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章 懦懦窦奉节(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颜师古怒气冲冲回到洛阳的郑家老宅。
“贤弟,你这是哪里回来?”
迎面遇到正准备出门的郑仁基。郑仁基看颜师古模样有些不正常,不免有些好奇。
要知道,颜师古出身名门,对举止言行非常注重,很少表露出喜怒哀乐之情,大多数的时候,他显得很正经,很严肃。而事实上呢,颜师古也的确是个很正经的人。
颜师古强颜一笑,朝着郑仁基一拱手。
“大兄,这是要出去啊。”
郑仁基笑道:“是啊,河间刘伯光刘骑尉正好路过洛阳,邀我前去玉鸡园饮酒……哦,他这里还留了一封名剌,请你一同前往。只是你刚才不在家,我代为收下了。怎样,贤弟和我一起赴约?听说刘伯光还请了不少洛阳名士,定然热闹。”
刘光伯,本名刘炫,河间景城人。
学《诗》于刘轨思,学《左传》于郭懋,问《礼》于熊安生,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大儒。据说此人能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并举,被周武帝任用,拜殿内将军,旅骑尉。后因伪造《连山易》和《鲁史记》而被人举报,革职罢免。
之所以重又崛起,是因为在开皇二十年时,隋文帝试图废除国子、四门和州县学,只保留太学博士两人,学生二十七人。刘光伯听说之后,一日十八道奏折,拜托至交好友转交给隋文帝,劝阻隋文帝不要打消此念,因此而被天下学子称赞。
说起来,刘光伯的年纪比郑大士还大,是文坛的前辈。
颜师古在长安时,就表示过对刘光伯的称赞。所以郑仁基觉得,颜师古一定会欣然答应。
哪知,颜师古却全无兴趣。
“大兄,我身体不佳,就不去拜望了。
你见到光伯先生,还请代我道歉。将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前往景城,登门求教。”
说完,颜师古回房去了。
他没有告诉郑仁基,他去找郑言庆的事情。因为仔细想想,感觉好像他有些吃亏了。本来他只是去问罪,顺便教导一番郑言庆。在私心里,颜师古觉着,郑言庆若是一个可造之才的话,他倒不介意向郑仁基提出请求,让言庆一同去听讲。
可没想到,没等他问罪,郑言庆就把话题给岔开了。
从怒气冲冲的过去兴师问罪,到最后却成了他和郑言庆打赌。传扬出去的话,对颜师古也是脸上无光。
郑仁基觉着奇怪,但也知道,世家子弟出身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怪脾气。而且,像颜师古这样的人,不喜欢别人追究他的事情。问的多了,反而会惹他不高兴。
所以,郑仁基没有询问,笑着和颜师古道别,出门而去。
颜师古气呼呼的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久久不能平息心情。他拿起摊在桌上的《汉书》,翻了两页之后,就放在了一旁。自从魏晋以来,名士多以研究《汉书》为主,对于其他的史料,其实并不是特别注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了解史料。
这时候还看什么《汉书》,那寒家子竟然要和我比论《三国》,真是不知死活的东西。
颜师古起身,走到书架前,从上面翻出一卷陈寿所著的原本《三国》。
他在书案上摊开来,认认真真的看下去。
渐渐的,心静了……
颜师古却突然笑了起来,“这个小家伙,倒是颇有些意思。”
————————————————————————
卧房里的灯光,熄灭了。
已快到子时,屋外格外寂静,郑言庆跪坐在书案后,面前铺着一张染黄纸,嘴里咬着笔头,呆呆的发愣。
大话已说出口了,但是当郑言庆坐下来,准备写三国的时候,却发现脑袋瓜子里一片空白。一下子,似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他枯坐于案旁,久久也无法落笔。
这《三国》,又该怎么写呢?
