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第443章 突闻噩耗(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太保孙腾匆匆入了阙门。
今天是宫中大宴的日子,天子、宗室、内外臣工,连柔然世子都在,孙腾是高官显爵,京城一贵,他要入宫当然没有人敢拦他。
孙腾的目的不在宴饮,他也不是为了拜见皇帝元善见。孙腾是高王最心腹亲信之人,而他几乎从未把元善见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今日入宫赴宴的臣工不是麻木而疲态毕现,就是满面的轻松愉悦。只有太保孙腾行色匆匆,满面的寻觅之色。几乎所有人都不在他眼里,他也未加留意,因为那些都不是他要找的人。
“孙龙雀!”孙腾正急得一身热汗的时候,猛然听到身后有人一声肆无忌惮的大喝声。
孙腾听在耳中,心里一下子安定下来,他的世界里立刻清静安宁了。这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外援。
“司马公!”孙腾转过身,他满面是笑,把刚才的焦躁全都抛一边去了。他心里还在暗笑自己,怎么糊涂了,没想起此人来。
孙腾和司马子如,算不上是相知的朋友,不提同殿为臣,更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高王心腹,是最心腹的心腹。而这一点在这时候更重要,这让孙腾在心里对司马子如多了一种临时的亲近感。
孙腾心里立刻想起来的是从前在洛阳旧邸,世子和郑姬私通的事一出,高王震怒,娄夫人立刻就拉了司马子如为外援,当时司马子如的态度就是此刻孙腾心里最大的期望。
顾不上春寒料峭,孙腾一把扯住了司马子如隐身于早春未发的树丛中,瞧见不远处有一宫院,茕茕孑立,很不引人注目的样子,孙腾也顾不上再细思,拉着司马子如就走过去。
苑中空旷,不尽的亭台楼阁、宫院殿宇都是常年无人所至,孤零零散落于山水之间。这座距离镐池并不算远的秋信宫也是空寂了多年之处。秋信宫原先是魏帝存放祭天用的玉礼器的陈设处;后来南梁溧阳公主萧氏曾经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
因为随侍公主的羊氏小娘子在此杀过两个宫婢,秋信宫后来就成了不祥之处,渐渐荒芜。
推门而入,满院的荒草,满目的灰尘,和外面遥遥相对的昭台殿中的热闹如同两个世界。
“龙雀可是刚刚回邺城?可去见过大将军?高王伤病如何?”此处无人,司马子如也就不再绕弯了,直言相问。邺城的乱象他看在眼里,心里更惦记晋阳的情势。
“正要请教司马公,今日怎么不见世子入宫?实在是有十万火急之事要亲述于世子。”孙腾的焦躁劲儿又上来了。这个关键时刻他知道自己不能有一点差错,也不敢假手于人。
“敢问龙雀,什么十万火急之事?”司马子如心里已经受了震动,他也在暗中做好了准备。
孙腾对视司马子如锐利冰冷的眼睛,稍一沉吟便道,“高王生死相易只在眼前,命我秘告世子,不必回晋阳,千万留心天子和济北王。霸府中事高王也已悉数授我,我留了心腹在晋阳霸府,再有消息会即刻传来邺城。高王还说侯景此人不可信,若可利诱,暂为相用。且不许其此时回豫州,以免生事。又说柔然一时势大,且相维持,让世子好自为之。”
这些事一件不挨着一件,这些话也各有深意,只有孙腾这样亲闻其言的人才好转达,这也是事实。而且孙腾是高欢心腹,能把这些话里的意思理解得更深,不至于不明其事而想歪想错。看来还真要孙腾亲口说于高澄。
“事急如此,孙公回了邺城怎么不先去见世子?倒先去见太原公?”司马子如心里已经是大起波澜,但表面上却毫不作色,又质问道。“听说孙公已经投诚于太原公,愿为效命,还告诉太原公高王已薨。孙公哪一句说的是实话?”
