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第377章 尘埃落定(求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随着朱瞻坦带兵包围了盛坚等人密议的院子,一场激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由于盛坚等人行事仓促,因此很快就被朱瞻坦所带来的亲兵擒住,关在了王府的柴房里。
与此同时,汉王下令朱恒和王斌巡视城内的军营,以稳定叛军的军心。
由于叛军的左军大都督韦达已经自杀给汉王尽忠,右军大都督盛坚又被关押,而中军由汉王亲自执掌。
故而,叛军五军都督府的四个大都督如今只剩下后军大都督朱恒和前军大都督王斌,两人可谓叛军除了汉王以外的最高将领,足以威慑盛坚手下的部队。
朱恒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希望汉王能降了宣德帝,而王斌并没有支持盛坚杀李云天,也已经隐隐约约表明了态度,故而汉王对两人非常放心。
毕竟,战争打到如今这个地步后,士气低迷的叛军已经不可能逃离被明军团团围困的乐安城。
并不是叛军所有的重要官员都像盛坚等人那样想要顽抗到底,反正他们是死定了,现在不得不为家人考虑了,要是投降的话说不定还能给家人换来一条活路。
如果李云天不进城劝降,以汉王的孤傲真的会死战到底,最起码能在青史上留下一个忠烈的名声。
可李云天说的话至情至理,给了汉王一个台阶下,尤其重要的是,交趾的战事关系着大明的疆土,要是无法平定的话十有八九会被放弃。
汉王可是很清楚朝中那些文臣的心思,交趾地处偏远,是人们眼中的荒芜之地,再加上又是后来并入的大明版图,与其劳师动众地征讨,不如将其放弃。
虽然汉王也觉得交趾没什么价值,不过既然交趾已经归了大明,那么他是断断不会再将其舍弃的,这种有辱大明声威的事情他可干不出来,否则到了九泉之下如何去见洪武帝和永乐帝?
可宣德帝就不一样了,他太过年轻,又初登大宝,纵使有心维护大明的疆域,倘若那些世故老辣的文官们从中作梗,届时也就只有舍弃了。
因为交趾,汉王不想再与宣德帝打下去,说到底两人是一家人,如果因为两人的纷争误了平叛交趾的大事,那么他即使是死了也不得安心。
另外,从李云天到来后朱恒、王斌、盛坚和罗山等人截然不同的反应下,汉王已经知道叛军的人心已经散了,他再坚持下去的话只能是自取屈辱,保不准城里会发生一场哗变,届时名声可就全毁了。
其实,自从黑牛镇一战后,汉王的心理就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变化,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会败在李云天的手里,心理上受到了重挫,也为投降埋下了伏笔。
李云天并不知道盛坚等人想要铤而走险,妄想废了汉王拥立齐东王的事情,现在是腊月,天气寒冷,牢房里凉飕飕冷得要命,他双手抱着胸冻得直哆嗦。
虽然牢里的地上铺着有不少干草,可那草又脏又臭,里面甚至还有一些李云天不知名的小虫子再爬,他可没有勇气用那些干草来御寒。
就在李云天在那里冻得哆哆嗦嗦的时候,耳旁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于是他下意识地睁开了双目,这个时候来牢房的人绝对与汉王有关。
“王爷!”片刻之后,李云天就看见汉王和朱玉馨在几名侍卫的簇拥下出现在了牢房的走廊里,于是连忙起身冲着汉王一拱手。
“本王有件事情一直不明白。”汉王在牢门前站定身形,不动声色地望着李云天,“朱高炽和朱瞻基究竟给了你什么好处,使得你死心塌地地为他们卖命,三番两次坏了本王的好事,你要是助本王得了天下,本王能使你封侯列相,远比他们给你的多得多!”
“王爷,并不是先帝和皇上给了下官什么好处,下官之所以尽忠先帝和皇上,完全是一名臣子的本份而已。”李云天早就料到汉王肯定会有此一问,于是向他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
“你不要用这些废话来搪塞本王,事到如今本王只想知道朱高炽和朱瞻基给了你什么好处!”