没错,他的确是熟读《演义》,其中许多经典的故事,都已经牢牢的刻印在脑海中。但一部三国演义,又岂是那么容易抄写的吗?莫说各种故事的顺序,就是那出场的人物,就足以让人头昏脑胀。真实的、编造的;出场的,隐藏于其中的……林林总总,一部三国演义,差不多有一千多个人物,郑言庆怎能记得清楚?
还有,《三国》开篇,那一曲西江月,堪称千古绝唱,是点睛之笔。
写,还是不写?
写的话,词这种文体,如今并不兴盛,弄不好会被人诟病;不写?那似乎又会少了许多韵味。
再加上三国演义中,那些文白参杂的对话,言庆也记不清楚。
一部三国,有历史,有诗章,有军事……
等等如是,让郑言庆开始头疼了!
该怎么办呢?
莫非向颜师古低头吗?
大话已经出口,即便颜师古同意,只怕也会看轻了自己。连带着,会让郑仁基也看轻了他祖孙二人。所以,郑言庆不能后退!既然不能后退,那就只有冲上去。
想到这里,郑言庆长身站起来,迈步走出书房。
空落落的院子里,并没有什么摆设。一株百年老松生在屋后,如华盖般遮掩苍穹。
抬起头,举目望满天星辰。
言庆一阵气闷,把衣服甩开,光着膀子,立在夜风之中。脚下错步灵动,身体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不时的,他会发出一两声低吼,全身骨节,嘎巴巴响不停。
孙思邈教给他的五禽戏,已经是改版后的五禽戏。
当他把五禽戏和上古引导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拳法。
言庆每做一个动作,都会感受到筋膜拉伸的痛楚。
一趟五禽拳打完,郑言庆浑身汗淋淋的,气喘吁吁坐在院子里。
夜风拂过,令人感觉很舒适。
不知不觉间,仲春即将到来,夜晚的风里,总带着一丝春的暖意。
郑言庆打了个寒蝉,脑子里却突然间灵光一闪。
没错,我是不懂三国志,但是有人懂啊……
他呼的站起来,嘿嘿的笑不停。我只需要把握住三国的脉络,岂不就是大功告成?
想到这里,郑言庆畅快的大笑起来。
他却不知道,卧房里,郑世安站在窗边,默默的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言庆在房中枯坐,他心里惶恐不安;看言庆在院子里打拳,他感觉有些心疼;然而现在,言庆放声大笑,郑世安这心里,一阵出奇的放松。看样子,他已经找到方法了!
郑言庆的确是找到了方法。
第二天,他带着书囊前往窦家学舍。
“言庆,我给你的书,你看过了吗?”
李基先生正在院子里面舒展身体,看郑言庆来得这么早,他微微一笑,温言询问。
“先生,昨天家里出了点事情,学生尚未拜读《笔论》。”
“哦?”
李基问道:“家里出了什么事?严重不严重,可需要什么帮助吗?”
其实,李基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对郑言庆如此关心。他之所以在窦家族村教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和郑言庆如此投缘。
郑言庆不属于窦家族村,能来学舍读书,自有其他的条件。
比如说,他要比窦家族村的学子来的早,打扫课室,准备沙盘;每天下学以后,也要走的比别人晚。同样是要打扫课室,还要把沙盘清理,归拢各种各样的用具。
窦家产业庞大,吸收他做学生,是看在郑家的面子上,也无需收钱。
既然不收钱,那就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郑言庆对此倒也不排斥,默默的把书案摆好,将沙盘放置上面,然后扑洒上沙土。
李基就坐在课堂上,看着言庆忙碌,眼中流露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先生,您懂得《三国》吗?”
李基一怔,回过神来,“言庆,你刚才说什么?”
郑言庆说:“先生,我是想问您,知不知道《三国》?”
“哦,略知一二。”李基回答说:“不过,言庆你若想求功名,当通读《汉书》才是。汉书乃当朝国子必修之功课,不通汉书,你想要求功名的话,只怕是很困难啊。”
————————————————————
继续拜求推荐,拜求收藏。
泪……
颜师古怒气冲冲回到洛阳的郑家老宅。
“贤弟,你这是哪里回来?”
