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拒绝低效努力:如何抓住重点?
推荐阅读:快乐的花莲之旅、淫术炼金士20——城战谋策篇、姐姐与她的同学、娇女封后之路、最佳女配(快穿)、老板,你马甲掉了、我的大奶女友小瑄、重生攻略、穿书后我抢了反派雌虫、猎人游记[女追男,剧情,肉渣]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什么事都想做,往往什么事都做不好。精力管理就是要学着做减法,把关键的20%的事情做好,这20%的事情足以带动剩余的80%的事情,完全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自律是伪命题
1
2017年,我在一家知名的微信公众号公司实习。当时,公司新开设了一个公众号,需要每天更新,365天不间断,我非常痛苦。
有一次,公司组织团建,大家都在讨论吃什么,去哪儿玩,但我抱着电脑,一刻都不离手。同事看我一个人抱着电脑码字,便走过来问我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放松,你怎么也不休息一下?”
我正忙于准备当天的推送文章,匆忙回了一句:“没事,你们玩,我一会儿就弄好。”
那次团建,同事们蹦迪,而我抱着电脑在酒吧写了一晚上稿子。令人欣慰的是,那天写的稿子数据不错,而那个公众号也在3个月内拥有了很多篇阅读量达到“100万+”的文章。那个月我拿了公司最高的奖金,同事们都夸我自律,即使去团建也坚持写文章,发推送。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其实不是自律,也不是我有很强烈的表达欲,而是我很享受文章推送出去之后,读者转发、点赞、评论,以及看着后台“涌”出来的留言、阅读量的飙升和读者的夸赞等给我带来的成就感。
我很喜欢看读者给我的评价。正是因为在坚持每天更新的路上不断被认同,我才积极地写文章,我只是看起来很“自律”。
我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自律。
2
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很胖,后来拼命减肥,终于拥有了八块腹肌。瘦下来以后,他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健身照。即使出差,也会带上臂力器,在酒店锻炼。
最初,我也感到惊讶:他是怎样在短短几个月内瘦下来几十斤的?减肥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难道就是因为他自律吗?
作为损友,我当然要成为他减肥路上的“拦路虎”。但我每次约他出来聚会,他都会拒绝我。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把他约出来吃火锅。
我一坐下,就边点菜边说:“鸭肠来一份吗?毛肚多点一份吧?虾滑也不错!我再点一份猪脑吧?”结果,他全程都在吃火锅店免费赠送的蔬菜沙拉,筷子连一点油都没沾。
我问他:“最近受什么刺激了?”
他回我:“你才受什么刺激了吧。”
我又问他:“那你怎么对自己这么狠?不仅减了肥,还练出了八块腹肌。”
他回答得轻巧:“突然就想减肥了,没想到健身还能上瘾。”
我夹起一块肥牛往嘴里送,烫得连话都快说不清楚了,道:“那我……烫……烫……怎么没健身上瘾呢?”
这时候,他拿出手机,打开朋友圈,给我看了他的一条朋友圈动态,我才知道他坚持健身的真正原因。
原来,他有一次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健身照,配的文字是“喜欢健身的‘胖友’回复1”,结果不到半小时,就收到了几十个“1”的回复。他从来没收到过这么多的回复。后来他继续在朋友圈发健身照,就连他喜欢了很久的“女神”都会经常给他点赞。我终于知道他一直坚持健身的动力是从哪儿来的了。
在别人面前,他是自律的,但只有我知道,他只是在健身的路上尝到了甜头,所以才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3
我曾经很懒,真的很不想努力,用当时流行的话讲就是想“抱富婆大腿”。
但我不会再纠结于如何让自己自律,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在知乎、百度、微博等App上搜索“如何变得自律”。
因为我发现,自律是一个伪命题。当我思考如何变得自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痛苦,因为我要按照很多成功学的套路逼自己早睡早起,逼自己做某些事情,必须选择接受大众所熟知的方法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很自律。
其实,越是这样,越不会追寻到实际的问题,越不会思考自己想要变得自律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里能很快地得到反馈。打怪升级,更新装备,获得好看的皮肤,等等,这些都是游戏的奖励。
为什么人们喜欢化妆,愿意花时间打扮自己?因为把自己变得好看,可以让心情愉悦,可以有回头率,可以更自信。
为什么我喜欢写文章、出版图书?因为通过写文章和写书,我得到了很多读者粉丝的喜爱和支持,我从大家的正反馈中明白了“我还可以”“我够专业”“我对他们有用”。
正是因为有这些奖励,我们才愿意努力。自律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也会误把勤奋和努力当成自律,“鸡汤”[1]文章里甚至常说,自律才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解释了自律的含义。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不等于被逼迫。
如果一个人拼得满头大汗,却仍然强迫自己去完成某件事,那么结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真正自律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做某件事的成就感而变得自律。有成就感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原因。
思维落地:统计你的“正反馈”
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你就会更乐意坚持下去。虽然“自律”这个词,听起来很“苦哈哈”,但你要明白,从本质上说,自律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让你坚持做热爱之事的手段。
现在,请你做两件很简单的事情。
1.闭上眼,想想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最开心、最满足。
2.如果你没有得到答案,也别着急,你可以开始做第二件事,即从他人给你的反馈里找答案。打开你的朋友圈,看看大家给你点赞最多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你平时在朋友圈晒美食时,获得的点赞都很多。其实,这反映了大家对你晒出的美食,或者你的生活方式的喜爱。那你是不是可以尝试在这些方面多进行创作?
