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木匠(一)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木匠的工作台
作坊里的木匠,有固定的工作台,工作台是用厚木板钉成的木架子,摆放在干活的地方,一般不挪动。串乡木匠不同,有作无坊,到雇主家干活时,随时支一个。把一块硬挺的厚木板支架起来,前低后高,前头随便顶在墙上,树干上,或者什么重物上。板面上铺钉一块锯出三角豁口的薄木板----卡口(如图2),一个简易实用的工作台就做成了。木匠叫它“楞”,大概是向前斜楞的台面的简称,带卡口的木板叫楞板。如叫它作斜板、木板、台面或面板等名称都不能说明它的实际功用,叫楞板才有专指性。应是经历许多年代才筛选定的专用名称。木匠在楞板上刨刮木料,画活,垫着它“成功”小件的木活。
“卡口”也叫班妻,传说是鲁班妻子发明的。鲁班在楞板上刨木料,总要让妻子用手顶住木料,久之,鲁班妻子就发明了卡口,解放了自己。实际上,这是外行人知其一,不知其有二的误识。薄板卡口的主要作用是顶着木料,而且刨刮时刨子可以前出,不致使料头刨不到位。这种卡口出现之前,比卡口构造复杂的多的刨子肯定已经问世,即使最早发明刨子的木匠,也一定会随时发明卡口,无需用人力顶着,更何况是聪明的鲁班。再者,用人力也顶不住木料,尤其是需要批量加工的木料。谁若不信,可不妨一试。
“班妻”应是另一种卡口(见图2),虽然名字相同,但作用不一样。刨刮稍宽些的木板板面(木匠叫它大面),平放在楞板上,前头顶在薄板卡口上即可。若刨刮木板的厚度面(木匠叫它小面),由于大面立起,小面着楞板,受刨刮之力后自然立不稳,必须用人扶着才好加工,尤其要用力按扶住木板的后头,不然刨子运行到前板头时,后板头会撅翘起来,刨不出所需要的效果。在一短方木上(长度不超过楞板的宽度),横着锯剔出一个豁口,豁口宽度大于木板的厚度,并用钉子透过豁口底,固定在楞板上。把木板放进豁口,前端顶进薄板卡口的三角豁口,后端用一木楔与方木豁口卡住。这样,木板的前后两端都有着力点(后端是被夹住的),就立牢稳了。鲁班妻发明的应是这种卡口,多量地刨刮宽木板的小面,必须用这种卡口。“严缝”(板材粘接前,需要把两板之间的缝隙消除,行话叫严缝)时更离不开它。
木匠与板凳
木匠干活儿离不开板凳,四角八乍的长条板凳(如图3),又叫木马?用着稳当,搬动方便。锯木料,凿卯儿垫着它,登高干活儿踩着它,楞板下面也可支着它。木匠每到一个新雇主家,第一件事就是要雇主备几条板凳。
以前,几乎家家都有板凳。板凳有粗细之分。细板凳做工细,凳面儿四沿儿刨出花线条,面儿下面时装饰板---花牙子,凳腿有圆形或方形,若是方形腿,腿面外楞也有用花线刨刨出的花线条。细板凳大多与八仙桌配套,涂刷油漆。客人来家,就坐在板凳上。更讲究的人家才有圈椅或割角攒边的方凳。普通人家只有粗板凳,既是生活用具,也是干活工具。木匠干活儿用的多是雇主向邻居借来的粗板凳。木匠人多时,用的板凳也多。
现在,供人坐着的物件多种多样,唯独长板凳被逐出家具一族,没人再打造。旧有的板凳多被废弃,所余无几,就是乡村中也不多见了。木工做活,想使板凳,已很不方便了。
旧时,鞍子铺的鞍子匠,有专用的大板凳。大板凳长约五尺,厚约四、五寸,面宽八、九寸。鞍子匠干活儿,就骑坐在上面。刮拉砍铲,使用年头多了,厚重的大板凳,遍体坑凹,伤痕累累。
木匠有了板凳,支起了楞板,就可以干活儿了。
所谓“邋遢木匠”
做木架,占用场地大,只能露天作业。正月里虽然有了春的信息,却驱不走寒冷。木匠们都穿着棉衣,开始干活时,棉衣就穿不得了,既笨又热,闪掉棉袄,只穿绒衣,干活才利索,甩的开膀子。“干净瓦匠,邋遢木匠”。瓦匠干活儿,大堆的砖石泥土越用越少,场地也越来越干净。木匠干活儿,出废多,刨花,木渣,碎木头子,一大片,场地也越来越杂乱。
做木架锛砍下来的碎柴特多,遍地皆是,伸手即拾。天寒地冷,随手抓拢些碎柴,燃一小堆火,把墨斗放在火堆旁边烘烤着。墨斗里的墨料要用水洇湿后才能弹线用,湿墨和湿线绳常被冻得僵硬,放在火边烤着,随时可用,用后再放回火边。火堆不可太大,也不可太旺,太大太旺烧柴多,总添柴费时间,影响干活。把些湿柴捂压在火堆上,火着得慢,但冒烟,烟气弥漫熏人。工间小歇时,添些干柴,把火弄旺,披上棉袄,围着火堆喝水。“饿死的厨子三百斤,冻死的木匠烟熏味儿”,一边烤火,不忘说句逗趣话,表白职业优势是用柴方便。其实木匠身上并没有太多的烟熏味儿,这只是对木匠烤火方便的一种夸张说法。不过他们身上常有木头味儿却是真的。接触什么木头有什么味儿。接触柏木有柏木味儿,接触松木有松香味儿,若接触那种火杨木,身上有一种臭杨木味儿。这些味儿,木匠自己并不觉得,只有旁边的人才嗅得出。
所谓“长木匠”
木匠做活儿下料时格外小心,必要计算准确,丈量无误后方才下锯截断。尤其是大料,如柁、檁等原木,以及较长大的板材,要反复丈量二、三次,直到确认无误,才动手施工。有时已拿起锯,准备下锯了,仍不放心,又放下锯,再丈量一遍。多量一次,多用半分钟的时间,麻烦一点,不算什么。若因一时大意,丈量错误,锯断木料,就后悔莫及了。曾有一马大哈,下料不慎重,锯短了柁料,到立架时才发现这个错误,更换全部大柁已非易事,拆除缩小房基也有许多不便,最后竟由瓦匠来解决这个荒唐的过失,把整座房子的后墙加厚,用加宽墙体补充柁架短缺的长度。
为了给加工留余地,截取木料总要比设计实用尺寸稍长一些。“长木匠,短铁匠”,铁匠干活下料要短些,短了容易加工,铁料烧红后,经捶打能被碾长。木匠下料若短了,就糟了,木料就作废了。
学徒初始,最可能做坏活。现如今,木材市场上,木料品种多,数量充足,可任意选购。过去可不是这样,木材非常缺乏,木匠下料时非常谨慎,这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师傅随时盯着看着徒弟干活,防止做出坏活,糟蹋了木料,给雇主造成浪费损失。
木匠与围观者
歇闲的人们喜欢凑到木匠干活儿的地方看热闹,逗话聊天。看木匠干活,犹如看技术表演。刮拉凿砍锛,看似简单的操作,都蕴含着巧妙的技艺。木匠耍锛子,脚蹬踩在木头上,扬起锛子砍下时,锛刃离脚底只有毫厘之差。据说,曾有木匠当众表演过用锛子磕开用光脚踩着的一粒瓜籽,惊险的很。板材粘接前,需要把两板之间的缝隙消除,木匠叫“严缝”。遇到七、八尺长的板缝,木匠稳住身形,舒展两臂,两腿平稳换步,用二尺来长的刨子刮刨几次后,两块板一对,不仅严丝合缝,而且板面平直,可谓一绝。让人由衷的惊叹和佩服。一堆破木头,经过木匠的手,几天后竟成新物,让人赞不绝口。
木匠们长年走东村去西庄,认识的人多,知道的新闻旧事也多,跟木匠聊天有说不完的话题。木匠们说话大多很风趣,常能逗人发笑,但木匠本人却笑的很拘谨,他要随时保持“师傅”的形象和尊严。
