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异样的苗头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辽东的局势很是平静,自从皇太极派人到京城议和之后,后金鞑子的确没有进攻,以前时常出现的小冲突也没有了,辽东无战事,另外一个方面,朝鲜派遣的使者,已经两次来到京城,哭诉后金鞑子的残暴,皇太极率领大军入侵,让朝鲜遭遇重创,不仅仅是人口被掳走几十万,钱粮也被搜刮了不少,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后金鞑子经过的朝鲜各地,依旧是一片狼藉,难以很快的恢复,不过复州等地被大明占领,这让朝鲜皇室感觉安全了不少,至少皇太极不敢毫无顾忌的再次进攻朝鲜了。
山西、河南、湖广以及四川等地,流寇依旧是在肆掠,不过五省总督卢象升竭尽全力剿灭流寇,让这些地方的局势,还能够保持大体上的稳定,加之流寇曾经遭遇郑家军的惨烈打击,不敢小觑朝廷的大军,作战很谨慎,故而流寇肆掠的局面,比起前些年大为减轻。
辽东无战事,流寇蔓延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这让朝廷里面的局势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户部再次开始拖欠军饷,应该说户部这两年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后金赔偿了一千万两白银,全部都进入到户部的府库,期间也就是拿出来一百万两白银赏赐给郑家军,其余就没有很大的开销了,按说支付军饷不是很大的问题,可是辽东最大的隐患暂时不存在了,流寇没有以前那么嚣张,军队的地位自然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关裁撤军队的议论。也开始出现了。
其中最大的矛头,是指向了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辽东驻守的几十万大军,有人认为驻扎如此之多的军队,消耗的钱粮太多。朝廷本就是捉肩见肘,无力承担如此的负担,如今辽东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可以考虑裁撤一部分的军队。
另外一个矛头就是指向郑家军了,当然没有人说郑家军消耗了太多的钱粮等事宜,毕竟朝廷没有承担郑家军的军饷。不过一些人认为,朝廷应该派遣监军到郑家军之中去,毕竟郑家军还是朝廷的军队,没有监军是说不过去的,其次就是郑家军的总兵、副总兵等人选。也要适当的予以调整等等。
这些建议,被内阁次辅张凤翼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怒斥,他们的态度非常鲜明,辽东无战事,并非是彻底安全了,满八旗虎视眈眈,实力依旧强盛,随时可能进攻。流寇尚未被彻底剿灭,如此情况之下,居然有人提议裁撤军队。自毁基脚,这岂不是想着断送大明之江山。
早朝的时候,张凤翼和杨嗣昌甚至直接说出朝廷里面有内鬼。
可就算是张凤翼和杨嗣昌如此说,但有关裁撤军队的建议,还是不断的出现。
当然,目前这种情况之下。所谓裁军的建议或者是奏折,是不会登上大雅之堂的。更不会在早朝上面明目张胆的提出来,没有谁敢冒这样的风险。大家都清楚,关宁锦防线关乎到京城的安危,万一辽东大规模裁撤军队,导致守卫的力量薄弱,让后金鞑子突然攻破甚至是占据,那京城就危险了,一旦京城出现意外,就预示着大明王朝的灭亡,这样的后果,无人能够承担,就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了。
可有些事情的出现,让张凤翼和杨嗣昌无可奈何。
内阁里面,张凤翼主要是管辖兵部、刑部和工部的事宜,侧重于管辖兵部的事宜,而户部是被钱士升和侯恂直接管控的,已经是内阁大臣的侯恂,依旧兼任户部尚书,决定户部府库的一切开销,张凤翼是无法插手户部事宜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拖欠军饷的事宜。
军户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特别是在北方,连年的灾荒,让军户的日子无法过下去,比老百姓还要可怜,募兵制早已经替代了军户制度,既然是募兵制,那就需要军饷来维持,军士长时间拿不到饷银,肚子无法吃饱,无法养活家人,打仗那就是奢望了。
朝廷曾经因为拖欠军饷的事宜,有过惨痛的教训,没有谁会忘记这一点,按说在如此惨痛的教训之下,拖欠军饷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偏偏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可不要以为朝廷里面的事情,都是很好解决的,有些明明看上去不合理的事情,偏偏还能够大行其道,拖欠军饷就是如此,已经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