很多人想依靠自律改变生活,但一想到这一点,反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律意味着限制,意味着放弃很多享乐的机会。
但这不是真相。请允许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花时间投入其中,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律不是枷锁,它会给你自由。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1
有一天晚上,我在公司看一个项目策划案,看到了深夜12点,然后揉揉昏沉的脑袋,准备回家。其实,要不是这个策划案要得很急,我肯定早就下班,回家看电视剧、玩游戏了,因为我一向反对企业的“狼性文化”。
看到自己部门的一个同事还坐在工位前焦头烂额地工作,看上去既着急又憔悴,我便走过去问他:“怎么还没下班?”
他抬头一看是我,有点惊喜。我以为他要问我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没想到他说道:“没事,一会儿就走,就是写稿‘卡壳’了,写完就走。”
我估计他以为我会鼓励他,但我只是说了一句:“早点回家休息。”
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跟他一样,遇到事情爱较真,做事情爱“死磕”。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最终效果却不好。
我到家之后,给他发了一个红包,又发了一条微信:“怎么样,回家了吗?”
他很快领完红包,回复我:“还是吕白老师体恤下属,我马上回家!”
我说:“不要太拼,身体最重要。”
他很快又回复:“好的,但不拼怎么能成为像你这样厉害的人呢?”接着,又发来一句话:“没有谁能随便成功。”
我回:“我就能。”
过了一会儿,他回了个捂脸笑的表情:“吕白老师谦虚了。”
我最后回了一句:“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有一些成绩差、绩效垫底的人足够努力,也很聪明,但为什么结果不好呢?因为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努力了,这导致他们有一种投机的心理,总是会想:“我都这么拼了,一定会有好结果吧。”
2
我在知乎任职时,有一天,实习生小七来问我:“吕白老师,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努力跟收获不成正比呢?”
我将手指向天空,问他:“这是什么?”
他朝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说道:“不知道。”
我说:“这是天空。你连目标都找不到,怎么努力呢?”
我又将手指向旁边,问他:“这是什么?”
他挠挠头,看着我说:“这是月亮。难道你的意思是说,不要轻易放弃,我们最终总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吗?”
我拍了他一下,说道:“这就是根手指。你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看清了目标,却忽略了眼前的路。”
他总说“老天爷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拼命努力,还不如别人随便做做”,或者“我真是太倒霉了,早知道找个富婆,坐享其成”。
我知道,他说找富婆只是调侃一下自己。我以前也是,在顶级自媒体公司实习,一个月写了40篇稿子,心想月底的时候我的稿子数据一定是全公司最好的。那时我每天写到深夜,外出的时候总是抱着自己的电脑,甚至生病发烧也不去医院。那个月,我虽然写了40篇稿子,但是有39篇被拒绝了,唯一通过的那篇数据还不好。
我坚持了一个月,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一度怀疑自己。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呢?