木匠们对来聊天看热闹的男人们,来者不拒,热情招呼,从不厌烦,能来就是捧场,或许就是明天的雇主。雇主、雇主,衣食父母,得罪不得。至少他们能起到四处宣扬的作用,冷淡不得。有人陪着,边聊天边干活儿,也免得寂寞。
对年轻的妇女们,木匠虽然客气,但态度冷漠,话语不多,敬而远之。尤其不愿怀孕妇女进入干活的场地,更不愿她摸碰木匠工具和木活,据说是怕她们可能带来不好的运气。这是木匠的一个忌讳,实际上是怕无端惹出是非。(如果木匠的工具和木活被孕妇摸过,或是被来月事的女人碰过,过去的木匠会在七天内不干任何木活以辟邪,还要烧香吃素……编一个故事……)对老年妇女的到场又当别论,仍是恭而敬之。
木匠对来玩耍的孩子特烦恼,大声呵斥,赶走他们,怕的是场地杂乱磕碰着他们,怕砍掉的碎木渣飞起来伤着他们,责任说不清,同时也怕孩子淘气弄坏制作着的东西。
“水木匠”与茶水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客人来,清茶一盏,殷殷之情,寓于茶中。
木匠每天早上到雇主家时,主人已备好茶水,师傅们坐下来,吃碗茶,歇歇脚,顺便说说今天的活计,还缺少什么东西,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早上的茶水多是主人满给木匠的(也有徒弟的),徒弟略歇一歇息,茶水或喝或不喝,然后搬提工具,做干活的准备了。徒弟没喝早上主人递上的茶水,绝不会显得不礼貌,相反,倒显得懂事,勤快。工间歇息,也是喝茶。午饭后,歇息时间稍长些,木匠们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喝茶。下午工间小歇仍是喝茶。有时干着活,渴了,随时倒碗茶水就喝,可见木匠在一天中对水的需求之大。
“菜牛倌,水木匠”。放牛的牛倌去山野田边放牛,中午带多少干粮,因人而异。饭量大的多带点,饭量小的少带点,但用盐腌制的咸菜,则是宁多勿少。野外没有烹炒条件,吃干粮只能就咸菜。如果咸菜带少了,光吃干粮就毫无味道,没了食欲。木匠喝水多,大概是体力消耗大,出汗多,确实是生理需要。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不可能遗忘了木匠行业。雇主们客情在先,把木匠看作是请来的客人。歇息时干坐着显得尴尬,有了茶水,也有了情趣。
喝茶时,徒弟要主动地给师傅倒茶。若同时还有其他木匠,有时还有石匠和瓦匠,要根据辈分、年龄,有先有后,一一倒茶,并且要热情和有敬意。轻快自然的倒水过程,透出人际间的和睦友善。倒茶时,茶壶嘴不可太低,搭挨在茶杯上,造成“亲嘴”。也不能太高,茶水进杯时哗哗响,起泡。太高太低都不雅。倒完茶,放茶壶的方向也要注意,壶嘴不能正对人,如果围坐的人多,要尽量把壶嘴朝向两人之间的结合部。否则,壶嘴对着人,人家似不在意地把壶嘴拨转方向,就没意思了。还会招来师傅的白眼。
百家饭?人情饭?盛饭
雇主管木匠吃饭,这个习惯始自何时,无从考证。解放后,改成只管中午一顿饭,应属实际需要。一九八零年以前,农村中自行车还不普及,木匠外出大多是步行。中午回家吃饭,不仅耽误时间,主要是消耗体力,不能休息。木匠活儿虽属技术活,不卖死笨力气,但绝非轻体力。中午休息不好,体力得不到恢复,肯定影响下午的工作。雇主留吃中饭,既显得热情,暗里也不吃亏,木匠会用多干活回报主人。木匠称这种饭为人情饭。没有这顿饭,活儿也得干,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淡多了,好象只剩了干巴巴的雇佣关系。情感是培养出来的,“赌钱赌薄了,喝酒喝厚了”,就是这个理。不过,管干活儿人吃饭,也确是件麻烦事,雇主家要用专人去张罗买酒买菜做饭。这在过去的年代,不算什么,因为那时的农村妇女很少有固定的社会工作,在家里多做几个人的饭,无所谓,还能显示一下自己的厨艺。而现代人中,赋闲的老人们,一般不会再有什么修造事,他们在中年时期或更早时,就已为老年的安定生活预先打好了基础,所以不会再雇佣手艺人,而需要雇人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整天忙碌的干事的人,没时间为雇来的人做饭是主要原因,为做饭这种事影响自己的事,不值得。另外,现代人与以前的人在思想意识上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希望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哪怕是临时的,短期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想“屈尊”伺候别人,尤其不愿吃别人的剩菜剩饭。他们宁愿多花钱,把饭钱加在工钱里。这种加了饭钱的工钱,初始时尚能带给手艺人一种喜悦,并由此生出一些对雇主的理解之情,干活儿时仍能与雇主心气一致。但时间久了,变换的雇主多了,初始本意逐渐被遗忘,而人对酒食的生理需要和享受热情招待享受尊重的心理要求,却渐渐恢复。由于得不到实现,与雇主的关系总也“热”不起来,虽然挣着雇主的钱,却不领雇主的情。做事的心态只是一种应付。雇主与手艺人则常常是处于对立的状态中,挑剔做成的活茬儿,对很小的毛病也绝不放过。不同情干活儿人的艰辛,不原谅干活儿人的错误。活儿干完,各走各的路。我在《前言》中说到的“木匠”与“木工”的区别之一,“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与“再见面时形同路人”的差别根源,或许就在这一顿饭上。
六十年代,曾禁止过木匠吃雇主的饭,木匠只好自带干粮外出,将就用餐。开始尚可,慢慢地主人家做汤给木匠下饭,后来做菜做副食给木匠吃,再后来又把主食摆上了饭桌。木匠们背地里说这顿饭是“要劲儿的”饭。
木匠们对饭食从不挑剔,雇主给做什么吃什么。吃百家饭的人,什么样的雇主都能遇到。贫困的,富有的,大方的,吝啬的,卫生好的,卫生差的,厨艺高的,厨艺低的,木匠们都能随遇而安,只要吃饱肚子,有力气干活就行。绝大多数的雇主也是极尽所有,尽量让木匠吃得好些。“自己吃填坑,给人吃传名”。
吃饭时,雇主家把饭菜摆在桌子上,盛饭就是徒弟的事儿了。给师傅盛饭,吃一碗盛一碗,双手捧着递给师傅。添饭时要看师傅的手势,师傅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根据比划的深浅程度,掌握添饭的多少。
有时要给几个师傅辈的盛饭盛汤,这就要求徒弟吃饭要快,不仅要伺候好师傅们,自己也能有时间吃饱,尽量不让师傅们等候自己。
据说,某师傅带了两个徒弟,吃饭时,俩徒弟为了抢着给师傅添饭,同时接住了师傅递出的碗,二人都不放手,僵持中,用力一夺,竟把饭碗掰成两半。
这是木匠行内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说给徒弟听的故事。