当然拖欠军饷,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冒领军饷的事情也是非常突出的,有些总兵的麾下号称上万军士的军队,实际人数能够有一半就算是很不错了,不过人家讨要军饷的时候,可不会说出来实际的人数,反正以前兵部登记的军士是多少,就按照多少人拨付军饷,兵部有些时候也派遣人专门去调查,但这些调查的人,拿到了好处之后,肯定是维护下面利益的,反正军饷不要他们个人掏腰包。
正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交锋之中,拖欠军饷的事情就成为了惯例,户部也知道军饷是大事情,可他们有信心,反正军饷最终还是要拨付的,只不过时间晚了一些罢了,下面的军士真的闹意见或者是哗变了,军官会着急,会想办法平息。
也就是说,拖欠军饷会出现问题,但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统一,大家各自负责一块,谁都说自己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同样需要平衡内阁的力量,只有平衡了方方面面的力量,让朝廷整体上看起来稳定,他这个内阁首辅才能够安稳的继续担任下去。
如此和稀泥的过程之中,诸多的矛盾渐渐冒出来了。
最奇怪的还是皇上的态度,要说朝廷里面的这些事情,皇上不可能视若无睹,可惜这么长时间过去,皇上没有任何的态度,好像对这些事情的出现,根本就无所谓。
四月下旬,工部尚书刘尊宪上了奏折,恳请户部拨付银两,重新修筑大凌河城。
大凌河之战,以明军的惨败告终,后金鞑子毁掉了已经修建的差不多的大凌河城,让锦州依旧处于关宁锦防线的最前沿,不过皇太极派遣使者前来议和的时候,已经明确让出大凌河城,当年修筑大凌河城,是朝中威望最高的太子太师、原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提出来的建议,从战略的实际来看,修筑大凌河城,对于巩固关宁锦防线,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后金的皇太极已经派遣使者到京城来议和,但大家都明白,辽东不可能永远的平静下去,后金鞑子的实力依旧强悍,所以趁着这个时候,赶快修筑大凌河城,巩固关宁锦防线,才是防御后金鞑子的最好办法。
刘尊宪这是第三次提出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奏折了。
皇上终于有了反应,要求内阁商议此事。
喜出望外的刘尊宪,马上找到了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内阁次辅张凤翼。
张凤翼的态度非常明确,同意重新修建大凌河城,温体仁的态度有些模糊,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或者是反对。
既然皇上下旨,要求内阁商议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事宜,温体仁当然不会怠慢了,马上召集内阁商议此事。
温体仁是绝对想不到的,这一次商议是不是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事宜,会产生异常激烈的争论,乃至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决议会出台。
几乎就在开始商议的同时,内阁就分为了两派,以张凤翼、杨一鹏为一派,他们是支持修筑大凌河城的,以钱士升和侯询为一派,他们是坚决反对修筑大凌河城的。
需要修建大凌河城的理由,不需要多说,大家都知道。
钱士渠和侯询认为不需要修建或者说暂时不要修建大凌河城的理由,同样是充足的,他们认为目前修筑大凌河城,耗费巨大不说,一旦城池修建好了,需要派遣大军驻扎,辽东各个城池的军队人数都是固定的,不能够随便调遣的,若是防守大凌河城,那就需要重新招募军士,这样的开销,朝廷暂时是不能够承受的。
钱士升和侯询所言的确是很有道理的,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么源源不断的开销就会出现,到时候户部根本无法承受。
提出奏折的刘尊宪参加了此次的内阁议事,他本来是没有发言权的,却在关键时刻提出来一个建议,那就是征收各年欠下的赋税,并且将这个任务与地方官吏的官帽子挂钩,若是不能够很好的清收历年所欠赋税,那么地方上至巡抚、下到知县,都是要遭受到严惩的。而征收上来的赋税,就可以拿来修建大凌河城了。
刘尊宪的这个馊点子,东林党人在崇祯元年就提出来过,结果导致了流寇大规模的造反,这才几年的时间,刘尊宪再次提出来。
觉得有些不妥的温体仁,没有马上表态,可张凤翼、杨一鹏、钱士升和侯询等人,却出奇一致的同意了这个提议。