3
后来我明白了:100%的努力≠100%的成功。我们身边那些优秀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努力的,因为60%的努力=90%的成功。
太用力的人往往太急躁,后劲不足。人生是长跑,不是百米冲刺。
太用力的人容易提高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没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很失望,慢慢地就会失去自我激励,甚至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
太用力的人总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工作中,过于关注工作中的得与失,过于关注每一次绩效考核结果、晋升提名,最后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满分,或许只能及格。
你可以为了目标破釜沉舟,拼尽全力,也可以为了目标养精蓄锐。你知道“最速曲线”吗?它告诉我们,一个劲往前冲的人与中途开小差的人一起跑,最后往往是后者先到达终点。那些拥有温和力量的人,没有用太大的动作去用力做事,而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一次次积累和历练使他们后劲十足,不知不觉就将他人甩在了身后。
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9周年年庆时,张一鸣做了一个主题为“平常心做非常事”的演讲。他说,面对动态变化的世界,我们经常会感到惴惴不安,担忧未来或者懊恼过去,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应对波动上……我觉得,保持平常心的人比较放松,内心没有扭曲,观察事物细腻,实事求是,比较有耐心。他们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数时候,人在没有偏执或者杂念的情况下,都能够有很好的判断,有一个说法是“本自具足”。
要保持平常心,不要用力过猛。心态越平稳,越能抵住大风大浪,扎根越牢,越能够有魄力和想象力去做更难企及的事情。
思维落地:用平常心对待你的生活
用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时不时告诉自己,要用力,要变得优秀,那么这样的念头和拼劲反而会让你有负担。你需要合理谨慎地使用正向激励,从而让自己进入不费力的状态中。
为了达到这个状态,你要明白,比激励更重要的是优化过程。大部分人都知道努力的价值,却很少有人懂得蓄力的重要性。要降低做事的难度,让自己不费力地去做事。你可以用一星期的时间进行以下实践,并对你的目标和进度进行评估,主要分3个步骤:
1.写下自己在一个星期内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注意写下做每件事时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比如,本星期我花了20个小时做某个项目,其中15个小时花在资料调研上。在资料调研中,我又花了5个小时阅读综述内容。
2.写下你的目标和事情目前的进展。还是回到刚才的例子上,我的目标是完成项目,而这一星期我的进展是只写了一份报告。
3.分析原因。这是为了让你真正看到为什么自己明明没有达成目标,每天却还是很忙碌。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你可以多向自己提问。比如,为什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资料,却只写了一份报告呢?再进一步分析,是不是材料获取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是不是速读能力不太好?把能想到的每一条原因都记下来,再找有经验的前辈探讨方法。
这件事被很多人忽略了,因为他们觉得麻烦,没有必要,结果就是,日复一日辛苦地付出,却收效甚微。把生活切碎,从每个小节点上做优化,你完全可以拥有不费力的高效的生活,与生活共舞。
同时,你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业余爱好。如果你每星期将一天时间花在工作以外的地方,你会如何分配时间?你希望做什么事情?你喜欢通过什么活动来让自己变得更平静、更愉悦?
精力管理就是做减法
1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特别佩服一个同事小何。他每天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准时上班。一到工位上,就打开电脑上的时间管理软件,把当天要完成的任务列出来,精细到每分钟要做什么。当时我觉得他特别自律,做事特别有条理,能够把密密麻麻的格子中的事都按时完成。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成为像小何那样的人,便下载了一个时间管理软件,每天的时间被软件分成了无数份。
每过20分钟软件就会有提醒,提醒你下一件事开始前要完成现在手头的工作,我的deadline(截止时间)也从原本的一个——下班时间变成了每天数十个。
时间管理软件让我进入了时刻与deadline赛跑的状态,时间格子被分得越细,我心越慌,工作产出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当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中:为什么很多人推荐使用的工具,到我这里却产生了反效果呢?
大概因为迷信权威吧,即使每天工作时都感到心慌,被无法按时间表完成工作的状态刺激,我也仍然没放弃这个时间管理法。每次坚持不下去时,我就望向小何,仿佛只要我把小格子里的任务按时完成了,就能成为令自己佩服的人。
每天在时间管理软件设定的deadline的逼迫下,我焦虑到了极点,情绪的弦终于在某一天断了——我实在搞不定这件事啊!再给我几天可能都搞不定!
我合上电脑,走人。当然,只是下楼买了杯咖啡。我什么都不愿意想,只想心无旁骛地喝杯咖啡,什么时间管理、小格子统统抛到一边!
冰美式咖啡的苦和凉让我暂时冷静下来,我约了小何一起吃饭,想向他取取经。
2
“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你怎么突然想起请我吃饭?”小何一脸诧异。
“我特别佩服你,你每天用时间管理软件把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甚至精确到每分钟,特别有条理。”我把最近用时间管理软件的事对小何说了。
“但我用了之后,效率好像还不如以前,完成工作的过程就像是在赶时间。这顿饭可不白请啊,我要向你讨教一下。”我说。
“说实话,我也是这种感觉。”
“你也这么觉得?你也觉得是在赶时间?”我难以置信,以为我理解错了他的话。
“对,总怕完成不了,所以在赶,每件事情都好像没做透。时间一到,又要做下一件事情了。”
“我也有同感,觉得事情都做不透,缺一点什么。”我没想到近日让我自我怀疑的问题也是我一直佩服的同事的困惑。
这顿饭让我打消了自我怀疑,紧张的神经也松弛了许多。吃完饭,我们一起回到公司。我把那项完不成的工作放到一边,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到底什么才叫效率呢?如何使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呢?
