是借虏平贼,巴不得东虏和流贼打一百年才好……其实就是没出息,不敢生事,就想保东南半壁!”
张家玉的话,也算是一针见血了。
因为不管是北伐东虏,还是打流贼,现在的明朝上下都没有什么信心。十七年来,屡战屡败,和东虏是没怎么赢过,十三年后,和流贼也是打一场输一场!
一片石之战,流贼和吴三桂的兵马,也就是大明装备最好,侍遇最优,战斗力最强的关宁兵打了两天,然后才被突然冲出的八旗兵击败……这么一想,这两股强敌,哪一股是好惹的?
最好就是由着这两个祸害去闹,北边和四川关中都丢给他们,就以淮河为界,长江为天险,守着东南半壁仿当初南北朝割据,大伙儿也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他们倒没想过,古今异同,现在的北方岂是能坐视南方不理的情形?
没有漕运南米,北方的农村或许能勉强维持,西北就只能糜烂,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如何自存?
而且,不光是一个粮食问题,还有工商贸易,没有南货,就是一个死字。
“他们不过是一厢情愿,”张煌言面色沉郁,咬着牙道:“皇上不动心,谁也翻不过天来!”
……
……
徐镇平服,高杰从此不再是个麻烦,而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方面大将,孙传庭这一功立的实在不小。
然后是裁撤老弱,去冗将冗兵,把原本已经快六万人的高杰所部裁撤到了三万一千人的规模,同时派李成栋这个大将出镇睢州,名义上倒不是河南省总兵官了,就是睢州镇总兵官。
大明以往是以镇、征、平为将军号,加将军号的总兵官,全国不过八位。
比如云南沐府以黔国公执掌的征南将军号,以此将军号为总兵官,云贵两省的军务,都是归其管辖。
湖广、宣府、大同总兵,俱有将军加号。
这八镇总兵,其实就是大军区的司令,而不加将军号的总兵,可以镇守一路,或是一省,职掌在加号总兵之下。
将军号十分重要,一个平贼将军,就使得左良玉和贺人龙拼了个鸡毛鸭血,到现在这个时候,整个大明有总兵官有五六十个,冗杂不堪,统兵大帅,也已经不以总兵尊贵,而是要加勋爵才能满足。
在这个时空,有朱慈烺在,制住了这些野心勃勃的藩镇,左良玉的伯爵是早就加了,不然的话,这厮哪有这个好运?
现在的局面,就是一省可以有几镇总兵,再分协立营而守,营制精干,责任分明,而以总督管理各地驻防营和标营,不再设加将军号的总兵官,能不设提督,也就不设提督。
明末时节,武臣跋扈,这样的做法,也是一点一滴的把大权从武将手中给收回来。
大明以文制武是做的过份了些,正确的做法是平时就叫总督带兵,确立责任,不使其卸职,而巡抚以民政为主……这样,最少可以避免武臣坐大。至于大的战事,大元帅府亲理,将来没有大元帅府,临时授给提督总兵官一职也是可行的。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平定反乱,整理军政,这些奏报除了送到清江的大元帅府,同时也是不停的送往南京。
通政司已经奉旨裁撤,这个机构只养了一帮闲人,其实全无用处。
各地的公文分入各部,奏报则由内阁分门别类,不是军务或是和军务有关的,能处理的就自行处理,不能的,就贴黄后请旨施行。
军务则入军务处,处理起来,更是方便快捷,军务处的制度原本就是太子亲设,直达方便,十分迅速。
随着钱财渐渐宽裕,军务处下的驿司也是重建起来,每天分六百里加急,六百里、四百里等各种速度,传入或是递出。
象孙传庭在徐镇之事的奏报,就是用的六百里急递,一天功夫,就从徐州送到南京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