椒房殿里,尽管有玻璃窗,殿内温暖又明亮,但正在殿内说话的太原公高洋和皇后高远君却是心情正好相反。
太原公夫人李祖娥坐得稍远,她看着眼前的兄妹二人说话,她并不想参预进来。
高洋已经命宫婢出城去请娄夫人入宫来陪伴孕中的皇后。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理由没有打动娄夫人,娄夫人并没有回邺城,这表示了她拒绝入宫的态度。
“这么说,孙腾说的是真的?难道……父王真的已经……”高远君几乎是面色惨白。她说不出口那几个字,心里想不相信,可是又不得不相信。她当然也知道太保孙腾是父亲高王的亲信。
可是疑虑重重。
这样重大的消息怎么只有二兄高洋一个人知道?为什么大兄高澄不知道?大兄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肯说,要封锁消息?这么说来,也许大兄并不完全可靠,她之前是不是示好得也太早了点?
无意中看到二兄高洋阴沉沉的眼睛,高远君又觉得更不可靠的是二兄,他不去昭台殿,特意携夫人到椒房殿来,以探望她为由,对她讲了这些事,那么他的用意又何在?
柔然世子急着回王庭,渤海王妃郁久闾氏也没有回晋阳,这些都让高远君觉得二兄的消息是假的,父王没有死。
母亲娄夫人为什么不肯入宫?二兄高洋是得了她的默许,才以椒房殿的名义请母亲入宫的。
今日合宫中大宴,听说大兄高澄没有入宫,大兄究竟去哪儿了?有什么要紧事让他连皇帝召命都弃之不顾而顾此失彼?
昭台殿上,侯景心满意足,他甚至有些飘飘然。也许在大魏,除了高氏,还可以另换一个权臣,兴衰荣辱不就在变化之间吗?
皇帝元善见左一个“侯公”又一个“侯公”也恨不得立刻引侯景为心腹,取其可用之处。
只有满殿的臣子们依旧沉浸在醉生梦死的轻歌曼舞之中,没有人知道皇帝和濮阳郡公说了什么。那都是与他们无关的事,谁做权臣对于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侯景这时大发慷慨激昂,跪伏叩拜,愿意为了天子引兵征讨,立刻赴司州平阳灭了建威将军兰京和他所率南军,以报天子之恩,长大魏志气。至于说这个“天子之恩”究竟是什么恩,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反正侯景请命出征是有他自己意图的。
昭台殿外,黄门侍郎崔季舒亲眼看着皇后和太原公这大将军的一妹一弟都面色沉寂、如丧考妣般沉默无声地进了殿,他心里更焦灼了。也不知道太原公究竟对皇后说了什么。
今天入宫的臣子里没有太原公的心腹。太原公原本也是称病不出的,今天怎么忽然去了椒房殿呢?
崔季舒心里惦记的是在林泉舍的高澄。不知道湘东王萧绎究竟有什么天大的事,大将军怎么就能信了他?高澄到这个时辰还没来。
皇后高远君和太原公高洋并不是从大殿正门而入的,他们这个时候完全没心思宴饮,而且也完全不想露面。只是想看看昭台殿内的情景。毕竟这个时候对于高氏来说,任何的风吹草动在不小心之间都足以掀起能倾覆的波澜。
高远君和高洋这个时候不用言语就能达成默契。伏于暗处,伺机而动,这恐怕才是最好的方式吧。至于昭台殿内,众目睽睽之下,自然有他们的大兄、大将军高澄去应付。
殿外的崔季舒等不住了。他觉得应该看让人去探听探听,为什么高澄还没有来。
然而崔季舒还没来得及传命,就见一个柔然奴子向他跑来。他认识这是世子秃突佳的人。头疼不已,唯愿这个精明实足的柔然世子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给大将军找麻烦。
那个柔然奴仆对着崔季舒又说又比划。汉语不好,夹杂着柔然语,也不管崔季舒能不能听得懂。
幸好崔季舒懂点鲜卑语,也算能把柔然语听个半懂不懂。然而当他弄明白这奴仆的意思之后就彻底地惊愕了。他说的是:世子说,那个姓侯的将军欲不利于小郎君,和天子私下说了好多话。小郎君为什么还没来?让崔侍郎快快命人去找小郎君,告诉他要小心。
崔季舒这时才觉遍身寒意。他还是疏忽大意了,把注意力放在了椒房殿的太原公和皇后身上。结果倒好,椒房殿还没什么,倒是昭台殿里让侯景趁势而入了。想都不敢想,如果是侯景和天子,以及济北王等人通同一气,那对大将军是多大的威胁?