我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变思路,不再执着于把时间分割成很多小格子,而是开始做减法,试着把精力集中到能带给我很大进步的两三件事情上。
慢慢地,我发现,时间管理和自律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无法也不必高效地利用好每一分钟。
3
我的下属李明是时间管理的终极爱好者,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一个小时把当天的事情安排好。你没看错,就是一个小时!他美其名曰“磨刀不误砍柴工”。安排完一天的工作后,他才开始“正式”上班。看似每天都非常有规律,定时定点做事情,最后他工作的效果如何呢?普普通通。虽然不能说差吧,但也没比其他员工出色。
那天,我们公司有一个分享会,主题恰好是“时间管理”。每个人都上台说了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是如何做的,或者是自己的见解。
李明自然是支持时间管理的,他说自己平时无论是上班还是日常生活,都把时间安排得很好,分分秒秒都不浪费。
轮到我说的时候,我说,时间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和同事们分享了我之前工作的经验,也就是前文小何的事情,台下有的人赞同,有的人若有所思。
分享会结束后,李明私下找我聊天,因为“时间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句话一下子颠覆了他一直以来的认知,他一时接受不了。
“你是不是每天要做许多事情,每天把时间分成好几份?”我问。
“对啊,我每天上午每两个小时要完成一项工作,中午半小时吃饭,半小时午休,下午再完成……下班后,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花两个小时健身,星期二、星期四花两个小时学习英语,星期六和星期日要学……”
“那我问你,万一你中午的外卖送来晚了,半小时吃不完午饭怎么办?晚上加班怎么办?”
“那我……”他被我问得一时语塞。
“或者我们换个方式思考,你坚持这么久了,健身成果如何?英语学得怎么样了?”他看了看自己松垮垮的肚子,摇摇头。
“我不是变相让你加班,你放心。”见他被我犀利的话搞得有点尴尬,我赶紧缓和气氛。“我不反对你健身,更不反对你学习,提升自己。但你要清楚,到底哪些事情是能改变你接下来的人生的。”
他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
“‘二八定律’你听说过吧?”他点头。“我们一生中要做的事情也符合‘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事情是可以改变人生的,这就是关键的部分,但这恰恰是你要用80%的精力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像你说的,这件事情做两个小时,那件事情也做两个小时,最后时间被等分了,你只花了20%的精力去做那本应该花80%精力的事情……”
“集中精力,做主要的事情。”他忍不住接了一句。
“对的。所谓主要的事情,就是与我们的未来规划紧密相关的事情。我们要做的那20%的事情以后可能会有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去做。所以我才说时间管理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要做的是精力管理。精力管理就是做减法,把你每天要做的事情排出轻重缓急的顺序,每天集中做2~3件事就可以了,其余的可做可不做。你可以想想,每天把时间等分成那么多份,你都能完成任务吗?就算你都完成了,你的人生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了吗?”
“我太贪心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什么都想做,最后却什么都没做好。谢谢您!”
什么事都想做,往往什么事都做不好。精力管理就是要学着做减法,把关键的20%的事情做好,这20%的事情足以带动剩余的80%的事情,完全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4
这两年,我的成长还算比较快,与刚来北京时相比,增速是之前的几十倍。但我并没有变得勤奋多少,“努力”多少。相反,我同以前一样懒,而且我在“懒”中找到了更高效的做法。
因为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我理解了什么是“关键的20%”,也学会了每次接到任务时,先思考关键的20%的事情是什么,怎么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这些事情。
我不会过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因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我会管理精力,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那关键的20%的事情上。
我每天把“二八定律”挂在嘴边,不断对我的同事们强调,直到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二八定律”。我会把“二八定律”写在每本书里,不是因为没有其他可写的内容,而是因为我觉得它确实很重要。人生的所有操作系统,都基于底层逻辑。底层逻辑不同,导致大家的认知、生活、财富都不同。
我希望此刻正在读书的你也能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把它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请记住,不要分散,而要聚焦。
思维落地:把最大的能量留给最重要的事
就我接触的人而言,做时间管理的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傻子。骗子说,你要自律,你可以通过高效地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钟,做好几件事,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利用好,也无法完美地做成很多件事。
人最应该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精力。你要做的不是把每天的时间分成多少份,然后用事情把时间填满,这样做没有意义。
最好的方法是:
1.每天自我反思,不断总结哪些事情可以让你补充能量,哪些事情会消耗你的能量,然后把你能拥有的空闲时间投入前者上。
2.列出一定要做的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用在做这些事情上。其他事情则在脑海里有个大致印象就可以了。
管理好你的精力,把它放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放在对你的未来有帮助的事情上,放在能改变命运的事情上。这种事情往往不会很多,可能只占你人生中众多事情的20%。
但是,这20%的事情却会改变你的命运。
什么事都想做,往往什么事都做不好。精力管理就是要学着做减法,把关键的20%的事情做好,这20%的事情足以带动剩余的80%的事情,完全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自律是伪命题
1
2017年,我在一家知名的微信公众号公司实习。当时,公司新开设了一个公众号,需要每天更新,365天不间断,我非常痛苦。
有一次,公司组织团建,大家都在讨论吃什么,去哪儿玩,但我抱着电脑,一刻都不离手。同事看我一个人抱着电脑码字,便走过来问我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放松,你怎么也不休息一下?”