汉王闻言不由得冷笑了一声,双目阴冷地盯着李云天,“本王可不是三岁小孩,能任你三言两语就打发了的!”
“王爷,先皇和皇上不是给了下官什么好处,而是能给天下黎民一个太平安康的盛世。”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一本正经地望着汉王,“先皇登基后修明纲纪、淘汰冗官、减赋赈济,使得我大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日益恢复,敢问王爷如果夺取天下是否也能与民休息?”
汉王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怔,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说出如此一番话来,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开口回答。
李云天说的没错,要是汉王登基,绝对不会像洪熙帝那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一定会效仿永乐帝那样,为大明开疆拓土,永乐帝的南征北战已经掏空了大明的国库,届时百姓们的生活无疑将更加困苦。
汉王凝神盯着李云天,想知道李云天是否是在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敷衍他。
李云天面沉如水地与汉王对视着,神色平静,没有丝毫的胆怯。
“三妹,他交给你了。”片刻之后,汉王神情为之一黯,扭头向身旁朱玉馨说了一句,然后抬步离去,背影颇为落寞。
想到当年李云天不远千里,历经重重险阻将永乐帝的遗诏送给洪熙帝,汉王不得不相信李云天说的是肺腑之言。
只要李云天当时将永乐帝的遗诏交给他,那么将会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荣华富贵,可李云天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进宫。
因此,除了李云天所说的洪熙帝能给大明带来繁荣昌盛外,汉王实在是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毕竟那个时候李云天只是一个刚刚进京的小小御史,根本就入不了洪熙帝的视线,也就不可能许给李云天什么高官厚禄了。
汉王一直以为洪熙帝和宣德帝用了什么手段来收买李云天,如今看来他想错了,李云天的心境很显然比他料想的要高得多,这使得他的心中感到莫名的沮丧。
汉王走后,朱玉馨立刻让牢头打开牢门放出了李云天,在一群王府侍卫的护送下顺利从乐安城北门出城,骑着马风驰电掣地奔向明军大营。
原来,经过一番左右权衡,汉王在来牢房见李云天之前已经决定明天上午开城向宣德帝投降。
宣德帝此时已经睡下,得知李云天凯旋而归的消息后不由得大喜过望,连夜召来李云天和朱玉馨询问详情。
对宣德帝来说,明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乐安城是最好的结果,也不枉他御驾亲征,与此同时也能结束真定府和居庸关的战事。
毫无疑问,成功说服汉王投降的李云天此次又立了一个大功,宣德帝暗自将李云天在这次平叛中所立的功劳都记在了心里,等回京后将重重地奖赏。
第二天上午,在约定的时间内汉王打开了城门,率领着王府的家眷和手下的文武官员出城投降,张昊奉宣德帝的御命前来受降。
在张昊的指挥下,明军迅速进城接管了乐安城的城防,将解除了武装的叛军押往城外的俘虏营中看押。
汉王等一干罪臣和家眷在验明正身后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押到了军营,跪在宣德帝所住的大帐前请罪。
现场密密麻麻站满了顶盔贯甲的明军,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气氛萧杀,一派沉寂。
或许是现场的气氛太过压抑和沉闷,几名跪在家眷中的小孩子禁不住被吓得哭了起来,立刻被一旁神情惊恐的人死死地按住了嘴巴,以免惊扰了圣驾。
虽然帐外沉寂无声,但是大帐里面却声音嘈杂,以杨士奇为首的文武官员和以杨荣为首的文武官员围绕着是否饶汉王一命吵得不可开交。
出人意料的是,被汉王诬陷为奸佞的夏元吉和骞义等人则沉默不语,冷眼旁观着眼前的一幕。
宣德帝面无表情地端坐在披着虎皮的雕花梨木椅子上,冷冷地望着争吵中的众人,心中感到一丝恼怒。
他先前已经表明只要汉王肯降就放汉王一马,可杨荣等人却以汉王罪大恶极为由,奏请他杀了汉王,以儆效尤。
杨士奇等官员则认为汉王虽然该死,但宣德帝金口玉言,已经答应留汉王一命,岂可食言?
