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第182章 惊天平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元宵节后,太和殿举行了洪熙元年的第一次朝会,李云天与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一同上朝,站在了左侧文官队列的中部。
监察御史品级虽低,但由于职责重大,与六科给事中一样是大明的言官,故而在太和殿占有一席之地,足见皇上对言官的重视。
洪熙帝登基后,派遣了大量监察御史去地方巡察地方官员,再加上一些监察御史在太和殿外值守,故而算上在殿内值守的人,到场的监察御史并不多一共才二十多个而已。
除了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外,洪熙帝还进行了多项行政改革措施,例如:削汰冗官,京城各大部院可有可无的官职被撤销;年过七十的官员被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被降职,有突出才干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为了监察百官的言行风纪,同时也是鼓励进谏,洪熙帝特意刻制了印有“绳愆纠缪”的小银印,先授予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后来又授予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可以凭印直接向洪熙帝进谏,以及揭露百官的贪污腐化。
在李云天看来,此举是洪熙帝为了加强内阁的权威,给予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督察百官的权力,后来为了安抚京城各大部院这才又给夏原吉授印。
永乐帝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导致国库空虚,民生疾苦,洪熙帝故而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赈济灾民,鼓励农耕,使得大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另外,洪熙帝还终止了耗费颇巨的宝船下西洋;取消了皇家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用一种公平的交易制度来活得那样物品;停止了在云南和安南的珠宝采办;下诏让交不起赋税逃亡者返回故里,免除他们所欠的赋税,并且回归后免除两年赋税和劳役。
永乐后期,大明频繁发生百姓逃往的事件,正是由赋税和皇家的各种征用引发,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国家丧失了不菲的收入。
永乐帝在外征战期间由洪熙帝负责监国,这使得洪熙帝对国家的状况一清二楚,故而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本,发展民生,为大明的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足见其治理国家的才华。
等待洪熙帝驾临的时候,李云天敏锐地感觉太和殿内的气息有些压抑,隐隐约约预感到今天会有大事发生,忍不住抬头望了一眼立在队列前方的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堂官。
内阁与六部之间的争斗已经越演越烈,双方的矛盾涉及权力之争已经不可调和,年前的时候双方还比较克制,只是在朝堂之上争吵不休。
而经过新年假期的酝酿后,内阁和六部的较量绝对会变得更加激烈,难保会开始相互倾轧,攻讦对方阵营中的官员。
李云天在人群中扫视了一眼,他现在还不知道等下哪个倒霉蛋要被人围攻,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冷眼旁观。
“皇上驾到!”随着礼仪官的一声高喝,大殿内小声议论着的文武百官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都躬身,迎接洪熙帝上朝。
“诸位爱卿,今日朝会之前,朕有诏要下!”等大殿内众臣叩拜完毕后,在龙椅上就座的洪熙帝神情威严地环视了一眼众人,沉声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建文诸臣,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辈,皆忠臣,已蒙显戮,诏从宽典。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钦此!”
高台上,一名早已经准备好圣旨的内侍官快步走到洪熙帝的左前方,打开圣旨抑扬顿挫地宣读。
太和殿上寂静无声,无论文臣还是勋贵,乃至皇族,都被洪熙帝的这道圣旨给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洪熙帝竟然会给辈永乐帝定为奸臣的方孝孺等人平反。
靖难之时,永乐帝杀人无数,罚奴无数,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辈定为奸臣,此事已然板上钉钉,应该断无更改之理。
谁能料到昔日那个看起来那个胆怯懦弱的太子,如今竟有如此大魄力,继位不到半年就平反了建文时期获罪的旧臣,赦免了其亲属。
值得一提的是,圣旨里“家属籍在官者”,并不是指在朝廷为官,而是指那些被罚为官奴官婢的人,使得他们成为良民。
李云天身为洪熙帝信赖的庶吉士,时常被招至身边拟写圣旨和谕令,自然清楚洪熙帝早有平反建文旧臣的念头。
昔日,永乐帝为了登基不得不杀了那些死忠于建文帝的朝臣,由此以来也使得天下的读书人寒心,心中对永乐帝产生了不小的芥蒂。
说到底,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朝臣忠于的不是建文帝个人,而是大明的正统,也就是大明的皇权,永乐帝当然清楚这一点,不过事关大明江山,他肯定不能对那些大臣手软。
如今,建文帝不知所踪,又没有子嗣,而洪熙帝已然成为了大明的正统,也不用担心建文帝回来跟自己争皇位。
说到底,建文帝没有遵从洪武帝的遗诏执意削藩,这才导致了永乐帝的靖难,深究起来永乐帝靖难也并非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故而,洪熙帝自然要肯定建文旧臣忠于建文帝的行为,也是希望满朝文武能以此为表率,效忠皇权,忠于洪熙帝。
与此同时,此举也消除了大明士子的一块心病,进而赢得读书人的拥护,巩固了大明的文臣基础。
“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趁着满朝文武惊愕的时候,洪熙帝不动声色地问道。
众臣面面相觑,齐泰和黄子澄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当年家人皆受重刑,谁还清楚两人后代的事情。
“启禀皇上,齐泰有一子,当年年仅六岁,故而先帝开恩,免除一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有一子改姓逃脱,不知所踪。”就在朝臣们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杨士奇冲着洪熙帝一拱手,宏声禀道。
现场众人闻言不由得纷纷望向了杨士奇,谁也没有杨士奇竟然知道齐泰和黄子澄后裔的事情。
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死笑意,很显然日理万机的杨士奇不可能记得这些琐事,无疑事前已经做好了功课。
“赦免齐泰、黄子澄之子,发还宅院、田地。”洪熙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再度环视了一眼殿内众臣,宏声问道,“方孝孺可有后代?”