我正忙于准备当天的推送文章,匆忙回了一句:“没事,你们玩,我一会儿就弄好。”
那次团建,同事们蹦迪,而我抱着电脑在酒吧写了一晚上稿子。令人欣慰的是,那天写的稿子数据不错,而那个公众号也在3个月内拥有了很多篇阅读量达到“100万+”的文章。那个月我拿了公司最高的奖金,同事们都夸我自律,即使去团建也坚持写文章,发推送。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其实不是自律,也不是我有很强烈的表达欲,而是我很享受文章推送出去之后,读者转发、点赞、评论,以及看着后台“涌”出来的留言、阅读量的飙升和读者的夸赞等给我带来的成就感。
我很喜欢看读者给我的评价。正是因为在坚持每天更新的路上不断被认同,我才积极地写文章,我只是看起来很“自律”。
我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自律。
2
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很胖,后来拼命减肥,终于拥有了八块腹肌。瘦下来以后,他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健身照。即使出差,也会带上臂力器,在酒店锻炼。
最初,我也感到惊讶:他是怎样在短短几个月内瘦下来几十斤的?减肥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难道就是因为他自律吗?
作为损友,我当然要成为他减肥路上的“拦路虎”。但我每次约他出来聚会,他都会拒绝我。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把他约出来吃火锅。
我一坐下,就边点菜边说:“鸭肠来一份吗?毛肚多点一份吧?虾滑也不错!我再点一份猪脑吧?”结果,他全程都在吃火锅店免费赠送的蔬菜沙拉,筷子连一点油都没沾。
我问他:“最近受什么刺激了?”
他回我:“你才受什么刺激了吧。”
我又问他:“那你怎么对自己这么狠?不仅减了肥,还练出了八块腹肌。”
他回答得轻巧:“突然就想减肥了,没想到健身还能上瘾。”
我夹起一块肥牛往嘴里送,烫得连话都快说不清楚了,道:“那我……烫……烫……怎么没健身上瘾呢?”
这时候,他拿出手机,打开朋友圈,给我看了他的一条朋友圈动态,我才知道他坚持健身的真正原因。
原来,他有一次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健身照,配的文字是“喜欢健身的‘胖友’回复1”,结果不到半小时,就收到了几十个“1”的回复。他从来没收到过这么多的回复。后来他继续在朋友圈发健身照,就连他喜欢了很久的“女神”都会经常给他点赞。我终于知道他一直坚持健身的动力是从哪儿来的了。
在别人面前,他是自律的,但只有我知道,他只是在健身的路上尝到了甜头,所以才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3
我曾经很懒,真的很不想努力,用当时流行的话讲就是想“抱富婆大腿”。
但我不会再纠结于如何让自己自律,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在知乎、百度、微博等App上搜索“如何变得自律”。
因为我发现,自律是一个伪命题。当我思考如何变得自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痛苦,因为我要按照很多成功学的套路逼自己早睡早起,逼自己做某些事情,必须选择接受大众所熟知的方法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很自律。
其实,越是这样,越不会追寻到实际的问题,越不会思考自己想要变得自律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里能很快地得到反馈。打怪升级,更新装备,获得好看的皮肤,等等,这些都是游戏的奖励。
为什么人们喜欢化妆,愿意花时间打扮自己?因为把自己变得好看,可以让心情愉悦,可以有回头率,可以更自信。
为什么我喜欢写文章、出版图书?因为通过写文章和写书,我得到了很多读者粉丝的喜爱和支持,我从大家的正反馈中明白了“我还可以”“我够专业”“我对他们有用”。
正是因为有这些奖励,我们才愿意努力。自律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也会误把勤奋和努力当成自律,“鸡汤”[1]文章里甚至常说,自律才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解释了自律的含义。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不等于被逼迫。
如果一个人拼得满头大汗,却仍然强迫自己去完成某件事,那么结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真正自律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做某件事的成就感而变得自律。有成就感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原因。
思维落地:统计你的“正反馈”
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你就会更乐意坚持下去。虽然“自律”这个词,听起来很“苦哈哈”,但你要明白,从本质上说,自律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让你坚持做热爱之事的手段。
现在,请你做两件很简单的事情。
1.闭上眼,想想自己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最开心、最满足。
2.如果你没有得到答案,也别着急,你可以开始做第二件事,即从他人给你的反馈里找答案。打开你的朋友圈,看看大家给你点赞最多的内容是什么?比如,你平时在朋友圈晒美食时,获得的点赞都很多。其实,这反映了大家对你晒出的美食,或者你的生活方式的喜爱。那你是不是可以尝试在这些方面多进行创作?