况且,居庸关和真定府的明军和叛军依旧处于激战中,需要汉王来结束那两地的战事,同时这也是为了稳定各地藩王。
不过杨荣等人认为汉王造反罪无可恕,断无活命之理,本来应该千刀万剐,看在他投降的份上可以罪减一等,留其全尸。
历朝历代以来,谋反都是大不赦的重罪,会受到朝廷的严惩,例如大明正德十五年的宁王之乱,宁王在叛乱失败被擒后竟然落得焚尸扬灰的下场,足见惩罚之严厉。
至于各地的藩王和真定府、居庸关的战事,在他们看来不足为惧,只要汉王一死将无人敢与朝廷抗衡。
由于杨士奇一方和杨荣一方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故而争吵不休,使得事态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除了蹇义和夏元吉等人,李云天也选择了置身事外,默默地在站在人群里,三缄其口,没有加入到这场争端中去。
表面上看来,争吵的双方因为汉王的死活而意见相左,实则不然,争吵的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如意算盘。
以文臣为例,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是朝中以杨士奇和杨荣为首的两大文臣势力间的一次激烈较量和碰撞,目的自然是为了争夺内阁中的话语权。
虽然杨荣只是内阁次辅,但是他比杨士奇早入内阁,无论在朝中的资历还是声望都要比杨士奇高,自然不会甘居杨士奇之下。
至于那些武将们,有的是想趁机与汉王撇清关系,因此趁机落井下石,有的则是顾念以前的情谊,想要留汉王一命。
尤为重要的是,不少文臣和武将都在暗中揣摩着宣德帝在汉王一事上的圣意,虽然宣德帝口头上说要放汉王一马,但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可就不得而知了,这导致了众人理解的误差,进而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争执。
随着朱瞻坦带兵包围了盛坚等人密议的院子,一场激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由于盛坚等人行事仓促,因此很快就被朱瞻坦所带来的亲兵擒住,关在了王府的柴房里。
与此同时,汉王下令朱恒和王斌巡视城内的军营,以稳定叛军的军心。
由于叛军的左军大都督韦达已经自杀给汉王尽忠,右军大都督盛坚又被关押,而中军由汉王亲自执掌。
故而,叛军五军都督府的四个大都督如今只剩下后军大都督朱恒和前军大都督王斌,两人可谓叛军除了汉王以外的最高将领,足以威慑盛坚手下的部队。
朱恒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希望汉王能降了宣德帝,而王斌并没有支持盛坚杀李云天,也已经隐隐约约表明了态度,故而汉王对两人非常放心。
毕竟,战争打到如今这个地步后,士气低迷的叛军已经不可能逃离被明军团团围困的乐安城。
并不是叛军所有的重要官员都像盛坚等人那样想要顽抗到底,反正他们是死定了,现在不得不为家人考虑了,要是投降的话说不定还能给家人换来一条活路。
如果李云天不进城劝降,以汉王的孤傲真的会死战到底,最起码能在青史上留下一个忠烈的名声。
可李云天说的话至情至理,给了汉王一个台阶下,尤其重要的是,交趾的战事关系着大明的疆土,要是无法平定的话十有八九会被放弃。
汉王可是很清楚朝中那些文臣的心思,交趾地处偏远,是人们眼中的荒芜之地,再加上又是后来并入的大明版图,与其劳师动众地征讨,不如将其放弃。
虽然汉王也觉得交趾没什么价值,不过既然交趾已经归了大明,那么他是断断不会再将其舍弃的,这种有辱大明声威的事情他可干不出来,否则到了九泉之下如何去见洪武帝和永乐帝?