这一下,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顿时目瞪口呆,方孝孺被永乐帝灭了十族,十族都灭了,哪里还可能有后代?
“启禀皇上,方孝孺已无后代,但是有一亲戚尚在。”就在朝臣们神色茫然的时候,吏部尚书骞义打破了现场的平静,高声说道,“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有一弟名为方克家,方克家有子方孝复,乃方孝孺之堂兄,当年被罚充军戍边。”
听闻此言,太和殿内顿时一阵骚动,几乎没人知道方孝孺竟然还有一个堂哥健在。
“让其归家,发还房屋田产。”洪熙帝沉吟了一下,朗声说道。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骞义闻言一撩袍角,冲着洪熙帝跪了下去。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殿内的文武百官顿时回过神来,纷纷跪了下去,文臣个个情绪激动,而勋贵们的脸色显得有些沉重。
不过,圣旨已下,洪熙帝金口玉言,一些勋贵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忍着,否则的话用不着洪熙帝开口,那些文臣就会群起而攻之。
李云天心中暗叹洪熙帝此举之高,不仅一举收复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使得文臣们心生感激,同时也在勋贵面前树立了威信。
由于洪熙帝的这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朝会波澜不惊地结束了,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向对方发难。
不过,李云天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权宜而已,内阁和六部的争斗已经是箭在弦上,该来的迟早要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大朝上,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突然弹劾大理寺寺卿虞谦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意思是虞谦把大理寺审查的案子的信息透露给外人,进而干扰了案子的审办。
随着刘观的发难,不仅都察院的御史群起而攻之,礼部尚书吕震、户部左侍郎白远仁、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各大部院堂也官蜂拥而上,纷纷弹劾虞谦。
这使得洪熙帝不由得勃然大怒,将虞谦从大理寺寺卿降为了少卿,寺卿一职空缺,择良员委任之。
按理说,大理寺与六部、都察院和通政司合在一起号称京城九大衙门,如今通政司由内阁大学士黄淮执掌,故而虞谦应该是六部联合起来对付内阁的对象。
不过,虞谦私下里与杨士奇关系甚密,虞谦本来巡抚浙江,后来是杨士奇的推荐,他才回到京城担任了大理寺卿,故而与内阁走得非常近,自然成为了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眼中钉,务必要将其除之而后快。
其实,京城各大部院的官员在对抗内阁的态度上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原因很简单,有些官员与内阁五位大学士交往密切,不是好友就是学生,自然要跟着内阁走。
另外,还有一些官员夹杂在内阁和六部之间,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例如吏部尚书骞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堪称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领袖,不过两人是洪熙帝的近臣,清楚洪熙帝的用意,自然也就不会率领京城各大部院对抗内阁。
骞义和夏原吉都是大明四朝元老,门生故旧遍布朝廷,在朝中威望甚高,两人组成了内阁和六部争斗的缓冲地带,每当双方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就会出来调和,作用至关重要。
故而,京城各大部院在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李庆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的率领下对抗内阁。
杨士奇和金幼孜虽然兼任了礼部和户部的侍郎,不过两人在部院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无法在礼部和户部施展影响力。
目前,在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门中,大体上来说,内阁与通政司、大理寺在同一个阵营,六部和都察院是另外一个阵营,每个阵营中又都有对方的人,派系如果细分的话非常复杂。
至于京城其他的衙门则明哲保身,成为了墙头草,哪边占上风就支持哪边。
元宵节后,太和殿举行了洪熙元年的第一次朝会,李云天与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一同上朝,站在了左侧文官队列的中部。
监察御史品级虽低,但由于职责重大,与六科给事中一样是大明的言官,故而在太和殿占有一席之地,足见皇上对言官的重视。
洪熙帝登基后,派遣了大量监察御史去地方巡察地方官员,再加上一些监察御史在太和殿外值守,故而算上在殿内值守的人,到场的监察御史并不多一共才二十多个而已。
除了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外,洪熙帝还进行了多项行政改革措施,例如:削汰冗官,京城各大部院可有可无的官职被撤销;年过七十的官员被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被降职,有突出才干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为了监察百官的言行风纪,同时也是鼓励进谏,洪熙帝特意刻制了印有“绳愆纠缪”的小银印,先授予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后来又授予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可以凭印直接向洪熙帝进谏,以及揭露百官的贪污腐化。