很多人想依靠自律改变生活,但一想到这一点,反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律意味着限制,意味着放弃很多享乐的机会。
但这不是真相。请允许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花时间投入其中,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律不是枷锁,它会给你自由。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1
有一天晚上,我在公司看一个项目策划案,看到了深夜12点,然后揉揉昏沉的脑袋,准备回家。其实,要不是这个策划案要得很急,我肯定早就下班,回家看电视剧、玩游戏了,因为我一向反对企业的“狼性文化”。
看到自己部门的一个同事还坐在工位前焦头烂额地工作,看上去既着急又憔悴,我便走过去问他:“怎么还没下班?”
他抬头一看是我,有点惊喜。我以为他要问我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没想到他说道:“没事,一会儿就走,就是写稿‘卡壳’了,写完就走。”
我估计他以为我会鼓励他,但我只是说了一句:“早点回家休息。”
我想起以前的自己也跟他一样,遇到事情爱较真,做事情爱“死磕”。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最终效果却不好。
我到家之后,给他发了一个红包,又发了一条微信:“怎么样,回家了吗?”
他很快领完红包,回复我:“还是吕白老师体恤下属,我马上回家!”
我说:“不要太拼,身体最重要。”
他很快又回复:“好的,但不拼怎么能成为像你这样厉害的人呢?”接着,又发来一句话:“没有谁能随便成功。”
我回:“我就能。”
过了一会儿,他回了个捂脸笑的表情:“吕白老师谦虚了。”
我最后回了一句:“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有一些成绩差、绩效垫底的人足够努力,也很聪明,但为什么结果不好呢?因为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努力了,这导致他们有一种投机的心理,总是会想:“我都这么拼了,一定会有好结果吧。”
2
我在知乎任职时,有一天,实习生小七来问我:“吕白老师,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的努力跟收获不成正比呢?”
我将手指向天空,问他:“这是什么?”
他朝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说道:“不知道。”
我说:“这是天空。你连目标都找不到,怎么努力呢?”
我又将手指向旁边,问他:“这是什么?”
他挠挠头,看着我说:“这是月亮。难道你的意思是说,不要轻易放弃,我们最终总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吗?”
我拍了他一下,说道:“这就是根手指。你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看清了目标,却忽略了眼前的路。”
他总说“老天爷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拼命努力,还不如别人随便做做”,或者“我真是太倒霉了,早知道找个富婆,坐享其成”。
我知道,他说找富婆只是调侃一下自己。我以前也是,在顶级自媒体公司实习,一个月写了40篇稿子,心想月底的时候我的稿子数据一定是全公司最好的。那时我每天写到深夜,外出的时候总是抱着自己的电脑,甚至生病发烧也不去医院。那个月,我虽然写了40篇稿子,但是有39篇被拒绝了,唯一通过的那篇数据还不好。
我坚持了一个月,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一度怀疑自己。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呢?