为什么把给师傅盛饭作为维护师道尊严的一种形式加以特别强调呢?首先,吃饭的场合,是人聚合的场合,有行内人和行外人,有同师门的木匠,也有不同师门的木匠,正是师傅树立威望和取得尊严的所在(傲性也在这种场合得到无形的培养和强化);另外,也是当时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如果吃饺子、面条之类,用筷子直接入口的,不可能要别人夹递,而馒头、烙饼之类,也不宜过别人的手,只有吃米饭,要用勺子盛放到碗里吃。
南方产大米,北方产小米,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那时的北方乡村是吃不到大米的。小米饭是民间最普通的饭食。把小米淘净,倒进开水锅里,或是在开水锅里直接淘米,把沙子淘掉。米煮熟,用笊篱捞在砂锅里(这种带少量汤水的饭叫捞饭,口感软),盖上盖子,放在灶边或用微火把水气蒸干,这样的饭叫干饭,吃着耐饥,但发干不易咽。怎么办呢?把豆面加水搅拌成疙瘩,做半锅煀油加盐再加些嫩菜(或倭瓜条、萝卜丝、豆角丝、榆树钱儿、嫩榆叶、或者其他的季节野菜等)的汤,盛一勺浇撒在碗里的干饭上,吃起来就顺口了。这种饭食叫豆面疙瘩干饭汤。那时,白面属贵物,吃碗白面做的炸酱面条,是高待遇了。玉米面可做成窝头,贴饼子,板儿条,摇球儿等食物,但总显得贫气,不如小米饭高低能就。待木匠,虽然客情在先,但总归是干活的,吃小米饭于情于理都不差。所以,小米饭浇疙瘩汤是木匠一天中吃得最多的饭食。于是,盛饭盛汤成为每天吃饭当中要干的一种较频繁的活儿。不让师傅自己动手盛饭,是怕师傅累着,也是徒弟孝敬师傅的一种表现。师傅呢,自然也乐于手闲,乐于树立和增强自己的尊严。一个木匠,从学徒到自立,到自己带徒弟,是个艰辛的过程。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不容易,提醒和要求晚辈人尊师,也不算过分。
有人说:徒弟给师傅盛饭确实不过分,但二徒为尊师抢坏了碗,似乎没有必要,有献媚邀宠之嫌,而且有伤师兄弟的情义。也不无道理。故事就是故事。
现如今,徒弟给师傅盛饭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了。
木匠喝酒
吃饭时,主人要是还备了酒,木匠师傅们在吃主食前,总是要先喝一点的。徒弟一般是不喝的。没时间喝是一方面,主要是师傅不准。师傅会提醒他抓紧时间吃饭,言下之意,是让徒弟能更好地伺候师傅们。
师傅的话,徒弟要认真听,认真去做。不明白的道理,有机会可以问,师傅高兴时会给予解释。但不听师傅的话,交待的事情不办,尤其是当着其他人,师傅丢了面子,失了尊严,生了气,会张口骂徒弟,甚至抄东西动手打。打骂徒弟是师傅的特权,师徒有约定,打伤打死只是失手,不被追究责任的。
木匠师傅喝酒,只是一小杯,不足一两罢,从不多喝。这样不会加大雇主的开销,更不会留下嗜酒的口碑,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木匠干活离不开带刃的工具,酒喝多了,难保不伤手碰脚,何况有时还要上脚手架,蹬梯爬高儿。尤其怕脑子迷糊,画错尺寸,坏了雇主的木料,坏了自己的名声。
师傅辈的喝酒,是师傅之间互相满酒,显得关系融洽。一杯酒喝完,不再添酒,更没有劝酒喝的。木匠的喝酒,既不因为喜庆,也不为人际交往,有些应景的意思。主人家办了几个菜,摆满一桌,虽不丰盛,但很实惠。有了酒,气氛更显得热烈,体现了雇主对手艺人的尊重和热情。于是恭敬不如从命。但在徒弟看来,是一种身份和资格的显示。
满酒时(包括倒茶),必须正倒,不能为了方便,右手握瓶翻着腕子给右边的人倒酒。这是忌讳。据说过去衙门口处决人犯前,要让人犯饱餐一顿,为他送行,免得他死后成了饿死鬼。饭间,衙役伺候着,用的就是翻腕倒酒法。人犯见到这种手法,就知道末日到了。
徒弟虽不用给师傅们满酒,但忌讳却不能不知道。因为将来他总要加入到互相满酒的行列中。
饭桌上的规矩
利用师傅们喝酒的当口,徒弟已经吃了半饱,然后边吃边伺候师傅们吃饭。师傅们吃饭是有规矩的,尤其是“领作儿”的师傅(相当于现在的班组长吧),已经吃饱了,却不把碗里的饭吃净,总要留下一口半口的,然后把饭碗放在饭桌上,开始聊几句闲天儿,其他人有先吃完饭的,也不能把筷子放下,而是把筷子小头向上拿在手里,意思是他们在等着。等其他人和徒弟吃完,待到所有人的筷子小头都向上了,领作儿的师傅才把碗里的一口饭吃净,然后把筷子小头向上一举,于是大家会意,全都放下筷子,并离开饭桌。只要有一个人还在吃饭,其他人是不会放下筷子的,免得他吃不饱,还会觉得尴尬。更不会不顾别人单独离开饭桌。
雇主们待手艺人酒饭,虽不是大摆宴席,但尽量丰盛。根据匠人的人数,掌握菜量的多少。菜盛放在碟子或盘子里,菜数都为双数,整齐对称地摆在饭桌上。有人出于羡慕,把待手艺人的饭菜叫做“碟菜”。吃“碟菜”的木匠们,对碟里的菜也不是胡乱吃的,也有吃菜的规矩。挟菜时,都从临近自己的一边挟起,循序渐进,但最终不能把菜挟光,总要剩一些,哪怕是一点点。一盘摊鸡蛋,本来就不多,也要剩下一块,哪怕是很小的一块。木匠们饭罢离桌后,每个菜盘中都有堆放规矩的剩余。一般情况下,雇主不陪着木匠一同喝酒吃饭。剩下的菜不是有意留给谁的,而是一种无言的表白:我们已经吃好吃饱了,你看,还有剩余。
木匠们吃饭时的这些动作,是不用言传的,看上去很自然,很随便。看的多了,随着就学会了。
木匠的名声
师傅带徒弟,不仅教技术传手艺,更要传授规矩,传授在本行业做人做事的道理。木匠四乡闯荡生活,靠的是名声。人品好,手艺好是立足本业的根本。技术差些尚可学习弥补,人品出了毛病,坏了名声,谁还敢雇请你。
木匠干活的场所,是个特殊的环境。他们(有时是一个人)必须要进入雇主的家中,庭院室内,一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数月半载,接触雇主的生活,目睹雇主的家事。男主人或上工或下田,不可能总在家里陪着,木匠更多的是与女主人打交道。吃饭喝水都由女主人张罗,找东寻西也要女主人忙活,歇息聊天免不了和女主人搭讪几句,有时女主人也因有事临时外出,把“家”就撂给了木匠。木匠成了留守人,还负有看“家”的责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木匠的心态要清净平坦,心思无邪,只一心干好自己的活茬儿。这种修为,从学徒开始,就已深深地溶注于身心。
