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 如果心是静的,一切随之安宁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章1 如果心是静的,一切随之安宁
《道德经》:所有的行为,都能在心灵中找到投影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是这样评论《道德经》的,他说:“《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里面盛满了宝藏,只要你放下汲桶,就唾手可得。”近代国学大师胡适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道德经》也叫《老子》,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聃(又叫李耳),全文只有5000多字,但是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犹如一面晶莹剔透的折光镜,万事万物到了他这里,立即被分解为阴与阳、福与祸、正与反。他告诉我们,福不见得永远好,祸不见得永远坏,柔不见得就弱小,刚不见得就强大。通过《道德经》至简至纯的表述,我们能悟到世界上至大至博的真理。《道德经》蕴涵了人生处世的智慧。
说起老子,我们会想起他骑着一头牛西出函谷关,最后不知踪迹,只给后世留下一个神秘背影的故事。在很多人心中,老子是一个神秘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玄之又玄的《道德经》,还因为他独来独往、不为尘世所拖累的性格。
我们都向往内心安宁,却常常遇到无法释怀的事情。想一想当你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当老师看到你助人为乐却没有给予表扬;当你以1分之差而失去了第一名;当你心爱的衣服被朋友弄脏的时候,是不是总在心里暗自伤心,甚至还愤愤不平:“为什么会这样,这些本来都是属于我的!”
那么,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呢?当时正是乱世纷争、诸侯征战不息,各种政客、辩士纷纷登场,竭力推销着自己的学说和策略,争名夺利蔚然成风。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闹市”中,老子却能够看穿尘世,捋着花白的胡须说:“致虚极,守静笃。”越是身处乱世,就越应该使自己的心灵做到虚静澄明,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
时间就像一个不断前进的车轮,当它把岁月的日历翻到今天,无数人在看过历史长河中的风霜雪雨后,蓦然回首,才会发现数千年前老子的话直达肺腑,震彻心灵。
世人在竞争中变得焦虑,在纷乱中变得急躁,在贫穷中变得卑微。外界环境总是在飞速变化,一个人无论脚步多么矫健,也走不出环境布下的局,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步伐从容,不为生活所迫呢?
一个现代学生和一个宋朝书生在梦中碰了面,宋朝书生问他:“你来自一千年后的中国,想必是十分快乐的了。”
现代学生说:“我并不快乐,因为我的生活有很多限制。”
宋朝书生问他:“此话怎讲?”
现代学生说:“我去市中心参加同学的生日晚宴,可是坐车得花两个小时;我想当‘三好学生’,可是同学们都不选我;周末我想和爸爸妈妈到风景区游玩,结果人多得像蚂蚁一样,让我寸步难行,你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有什么快乐?”
宋朝书生听完他的诉说,言道:“我不曾吃过什么宴会,每天吃点母亲做的饭菜,觉得很可口。我不争什么名誉,平时和朋友下下棋,输了喝几杯酒,也很快乐。我晚上点一盏灯,读几本书,睡觉了就把灯熄掉。我也不去什么风景区,我家周围的稻田、小桥就是很好的风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你有再丰盛的晚宴、再美的风景区,总有吃腻看腻玩腻的时候,你的快乐无非是建立在吃喝、争斗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你该怎么办呢?所以你不快乐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界的限制,而是你内心对外界的依赖。”
现代学生说:“可是别的同学都是这样,我不这样行吗?”
宋朝书生说:“那在你这个躯壳里的,是别人的心,还是你自己的心呢?”