想到这儿,原本还觉得春日阴冷刺骨的崔季舒,身上顿时冒汗。他也顾不上唤人,自己拔脚就走。甚至一瞬间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儿,要怎么做。他只知道,绝不能再等下去了。
吴兴太守、信武将军陈蒨是第一次到北朝,第一次来邺城、第一次入魏宫。
客随主便,他一路上乘车而来,并未骑马。湘东王萧绎没有一起来,原因很简单,魏天子并未召梁国皇子入宫赴宴。以萧绎的个性,也不愿意在大魏臣子的哗然中任人取笑。何况他的身份只是个普通南朝皇子,而且是个质子而已。
陈蒨在阙门处下了车。他已经换了装扮,卸甲弃剑换了绛衣梁冠。他立于阙门之内向远处仰视眺望,觉得北朝宫室因此北地的缘故,总有种格外苍凉深远的感觉。就不像是建康的梁宫面对长江故道,延绵数十里在端庄之中有种柔媚的风采。
跟在高澄身边的苍头奴刘桃枝是格外留意这个南朝将军。看他立于阙下一副平静镇定样子,也觉得他气度不凡。这个吴兴太守、信武将军,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多大的官职,但难得他将要得见天颜而没有惶恐之色。甚至比起那个南朝的临贺郡王大皇子萧正德还多了几分稳重,而没有他的轻浮。
一路无话,陈蒨跟着高澄在魏宫中穿行。
眼前的宫室从宏阔、肃穆、威势压人,到逐渐疏朗有意趣,想不到魏宫中也极尽变化之美。再加上来时一路所见的邺城繁华之处,陈蒨心里更对这个执政的权臣多了几分看重和肃然起敬。
刚入苑囿,所见皆是湖山之色,草木野趣,园林中的山河之状比起刚才的内外宫廷又格外不同。陈蒨左顾右盼,高澄倒是轻车熟路一路往镐池而去。然而眼见得镐池遥遥在望,忽听有焦急呼唤的声音传来。
“郎主!郎主!大事不好……”居然是崔季舒胖大的身躯从秋信宫的方向急奔而来,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奴,都是从草木中转来的。
高澄觉得诧异,心里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抬头看一眼掩高大树木缝隙中的秋信宫便止了步。
崔季舒确实是从秋信宫出来的。
他原本要去寻找高澄,但自己先被太尉司马子如的人拦住,找个借口不为人知地引到了秋信宫。
司马子如是怕孙腾大张旗鼓在宫里到处探问大将军让人起疑生事。所以先传话给崔季舒,再让崔季舒去找高澄更合适。因为崔季舒是高澄的心腹兼密友,他去找大将军再大张旗鼓都不碍事,没人会怀疑。
崔季舒几乎是脸煞白地出了秋信宫。他怎么都没想到,巨变就在眼前。
眼见得崔季舒慌里慌张,冠斜衣乱,完成不成体统的样子,高澄知道他一向沉不住气,倒没太往心里去。只是怕他不知轻重,在陈蒨面前说出什么来。于是趁着崔季舒气息未喘匀,抢先问道,“天子在何处?南使来拜谒天子。”
皇帝在哪儿这是明知故问。但崔季舒立刻反映过来了,他看一眼陈蒨。刚才是没留意,只留意于高澄,乍然相见一时激奋。这时匀了气,整整衣冠,笑道,“陈子华将军,久不相见矣。”
陈蒨总觉得崔季舒笑得勉强,心里更关切他刚才究竟是什么情由。
崔季舒却更聪明,向高澄笑道,“大将军来了就好。主上宴饮,合宫欢庆。司马太尉饮多了,出来更衣时不留神摔倒,就近移入了秋信宫。司马太尉是高王器重之人,高王虽未在邺城,臣是黄侍郎若没照顾好司马太尉,如何去向高王交待。心里一时着急,刚才乍然见了郎主就情急失仪了。”他又向陈蒨笑道,“让子华将军见笑。”
陈蒨谦辞了几句,但心里脱不了大大怀疑。这个什么司马太尉,凭他是高王什么人,也不至于摔了一跤就让这个崔侍郎这么大惊失色的。究竟是什么事呢?
