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东莱新政(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下可不得了,公主亲自登门,一时间村里沸腾起来,亭长、村长都急急赶了过来。公主不便出面,将车驾停在院外,姜述带着数人进屋,一看家徒四壁,坑上躺着一位老大娘,瘫卧在**已十余年。姜述道:“大娘,你养的这个好儿子,是东莱的大孝子啊。”
大娘不识官服,不知姜述身份,见说话之人年纪不大,一时间不知如何答话。刘大驹在旁介绍道:“娘,这是东莱太守姜大人,来看望娘来了,公主也来了,车驾就停在院外。”
大娘不能下坑,道:“小民不能动弹,不能给公主和大人叩首,多谢公主和大人。”
姜述道:“大娘,我给你们带些钱粮,你们日子过得太苦,是我做官做得不好。”
说完,让左右将钱粮抬了进来,刘大驹娘俩望着钱粮,都掉下眼泪,刘大驹道:“多谢大人,侍奉老母是我应为之事,大人如此有些抬爱。”
说了一会话,姜途来到院中,左右送上一个匾,匾上是姜述亲题“事母至孝”四字,姜述让左右将匾挂在院门上方。此时院内外聚满了人,姜述大声道:“各位乡亲,今日我与公主前来看望刘大驹,因为刘大驹是个好儿子,是我们大汉孝顺的典范。大汉以孝立国,所以今日我为刘大驹颁发牌匾,以后会让县衙按月发放钱粮,以为表彰。”
刘大朐是个独子,寡母将他拉扯大,又为他娶了媳妇,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是勉强过得下去。后来母亲瘫痪在**,看病花尽了钱,媳妇苦劝不听,跑回娘家不回,后来改嫁走了。刘大朐却是痴心不改,十余年将养母亲,嫌点钱都为母亲看病。人很平凡,事迹却很感人。
姜述此举大有深意,赚取爱民之名成本很低,不仅能够增加声望,还会给郡内百姓树立道德典范。这是姜述的主意,成本低,效果却很好。公主也很有水平,姜述那边煽情结束,她莲步轻移,进院表扬刘大驹几句,又入室抚慰刘母数句,这份机灵与果断,并非一般女子能比。
这样夫唱妇和,很快就会赢得民心,自古以来很少有官员如此做。因为刘大朐是穷人,所谓达官贵人眼中的贱民,贵人眼中贱民不足成为道德典范。姜述反其道而行之,效果立即显现出来。
往后走的路上,见到农民正在下田干活,姜述止住车驾,下车仔细观察。种田老农姓姜,带着两个半大小子正在浇田,见一群人簇拥车驾在地头停住,连忙停下手中活计,上前问道:“官爷,有事吗?”
姜述排众而出,温言道:“我是太守姜述,沿途看看田事。”
老姜头吓了一跳,连忙要叩首,姜述止住道:“老人家与我还是本家,我们过来了解情况,不能扰民,老人家不要多礼。今年天旱,你家田里却长得不错,老人家可是下了不少气力。”
老姜头道:“衙门国大人去年派人到村里,指导大伙挖了几口井,今年天旱,幸亏这几口井,不然田里早就旱透了。”
官路上行人不绝,见这边聚了一群人,停下来问是何事,一问得知小太守和公主在此,大家越聚越多,都想见识一下这对小夫妇的风采。
姜述见百姓越聚越多,拉着老汉往前走了几步,老姜头缩手不迭,嘴中道:“大人,小老儿手上尽是泥,别污了大人的手。”
姜述笑道:“这泥才是农家本色,这沾了泥的手,为大汉种出了粮食,千千万万只沾了泥的手,种出官员的口粮、士兵的军粮。民以食为天,农民才是大汉的根本,而就是你们这些沾了泥的手,才是大汉真正的根基。”
周围百姓被感动了,从来没有见过达官贵人如此说话行事,除了很少务实小吏,谁与老农如此倾心交谈过?谁能说出如此朴实又暖人心的话语?小太守说话没有大道理,很朴实,大家皆能听懂,老百姓心里酸酸地说不出话,用衣角拭着眼眶往前挤。
这些事情只是举手之劳,连续三天,姜述夫妇看望道德典范,到田里与农民亲切交谈。虽些费些时间,但是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德化全境,久后全郡民风将会深受影响;二是重视农业,合郡上下皆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三是亲民惠民,以民为本,借此拉拢人心。
实际民心并不难得到,平常注意亲民,多为百姓做点实事,少点搜刮之举,但是就是如此简单之事,大部分官员却做不到。自古言升官发财,做官是发财捷径,薪俸虽然可以保全温饱,但是难发大财,想发大财,就要盘剥百姓。官员也是欺软怕硬,不敢轻易得罪世族大家,皆以为百姓好欺负,恰恰忘了一点,若是失了民心,迟早会被百姓抛弃。
对于东莱官吏来说,姜述所行之事洗涤了他们的心灵,这些事做起来不难,为何之前没有人做?是根本没有想到。还有姜述所立的道德典范,都生活在附近村落,为何从来无人重视?