可宣德帝就不一样了,他太过年轻,又初登大宝,纵使有心维护大明的疆域,倘若那些世故老辣的文官们从中作梗,届时也就只有舍弃了。
因为交趾,汉王不想再与宣德帝打下去,说到底两人是一家人,如果因为两人的纷争误了平叛交趾的大事,那么他即使是死了也不得安心。
另外,从李云天到来后朱恒、王斌、盛坚和罗山等人截然不同的反应下,汉王已经知道叛军的人心已经散了,他再坚持下去的话只能是自取屈辱,保不准城里会发生一场哗变,届时名声可就全毁了。
其实,自从黑牛镇一战后,汉王的心理就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变化,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会败在李云天的手里,心理上受到了重挫,也为投降埋下了伏笔。
李云天并不知道盛坚等人想要铤而走险,妄想废了汉王拥立齐东王的事情,现在是腊月,天气寒冷,牢房里凉飕飕冷得要命,他双手抱着胸冻得直哆嗦。
虽然牢里的地上铺着有不少干草,可那草又脏又臭,里面甚至还有一些李云天不知名的小虫子再爬,他可没有勇气用那些干草来御寒。
就在李云天在那里冻得哆哆嗦嗦的时候,耳旁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于是他下意识地睁开了双目,这个时候来牢房的人绝对与汉王有关。
“王爷!”片刻之后,李云天就看见汉王和朱玉馨在几名侍卫的簇拥下出现在了牢房的走廊里,于是连忙起身冲着汉王一拱手。
“本王有件事情一直不明白。”汉王在牢门前站定身形,不动声色地望着李云天,“朱高炽和朱瞻基究竟给了你什么好处,使得你死心塌地地为他们卖命,三番两次坏了本王的好事,你要是助本王得了天下,本王能使你封侯列相,远比他们给你的多得多!”
“王爷,并不是先帝和皇上给了下官什么好处,下官之所以尽忠先帝和皇上,完全是一名臣子的本份而已。”李云天早就料到汉王肯定会有此一问,于是向他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
“你不要用这些废话来搪塞本王,事到如今本王只想知道朱高炽和朱瞻基给了你什么好处!”
汉王闻言不由得冷笑了一声,双目阴冷地盯着李云天,“本王可不是三岁小孩,能任你三言两语就打发了的!”
“王爷,先皇和皇上不是给了下官什么好处,而是能给天下黎民一个太平安康的盛世。”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一本正经地望着汉王,“先皇登基后修明纲纪、淘汰冗官、减赋赈济,使得我大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日益恢复,敢问王爷如果夺取天下是否也能与民休息?”
汉王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怔,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说出如此一番话来,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开口回答。
李云天说的没错,要是汉王登基,绝对不会像洪熙帝那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一定会效仿永乐帝那样,为大明开疆拓土,永乐帝的南征北战已经掏空了大明的国库,届时百姓们的生活无疑将更加困苦。
汉王凝神盯着李云天,想知道李云天是否是在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敷衍他。
李云天面沉如水地与汉王对视着,神色平静,没有丝毫的胆怯。
“三妹,他交给你了。”片刻之后,汉王神情为之一黯,扭头向身旁朱玉馨说了一句,然后抬步离去,背影颇为落寞。
想到当年李云天不远千里,历经重重险阻将永乐帝的遗诏送给洪熙帝,汉王不得不相信李云天说的是肺腑之言。
只要李云天当时将永乐帝的遗诏交给他,那么将会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荣华富贵,可李云天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冒着生命危险进宫。
因此,除了李云天所说的洪熙帝能给大明带来繁荣昌盛外,汉王实在是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毕竟那个时候李云天只是一个刚刚进京的小小御史,根本就入不了洪熙帝的视线,也就不可能许给李云天什么高官厚禄了。