这未免让人感觉到可悲,内阁的大臣,站在了顶点的位置上面,应该是胸怀全局的,却为了达到目的,视大明之稳定不顾。(未完待续)
辽东的局势很是平静,自从皇太极派人到京城议和之后,后金鞑子的确没有进攻,以前时常出现的小冲突也没有了,辽东无战事,另外一个方面,朝鲜派遣的使者,已经两次来到京城,哭诉后金鞑子的残暴,皇太极率领大军入侵,让朝鲜遭遇重创,不仅仅是人口被掳走几十万,钱粮也被搜刮了不少,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后金鞑子经过的朝鲜各地,依旧是一片狼藉,难以很快的恢复,不过复州等地被大明占领,这让朝鲜皇室感觉安全了不少,至少皇太极不敢毫无顾忌的再次进攻朝鲜了。
山西、河南、湖广以及四川等地,流寇依旧是在肆掠,不过五省总督卢象升竭尽全力剿灭流寇,让这些地方的局势,还能够保持大体上的稳定,加之流寇曾经遭遇郑家军的惨烈打击,不敢小觑朝廷的大军,作战很谨慎,故而流寇肆掠的局面,比起前些年大为减轻。
辽东无战事,流寇蔓延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这让朝廷里面的局势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户部再次开始拖欠军饷,应该说户部这两年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后金赔偿了一千万两白银,全部都进入到户部的府库,期间也就是拿出来一百万两白银赏赐给郑家军,其余就没有很大的开销了,按说支付军饷不是很大的问题,可是辽东最大的隐患暂时不存在了,流寇没有以前那么嚣张,军队的地位自然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关裁撤军队的议论。也开始出现了。
其中最大的矛头,是指向了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辽东驻守的几十万大军,有人认为驻扎如此之多的军队,消耗的钱粮太多。朝廷本就是捉肩见肘,无力承担如此的负担,如今辽东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可以考虑裁撤一部分的军队。
另外一个矛头就是指向郑家军了,当然没有人说郑家军消耗了太多的钱粮等事宜,毕竟朝廷没有承担郑家军的军饷。不过一些人认为,朝廷应该派遣监军到郑家军之中去,毕竟郑家军还是朝廷的军队,没有监军是说不过去的,其次就是郑家军的总兵、副总兵等人选。也要适当的予以调整等等。
这些建议,被内阁次辅张凤翼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怒斥,他们的态度非常鲜明,辽东无战事,并非是彻底安全了,满八旗虎视眈眈,实力依旧强盛,随时可能进攻。流寇尚未被彻底剿灭,如此情况之下,居然有人提议裁撤军队。自毁基脚,这岂不是想着断送大明之江山。
早朝的时候,张凤翼和杨嗣昌甚至直接说出朝廷里面有内鬼。
可就算是张凤翼和杨嗣昌如此说,但有关裁撤军队的建议,还是不断的出现。
当然,目前这种情况之下。所谓裁军的建议或者是奏折,是不会登上大雅之堂的。更不会在早朝上面明目张胆的提出来,没有谁敢冒这样的风险。大家都清楚,关宁锦防线关乎到京城的安危,万一辽东大规模裁撤军队,导致守卫的力量薄弱,让后金鞑子突然攻破甚至是占据,那京城就危险了,一旦京城出现意外,就预示着大明王朝的灭亡,这样的后果,无人能够承担,就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了。
可有些事情的出现,让张凤翼和杨嗣昌无可奈何。
内阁里面,张凤翼主要是管辖兵部、刑部和工部的事宜,侧重于管辖兵部的事宜,而户部是被钱士升和侯恂直接管控的,已经是内阁大臣的侯恂,依旧兼任户部尚书,决定户部府库的一切开销,张凤翼是无法插手户部事宜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拖欠军饷的事宜。
军户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特别是在北方,连年的灾荒,让军户的日子无法过下去,比老百姓还要可怜,募兵制早已经替代了军户制度,既然是募兵制,那就需要军饷来维持,军士长时间拿不到饷银,肚子无法吃饱,无法养活家人,打仗那就是奢望了。
朝廷曾经因为拖欠军饷的事宜,有过惨痛的教训,没有谁会忘记这一点,按说在如此惨痛的教训之下,拖欠军饷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偏偏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可不要以为朝廷里面的事情,都是很好解决的,有些明明看上去不合理的事情,偏偏还能够大行其道,拖欠军饷就是如此,已经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