迎面遇到正准备出门的郑仁基。郑仁基看颜师古模样有些不正常,不免有些好奇。
要知道,颜师古出身名门,对举止言行非常注重,很少表露出喜怒哀乐之情,大多数的时候,他显得很正经,很严肃。而事实上呢,颜师古也的确是个很正经的人。
颜师古强颜一笑,朝着郑仁基一拱手。
“大兄,这是要出去啊。”
郑仁基笑道:“是啊,河间刘伯光刘骑尉正好路过洛阳,邀我前去玉鸡园饮酒……哦,他这里还留了一封名剌,请你一同前往。只是你刚才不在家,我代为收下了。怎样,贤弟和我一起赴约?听说刘伯光还请了不少洛阳名士,定然热闹。”
刘光伯,本名刘炫,河间景城人。
学《诗》于刘轨思,学《左传》于郭懋,问《礼》于熊安生,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大儒。据说此人能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并举,被周武帝任用,拜殿内将军,旅骑尉。后因伪造《连山易》和《鲁史记》而被人举报,革职罢免。
之所以重又崛起,是因为在开皇二十年时,隋文帝试图废除国子、四门和州县学,只保留太学博士两人,学生二十七人。刘光伯听说之后,一日十八道奏折,拜托至交好友转交给隋文帝,劝阻隋文帝不要打消此念,因此而被天下学子称赞。
说起来,刘光伯的年纪比郑大士还大,是文坛的前辈。
颜师古在长安时,就表示过对刘光伯的称赞。所以郑仁基觉得,颜师古一定会欣然答应。
哪知,颜师古却全无兴趣。
“大兄,我身体不佳,就不去拜望了。
你见到光伯先生,还请代我道歉。将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前往景城,登门求教。”
说完,颜师古回房去了。
他没有告诉郑仁基,他去找郑言庆的事情。因为仔细想想,感觉好像他有些吃亏了。本来他只是去问罪,顺便教导一番郑言庆。在私心里,颜师古觉着,郑言庆若是一个可造之才的话,他倒不介意向郑仁基提出请求,让言庆一同去听讲。
可没想到,没等他问罪,郑言庆就把话题给岔开了。
从怒气冲冲的过去兴师问罪,到最后却成了他和郑言庆打赌。传扬出去的话,对颜师古也是脸上无光。
郑仁基觉着奇怪,但也知道,世家子弟出身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怪脾气。而且,像颜师古这样的人,不喜欢别人追究他的事情。问的多了,反而会惹他不高兴。
所以,郑仁基没有询问,笑着和颜师古道别,出门而去。
颜师古气呼呼的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久久不能平息心情。他拿起摊在桌上的《汉书》,翻了两页之后,就放在了一旁。自从魏晋以来,名士多以研究《汉书》为主,对于其他的史料,其实并不是特别注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了解史料。
这时候还看什么《汉书》,那寒家子竟然要和我比论《三国》,真是不知死活的东西。
颜师古起身,走到书架前,从上面翻出一卷陈寿所著的原本《三国》。
他在书案上摊开来,认认真真的看下去。
渐渐的,心静了……
颜师古却突然笑了起来,“这个小家伙,倒是颇有些意思。”
————————————————————————
卧房里的灯光,熄灭了。
已快到子时,屋外格外寂静,郑言庆跪坐在书案后,面前铺着一张染黄纸,嘴里咬着笔头,呆呆的发愣。
大话已说出口了,但是当郑言庆坐下来,准备写三国的时候,却发现脑袋瓜子里一片空白。一下子,似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他枯坐于案旁,久久也无法落笔。
这《三国》,又该怎么写呢?