回到城中,姜叙对随行官员道:“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将事办好,才能真正为民谋利。世上之事有阴有阳,有善有恶,官员所做之事就是扬善惩恶,以德治民扬善,以法治民惩恶,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便是一名好官。”
奏折报上去,批复下来,数件事情都可以做,但是没有拨下钱粮,只是给了优惠政策,免掉东莱三年赋税。无论是灵帝还是朝堂众臣,算盘打得很精,想做这些事情,青州三年赋税也不一定够,以东莱三年钱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圣旨刚刚送达黄县,姜信飞鸽传书又报告了一件天大事情:太平教事发。
太平教近期将要起事,姜述心里早有准备,去年曾与张角当面谈过,历史也有记载,黄巾起义应在今年爆发。姜述穿越启动了蝴蝶翅膀,许多事情已是人是物非,心中虽然有个大概猜测,但是不能确定具体时间。历史的惯性却是如此巨大,并未因蝴蝶翅膀扇动产生多大变化,汉末大乱依然在今年掀开帷幕。
说起****义此人,姜述对他有些印象,当年在兖州意外翻船便是此人出面操作,但总体来说印象不差。后来****义送回姜述之时,想起此人下场凄惨,待要提醒之时,****义已经走远。后来与张角再无联络,将此事忘于脑后,不想****义仍是去了洛阳,并诱发了太平教全面举事。
****义是张角十四弟子,文武双全,处事稳重,张角对他颇为倚重,让他主持京城教务。太平教教众基本都是平民百姓,城外势力较大,城内会众较少。****义主持洛阳教务以后,在京城百姓中布道,收效甚微。京城百姓眼界较宽,与其他州郡百姓相比,算是见多识广,不太好忽悠。
****义见进展不大,因而改变方向,向兵丁之中渗透,不想收到奇效,不仅普通兵丁,低级军官也有入教者。北军有位都伯名叫张成,是大宦官张承的远房侄子,也被****义说服入了教,顿时让****义看到了希望。****义通过张成秘密结交宫内小宦官,小宦官大多出身贫苦,很快发展了二十余人。京城教务前景立时变得一片大好,****义再接再厉,集中精力,继续往军中宫中渗透。
这个过程先被姜信手下探得消息,秘密报告给姜述。姜述与张角之间有盟约,自然不会揭发此事,只是让姜信密切注意,及时通报。史阿手下几乎同时察觉到异状,及时报给刘辩。刘辩最初不以为然,认为太平教是道教分支,平时所行都是善事,教众虽多,但不可能谋反。刘辩想法与大部分官员类似,认为道教崇尚无为而治,讲究出世清修,史上也未有道众谋反之事,因此内心皆不重视。
荀攸世之智者,劝道:“从情报上看,太平教着重向宫中军中发展,若其谋逆,如何平乱?谁可依赖?”
比时刘辩与史书记载大不相同,虽非智者,却不糊涂,此事提到涉及祖宗基业的高度,当下不敢轻视,向荀攸问计。
荀攸道:“对策有二,一是巧妙将情报传递给陛下,静观陛下如何处理。二是加大监视力度,若有异变,可以提前预防。”
刘辩进宫偶然遇到张让,心中一动,故意问道:“入教否?”
张让异道:“入何教?”
刘辩道:“太平教啊。听说宫中不少内侍入教,连北军不少兵将也入了教。”
张让闻言大惊,让亲信秘密调查,发现宫中入教者已达四十余人。史书记载张让臭名昭著,实际上却是个能人,政治敏锐性很高,而且很有心计。史上领着一群宦官诛杀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没有手段怎会得手?
