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今古之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蔡邕通经史、辞赋、书法,尤喜藏书,据说所藏超过万卷,其中将近一半赠与了王粲,剩下一半,以及他个人的作品,则都在战乱中散佚了。在原本的历史上,蔡文姬留胡十二年才被曹操接回,说曾读家中藏书四千卷,但能够默写得出来的,也只有四百多篇而已。而在这个时空,因为没有那十二年的坎坷经历,以她超群的记忆,所能记住的多过十倍还不止。
宴请是勋、王粲的时候,蔡琰就已经在曹操派来的数名精通文墨的女吏的帮助下,默写出了蔡邕所创作的近百篇文字,包括诗、赋、碑、诔、铭、赞、箴、吊、论议、祝文、章表、书记等等,当下分给王、是二人,说你们先读完了,再帮我献给曹公吧。两人当场就把这些文章给分了,诗、赋等文艺作品,全都归了王粲,章表、书记等应用文,是勋给打了包。
一方面,是勋不打算在文学之士的路上走得太远,能够维持自己现下的名声不堕,那就足够了,他觉得自己应该把更多精力用在经、史、表章上面** ——就广义来说,那也可以算是“文”,但却是比较应用性而非抒情性的“文”。另方面,他满肚子后世的诗词歌赋可以抄袭或者借鉴,相对的应用文就记得比较少,也不合适全篇抄袭,所以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跟已故的蔡中郎学习学习。
回家以后,他把吴质等几名门客叫来,要他们尽快把所搜罗来的蔡邕的文字抄录一份。至于原本。还是应该早点儿献给曹操。这东西食髓知味。还真容易上瘾,这边儿刚抄完、读过一遍,他就忙不迭地再去找蔡琰,说你还默写出多少来了,都给我,都给我。
时间就这么在学习过程中很快被浪费掉了,终于迎来了正旦的朝会。在雒阳的时候,正旦朝会规定在德阳殿举行。迁许以后,皇宫规模变小了,但五脏俱全,主要殿堂仍然沿用旧名。那天天还不亮,是勋就穿戴整齐了,乘马车来至宫门,夜漏未尽之时,宫门大开,他按照排班,大踏步来到德阳殿前。
汉代之规。二千石以上入殿觐见,余则于陛上恭贺。但是许都的德阳殿只有雒阳一半儿规模,所以唯中二千石才得上殿,是勋这种比千石,也从陛上被挤到了阶下——嗯,其实也可以叫“陛下”……
朝礼的第一步,是官员代表(主要是公、侯)向皇帝进献贺礼,少府太官令代表皇帝,赐酒食于献礼者。第二步,各地上计吏进献图籍,也就是反映本年度各地情况的文书——只是如今朝廷可以控制的地区,也就曹操所辖兖、徐、豫三州,以及扬州庐江郡而已,其他地区都只好随便指派个人装模作样地拿着往年的图籍凑数罢了。
第三步,殿上、殿下百官一起跪拜,口呼“万岁”,向天子上寿。第四步,太官令代天子赐百官酒食——也就是开通茶话会,观看文艺表演。只不过皇家舞乐队早就已经星散了,临时搭建的新班子人数有限,节目更有限,让是勋瞧着直犯困。他当然不敢公然打瞌睡啦,只好用袖子遮着脸,悄悄打了几个哈欠。
曾经听说从光武帝开始,正旦朝会以后往往会召开辩经会,所以他预先做了复习,甚至还打了点儿小抄。只可惜如今许都朝廷新创,五经博士都没有征全,加上曹操又对经学不怎么感冒,所以这回压根儿就没举行。日头还不过午,太官令就宣布朝会结束,请百官出宫,各回各家。
是勋才站起身来松快松快筋骨,打算离开,忽闻郎官呼唤:“天子召见是少府。”是勋心说为什么这会儿想起来要见我呢?不会是因为开不成辩经会,天子不大高兴,所以要找我商量商量,争取明年能够举办吧?