“有赃官赃吏,没有脏手艺人”。贪官污吏使用手段伎俩,仍可在官场中继续存在。手艺人坏了名声,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手艺人应是,手不脏,眼不脏,口不脏,心不脏。别人的东西不能偷拿,不该看的事情要躲开不看,张口不可轻佻说脏话。心不脏,是说一不能有邪心,二不能有坏心眼,即使给曾经有过节儿的雇主干活,也要按规矩把活做好,不能趁机报复坑害雇主,故意把活做坏。木匠做出的活茬,是要经年累月被千人瞅万人看的,故意做坏了活,事实摆在那里,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是坏了自己的名声。
做活偶然出点毛病,在所难免。只要不是故意的,自家心里干净,想办法弥补好就是了。故意和无意是有区别的,“十活九病”,雇主也能理解。再者,有意坑害人未必能如愿。有一个故事警示木匠害人之心不可有。故事说:
某地某村有一某姓财主,非常吝啬。他要盖一处房宅,请来风水先生选勘宅基。风水先生忙碌一上午,中午吃饭时对酒饭招待很不满意,于是下午故意给财主选定一个五鬼闹宅之凶地。盖房子施工时,木匠对财主的吝啬招待也很生气,于是在钉椽时,故意将正对院门的三根椽倒着钉在檩木上(正规钉法应是小头朝上,大头朝下,反之为倒挂椽,是盖房的一大忌讳)。房子盖好后三年,财主的家运不但没有败落,反而比前更红火了。风水先生很纳闷,借故前来查看,又查问当时盖房的木匠,才知有三椽倒挂。不觉叹道,人算不如天算,有三支利箭瞄射着院门,五鬼怎敢进宅。罢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故事虽有些离奇或迷信之嫌,但说的是心不脏的个中道理。剔除故事中迷信色彩,规劝匠人规矩敬业,莫生恶念,才是故事的本意内涵。故意倒挂椽的行为,肯定大损那个木匠的名声了。
盖新房,上大梁
春夏之间,气候干燥,雨量少,最宜建筑施工。雇主们都抢在这个期间盖房子,木架活儿大都集中在这个季节里。张家的,李家的,王家的,一家接一家。初春,天气还冷,不适合泥土作业,雇主只好把木匠打做好的柁檩等成品码放一堆,下边垫上木头,上面苫盖些防水物,防备雨雪,暂时存放起来,待气温上升,天气暖和,泥土不冻时,再立架砌盖房屋。
木匠做好张家的木架,挎起家伙斗子去李家了。
仲春二月,大地回暖,百蛰出洞,是盖房子的时候了。
乡村人把盖房子当成大事,破土动工垒砌房基,起房、立架、上梁时,都要选吉日良辰,请风水先生择定时日。房主对风水先生唯恭唯敬,对择定的时日谨遵谨守,并把立架上梁的日期提前通知做木架的木匠。到立架(立起房架的简称)之日,木匠放下手头的活儿,提前赶到现场。房主找来帮忙的人也陆续到场。盖房子是喜事,乡亲们都乐意帮忙,大柁大檩不是一个人能搬扛起的,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互相帮忙已成风俗。
立架的时间把握不是很严格,它只是帮忙人聚拢的大概时间约定。但上梁却将就不得,定在几时就是几时,不能提前,也不能错后。上梁之“上”,在这里是动词。上梁之梁,是指房架的几根脊檩中最中间的一根。如三间房架,是中间一间的脊檩。木匠管脊檩也叫“正中”,它是一间房几条檩中的中间一根。早先盖房,上房的间数讲究单数,有三间以上为房,二间为铺,一间为棚的说法。“梁”是“正中”之正中。立架认日,上梁等时。大架立好,只剩“正中”,上梁的两个人,提前爬到房架上,做好准备,等下面有人喊“时辰到”时,即刻把早已预备在那里的“正中”组装在它的位置上。
曾有一家雇主把上梁的时辰定在午夜子时,两个木匠只好等到深夜子时临近时,爬上房架,等着准时“上梁”。
上梁时,场面很热闹。贴八卦,挂红,放鞭炮,撒五谷,唱喜歌,有不少人围观,但不许怀孕的妇女看。据说,有一孕妇凑热闹去看,“正中”如何也上不到位,后来上梁的木匠抽出腰里别着的斧子,朝“正中”砍了几下……。梁是上好了,但后来孕妇分娩生下一个三瓣嘴的孩子。兔唇是否木匠斧子砍的,只有神知道,不过热闹的地方必然乱些,尤其是施工现场,为了自身和胎儿的安全,行动不便的孕妇还是不去为好。
贴八卦,是为了辟邪。一块一尺见方的红纸上画有八卦图形,贴在“正中”脊檩朝下一面的正中间。用麻绳把几枚铜钱编成钱辫,辫上的第一枚铜钱立着钉在八卦纸中心,钱辫垂挂下来,下梢头是一绺红布条。另有一副红纸对联,“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分别贴在“正中”檩两头的大柁脊瓜柱上,另有“吉宅永安,吉宅永驻”贴在其他柁的脊瓜柱上。太公者,姜太公也,管神之神。有正神在此,诸神且请退出。房主祈求居住平安之意。财神是否也在诸神之列呢?是否日后还要专门请他回来呢?解放以前的四合院,在上房的房后头,专门为财神搭盖一间小屋,叫财神房。解放后,曾有很长时间不再供奉财神。再后来,人们才把财神像请进店堂。八卦是在地上预先贴挂好的,上梁时随梁一起上房的。
上梁时,鞭炮燃响,噼噼啪啪,喜庆气氛更浓。鞭炮声中,把一幅红布搭在梁上,叫挂红。既有驱邪之意,也象征喜庆红火。
原先,唱喜歌,撒五谷,是专由乞丐做的。一只量米用的木斗或柳条斗里盛放着五谷杂粮,乞丐爬到梁上,边唱遍撒,在梁上走个来回,来一番惊险表演(这时的“梁”只是一根光杆圆木头)。乞丐们不请自来,为的是讨几个喜钱。喜钱就放在盛五谷的斗里,五谷撒完,喜钱也进了乞丐的口袋。
解放后,乞丐没有了,有时由木匠上好梁后,顺便撒五谷,喜钱也由木匠顺便收了。木匠不会唱喜歌,这个节目就取消了。撒五谷取五谷丰登之意,喜歌是吉祥话儿编成的。
有时,碰到上梁时下起细细的雨丝,人们会庆祝道:雨浇梁,雨浇梁,风调雨顺福寿长。农民的心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好日子。
吉日良辰雨浇梁,有时几家雇主立架选在同一个日子,木匠就忙了,立好这一家的,再赶到另一家去。风水先生只管选吉日,不管木匠忙不忙的。
现如今,盖房时喜庆形式犹存,内容已大改变了。不再贴八卦,也没了撒五谷,唱喜歌,只剩下挂红和放鞭炮。挂红时,多是把亲朋馈送的红彩被面搭在梁上,有时把被面连同包装袋一起吊挂在梁上。“梁”也由三间或五间的奇数正中,随着时势,演变为偶数房间的左中为大了。盖平顶房,没有“梁”,但照样挂红,顺房向把绳子拴在两根立杆上,固定住,把红挂在绳子上,鞭炮声中,也达到了喜庆的效果。
“打妆绣”
几个月的时间倏然过去,木匠学徒经过这几个月的锻炼,已初步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也习惯了木匠的生活,将沿着学徒之路继续走下去。
雨季到了,木架活儿基本告一段落。春天盖的房子经过自然风干,墙壁不再湿软,房体已经牢固,敞着口等待着门窗的装修。木匠在空房里打做门窗,就近,而且不受夏日暴晒,阴雨天也不影响作业,很会利用天时。
相对“糙”木架而言,做门窗就显得细多了。木匠管做门窗叫“打妆绣”,可见做门窗是精致细绣的活儿。活茬外观质量精细度的提高,要求各道工序,操作手法随之精细。师傅必须把徒弟由“糙”转带入“细”中。