3
后来我明白了:100%的努力≠100%的成功。我们身边那些优秀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努力的,因为60%的努力=90%的成功。
太用力的人往往太急躁,后劲不足。人生是长跑,不是百米冲刺。
太用力的人容易提高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没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很失望,慢慢地就会失去自我激励,甚至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
太用力的人总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工作中,过于关注工作中的得与失,过于关注每一次绩效考核结果、晋升提名,最后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满分,或许只能及格。
你可以为了目标破釜沉舟,拼尽全力,也可以为了目标养精蓄锐。你知道“最速曲线”吗?它告诉我们,一个劲往前冲的人与中途开小差的人一起跑,最后往往是后者先到达终点。那些拥有温和力量的人,没有用太大的动作去用力做事,而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一次次积累和历练使他们后劲十足,不知不觉就将他人甩在了身后。
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9周年年庆时,张一鸣做了一个主题为“平常心做非常事”的演讲。他说,面对动态变化的世界,我们经常会感到惴惴不安,担忧未来或者懊恼过去,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应对波动上……我觉得,保持平常心的人比较放松,内心没有扭曲,观察事物细腻,实事求是,比较有耐心。他们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数时候,人在没有偏执或者杂念的情况下,都能够有很好的判断,有一个说法是“本自具足”。
要保持平常心,不要用力过猛。心态越平稳,越能抵住大风大浪,扎根越牢,越能够有魄力和想象力去做更难企及的事情。
思维落地:用平常心对待你的生活
用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时不时告诉自己,要用力,要变得优秀,那么这样的念头和拼劲反而会让你有负担。你需要合理谨慎地使用正向激励,从而让自己进入不费力的状态中。
为了达到这个状态,你要明白,比激励更重要的是优化过程。大部分人都知道努力的价值,却很少有人懂得蓄力的重要性。要降低做事的难度,让自己不费力地去做事。你可以用一星期的时间进行以下实践,并对你的目标和进度进行评估,主要分3个步骤:
1.写下自己在一个星期内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注意写下做每件事时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比如,本星期我花了20个小时做某个项目,其中15个小时花在资料调研上。在资料调研中,我又花了5个小时阅读综述内容。
2.写下你的目标和事情目前的进展。还是回到刚才的例子上,我的目标是完成项目,而这一星期我的进展是只写了一份报告。
3.分析原因。这是为了让你真正看到为什么自己明明没有达成目标,每天却还是很忙碌。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你可以多向自己提问。比如,为什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资料,却只写了一份报告呢?再进一步分析,是不是材料获取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是不是速读能力不太好?把能想到的每一条原因都记下来,再找有经验的前辈探讨方法。
这件事被很多人忽略了,因为他们觉得麻烦,没有必要,结果就是,日复一日辛苦地付出,却收效甚微。把生活切碎,从每个小节点上做优化,你完全可以拥有不费力的高效的生活,与生活共舞。
同时,你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业余爱好。如果你每星期将一天时间花在工作以外的地方,你会如何分配时间?你希望做什么事情?你喜欢通过什么活动来让自己变得更平静、更愉悦?
精力管理就是做减法
1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特别佩服一个同事小何。他每天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准时上班。一到工位上,就打开电脑上的时间管理软件,把当天要完成的任务列出来,精细到每分钟要做什么。当时我觉得他特别自律,做事特别有条理,能够把密密麻麻的格子中的事都按时完成。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成为像小何那样的人,便下载了一个时间管理软件,每天的时间被软件分成了无数份。
每过20分钟软件就会有提醒,提醒你下一件事开始前要完成现在手头的工作,我的deadline(截止时间)也从原本的一个——下班时间变成了每天数十个。
时间管理软件让我进入了时刻与deadline赛跑的状态,时间格子被分得越细,我心越慌,工作产出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当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中:为什么很多人推荐使用的工具,到我这里却产生了反效果呢?
大概因为迷信权威吧,即使每天工作时都感到心慌,被无法按时间表完成工作的状态刺激,我也仍然没放弃这个时间管理法。每次坚持不下去时,我就望向小何,仿佛只要我把小格子里的任务按时完成了,就能成为令自己佩服的人。
每天在时间管理软件设定的deadline的逼迫下,我焦虑到了极点,情绪的弦终于在某一天断了——我实在搞不定这件事啊!再给我几天可能都搞不定!
我合上电脑,走人。当然,只是下楼买了杯咖啡。我什么都不愿意想,只想心无旁骛地喝杯咖啡,什么时间管理、小格子统统抛到一边!
冰美式咖啡的苦和凉让我暂时冷静下来,我约了小何一起吃饭,想向他取取经。
2
“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你怎么突然想起请我吃饭?”小何一脸诧异。
“我特别佩服你,你每天用时间管理软件把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甚至精确到每分钟,特别有条理。”我把最近用时间管理软件的事对小何说了。
“但我用了之后,效率好像还不如以前,完成工作的过程就像是在赶时间。这顿饭可不白请啊,我要向你讨教一下。”我说。
“说实话,我也是这种感觉。”
“你也这么觉得?你也觉得是在赶时间?”我难以置信,以为我理解错了他的话。
“对,总怕完成不了,所以在赶,每件事情都好像没做透。时间一到,又要做下一件事情了。”
“我也有同感,觉得事情都做不透,缺一点什么。”我没想到近日让我自我怀疑的问题也是我一直佩服的同事的困惑。
这顿饭让我打消了自我怀疑,紧张的神经也松弛了许多。吃完饭,我们一起回到公司。我把那项完不成的工作放到一边,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到底什么才叫效率呢?如何使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呢?