崔季舒眼巴巴地看着高澄。
太保孙腾匆匆入了阙门。
今天是宫中大宴的日子,天子、宗室、内外臣工,连柔然世子都在,孙腾是高官显爵,京城一贵,他要入宫当然没有人敢拦他。
孙腾的目的不在宴饮,他也不是为了拜见皇帝元善见。孙腾是高王最心腹亲信之人,而他几乎从未把元善见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今日入宫赴宴的臣工不是麻木而疲态毕现,就是满面的轻松愉悦。只有太保孙腾行色匆匆,满面的寻觅之色。几乎所有人都不在他眼里,他也未加留意,因为那些都不是他要找的人。
“孙龙雀!”孙腾正急得一身热汗的时候,猛然听到身后有人一声肆无忌惮的大喝声。
孙腾听在耳中,心里一下子安定下来,他的世界里立刻清静安宁了。这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外援。
“司马公!”孙腾转过身,他满面是笑,把刚才的焦躁全都抛一边去了。他心里还在暗笑自己,怎么糊涂了,没想起此人来。
孙腾和司马子如,算不上是相知的朋友,不提同殿为臣,更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高王心腹,是最心腹的心腹。而这一点在这时候更重要,这让孙腾在心里对司马子如多了一种临时的亲近感。
孙腾心里立刻想起来的是从前在洛阳旧邸,世子和郑姬私通的事一出,高王震怒,娄夫人立刻就拉了司马子如为外援,当时司马子如的态度就是此刻孙腾心里最大的期望。
顾不上春寒料峭,孙腾一把扯住了司马子如隐身于早春未发的树丛中,瞧见不远处有一宫院,茕茕孑立,很不引人注目的样子,孙腾也顾不上再细思,拉着司马子如就走过去。
苑中空旷,不尽的亭台楼阁、宫院殿宇都是常年无人所至,孤零零散落于山水之间。这座距离镐池并不算远的秋信宫也是空寂了多年之处。秋信宫原先是魏帝存放祭天用的玉礼器的陈设处;后来南梁溧阳公主萧氏曾经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
因为随侍公主的羊氏小娘子在此杀过两个宫婢,秋信宫后来就成了不祥之处,渐渐荒芜。
推门而入,满院的荒草,满目的灰尘,和外面遥遥相对的昭台殿中的热闹如同两个世界。
“龙雀可是刚刚回邺城?可去见过大将军?高王伤病如何?”此处无人,司马子如也就不再绕弯了,直言相问。邺城的乱象他看在眼里,心里更惦记晋阳的情势。
“正要请教司马公,今日怎么不见世子入宫?实在是有十万火急之事要亲述于世子。”孙腾的焦躁劲儿又上来了。这个关键时刻他知道自己不能有一点差错,也不敢假手于人。
“敢问龙雀,什么十万火急之事?”司马子如心里已经受了震动,他也在暗中做好了准备。
孙腾对视司马子如锐利冰冷的眼睛,稍一沉吟便道,“高王生死相易只在眼前,命我秘告世子,不必回晋阳,千万留心天子和济北王。霸府中事高王也已悉数授我,我留了心腹在晋阳霸府,再有消息会即刻传来邺城。高王还说侯景此人不可信,若可利诱,暂为相用。且不许其此时回豫州,以免生事。又说柔然一时势大,且相维持,让世子好自为之。”
这些事一件不挨着一件,这些话也各有深意,只有孙腾这样亲闻其言的人才好转达,这也是事实。而且孙腾是高欢心腹,能把这些话里的意思理解得更深,不至于不明其事而想歪想错。看来还真要孙腾亲口说于高澄。
“事急如此,孙公回了邺城怎么不先去见世子?倒先去见太原公?”司马子如心里已经是大起波澜,但表面上却毫不作色,又质问道。“听说孙公已经投诚于太原公,愿为效命,还告诉太原公高王已薨。孙公哪一句说的是实话?”