旧时的门窗与现代的有很大区别,全用窗棂填芯,背后糊窗户纸。后来虽有改进,也只是部分地使用玻璃,并不彻底取消窗棂。理论是玻璃只隔风,不隔寒,影响冬天室内保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设施的进化,人们更追求居室的明亮采光,门窗填芯几乎全部采用玻璃。于是关于玻璃的理论渐渐被人淡忘,而旧时的窗棂门窗,也被人们称为了“旧式”门窗。
旧式门窗利用窗棂的长短,形体和方向变化,可做出许多种花样,诸如步步锦、灯笼框、套方、盘肠、蚂蚁斜、五方卡,等等,等等,方方斜斜,技术复杂。但对于一个成熟老练的师傅来说,做这些民间百姓的普通木活儿,可说是不在话下,轻车熟路。木匠能根据雇主的意愿,把各种样式进行再揉合,做出不重复的花样来,不仅这一家各房间样式不重复,而且各家与各家不重复,既显示手艺,也强化自己的技能。徒弟则大开眼界,大长知识,这些知识眼下只是积累和储备,将来却是他自立后提取资料的库藏。
几种农村家具
机关厂矿有时也雇木匠干活,木匠称之为公家活儿,生产队的叫队里活儿,把给私人干活称之为干乡活儿。
零活儿,是指用工少的活儿。张家做个桌子,李家做个柜子,多的三天五天,少的三日两日,经常搬行李换雇主,也不用多人集中在一起,适合两个人的作伙儿或一个人单干。乡村中零活很多,因为那时人们的许多用具都要用木料打制和维修。有的木匠长年做零活。虽是零活,多数都有工眼儿标准。木匠的工眼儿数,是以完成“白茬儿”交活儿的,不包括油漆。油漆活儿由专门的画匠负责,他们在衣箱的前脸儿上画“八仙人”(八仙过海)等故事,在小木匣上画鸳鸯戏水或花卉等。普通人家常常是让木匠直接油漆,简单的刷漆活儿,木匠还是能干的。
由于有工眼儿管着,也由于要赢得“干活快”的赞誉,木匠做活从不偷懒磨蹭,不管主人是否在场,该干时就干,该歇了就歇,绝对不会把两天的活儿分成三天干,倒常常把五天的活儿用四天干完。
漂活儿,是给人白干的活,大都是零星的,不够干一个工日的,不值得雇请木匠的小活。大多是雇主家周围的邻居,趁着有木匠,工具现成,或做条扁担,或修平菜板等。“木匠帮个忙,好歹半个工”,半天工是夸张了些,但个把钟头总是有的。这种活儿不能占用正式的工作时间,只能利用歇息时间。木匠心里虽然不乐意,但嘴上还是客客气气,总不能既帮了忙,还丢了人缘。
乡活中,盖房打木架做门窗用的工日多,要算是大活儿了。做花样窗户用工更多。俩人一拨的小作伙,每年若有十几间房的工作,至少半年不用闲着。其次是较集中的零活儿,单件家具都属于零活儿,但集中制作,也算是大活儿了。要娶媳妇的人家大多做几件新家具充实新房。
过去,农家的家具也适合农家的生活,讲究实用、耐用。
木仓,简称就叫仓(见图4),
既可盛装粮食也可盛放杂物,几乎每个农家都有。用一寸厚的木板粘接后组装成,有二节和三节之分,每节标准长度二尺五寸,可短,但不会再长。一个三节仓长七尺多,拼接时严缝,是木匠拿手的一项技术。“三尺以下不算缝”,木匠的牛气在此显现一斑。好的木仓,可传用几代人。
衣箱(见图五),
都是成对的,前脸不露榫头。箱盖是在这个箱子组装封钉完成后,用锯把箱体锯开做成的。顾名思义,衣箱主要是装衣服用的,最讲究用樟木打做,可以防虫。樟木产于南方,运到北方很稀少,所以珍贵,早先的嫁妆铺才有。箱体有六个面,四面樟的箱子已算是上等了,实际上每面只用一小条樟木板。衣箱常是姑娘出嫁时的陪嫁,但有时也由男方家做好,送到女家,然后陪嫁的。
坐柜(见图6),
是方形小木柜,既可装东西,也当座位。
只有极少人家做镶着镜子的梳妆台。
柜橱,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在农村流行起来的。而大衣柜以及其他新式家具,则是在拆除土炕改睡木床,屋内有了宽敞空间后,才逐渐进入农家的。
天寒不建房
做几份装修以及若干零活后,转眼冬天到了。天寒地冻之前也有个别盖房的雇主。与现在不同,冬季有保温措施,可以延长施工时间,过去,民间建筑必须随着季节走。百姓家要搭盖几间房,非常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购置砖石木料及灰土。灰土和成泥垒砌砖石,最怕冻。一冻一化变成粉末从墙上脱落下来,墙失去灰泥,就失去了坚固。所以,盖房子尽量选择春季。秋季忙于秋收是一方面,主要是怕工程拖延,遇到早寒冰冻。
伐树最好在冬季
冬季里,木匠多了一项活茬儿----伐树。冬天来了,树落光了叶子,正是树“收津脉”,木头棕眼收缩,木质返硬的时候。需要砍伐的树木,要在春天来到,树叶发芽长叶“出津脉”之前伐倒。
伐树的木匠最好会爬树。山上野外的树,可根据地形和树身倾向,掌握树体的倒向。伐村里房前屋后的树,为控制倒向,须把拉拽树的绳子拴到树上去,把巨大的树冠枝杈卸掉。不会爬树或懒得爬树,可由雇主或木匠请会爬树的人代替,但必须听从木匠的指挥。伐树是一种危险性较大的活儿,弄不好树倒下时会砸伤人,树梢抽着人,根部蹦起伤着人。尤其长在庭院里的树,放倒时还要注意不可砸坏房屋,否则,树的价值还不够修房子的费用。所以,伐树时,既要胆大,又要心细,特别的小心,目测出准确的场地距离是关键。
伐树本身是一种用工不多的活茬儿,但后边常跟续着大锯活儿。木匠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章,前边的活儿是谁干的,后期的活儿还应该由他接茬儿干。但规章往往被破坏。伐倒的树,按照需要被截成木段,然后用大锯破成板材,待风干后使用。
木匠的大锯功
人们都说拉大锯是木匠最累的一种活儿,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较长的木头,树立起来很高,要搭脚手架才够得着,爬上去拉锯还要掌握好身体平衡,连续几天下来,体力消耗很大。即使天气凉爽,木匠也是满头大汗。天气稍热,汗水湿透衣裳更属常事。肩上搭条毛巾,或把毛巾系在大锯拐上,拉一阵子就要停下来擦汗。擦汗的毛巾能拧出水来,累是肯定的。
拉大锯虽说费力但是省心,用墨斗弹好墨线后,只剩下来回拉锯单纯的力气活儿了。只要两个人配合的好,唰唰的锯木声,听着就让人欢快顺畅。但如果两个人不“对把”,越拉越别扭,不仅费力添累,而且心烦上火,互相埋怨对方,甚至有摔锯而去者。
据说,有个犟脾气木匠,没有人愿意与他搭伴,遇上非拉大锯不可的活儿,也只好一个人干。怎么干呢?他用一块石头拴在大锯的另一头,这边拽几下,然后换位置去那边拉几下。听来可笑,仔细想一想,却又笑不出来。因为他能在无奈中,想出唯一可行的办法。
就某种意义上说,大锯活儿可以检验出一个木匠技术和修为的水平高低。只有完全达到了“师傅”水平的木匠,才能和任何人配合拉好大锯。他能以我为主地适应他人,不愠不火,包括临时找来帮忙拉锯的纯粹外行人。
木匠的画功