这下可不得了,公主亲自登门,一时间村里沸腾起来,亭长、村长都急急赶了过来。公主不便出面,将车驾停在院外,姜述带着数人进屋,一看家徒四壁,坑上躺着一位老大娘,瘫卧在**已十余年。姜述道:“大娘,你养的这个好儿子,是东莱的大孝子啊。”
大娘不识官服,不知姜述身份,见说话之人年纪不大,一时间不知如何答话。刘大驹在旁介绍道:“娘,这是东莱太守姜大人,来看望娘来了,公主也来了,车驾就停在院外。”
大娘不能下坑,道:“小民不能动弹,不能给公主和大人叩首,多谢公主和大人。”
姜述道:“大娘,我给你们带些钱粮,你们日子过得太苦,是我做官做得不好。”
说完,让左右将钱粮抬了进来,刘大驹娘俩望着钱粮,都掉下眼泪,刘大驹道:“多谢大人,侍奉老母是我应为之事,大人如此有些抬爱。”
说了一会话,姜途来到院中,左右送上一个匾,匾上是姜述亲题“事母至孝”四字,姜述让左右将匾挂在院门上方。此时院内外聚满了人,姜述大声道:“各位乡亲,今日我与公主前来看望刘大驹,因为刘大驹是个好儿子,是我们大汉孝顺的典范。大汉以孝立国,所以今日我为刘大驹颁发牌匾,以后会让县衙按月发放钱粮,以为表彰。”
刘大朐是个独子,寡母将他拉扯大,又为他娶了媳妇,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是勉强过得下去。后来母亲瘫痪在**,看病花尽了钱,媳妇苦劝不听,跑回娘家不回,后来改嫁走了。刘大朐却是痴心不改,十余年将养母亲,嫌点钱都为母亲看病。人很平凡,事迹却很感人。
姜述此举大有深意,赚取爱民之名成本很低,不仅能够增加声望,还会给郡内百姓树立道德典范。这是姜述的主意,成本低,效果却很好。公主也很有水平,姜述那边煽情结束,她莲步轻移,进院表扬刘大驹几句,又入室抚慰刘母数句,这份机灵与果断,并非一般女子能比。
这样夫唱妇和,很快就会赢得民心,自古以来很少有官员如此做。因为刘大朐是穷人,所谓达官贵人眼中的贱民,贵人眼中贱民不足成为道德典范。姜述反其道而行之,效果立即显现出来。
往后走的路上,见到农民正在下田干活,姜述止住车驾,下车仔细观察。种田老农姓姜,带着两个半大小子正在浇田,见一群人簇拥车驾在地头停住,连忙停下手中活计,上前问道:“官爷,有事吗?”
姜述排众而出,温言道:“我是太守姜述,沿途看看田事。”
老姜头吓了一跳,连忙要叩首,姜述止住道:“老人家与我还是本家,我们过来了解情况,不能扰民,老人家不要多礼。今年天旱,你家田里却长得不错,老人家可是下了不少气力。”
老姜头道:“衙门国大人去年派人到村里,指导大伙挖了几口井,今年天旱,幸亏这几口井,不然田里早就旱透了。”
官路上行人不绝,见这边聚了一群人,停下来问是何事,一问得知小太守和公主在此,大家越聚越多,都想见识一下这对小夫妇的风采。
姜述见百姓越聚越多,拉着老汉往前走了几步,老姜头缩手不迭,嘴中道:“大人,小老儿手上尽是泥,别污了大人的手。”
姜述笑道:“这泥才是农家本色,这沾了泥的手,为大汉种出了粮食,千千万万只沾了泥的手,种出官员的口粮、士兵的军粮。民以食为天,农民才是大汉的根本,而就是你们这些沾了泥的手,才是大汉真正的根基。”
周围百姓被感动了,从来没有见过达官贵人如此说话行事,除了很少务实小吏,谁与老农如此倾心交谈过?谁能说出如此朴实又暖人心的话语?小太守说话没有大道理,很朴实,大家皆能听懂,老百姓心里酸酸地说不出话,用衣角拭着眼眶往前挤。
这些事情只是举手之劳,连续三天,姜述夫妇看望道德典范,到田里与农民亲切交谈。虽些费些时间,但是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德化全境,久后全郡民风将会深受影响;二是重视农业,合郡上下皆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三是亲民惠民,以民为本,借此拉拢人心。
实际民心并不难得到,平常注意亲民,多为百姓做点实事,少点搜刮之举,但是就是如此简单之事,大部分官员却做不到。自古言升官发财,做官是发财捷径,薪俸虽然可以保全温饱,但是难发大财,想发大财,就要盘剥百姓。官员也是欺软怕硬,不敢轻易得罪世族大家,皆以为百姓好欺负,恰恰忘了一点,若是失了民心,迟早会被百姓抛弃。
对于东莱官吏来说,姜述所行之事洗涤了他们的心灵,这些事做起来不难,为何之前没有人做?是根本没有想到。还有姜述所立的道德典范,都生活在附近村落,为何从来无人重视?