椒房殿里,尽管有玻璃窗,殿内温暖又明亮,但正在殿内说话的太原公高洋和皇后高远君却是心情正好相反。
太原公夫人李祖娥坐得稍远,她看着眼前的兄妹二人说话,她并不想参预进来。
高洋已经命宫婢出城去请娄夫人入宫来陪伴孕中的皇后。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理由没有打动娄夫人,娄夫人并没有回邺城,这表示了她拒绝入宫的态度。
“这么说,孙腾说的是真的?难道……父王真的已经……”高远君几乎是面色惨白。她说不出口那几个字,心里想不相信,可是又不得不相信。她当然也知道太保孙腾是父亲高王的亲信。
可是疑虑重重。
这样重大的消息怎么只有二兄高洋一个人知道?为什么大兄高澄不知道?大兄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肯说,要封锁消息?这么说来,也许大兄并不完全可靠,她之前是不是示好得也太早了点?
无意中看到二兄高洋阴沉沉的眼睛,高远君又觉得更不可靠的是二兄,他不去昭台殿,特意携夫人到椒房殿来,以探望她为由,对她讲了这些事,那么他的用意又何在?
柔然世子急着回王庭,渤海王妃郁久闾氏也没有回晋阳,这些都让高远君觉得二兄的消息是假的,父王没有死。
母亲娄夫人为什么不肯入宫?二兄高洋是得了她的默许,才以椒房殿的名义请母亲入宫的。
今日合宫中大宴,听说大兄高澄没有入宫,大兄究竟去哪儿了?有什么要紧事让他连皇帝召命都弃之不顾而顾此失彼?
昭台殿上,侯景心满意足,他甚至有些飘飘然。也许在大魏,除了高氏,还可以另换一个权臣,兴衰荣辱不就在变化之间吗?
皇帝元善见左一个“侯公”又一个“侯公”也恨不得立刻引侯景为心腹,取其可用之处。
只有满殿的臣子们依旧沉浸在醉生梦死的轻歌曼舞之中,没有人知道皇帝和濮阳郡公说了什么。那都是与他们无关的事,谁做权臣对于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侯景这时大发慷慨激昂,跪伏叩拜,愿意为了天子引兵征讨,立刻赴司州平阳灭了建威将军兰京和他所率南军,以报天子之恩,长大魏志气。至于说这个“天子之恩”究竟是什么恩,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反正侯景请命出征是有他自己意图的。
昭台殿外,黄门侍郎崔季舒亲眼看着皇后和太原公这大将军的一妹一弟都面色沉寂、如丧考妣般沉默无声地进了殿,他心里更焦灼了。也不知道太原公究竟对皇后说了什么。
今天入宫的臣子里没有太原公的心腹。太原公原本也是称病不出的,今天怎么忽然去了椒房殿呢?
崔季舒心里惦记的是在林泉舍的高澄。不知道湘东王萧绎究竟有什么天大的事,大将军怎么就能信了他?高澄到这个时辰还没来。
皇后高远君和太原公高洋并不是从大殿正门而入的,他们这个时候完全没心思宴饮,而且也完全不想露面。只是想看看昭台殿内的情景。毕竟这个时候对于高氏来说,任何的风吹草动在不小心之间都足以掀起能倾覆的波澜。
高远君和高洋这个时候不用言语就能达成默契。伏于暗处,伺机而动,这恐怕才是最好的方式吧。至于昭台殿内,众目睽睽之下,自然有他们的大兄、大将军高澄去应付。
殿外的崔季舒等不住了。他觉得应该看让人去探听探听,为什么高澄还没有来。
然而崔季舒还没来得及传命,就见一个柔然奴子向他跑来。他认识这是世子秃突佳的人。头疼不已,唯愿这个精明实足的柔然世子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给大将军找麻烦。
那个柔然奴仆对着崔季舒又说又比划。汉语不好,夹杂着柔然语,也不管崔季舒能不能听得懂。
幸好崔季舒懂点鲜卑语,也算能把柔然语听个半懂不懂。然而当他弄明白这奴仆的意思之后就彻底地惊愕了。他说的是:世子说,那个姓侯的将军欲不利于小郎君,和天子私下说了好多话。小郎君为什么还没来?让崔侍郎快快命人去找小郎君,告诉他要小心。
崔季舒这时才觉遍身寒意。他还是疏忽大意了,把注意力放在了椒房殿的太原公和皇后身上。结果倒好,椒房殿还没什么,倒是昭台殿里让侯景趁势而入了。想都不敢想,如果是侯景和天子,以及济北王等人通同一气,那对大将军是多大的威胁?