他猜得还真不错,刘协见了面果然就问:“今日未能辩经,是卿可遗憾否?”是勋心说我昨晚白复习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还真是有点儿小遗憾,不过嘛……照我的意思,这类活动最好永远也别再举行。当然他不可能这样回答刘协,只好毕恭毕敬地安慰道:“许下初建,博士不全,故而难以辩经。然新都既定,天下行将安泰,四方才杰之士必然云涌而来,假以时日,辩经之会,定然还可复见。天子勿忧。”
刘协说我前阵子派人去青州征召郑康成,可惜他辞以疾病,不肯来许,要不然是卿你帮忙跑一趟去劝劝?是勋心说我是出差专业户吗?这从华阴回来还不到一个月嘛,就又要我奔青州去?再说了,我还打算年后请假回鄄城看儿子哪。可是他不好直接驳皇帝的面子,沉吟少顷,忽然开口道:“只恐便勋前往,郑师亦不肯入许来就职或讲经也。”
刘协皱眉问道:“是何缘故?”是勋假装很为难地咂巴咂巴嘴,直到刘协追问道:“但说无妨。”他才大胆回奏:“五经博士之中,无古文的位置!”
汉代经学,分为今、古两派,其中今文学派产生较早,所谓“今文”,就是指秦火之后,汉人搜集整理散佚的儒家典籍,因为以当时流行的隶书(今文)写成,因而得名。博士官就是御用的、官方认定的思想家,原本持诸子之言者皆可入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就只由儒门子弟担任了,专门研究和传播儒家核心的“五经”,故名“五经博士”。
武帝初立“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比世迭有增减,进入东汉以后,固定为十四家,即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易》,欧阳和大、小夏侯的《尚书》、齐、鲁、韩三家《诗》,大、小戴的《礼》,以及严、颜两家《春秋》(《公羊传》和《谷梁传》)。
逮至西汉末年,又有“古文经学”兴起,其缘由是陆续发现了很多以籀书写就的古代文本,时人重新解读,自成一派,故称“古文”。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不同之处:一是反对将孔子过于神圣化,反对谶纬之说;二是重视对古代典章制度的考证,而不仅仅抠字眼儿,从古籍中寻找甚至是附会“微言大义”;三是讲求融会贯通五经,而不是一辈子光抱着一部经书死啃。
古文兴起的时候,今文已经是妥妥的官学了,所以两派除了学术之争外,又逐渐掺杂进了利益之争。古文学者孜孜以求挤进博士的圈子,使自家学说得到官方认可,而今文学者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家学派的地位,拦着就是不让进,为此先后进行过多次的公开或不公开大辩论。其实到了东汉后期,古文学派已经大行其道,今文学派逐渐衰败,何休之后,再无大家,可是因为灵帝之后朝局混乱,所以“五经博士”的资格始终都没有更换过。也就是说,古文再繁荣,也是私学,今文再衰落,也是官方认可的思想。
在原本的历史上,魏晋以后不设五经博士,儒学的传承就此进入一段混乱期,三国时代王肃的王学替代郑玄的郑学成为显学,随即王学又掺杂佛、道等思想,衍生出了玄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玄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加强中央统治,培养汉人的尚武、奋发精神来说,玄学却是失败的、倒退的。
是勋不怎么喜欢玄学,但这不是他跟刘协说那句话的主要原因——他还没能想那么远,终究前一世他并不研究古代思想史——他只是在想啊,要是能让古文经学尤其是郑学成为官方认可的思想,得置博士,重修太学,广为传布,那自己这郑门再传的名声也能更上一层楼哪。
刘协听了是勋的话,不禁沉吟,好半晌才说:“朕亦更喜古文,尤慕郑康成之学。然祖宗之法,可遽然而改之乎?朕安有此能?”我要真是个说了算的皇帝吧,那还有点儿可能,可是我如今还没成年亲政,就使不上力气啊。