回到城中,姜叙对随行官员道:“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将事办好,才能真正为民谋利。世上之事有阴有阳,有善有恶,官员所做之事就是扬善惩恶,以德治民扬善,以法治民惩恶,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便是一名好官。”
奏折报上去,批复下来,数件事情都可以做,但是没有拨下钱粮,只是给了优惠政策,免掉东莱三年赋税。无论是灵帝还是朝堂众臣,算盘打得很精,想做这些事情,青州三年赋税也不一定够,以东莱三年钱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圣旨刚刚送达黄县,姜信飞鸽传书又报告了一件天大事情:太平教事发。
太平教近期将要起事,姜述心里早有准备,去年曾与张角当面谈过,历史也有记载,黄巾起义应在今年爆发。姜述穿越启动了蝴蝶翅膀,许多事情已是人是物非,心中虽然有个大概猜测,但是不能确定具体时间。历史的惯性却是如此巨大,并未因蝴蝶翅膀扇动产生多大变化,汉末大乱依然在今年掀开帷幕。
说起****义此人,姜述对他有些印象,当年在兖州意外翻船便是此人出面操作,但总体来说印象不差。后来****义送回姜述之时,想起此人下场凄惨,待要提醒之时,****义已经走远。后来与张角再无联络,将此事忘于脑后,不想****义仍是去了洛阳,并诱发了太平教全面举事。
****义是张角十四弟子,文武双全,处事稳重,张角对他颇为倚重,让他主持京城教务。太平教教众基本都是平民百姓,城外势力较大,城内会众较少。****义主持洛阳教务以后,在京城百姓中布道,收效甚微。京城百姓眼界较宽,与其他州郡百姓相比,算是见多识广,不太好忽悠。
****义见进展不大,因而改变方向,向兵丁之中渗透,不想收到奇效,不仅普通兵丁,低级军官也有入教者。北军有位都伯名叫张成,是大宦官张承的远房侄子,也被****义说服入了教,顿时让****义看到了希望。****义通过张成秘密结交宫内小宦官,小宦官大多出身贫苦,很快发展了二十余人。京城教务前景立时变得一片大好,****义再接再厉,集中精力,继续往军中宫中渗透。
这个过程先被姜信手下探得消息,秘密报告给姜述。姜述与张角之间有盟约,自然不会揭发此事,只是让姜信密切注意,及时通报。史阿手下几乎同时察觉到异状,及时报给刘辩。刘辩最初不以为然,认为太平教是道教分支,平时所行都是善事,教众虽多,但不可能谋反。刘辩想法与大部分官员类似,认为道教崇尚无为而治,讲究出世清修,史上也未有道众谋反之事,因此内心皆不重视。
荀攸世之智者,劝道:“从情报上看,太平教着重向宫中军中发展,若其谋逆,如何平乱?谁可依赖?”
比时刘辩与史书记载大不相同,虽非智者,却不糊涂,此事提到涉及祖宗基业的高度,当下不敢轻视,向荀攸问计。
荀攸道:“对策有二,一是巧妙将情报传递给陛下,静观陛下如何处理。二是加大监视力度,若有异变,可以提前预防。”
刘辩进宫偶然遇到张让,心中一动,故意问道:“入教否?”
张让异道:“入何教?”
刘辩道:“太平教啊。听说宫中不少内侍入教,连北军不少兵将也入了教。”
张让闻言大惊,让亲信秘密调查,发现宫中入教者已达四十余人。史书记载张让臭名昭著,实际上却是个能人,政治敏锐性很高,而且很有心计。史上领着一群宦官诛杀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没有手段怎会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