想到这儿,原本还觉得春日阴冷刺骨的崔季舒,身上顿时冒汗。他也顾不上唤人,自己拔脚就走。甚至一瞬间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儿,要怎么做。他只知道,绝不能再等下去了。
吴兴太守、信武将军陈蒨是第一次到北朝,第一次来邺城、第一次入魏宫。
客随主便,他一路上乘车而来,并未骑马。湘东王萧绎没有一起来,原因很简单,魏天子并未召梁国皇子入宫赴宴。以萧绎的个性,也不愿意在大魏臣子的哗然中任人取笑。何况他的身份只是个普通南朝皇子,而且是个质子而已。
陈蒨在阙门处下了车。他已经换了装扮,卸甲弃剑换了绛衣梁冠。他立于阙门之内向远处仰视眺望,觉得北朝宫室因此北地的缘故,总有种格外苍凉深远的感觉。就不像是建康的梁宫面对长江故道,延绵数十里在端庄之中有种柔媚的风采。
跟在高澄身边的苍头奴刘桃枝是格外留意这个南朝将军。看他立于阙下一副平静镇定样子,也觉得他气度不凡。这个吴兴太守、信武将军,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多大的官职,但难得他将要得见天颜而没有惶恐之色。甚至比起那个南朝的临贺郡王大皇子萧正德还多了几分稳重,而没有他的轻浮。
一路无话,陈蒨跟着高澄在魏宫中穿行。
眼前的宫室从宏阔、肃穆、威势压人,到逐渐疏朗有意趣,想不到魏宫中也极尽变化之美。再加上来时一路所见的邺城繁华之处,陈蒨心里更对这个执政的权臣多了几分看重和肃然起敬。
刚入苑囿,所见皆是湖山之色,草木野趣,园林中的山河之状比起刚才的内外宫廷又格外不同。陈蒨左顾右盼,高澄倒是轻车熟路一路往镐池而去。然而眼见得镐池遥遥在望,忽听有焦急呼唤的声音传来。
“郎主!郎主!大事不好……”居然是崔季舒胖大的身躯从秋信宫的方向急奔而来,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奴,都是从草木中转来的。
高澄觉得诧异,心里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抬头看一眼掩高大树木缝隙中的秋信宫便止了步。
崔季舒确实是从秋信宫出来的。
他原本要去寻找高澄,但自己先被太尉司马子如的人拦住,找个借口不为人知地引到了秋信宫。
司马子如是怕孙腾大张旗鼓在宫里到处探问大将军让人起疑生事。所以先传话给崔季舒,再让崔季舒去找高澄更合适。因为崔季舒是高澄的心腹兼密友,他去找大将军再大张旗鼓都不碍事,没人会怀疑。
崔季舒几乎是脸煞白地出了秋信宫。他怎么都没想到,巨变就在眼前。
眼见得崔季舒慌里慌张,冠斜衣乱,完成不成体统的样子,高澄知道他一向沉不住气,倒没太往心里去。只是怕他不知轻重,在陈蒨面前说出什么来。于是趁着崔季舒气息未喘匀,抢先问道,“天子在何处?南使来拜谒天子。”
皇帝在哪儿这是明知故问。但崔季舒立刻反映过来了,他看一眼陈蒨。刚才是没留意,只留意于高澄,乍然相见一时激奋。这时匀了气,整整衣冠,笑道,“陈子华将军,久不相见矣。”
陈蒨总觉得崔季舒笑得勉强,心里更关切他刚才究竟是什么情由。
崔季舒却更聪明,向高澄笑道,“大将军来了就好。主上宴饮,合宫欢庆。司马太尉饮多了,出来更衣时不留神摔倒,就近移入了秋信宫。司马太尉是高王器重之人,高王虽未在邺城,臣是黄侍郎若没照顾好司马太尉,如何去向高王交待。心里一时着急,刚才乍然见了郎主就情急失仪了。”他又向陈蒨笑道,“让子华将军见笑。”
陈蒨谦辞了几句,但心里脱不了大大怀疑。这个什么司马太尉,凭他是高王什么人,也不至于摔了一跤就让这个崔侍郎这么大惊失色的。究竟是什么事呢?
崔季舒眼巴巴地看着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