木匠这种手艺活儿,设计和施工集于一身,自己画线自己做,不仅耗费体力,同时耗费脑力。一项活茬儿,从谋划,选料,加工到组装完成,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脑力劳动。
有人认为,木匠坐着下线画活时最轻松。这只说对一半。画活只是体力轻了,却正是全神贯注用脑子的时候,心力并不轻松,即使是老练的木匠也是如此。他要把一项活茬儿的整体框架结构,在头脑里绘成完美的无纸之图,再逐项分解开,准确地绘制在各种型材上,然后根据画定的线形,进行再加工。组装是最后一道工序,行话叫“成功”。只要有一处画不对,组装时就成不了功了。
以盖房做木架为例。首先头脑中要有若干间房架的整体规划,然后分解落实到各个柁、檩、椽、柱等多种构件上,不仅要考虑到各构件之间的关联与结合,同时还要顾及到后期门窗与木架的结合。一架柁,要分成解成大柁、二柁、盖柁、瓜柱等。瓜柱又分为脊瓜柱,上衿瓜柱、下衿瓜柱。山柁瓜柱与明柁瓜柱的画法又有不同,还要记住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的特殊画法,如此众多的零件,都要一次性准确无误地完成,并最后完成组装成功,可知木匠的脑子里装着多少东西。
到了画活的时候,师傅们往往互相推让,都说愿意干现成的活儿。推让中有谦逊的成分,也确实有八分的诚意。宁可多出力气,不愿干费心的事。一般情况下,谁应的活谁为主(雇主最先面请的木匠),为主的木匠具有领作的资格,尺寸和样式的决定应以他的意见为主。那么,掌尺画活也就非他莫属。这是多年沿袭下来的规矩,主要为了防止群龙无首,各行其是,但也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多数情况是大家商量着办,谁的意见好,就听谁的。除非有了分歧,还是以领作的意见为主。
画活虽费脑力,应活的还要担当责任,但对于一个胸有成竹的师傅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
木匠的应活功
不会应活的木匠不是好木匠。应接雇主的活茬儿叫应活儿,就是答应去干活,并做出时间安排。商品没有市场,只能积压在库房里,木匠没有雇主,就没有地方出售手艺,但雇主多了,要把干活的先后次序安排好,防止跑活,也防止给自己造成麻烦。
要根据季节,气候,活茬儿的大小,活茬的缓急,雇主的脾性,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完成工作的速度,以及其他许多情况,当时给雇主一个满意的答复,保住自己的业务不流失。前面说过,盖房子是农家的大事,是季节性较强的工程,就要优先其他零活,总不能大好春光先做零活,把木架活儿拖到雨季。再者,盖房子做木架本身就是大活儿,而且后边还跟续着门窗妆绣和可能的家具制做。一份这样的活要顶若干份零活,丢了很可惜的,总要优先安排。对娶媳妇添家具的,要根据结婚的日期,工作量的大小,完成的速度,油漆的干固时间等,做出安排。有时,男方按计划备齐了一切,女方突然提出要做一件什么器物,并以不结婚为要挟,男方只好照办。类似这样的活茬儿,必须先做,可象排队买东西“加塞儿”一样,加一份活,其他雇主一般都能理解,礼让,既理解加塞儿者的特殊情况,也理解木匠的苦衷。
手艺好的木匠应接的雇主也多,干着张家的活儿,李家又来请,东村的活儿还应着,西村又来催。活总要一家一家的做,暂时去不了的,只能先应许着。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先应的先去,但又怕后来的雇主等不得而另请别人(俗称跑活儿)。可以有意地把后来者往前排,以安其心,但不能说的很死,要留有余地。解放前,有钱盖房子的人家很少,一个村子一年中有不了三家几户,零活也不是很多。那时木匠也少,周遭若干村落只有几个木匠,太多了社会供养不起,所以木匠的活动范围也大,有时要背挎着工具步行几十里去雇主家。不要怕辛苦,怕跑路,不要把一个村里的活都集中干完了再去另一个村子,总要留个尾巴等回来再收拾。不然离开的时间长了,人们会把你淡忘后,去找别的木匠。
解放后,尤其到了七、八十年代,盖新房的相当多,零活也相应的增多。木匠的人数也逐渐多起来,几乎村村都有,有的村多达十几个。木匠的活动范围也小了许多,多在附近地区做。不会应活儿,不仅跑活儿,还可能伤雇主的面子,伤熟人的面子。
有时应活儿也看雇主的脾气秉性。善者不争,好商量,只要理由合理,在同样的情况下,他会把先机善意的让给别人。木匠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公,实在是竞争机制使然。
应活儿,必须考虑到自己完成工作项目的能力,考虑到工作的难度和风险。难度大,会把工程半途搁浅,有损名声。风险大,弄不好会发生事故,危及人身安全。但难度大风险大的活,干好了,可大大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从而增加业务量。
险活儿---抽梁换柱
“抽梁换柱”即是风险较大的活儿。换柱尚可,抽梁尤甚。房子整体都很好,偏偏一架明柁出了毛病,柁下支根柱子,即可解决问题,但室内将失去宽敞和美观,给生活带来不方便。雇主肯定不满意。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用拆去房顶,抽出旧柁,更换新柁。要逐根把二排房檩连同房顶一同顶起,使其刚好脱离与柁的接触,下面用木头临时支住,然后把柁拆散,最后把柁抽出,新柁先已备好,随时换上。在狭小的空间里,调换沉重体大的柁梁,过程十分危险,弄不好房顶会塌下来,在屋里干活的人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这样的活儿,雇主请谁去,也是论工日付工钱,并不因为危险大而多付钱。木匠也不会因风险大而多讨。为什么?没这个规矩。
这种活儿,在一个木匠的活动范围内,多少个村庄,几十年时间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的木匠一辈子都不会遇到,不要说干,就连听也听不完全。遇到了,最好不要退缩,退缩就失掉了唯一的一次实践机会。怎么干?全凭自己的知识技术积累,才智和胆量了。
大凡木匠活儿,都有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施工程序,只要设计好操作步骤,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安全顺利地完成施工是不成问题的。
做活要灵活