汉王一直以为洪熙帝和宣德帝用了什么手段来收买李云天,如今看来他想错了,李云天的心境很显然比他料想的要高得多,这使得他的心中感到莫名的沮丧。
汉王走后,朱玉馨立刻让牢头打开牢门放出了李云天,在一群王府侍卫的护送下顺利从乐安城北门出城,骑着马风驰电掣地奔向明军大营。
原来,经过一番左右权衡,汉王在来牢房见李云天之前已经决定明天上午开城向宣德帝投降。
宣德帝此时已经睡下,得知李云天凯旋而归的消息后不由得大喜过望,连夜召来李云天和朱玉馨询问详情。
对宣德帝来说,明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乐安城是最好的结果,也不枉他御驾亲征,与此同时也能结束真定府和居庸关的战事。
毫无疑问,成功说服汉王投降的李云天此次又立了一个大功,宣德帝暗自将李云天在这次平叛中所立的功劳都记在了心里,等回京后将重重地奖赏。
第二天上午,在约定的时间内汉王打开了城门,率领着王府的家眷和手下的文武官员出城投降,张昊奉宣德帝的御命前来受降。
在张昊的指挥下,明军迅速进城接管了乐安城的城防,将解除了武装的叛军押往城外的俘虏营中看押。
汉王等一干罪臣和家眷在验明正身后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押到了军营,跪在宣德帝所住的大帐前请罪。
现场密密麻麻站满了顶盔贯甲的明军,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气氛萧杀,一派沉寂。
或许是现场的气氛太过压抑和沉闷,几名跪在家眷中的小孩子禁不住被吓得哭了起来,立刻被一旁神情惊恐的人死死地按住了嘴巴,以免惊扰了圣驾。
虽然帐外沉寂无声,但是大帐里面却声音嘈杂,以杨士奇为首的文武官员和以杨荣为首的文武官员围绕着是否饶汉王一命吵得不可开交。
出人意料的是,被汉王诬陷为奸佞的夏元吉和骞义等人则沉默不语,冷眼旁观着眼前的一幕。
宣德帝面无表情地端坐在披着虎皮的雕花梨木椅子上,冷冷地望着争吵中的众人,心中感到一丝恼怒。
他先前已经表明只要汉王肯降就放汉王一马,可杨荣等人却以汉王罪大恶极为由,奏请他杀了汉王,以儆效尤。
杨士奇等官员则认为汉王虽然该死,但宣德帝金口玉言,已经答应留汉王一命,岂可食言?
况且,居庸关和真定府的明军和叛军依旧处于激战中,需要汉王来结束那两地的战事,同时这也是为了稳定各地藩王。
不过杨荣等人认为汉王造反罪无可恕,断无活命之理,本来应该千刀万剐,看在他投降的份上可以罪减一等,留其全尸。
历朝历代以来,谋反都是大不赦的重罪,会受到朝廷的严惩,例如大明正德十五年的宁王之乱,宁王在叛乱失败被擒后竟然落得焚尸扬灰的下场,足见惩罚之严厉。
至于各地的藩王和真定府、居庸关的战事,在他们看来不足为惧,只要汉王一死将无人敢与朝廷抗衡。
由于杨士奇一方和杨荣一方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故而争吵不休,使得事态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除了蹇义和夏元吉等人,李云天也选择了置身事外,默默地在站在人群里,三缄其口,没有加入到这场争端中去。
表面上看来,争吵的双方因为汉王的死活而意见相左,实则不然,争吵的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如意算盘。
以文臣为例,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是朝中以杨士奇和杨荣为首的两大文臣势力间的一次激烈较量和碰撞,目的自然是为了争夺内阁中的话语权。
虽然杨荣只是内阁次辅,但是他比杨士奇早入内阁,无论在朝中的资历还是声望都要比杨士奇高,自然不会甘居杨士奇之下。
至于那些武将们,有的是想趁机与汉王撇清关系,因此趁机落井下石,有的则是顾念以前的情谊,想要留汉王一命。
尤为重要的是,不少文臣和武将都在暗中揣摩着宣德帝在汉王一事上的圣意,虽然宣德帝口头上说要放汉王一马,但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可就不得而知了,这导致了众人理解的误差,进而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