当然拖欠军饷,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冒领军饷的事情也是非常突出的,有些总兵的麾下号称上万军士的军队,实际人数能够有一半就算是很不错了,不过人家讨要军饷的时候,可不会说出来实际的人数,反正以前兵部登记的军士是多少,就按照多少人拨付军饷,兵部有些时候也派遣人专门去调查,但这些调查的人,拿到了好处之后,肯定是维护下面利益的,反正军饷不要他们个人掏腰包。
正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交锋之中,拖欠军饷的事情就成为了惯例,户部也知道军饷是大事情,可他们有信心,反正军饷最终还是要拨付的,只不过时间晚了一些罢了,下面的军士真的闹意见或者是哗变了,军官会着急,会想办法平息。
也就是说,拖欠军饷会出现问题,但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统一,大家各自负责一块,谁都说自己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同样需要平衡内阁的力量,只有平衡了方方面面的力量,让朝廷整体上看起来稳定,他这个内阁首辅才能够安稳的继续担任下去。
如此和稀泥的过程之中,诸多的矛盾渐渐冒出来了。
最奇怪的还是皇上的态度,要说朝廷里面的这些事情,皇上不可能视若无睹,可惜这么长时间过去,皇上没有任何的态度,好像对这些事情的出现,根本就无所谓。
四月下旬,工部尚书刘尊宪上了奏折,恳请户部拨付银两,重新修筑大凌河城。
大凌河之战,以明军的惨败告终,后金鞑子毁掉了已经修建的差不多的大凌河城,让锦州依旧处于关宁锦防线的最前沿,不过皇太极派遣使者前来议和的时候,已经明确让出大凌河城,当年修筑大凌河城,是朝中威望最高的太子太师、原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提出来的建议,从战略的实际来看,修筑大凌河城,对于巩固关宁锦防线,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后金的皇太极已经派遣使者到京城来议和,但大家都明白,辽东不可能永远的平静下去,后金鞑子的实力依旧强悍,所以趁着这个时候,赶快修筑大凌河城,巩固关宁锦防线,才是防御后金鞑子的最好办法。
刘尊宪这是第三次提出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奏折了。
皇上终于有了反应,要求内阁商议此事。
喜出望外的刘尊宪,马上找到了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内阁次辅张凤翼。
张凤翼的态度非常明确,同意重新修建大凌河城,温体仁的态度有些模糊,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或者是反对。
既然皇上下旨,要求内阁商议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事宜,温体仁当然不会怠慢了,马上召集内阁商议此事。
温体仁是绝对想不到的,这一次商议是不是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事宜,会产生异常激烈的争论,乃至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决议会出台。
几乎就在开始商议的同时,内阁就分为了两派,以张凤翼、杨一鹏为一派,他们是支持修筑大凌河城的,以钱士升和侯询为一派,他们是坚决反对修筑大凌河城的。
需要修建大凌河城的理由,不需要多说,大家都知道。
钱士渠和侯询认为不需要修建或者说暂时不要修建大凌河城的理由,同样是充足的,他们认为目前修筑大凌河城,耗费巨大不说,一旦城池修建好了,需要派遣大军驻扎,辽东各个城池的军队人数都是固定的,不能够随便调遣的,若是防守大凌河城,那就需要重新招募军士,这样的开销,朝廷暂时是不能够承受的。
钱士升和侯询所言的确是很有道理的,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么源源不断的开销就会出现,到时候户部根本无法承受。
提出奏折的刘尊宪参加了此次的内阁议事,他本来是没有发言权的,却在关键时刻提出来一个建议,那就是征收各年欠下的赋税,并且将这个任务与地方官吏的官帽子挂钩,若是不能够很好的清收历年所欠赋税,那么地方上至巡抚、下到知县,都是要遭受到严惩的。而征收上来的赋税,就可以拿来修建大凌河城了。
刘尊宪的这个馊点子,东林党人在崇祯元年就提出来过,结果导致了流寇大规模的造反,这才几年的时间,刘尊宪再次提出来。
觉得有些不妥的温体仁,没有马上表态,可张凤翼、杨一鹏、钱士升和侯询等人,却出奇一致的同意了这个提议。
这未免让人感觉到可悲,内阁的大臣,站在了顶点的位置上面,应该是胸怀全局的,却为了达到目的,视大明之稳定不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