木匠吃的是百家饭,干的是百家活儿,什么样的雇主都有,什么样的活儿都能遇到。雇主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木匠提出某种技术要求,是正常合理的。在雇主眼里,凡是用木头做的活儿,木匠都应该会干。作为木匠,也应该认为,凡是用木头的活儿都应该能干,即使以前没干过,甚至没见过的生疏活儿,也绝不要轻易说出“没做过,不会做,做不了”,总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完成它,使雇主满意。以前的乡村盖房全是立字柁,木匠们熟之又熟。后来公家盖房要用人字柁,因为他的跨度大,室内空间大,更适合办公、开会或者做厂房。那时的乡村木匠,从没有做过这样的活儿,但经过细心琢磨,大胆实践,终于闯过了这一难关。当然,木匠特有的傲气,也同时得到了强化。
“活----活”,师傅常常对徒弟说,头一个“活”,是活儿的意思,指的是眼下正干着的活儿或以后要干的活儿。第二个“活”,是灵活的活,只要不是特别特殊的技术活,都可试着干,关键是开动脑筋,多想办法,这条道走不通,可再试别的办法,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旧活---就合”。在修缮旧房旧物时,不要死板地按旧有样式,绝对复原,灵活的变更,大概恢复原状就可以了。
“一个木匠,半个先生”
一个好木匠,不仅应当心灵手巧,又快又好地做出各种木活儿,还要留心与本业有关的当地习俗,知晓民间的传统做法和讲究,以便更好地为雇主服务。雇主自会报以感激之情。
“一个木匠,半个先生”。木匠一生,参与修造建筑颇多,积累了很多经验。乡村人盖房子,大多要请风水先生看一看。在具体施工中,雇主对一些临时遇到的问题,还可能产生疑虑,木匠应按照当地的习惯和风俗,利用“先生的”知识道理,给以启示和解释,扫除雇主的疑虑,同时提出解决的办法,供雇主参考。这就要求木匠具备一些“先生”的常识,适时而用。尤其在房柱高度,门口位置,后窗朝向等木匠直接施工的事情上,更要按规矩做。木匠与雇主之间,虽然有“拙匠人,巧主人”的处事关系,但也不要一味顺主,至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办法,尽可能地说服雇主,避免发生四邻纠纷。这是木匠应有的职业道德,对人对己都没有坏处。
木匠的工作台
作坊里的木匠,有固定的工作台,工作台是用厚木板钉成的木架子,摆放在干活的地方,一般不挪动。串乡木匠不同,有作无坊,到雇主家干活时,随时支一个。把一块硬挺的厚木板支架起来,前低后高,前头随便顶在墙上,树干上,或者什么重物上。板面上铺钉一块锯出三角豁口的薄木板----卡口(如图2),一个简易实用的工作台就做成了。木匠叫它“楞”,大概是向前斜楞的台面的简称,带卡口的木板叫楞板。如叫它作斜板、木板、台面或面板等名称都不能说明它的实际功用,叫楞板才有专指性。应是经历许多年代才筛选定的专用名称。木匠在楞板上刨刮木料,画活,垫着它“成功”小件的木活。
“卡口”也叫班妻,传说是鲁班妻子发明的。鲁班在楞板上刨木料,总要让妻子用手顶住木料,久之,鲁班妻子就发明了卡口,解放了自己。实际上,这是外行人知其一,不知其有二的误识。薄板卡口的主要作用是顶着木料,而且刨刮时刨子可以前出,不致使料头刨不到位。这种卡口出现之前,比卡口构造复杂的多的刨子肯定已经问世,即使最早发明刨子的木匠,也一定会随时发明卡口,无需用人力顶着,更何况是聪明的鲁班。再者,用人力也顶不住木料,尤其是需要批量加工的木料。谁若不信,可不妨一试。
“班妻”应是另一种卡口(见图2),虽然名字相同,但作用不一样。刨刮稍宽些的木板板面(木匠叫它大面),平放在楞板上,前头顶在薄板卡口上即可。若刨刮木板的厚度面(木匠叫它小面),由于大面立起,小面着楞板,受刨刮之力后自然立不稳,必须用人扶着才好加工,尤其要用力按扶住木板的后头,不然刨子运行到前板头时,后板头会撅翘起来,刨不出所需要的效果。在一短方木上(长度不超过楞板的宽度),横着锯剔出一个豁口,豁口宽度大于木板的厚度,并用钉子透过豁口底,固定在楞板上。把木板放进豁口,前端顶进薄板卡口的三角豁口,后端用一木楔与方木豁口卡住。这样,木板的前后两端都有着力点(后端是被夹住的),就立牢稳了。鲁班妻发明的应是这种卡口,多量地刨刮宽木板的小面,必须用这种卡口。“严缝”(板材粘接前,需要把两板之间的缝隙消除,行话叫严缝)时更离不开它。
木匠与板凳
木匠干活儿离不开板凳,四角八乍的长条板凳(如图3),又叫木马?用着稳当,搬动方便。锯木料,凿卯儿垫着它,登高干活儿踩着它,楞板下面也可支着它。木匠每到一个新雇主家,第一件事就是要雇主备几条板凳。
以前,几乎家家都有板凳。板凳有粗细之分。细板凳做工细,凳面儿四沿儿刨出花线条,面儿下面时装饰板---花牙子,凳腿有圆形或方形,若是方形腿,腿面外楞也有用花线刨刨出的花线条。细板凳大多与八仙桌配套,涂刷油漆。客人来家,就坐在板凳上。更讲究的人家才有圈椅或割角攒边的方凳。普通人家只有粗板凳,既是生活用具,也是干活工具。木匠干活儿用的多是雇主向邻居借来的粗板凳。木匠人多时,用的板凳也多。
现在,供人坐着的物件多种多样,唯独长板凳被逐出家具一族,没人再打造。旧有的板凳多被废弃,所余无几,就是乡村中也不多见了。木工做活,想使板凳,已很不方便了。
旧时,鞍子铺的鞍子匠,有专用的大板凳。大板凳长约五尺,厚约四、五寸,面宽八、九寸。鞍子匠干活儿,就骑坐在上面。刮拉砍铲,使用年头多了,厚重的大板凳,遍体坑凹,伤痕累累。
木匠有了板凳,支起了楞板,就可以干活儿了。
所谓“邋遢木匠”
做木架,占用场地大,只能露天作业。正月里虽然有了春的信息,却驱不走寒冷。木匠们都穿着棉衣,开始干活时,棉衣就穿不得了,既笨又热,闪掉棉袄,只穿绒衣,干活才利索,甩的开膀子。“干净瓦匠,邋遢木匠”。瓦匠干活儿,大堆的砖石泥土越用越少,场地也越来越干净。木匠干活儿,出废多,刨花,木渣,碎木头子,一大片,场地也越来越杂乱。
做木架锛砍下来的碎柴特多,遍地皆是,伸手即拾。天寒地冷,随手抓拢些碎柴,燃一小堆火,把墨斗放在火堆旁边烘烤着。墨斗里的墨料要用水洇湿后才能弹线用,湿墨和湿线绳常被冻得僵硬,放在火边烤着,随时可用,用后再放回火边。火堆不可太大,也不可太旺,太大太旺烧柴多,总添柴费时间,影响干活。把些湿柴捂压在火堆上,火着得慢,但冒烟,烟气弥漫熏人。工间小歇时,添些干柴,把火弄旺,披上棉袄,围着火堆喝水。“饿死的厨子三百斤,冻死的木匠烟熏味儿”,一边烤火,不忘说句逗趣话,表白职业优势是用柴方便。其实木匠身上并没有太多的烟熏味儿,这只是对木匠烤火方便的一种夸张说法。不过他们身上常有木头味儿却是真的。接触什么木头有什么味儿。接触柏木有柏木味儿,接触松木有松香味儿,若接触那种火杨木,身上有一种臭杨木味儿。这些味儿,木匠自己并不觉得,只有旁边的人才嗅得出。
所谓“长木匠”