是勋劝说刘协:“孰谓祖宗之法?若依高祖时法,百家皆可为博士;依孝武时法,五经博士只有七家;依孝宣时法,《谷梁》不入官学。况前改置博士,皆引至御前,使与博士辩经,如今博士星散,如何可辩……”五经博士最盛时共有一百多人,太学诸生达到三万余,可是如今许都朝廷里残存的博士还不到十个,太学压根儿就还没盖起来——“若不趁此时以兴古文之学,恐日后更为艰难。勋以为,若陛下俯允,三公首肯,尚书肯于制诏,则古文立可入官,康成先生亦必欣然而喜,束装成行矣。”
看起来刘协对郑玄那真是崇敬得不得了,当下听了是勋最后一句话,小脸上就满放光彩,当即一拍桌案:“朕允了是卿所请,便请是卿去探问曹司空如何主张吧。”小孩子不傻,他知道现在朝内三公,只有曹操说了算,杨彪、赵温那都是虚的,而且尚书令荀彧就是曹操的人,只要曹操答应了,那不就等于三公答应了,并且尚书肯制诏了吗?(未完待续。。)
ps: 今天第三更……午夜前会有第四更。
蔡邕通经史、辞赋、书法,尤喜藏书,据说所藏超过万卷,其中将近一半赠与了王粲,剩下一半,以及他个人的作品,则都在战乱中散佚了。在原本的历史上,蔡文姬留胡十二年才被曹操接回,说曾读家中藏书四千卷,但能够默写得出来的,也只有四百多篇而已。而在这个时空,因为没有那十二年的坎坷经历,以她超群的记忆,所能记住的多过十倍还不止。
宴请是勋、王粲的时候,蔡琰就已经在曹操派来的数名精通文墨的女吏的帮助下,默写出了蔡邕所创作的近百篇文字,包括诗、赋、碑、诔、铭、赞、箴、吊、论议、祝文、章表、书记等等,当下分给王、是二人,说你们先读完了,再帮我献给曹公吧。两人当场就把这些文章给分了,诗、赋等文艺作品,全都归了王粲,章表、书记等应用文,是勋给打了包。
一方面,是勋不打算在文学之士的路上走得太远,能够维持自己现下的名声不堕,那就足够了,他觉得自己应该把更多精力用在经、史、表章上面** ——就广义来说,那也可以算是“文”,但却是比较应用性而非抒情性的“文”。另方面,他满肚子后世的诗词歌赋可以抄袭或者借鉴,相对的应用文就记得比较少,也不合适全篇抄袭,所以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跟已故的蔡中郎学习学习。
回家以后,他把吴质等几名门客叫来,要他们尽快把所搜罗来的蔡邕的文字抄录一份。至于原本。还是应该早点儿献给曹操。这东西食髓知味。还真容易上瘾,这边儿刚抄完、读过一遍,他就忙不迭地再去找蔡琰,说你还默写出多少来了,都给我,都给我。
时间就这么在学习过程中很快被浪费掉了,终于迎来了正旦的朝会。在雒阳的时候,正旦朝会规定在德阳殿举行。迁许以后,皇宫规模变小了,但五脏俱全,主要殿堂仍然沿用旧名。那天天还不亮,是勋就穿戴整齐了,乘马车来至宫门,夜漏未尽之时,宫门大开,他按照排班,大踏步来到德阳殿前。
汉代之规。二千石以上入殿觐见,余则于陛上恭贺。但是许都的德阳殿只有雒阳一半儿规模,所以唯中二千石才得上殿,是勋这种比千石,也从陛上被挤到了阶下——嗯,其实也可以叫“陛下”……
朝礼的第一步,是官员代表(主要是公、侯)向皇帝进献贺礼,少府太官令代表皇帝,赐酒食于献礼者。第二步,各地上计吏进献图籍,也就是反映本年度各地情况的文书——只是如今朝廷可以控制的地区,也就曹操所辖兖、徐、豫三州,以及扬州庐江郡而已,其他地区都只好随便指派个人装模作样地拿着往年的图籍凑数罢了。
第三步,殿上、殿下百官一起跪拜,口呼“万岁”,向天子上寿。第四步,太官令代天子赐百官酒食——也就是开通茶话会,观看文艺表演。只不过皇家舞乐队早就已经星散了,临时搭建的新班子人数有限,节目更有限,让是勋瞧着直犯困。他当然不敢公然打瞌睡啦,只好用袖子遮着脸,悄悄打了几个哈欠。
曾经听说从光武帝开始,正旦朝会以后往往会召开辩经会,所以他预先做了复习,甚至还打了点儿小抄。只可惜如今许都朝廷新创,五经博士都没有征全,加上曹操又对经学不怎么感冒,所以这回压根儿就没举行。日头还不过午,太官令就宣布朝会结束,请百官出宫,各回各家。
是勋才站起身来松快松快筋骨,打算离开,忽闻郎官呼唤:“天子召见是少府。”是勋心说为什么这会儿想起来要见我呢?不会是因为开不成辩经会,天子不大高兴,所以要找我商量商量,争取明年能够举办吧?