我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变思路,不再执着于把时间分割成很多小格子,而是开始做减法,试着把精力集中到能带给我很大进步的两三件事情上。
慢慢地,我发现,时间管理和自律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无法也不必高效地利用好每一分钟。
3
我的下属李明是时间管理的终极爱好者,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一个小时把当天的事情安排好。你没看错,就是一个小时!他美其名曰“磨刀不误砍柴工”。安排完一天的工作后,他才开始“正式”上班。看似每天都非常有规律,定时定点做事情,最后他工作的效果如何呢?普普通通。虽然不能说差吧,但也没比其他员工出色。
那天,我们公司有一个分享会,主题恰好是“时间管理”。每个人都上台说了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是如何做的,或者是自己的见解。
李明自然是支持时间管理的,他说自己平时无论是上班还是日常生活,都把时间安排得很好,分分秒秒都不浪费。
轮到我说的时候,我说,时间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和同事们分享了我之前工作的经验,也就是前文小何的事情,台下有的人赞同,有的人若有所思。
分享会结束后,李明私下找我聊天,因为“时间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句话一下子颠覆了他一直以来的认知,他一时接受不了。
“你是不是每天要做许多事情,每天把时间分成好几份?”我问。
“对啊,我每天上午每两个小时要完成一项工作,中午半小时吃饭,半小时午休,下午再完成……下班后,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花两个小时健身,星期二、星期四花两个小时学习英语,星期六和星期日要学……”
“那我问你,万一你中午的外卖送来晚了,半小时吃不完午饭怎么办?晚上加班怎么办?”
“那我……”他被我问得一时语塞。
“或者我们换个方式思考,你坚持这么久了,健身成果如何?英语学得怎么样了?”他看了看自己松垮垮的肚子,摇摇头。
“我不是变相让你加班,你放心。”见他被我犀利的话搞得有点尴尬,我赶紧缓和气氛。“我不反对你健身,更不反对你学习,提升自己。但你要清楚,到底哪些事情是能改变你接下来的人生的。”
他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
“‘二八定律’你听说过吧?”他点头。“我们一生中要做的事情也符合‘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事情是可以改变人生的,这就是关键的部分,但这恰恰是你要用80%的精力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像你说的,这件事情做两个小时,那件事情也做两个小时,最后时间被等分了,你只花了20%的精力去做那本应该花80%精力的事情……”
“集中精力,做主要的事情。”他忍不住接了一句。
“对的。所谓主要的事情,就是与我们的未来规划紧密相关的事情。我们要做的那20%的事情以后可能会有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去做。所以我才说时间管理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要做的是精力管理。精力管理就是做减法,把你每天要做的事情排出轻重缓急的顺序,每天集中做2~3件事就可以了,其余的可做可不做。你可以想想,每天把时间等分成那么多份,你都能完成任务吗?就算你都完成了,你的人生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了吗?”
“我太贪心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什么都想做,最后却什么都没做好。谢谢您!”
什么事都想做,往往什么事都做不好。精力管理就是要学着做减法,把关键的20%的事情做好,这20%的事情足以带动剩余的80%的事情,完全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4
这两年,我的成长还算比较快,与刚来北京时相比,增速是之前的几十倍。但我并没有变得勤奋多少,“努力”多少。相反,我同以前一样懒,而且我在“懒”中找到了更高效的做法。
因为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我理解了什么是“关键的20%”,也学会了每次接到任务时,先思考关键的20%的事情是什么,怎么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这些事情。
我不会过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因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我会管理精力,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那关键的20%的事情上。
我每天把“二八定律”挂在嘴边,不断对我的同事们强调,直到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二八定律”。我会把“二八定律”写在每本书里,不是因为没有其他可写的内容,而是因为我觉得它确实很重要。人生的所有操作系统,都基于底层逻辑。底层逻辑不同,导致大家的认知、生活、财富都不同。
我希望此刻正在读书的你也能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把它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请记住,不要分散,而要聚焦。
思维落地:把最大的能量留给最重要的事
就我接触的人而言,做时间管理的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傻子。骗子说,你要自律,你可以通过高效地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钟,做好几件事,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利用好,也无法完美地做成很多件事。
人最应该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精力。你要做的不是把每天的时间分成多少份,然后用事情把时间填满,这样做没有意义。
最好的方法是:
1.每天自我反思,不断总结哪些事情可以让你补充能量,哪些事情会消耗你的能量,然后把你能拥有的空闲时间投入前者上。
2.列出一定要做的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用在做这些事情上。其他事情则在脑海里有个大致印象就可以了。
管理好你的精力,把它放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放在对你的未来有帮助的事情上,放在能改变命运的事情上。这种事情往往不会很多,可能只占你人生中众多事情的20%。
但是,这20%的事情却会改变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