没错,他的确是熟读《演义》,其中许多经典的故事,都已经牢牢的刻印在脑海中。但一部三国演义,又岂是那么容易抄写的吗?莫说各种故事的顺序,就是那出场的人物,就足以让人头昏脑胀。真实的、编造的;出场的,隐藏于其中的……林林总总,一部三国演义,差不多有一千多个人物,郑言庆怎能记得清楚?
还有,《三国》开篇,那一曲西江月,堪称千古绝唱,是点睛之笔。
写,还是不写?
写的话,词这种文体,如今并不兴盛,弄不好会被人诟病;不写?那似乎又会少了许多韵味。
再加上三国演义中,那些文白参杂的对话,言庆也记不清楚。
一部三国,有历史,有诗章,有军事……
等等如是,让郑言庆开始头疼了!
该怎么办呢?
莫非向颜师古低头吗?
大话已经出口,即便颜师古同意,只怕也会看轻了自己。连带着,会让郑仁基也看轻了他祖孙二人。所以,郑言庆不能后退!既然不能后退,那就只有冲上去。
想到这里,郑言庆长身站起来,迈步走出书房。
空落落的院子里,并没有什么摆设。一株百年老松生在屋后,如华盖般遮掩苍穹。
抬起头,举目望满天星辰。
言庆一阵气闷,把衣服甩开,光着膀子,立在夜风之中。脚下错步灵动,身体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不时的,他会发出一两声低吼,全身骨节,嘎巴巴响不停。
孙思邈教给他的五禽戏,已经是改版后的五禽戏。
当他把五禽戏和上古引导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拳法。
言庆每做一个动作,都会感受到筋膜拉伸的痛楚。
一趟五禽拳打完,郑言庆浑身汗淋淋的,气喘吁吁坐在院子里。
夜风拂过,令人感觉很舒适。
不知不觉间,仲春即将到来,夜晚的风里,总带着一丝春的暖意。
郑言庆打了个寒蝉,脑子里却突然间灵光一闪。
没错,我是不懂三国志,但是有人懂啊……
他呼的站起来,嘿嘿的笑不停。我只需要把握住三国的脉络,岂不就是大功告成?
想到这里,郑言庆畅快的大笑起来。
他却不知道,卧房里,郑世安站在窗边,默默的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言庆在房中枯坐,他心里惶恐不安;看言庆在院子里打拳,他感觉有些心疼;然而现在,言庆放声大笑,郑世安这心里,一阵出奇的放松。看样子,他已经找到方法了!
郑言庆的确是找到了方法。
第二天,他带着书囊前往窦家学舍。
“言庆,我给你的书,你看过了吗?”
李基先生正在院子里面舒展身体,看郑言庆来得这么早,他微微一笑,温言询问。
“先生,昨天家里出了点事情,学生尚未拜读《笔论》。”
“哦?”
李基问道:“家里出了什么事?严重不严重,可需要什么帮助吗?”
其实,李基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对郑言庆如此关心。他之所以在窦家族村教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和郑言庆如此投缘。
郑言庆不属于窦家族村,能来学舍读书,自有其他的条件。
比如说,他要比窦家族村的学子来的早,打扫课室,准备沙盘;每天下学以后,也要走的比别人晚。同样是要打扫课室,还要把沙盘清理,归拢各种各样的用具。
窦家产业庞大,吸收他做学生,是看在郑家的面子上,也无需收钱。
既然不收钱,那就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郑言庆对此倒也不排斥,默默的把书案摆好,将沙盘放置上面,然后扑洒上沙土。
李基就坐在课堂上,看着言庆忙碌,眼中流露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先生,您懂得《三国》吗?”
李基一怔,回过神来,“言庆,你刚才说什么?”
郑言庆说:“先生,我是想问您,知不知道《三国》?”
“哦,略知一二。”李基回答说:“不过,言庆你若想求功名,当通读《汉书》才是。汉书乃当朝国子必修之功课,不通汉书,你想要求功名的话,只怕是很困难啊。”
————————————————————
继续拜求推荐,拜求收藏。
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