他猜得还真不错,刘协见了面果然就问:“今日未能辩经,是卿可遗憾否?”是勋心说我昨晚白复习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还真是有点儿小遗憾,不过嘛……照我的意思,这类活动最好永远也别再举行。当然他不可能这样回答刘协,只好毕恭毕敬地安慰道:“许下初建,博士不全,故而难以辩经。然新都既定,天下行将安泰,四方才杰之士必然云涌而来,假以时日,辩经之会,定然还可复见。天子勿忧。”
刘协说我前阵子派人去青州征召郑康成,可惜他辞以疾病,不肯来许,要不然是卿你帮忙跑一趟去劝劝?是勋心说我是出差专业户吗?这从华阴回来还不到一个月嘛,就又要我奔青州去?再说了,我还打算年后请假回鄄城看儿子哪。可是他不好直接驳皇帝的面子,沉吟少顷,忽然开口道:“只恐便勋前往,郑师亦不肯入许来就职或讲经也。”
刘协皱眉问道:“是何缘故?”是勋假装很为难地咂巴咂巴嘴,直到刘协追问道:“但说无妨。”他才大胆回奏:“五经博士之中,无古文的位置!”
汉代经学,分为今、古两派,其中今文学派产生较早,所谓“今文”,就是指秦火之后,汉人搜集整理散佚的儒家典籍,因为以当时流行的隶书(今文)写成,因而得名。博士官就是御用的、官方认定的思想家,原本持诸子之言者皆可入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就只由儒门子弟担任了,专门研究和传播儒家核心的“五经”,故名“五经博士”。
武帝初立“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比世迭有增减,进入东汉以后,固定为十四家,即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易》,欧阳和大、小夏侯的《尚书》、齐、鲁、韩三家《诗》,大、小戴的《礼》,以及严、颜两家《春秋》(《公羊传》和《谷梁传》)。
逮至西汉末年,又有“古文经学”兴起,其缘由是陆续发现了很多以籀书写就的古代文本,时人重新解读,自成一派,故称“古文”。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不同之处:一是反对将孔子过于神圣化,反对谶纬之说;二是重视对古代典章制度的考证,而不仅仅抠字眼儿,从古籍中寻找甚至是附会“微言大义”;三是讲求融会贯通五经,而不是一辈子光抱着一部经书死啃。
古文兴起的时候,今文已经是妥妥的官学了,所以两派除了学术之争外,又逐渐掺杂进了利益之争。古文学者孜孜以求挤进博士的圈子,使自家学说得到官方认可,而今文学者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家学派的地位,拦着就是不让进,为此先后进行过多次的公开或不公开大辩论。其实到了东汉后期,古文学派已经大行其道,今文学派逐渐衰败,何休之后,再无大家,可是因为灵帝之后朝局混乱,所以“五经博士”的资格始终都没有更换过。也就是说,古文再繁荣,也是私学,今文再衰落,也是官方认可的思想。
在原本的历史上,魏晋以后不设五经博士,儒学的传承就此进入一段混乱期,三国时代王肃的王学替代郑玄的郑学成为显学,随即王学又掺杂佛、道等思想,衍生出了玄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玄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加强中央统治,培养汉人的尚武、奋发精神来说,玄学却是失败的、倒退的。
是勋不怎么喜欢玄学,但这不是他跟刘协说那句话的主要原因——他还没能想那么远,终究前一世他并不研究古代思想史——他只是在想啊,要是能让古文经学尤其是郑学成为官方认可的思想,得置博士,重修太学,广为传布,那自己这郑门再传的名声也能更上一层楼哪。
刘协听了是勋的话,不禁沉吟,好半晌才说:“朕亦更喜古文,尤慕郑康成之学。然祖宗之法,可遽然而改之乎?朕安有此能?”我要真是个说了算的皇帝吧,那还有点儿可能,可是我如今还没成年亲政,就使不上力气啊。
是勋劝说刘协:“孰谓祖宗之法?若依高祖时法,百家皆可为博士;依孝武时法,五经博士只有七家;依孝宣时法,《谷梁》不入官学。况前改置博士,皆引至御前,使与博士辩经,如今博士星散,如何可辩……”五经博士最盛时共有一百多人,太学诸生达到三万余,可是如今许都朝廷里残存的博士还不到十个,太学压根儿就还没盖起来——“若不趁此时以兴古文之学,恐日后更为艰难。勋以为,若陛下俯允,三公首肯,尚书肯于制诏,则古文立可入官,康成先生亦必欣然而喜,束装成行矣。”
看起来刘协对郑玄那真是崇敬得不得了,当下听了是勋最后一句话,小脸上就满放光彩,当即一拍桌案:“朕允了是卿所请,便请是卿去探问曹司空如何主张吧。”小孩子不傻,他知道现在朝内三公,只有曹操说了算,杨彪、赵温那都是虚的,而且尚书令荀彧就是曹操的人,只要曹操答应了,那不就等于三公答应了,并且尚书肯制诏了吗?(未完待续。。)
ps: 今天第三更……午夜前会有第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