现代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之所以不宁静,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平静不下来,真是‘致虚极,守静笃’啊……”
宋朝书生所说的,就是老子崇尚的清静无为、追求内心独立的精髓。老子告诉我们,所谓有才德的人、难得的财物、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都是外在的东西,都是容易引起欲望、让人们去依赖它们的东西。而一旦产生了依赖,就很难去除了。人们会想:有才德的人获得高位,那我们也去争夺;有人拥有金银财宝,那我们也去攫取;有人有田地、别墅、车马,那我们也去捞一笔。这样,外物取代了人的内心,成为人们的主宰。人们眼里不再认识自己,而只认识金银财宝、高位名望,这样,痛苦就逐渐产生了。
所以,当你没有评上“三好学生”的时候,当你与年级第一的称号失之交臂的时候,当你没有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一定要谨记老子告诉我们的真理:守住内心的安宁。我们不可以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我们不可以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动人的笑容;我们不能够控制别人,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好好利用今天;我们不能够事事胜利,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当你明白这一切后就会发现,原来天一直都是那样的美丽湛蓝,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境。
第三章1 如果心是静的,一切随之安宁
《道德经》:所有的行为,都能在心灵中找到投影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是这样评论《道德经》的,他说:“《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里面盛满了宝藏,只要你放下汲桶,就唾手可得。”近代国学大师胡适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道德经》也叫《老子》,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聃(又叫李耳),全文只有5000多字,但是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犹如一面晶莹剔透的折光镜,万事万物到了他这里,立即被分解为阴与阳、福与祸、正与反。他告诉我们,福不见得永远好,祸不见得永远坏,柔不见得就弱小,刚不见得就强大。通过《道德经》至简至纯的表述,我们能悟到世界上至大至博的真理。《道德经》蕴涵了人生处世的智慧。
说起老子,我们会想起他骑着一头牛西出函谷关,最后不知踪迹,只给后世留下一个神秘背影的故事。在很多人心中,老子是一个神秘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玄之又玄的《道德经》,还因为他独来独往、不为尘世所拖累的性格。
我们都向往内心安宁,却常常遇到无法释怀的事情。想一想当你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当老师看到你助人为乐却没有给予表扬;当你以1分之差而失去了第一名;当你心爱的衣服被朋友弄脏的时候,是不是总在心里暗自伤心,甚至还愤愤不平:“为什么会这样,这些本来都是属于我的!”
那么,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呢?当时正是乱世纷争、诸侯征战不息,各种政客、辩士纷纷登场,竭力推销着自己的学说和策略,争名夺利蔚然成风。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闹市”中,老子却能够看穿尘世,捋着花白的胡须说:“致虚极,守静笃。”越是身处乱世,就越应该使自己的心灵做到虚静澄明,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
时间就像一个不断前进的车轮,当它把岁月的日历翻到今天,无数人在看过历史长河中的风霜雪雨后,蓦然回首,才会发现数千年前老子的话直达肺腑,震彻心灵。
世人在竞争中变得焦虑,在纷乱中变得急躁,在贫穷中变得卑微。外界环境总是在飞速变化,一个人无论脚步多么矫健,也走不出环境布下的局,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步伐从容,不为生活所迫呢?
一个现代学生和一个宋朝书生在梦中碰了面,宋朝书生问他:“你来自一千年后的中国,想必是十分快乐的了。”
现代学生说:“我并不快乐,因为我的生活有很多限制。”
宋朝书生问他:“此话怎讲?”
现代学生说:“我去市中心参加同学的生日晚宴,可是坐车得花两个小时;我想当‘三好学生’,可是同学们都不选我;周末我想和爸爸妈妈到风景区游玩,结果人多得像蚂蚁一样,让我寸步难行,你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有什么快乐?”
宋朝书生听完他的诉说,言道:“我不曾吃过什么宴会,每天吃点母亲做的饭菜,觉得很可口。我不争什么名誉,平时和朋友下下棋,输了喝几杯酒,也很快乐。我晚上点一盏灯,读几本书,睡觉了就把灯熄掉。我也不去什么风景区,我家周围的稻田、小桥就是很好的风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你有再丰盛的晚宴、再美的风景区,总有吃腻看腻玩腻的时候,你的快乐无非是建立在吃喝、争斗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你该怎么办呢?所以你不快乐的真正原因,不是外界的限制,而是你内心对外界的依赖。”
现代学生说:“可是别的同学都是这样,我不这样行吗?”
宋朝书生说:“那在你这个躯壳里的,是别人的心,还是你自己的心呢?”
现代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之所以不宁静,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平静不下来,真是‘致虚极,守静笃’啊……”
宋朝书生所说的,就是老子崇尚的清静无为、追求内心独立的精髓。老子告诉我们,所谓有才德的人、难得的财物、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都是外在的东西,都是容易引起欲望、让人们去依赖它们的东西。而一旦产生了依赖,就很难去除了。人们会想:有才德的人获得高位,那我们也去争夺;有人拥有金银财宝,那我们也去攫取;有人有田地、别墅、车马,那我们也去捞一笔。这样,外物取代了人的内心,成为人们的主宰。人们眼里不再认识自己,而只认识金银财宝、高位名望,这样,痛苦就逐渐产生了。
所以,当你没有评上“三好学生”的时候,当你与年级第一的称号失之交臂的时候,当你没有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一定要谨记老子告诉我们的真理:守住内心的安宁。我们不可以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我们不可以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动人的笑容;我们不能够控制别人,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好好利用今天;我们不能够事事胜利,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当你明白这一切后就会发现,原来天一直都是那样的美丽湛蓝,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