在李云天看来,此举是洪熙帝为了加强内阁的权威,给予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督察百官的权力,后来为了安抚京城各大部院这才又给夏原吉授印。
永乐帝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导致国库空虚,民生疾苦,洪熙帝故而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赈济灾民,鼓励农耕,使得大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另外,洪熙帝还终止了耗费颇巨的宝船下西洋;取消了皇家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用一种公平的交易制度来活得那样物品;停止了在云南和安南的珠宝采办;下诏让交不起赋税逃亡者返回故里,免除他们所欠的赋税,并且回归后免除两年赋税和劳役。
永乐后期,大明频繁发生百姓逃往的事件,正是由赋税和皇家的各种征用引发,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国家丧失了不菲的收入。
永乐帝在外征战期间由洪熙帝负责监国,这使得洪熙帝对国家的状况一清二楚,故而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本,发展民生,为大明的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足见其治理国家的才华。
等待洪熙帝驾临的时候,李云天敏锐地感觉太和殿内的气息有些压抑,隐隐约约预感到今天会有大事发生,忍不住抬头望了一眼立在队列前方的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堂官。
内阁与六部之间的争斗已经越演越烈,双方的矛盾涉及权力之争已经不可调和,年前的时候双方还比较克制,只是在朝堂之上争吵不休。
而经过新年假期的酝酿后,内阁和六部的较量绝对会变得更加激烈,难保会开始相互倾轧,攻讦对方阵营中的官员。
李云天在人群中扫视了一眼,他现在还不知道等下哪个倒霉蛋要被人围攻,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冷眼旁观。
“皇上驾到!”随着礼仪官的一声高喝,大殿内小声议论着的文武百官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都躬身,迎接洪熙帝上朝。
“诸位爱卿,今日朝会之前,朕有诏要下!”等大殿内众臣叩拜完毕后,在龙椅上就座的洪熙帝神情威严地环视了一眼众人,沉声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建文诸臣,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辈,皆忠臣,已蒙显戮,诏从宽典。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钦此!”
高台上,一名早已经准备好圣旨的内侍官快步走到洪熙帝的左前方,打开圣旨抑扬顿挫地宣读。
太和殿上寂静无声,无论文臣还是勋贵,乃至皇族,都被洪熙帝的这道圣旨给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洪熙帝竟然会给辈永乐帝定为奸臣的方孝孺等人平反。
靖难之时,永乐帝杀人无数,罚奴无数,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辈定为奸臣,此事已然板上钉钉,应该断无更改之理。
谁能料到昔日那个看起来那个胆怯懦弱的太子,如今竟有如此大魄力,继位不到半年就平反了建文时期获罪的旧臣,赦免了其亲属。
值得一提的是,圣旨里“家属籍在官者”,并不是指在朝廷为官,而是指那些被罚为官奴官婢的人,使得他们成为良民。
李云天身为洪熙帝信赖的庶吉士,时常被招至身边拟写圣旨和谕令,自然清楚洪熙帝早有平反建文旧臣的念头。
昔日,永乐帝为了登基不得不杀了那些死忠于建文帝的朝臣,由此以来也使得天下的读书人寒心,心中对永乐帝产生了不小的芥蒂。
说到底,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朝臣忠于的不是建文帝个人,而是大明的正统,也就是大明的皇权,永乐帝当然清楚这一点,不过事关大明江山,他肯定不能对那些大臣手软。
如今,建文帝不知所踪,又没有子嗣,而洪熙帝已然成为了大明的正统,也不用担心建文帝回来跟自己争皇位。
说到底,建文帝没有遵从洪武帝的遗诏执意削藩,这才导致了永乐帝的靖难,深究起来永乐帝靖难也并非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故而,洪熙帝自然要肯定建文旧臣忠于建文帝的行为,也是希望满朝文武能以此为表率,效忠皇权,忠于洪熙帝。
与此同时,此举也消除了大明士子的一块心病,进而赢得读书人的拥护,巩固了大明的文臣基础。
“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趁着满朝文武惊愕的时候,洪熙帝不动声色地问道。
众臣面面相觑,齐泰和黄子澄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当年家人皆受重刑,谁还清楚两人后代的事情。
“启禀皇上,齐泰有一子,当年年仅六岁,故而先帝开恩,免除一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有一子改姓逃脱,不知所踪。”就在朝臣们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杨士奇冲着洪熙帝一拱手,宏声禀道。
现场众人闻言不由得纷纷望向了杨士奇,谁也没有杨士奇竟然知道齐泰和黄子澄后裔的事情。
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死笑意,很显然日理万机的杨士奇不可能记得这些琐事,无疑事前已经做好了功课。
“赦免齐泰、黄子澄之子,发还宅院、田地。”洪熙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再度环视了一眼殿内众臣,宏声问道,“方孝孺可有后代?”
这一下,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顿时目瞪口呆,方孝孺被永乐帝灭了十族,十族都灭了,哪里还可能有后代?
“启禀皇上,方孝孺已无后代,但是有一亲戚尚在。”就在朝臣们神色茫然的时候,吏部尚书骞义打破了现场的平静,高声说道,“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有一弟名为方克家,方克家有子方孝复,乃方孝孺之堂兄,当年被罚充军戍边。”
听闻此言,太和殿内顿时一阵骚动,几乎没人知道方孝孺竟然还有一个堂哥健在。
“让其归家,发还房屋田产。”洪熙帝沉吟了一下,朗声说道。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骞义闻言一撩袍角,冲着洪熙帝跪了下去。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殿内的文武百官顿时回过神来,纷纷跪了下去,文臣个个情绪激动,而勋贵们的脸色显得有些沉重。
不过,圣旨已下,洪熙帝金口玉言,一些勋贵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忍着,否则的话用不着洪熙帝开口,那些文臣就会群起而攻之。
李云天心中暗叹洪熙帝此举之高,不仅一举收复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使得文臣们心生感激,同时也在勋贵面前树立了威信。
由于洪熙帝的这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朝会波澜不惊地结束了,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向对方发难。
不过,李云天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权宜而已,内阁和六部的争斗已经是箭在弦上,该来的迟早要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大朝上,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突然弹劾大理寺寺卿虞谦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意思是虞谦把大理寺审查的案子的信息透露给外人,进而干扰了案子的审办。
随着刘观的发难,不仅都察院的御史群起而攻之,礼部尚书吕震、户部左侍郎白远仁、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各大部院堂也官蜂拥而上,纷纷弹劾虞谦。
这使得洪熙帝不由得勃然大怒,将虞谦从大理寺寺卿降为了少卿,寺卿一职空缺,择良员委任之。
按理说,大理寺与六部、都察院和通政司合在一起号称京城九大衙门,如今通政司由内阁大学士黄淮执掌,故而虞谦应该是六部联合起来对付内阁的对象。
不过,虞谦私下里与杨士奇关系甚密,虞谦本来巡抚浙江,后来是杨士奇的推荐,他才回到京城担任了大理寺卿,故而与内阁走得非常近,自然成为了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眼中钉,务必要将其除之而后快。
其实,京城各大部院的官员在对抗内阁的态度上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原因很简单,有些官员与内阁五位大学士交往密切,不是好友就是学生,自然要跟着内阁走。
另外,还有一些官员夹杂在内阁和六部之间,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例如吏部尚书骞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堪称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领袖,不过两人是洪熙帝的近臣,清楚洪熙帝的用意,自然也就不会率领京城各大部院对抗内阁。
骞义和夏原吉都是大明四朝元老,门生故旧遍布朝廷,在朝中威望甚高,两人组成了内阁和六部争斗的缓冲地带,每当双方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就会出来调和,作用至关重要。
故而,京城各大部院在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李庆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的率领下对抗内阁。
杨士奇和金幼孜虽然兼任了礼部和户部的侍郎,不过两人在部院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无法在礼部和户部施展影响力。
目前,在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门中,大体上来说,内阁与通政司、大理寺在同一个阵营,六部和都察院是另外一个阵营,每个阵营中又都有对方的人,派系如果细分的话非常复杂。
至于京城其他的衙门则明哲保身,成为了墙头草,哪边占上风就支持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