木匠做活儿下料时格外小心,必要计算准确,丈量无误后方才下锯截断。尤其是大料,如柁、檁等原木,以及较长大的板材,要反复丈量二、三次,直到确认无误,才动手施工。有时已拿起锯,准备下锯了,仍不放心,又放下锯,再丈量一遍。多量一次,多用半分钟的时间,麻烦一点,不算什么。若因一时大意,丈量错误,锯断木料,就后悔莫及了。曾有一马大哈,下料不慎重,锯短了柁料,到立架时才发现这个错误,更换全部大柁已非易事,拆除缩小房基也有许多不便,最后竟由瓦匠来解决这个荒唐的过失,把整座房子的后墙加厚,用加宽墙体补充柁架短缺的长度。
为了给加工留余地,截取木料总要比设计实用尺寸稍长一些。“长木匠,短铁匠”,铁匠干活下料要短些,短了容易加工,铁料烧红后,经捶打能被碾长。木匠下料若短了,就糟了,木料就作废了。
学徒初始,最可能做坏活。现如今,木材市场上,木料品种多,数量充足,可任意选购。过去可不是这样,木材非常缺乏,木匠下料时非常谨慎,这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师傅随时盯着看着徒弟干活,防止做出坏活,糟蹋了木料,给雇主造成浪费损失。
木匠与围观者
歇闲的人们喜欢凑到木匠干活儿的地方看热闹,逗话聊天。看木匠干活,犹如看技术表演。刮拉凿砍锛,看似简单的操作,都蕴含着巧妙的技艺。木匠耍锛子,脚蹬踩在木头上,扬起锛子砍下时,锛刃离脚底只有毫厘之差。据说,曾有木匠当众表演过用锛子磕开用光脚踩着的一粒瓜籽,惊险的很。板材粘接前,需要把两板之间的缝隙消除,木匠叫“严缝”。遇到七、八尺长的板缝,木匠稳住身形,舒展两臂,两腿平稳换步,用二尺来长的刨子刮刨几次后,两块板一对,不仅严丝合缝,而且板面平直,可谓一绝。让人由衷的惊叹和佩服。一堆破木头,经过木匠的手,几天后竟成新物,让人赞不绝口。
木匠们长年走东村去西庄,认识的人多,知道的新闻旧事也多,跟木匠聊天有说不完的话题。木匠们说话大多很风趣,常能逗人发笑,但木匠本人却笑的很拘谨,他要随时保持“师傅”的形象和尊严。
木匠们对来聊天看热闹的男人们,来者不拒,热情招呼,从不厌烦,能来就是捧场,或许就是明天的雇主。雇主、雇主,衣食父母,得罪不得。至少他们能起到四处宣扬的作用,冷淡不得。有人陪着,边聊天边干活儿,也免得寂寞。
对年轻的妇女们,木匠虽然客气,但态度冷漠,话语不多,敬而远之。尤其不愿怀孕妇女进入干活的场地,更不愿她摸碰木匠工具和木活,据说是怕她们可能带来不好的运气。这是木匠的一个忌讳,实际上是怕无端惹出是非。(如果木匠的工具和木活被孕妇摸过,或是被来月事的女人碰过,过去的木匠会在七天内不干任何木活以辟邪,还要烧香吃素……编一个故事……)对老年妇女的到场又当别论,仍是恭而敬之。
木匠对来玩耍的孩子特烦恼,大声呵斥,赶走他们,怕的是场地杂乱磕碰着他们,怕砍掉的碎木渣飞起来伤着他们,责任说不清,同时也怕孩子淘气弄坏制作着的东西。
“水木匠”与茶水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客人来,清茶一盏,殷殷之情,寓于茶中。
木匠每天早上到雇主家时,主人已备好茶水,师傅们坐下来,吃碗茶,歇歇脚,顺便说说今天的活计,还缺少什么东西,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早上的茶水多是主人满给木匠的(也有徒弟的),徒弟略歇一歇息,茶水或喝或不喝,然后搬提工具,做干活的准备了。徒弟没喝早上主人递上的茶水,绝不会显得不礼貌,相反,倒显得懂事,勤快。工间歇息,也是喝茶。午饭后,歇息时间稍长些,木匠们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喝茶。下午工间小歇仍是喝茶。有时干着活,渴了,随时倒碗茶水就喝,可见木匠在一天中对水的需求之大。
“菜牛倌,水木匠”。放牛的牛倌去山野田边放牛,中午带多少干粮,因人而异。饭量大的多带点,饭量小的少带点,但用盐腌制的咸菜,则是宁多勿少。野外没有烹炒条件,吃干粮只能就咸菜。如果咸菜带少了,光吃干粮就毫无味道,没了食欲。木匠喝水多,大概是体力消耗大,出汗多,确实是生理需要。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不可能遗忘了木匠行业。雇主们客情在先,把木匠看作是请来的客人。歇息时干坐着显得尴尬,有了茶水,也有了情趣。
喝茶时,徒弟要主动地给师傅倒茶。若同时还有其他木匠,有时还有石匠和瓦匠,要根据辈分、年龄,有先有后,一一倒茶,并且要热情和有敬意。轻快自然的倒水过程,透出人际间的和睦友善。倒茶时,茶壶嘴不可太低,搭挨在茶杯上,造成“亲嘴”。也不能太高,茶水进杯时哗哗响,起泡。太高太低都不雅。倒完茶,放茶壶的方向也要注意,壶嘴不能正对人,如果围坐的人多,要尽量把壶嘴朝向两人之间的结合部。否则,壶嘴对着人,人家似不在意地把壶嘴拨转方向,就没意思了。还会招来师傅的白眼。
百家饭?人情饭?盛饭
雇主管木匠吃饭,这个习惯始自何时,无从考证。解放后,改成只管中午一顿饭,应属实际需要。一九八零年以前,农村中自行车还不普及,木匠外出大多是步行。中午回家吃饭,不仅耽误时间,主要是消耗体力,不能休息。木匠活儿虽属技术活,不卖死笨力气,但绝非轻体力。中午休息不好,体力得不到恢复,肯定影响下午的工作。雇主留吃中饭,既显得热情,暗里也不吃亏,木匠会用多干活回报主人。木匠称这种饭为人情饭。没有这顿饭,活儿也得干,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淡多了,好象只剩了干巴巴的雇佣关系。情感是培养出来的,“赌钱赌薄了,喝酒喝厚了”,就是这个理。不过,管干活儿人吃饭,也确是件麻烦事,雇主家要用专人去张罗买酒买菜做饭。这在过去的年代,不算什么,因为那时的农村妇女很少有固定的社会工作,在家里多做几个人的饭,无所谓,还能显示一下自己的厨艺。而现代人中,赋闲的老人们,一般不会再有什么修造事,他们在中年时期或更早时,就已为老年的安定生活预先打好了基础,所以不会再雇佣手艺人,而需要雇人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整天忙碌的干事的人,没时间为雇来的人做饭是主要原因,为做饭这种事影响自己的事,不值得。另外,现代人与以前的人在思想意识上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希望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哪怕是临时的,短期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想“屈尊”伺候别人,尤其不愿吃别人的剩菜剩饭。他们宁愿多花钱,把饭钱加在工钱里。这种加了饭钱的工钱,初始时尚能带给手艺人一种喜悦,并由此生出一些对雇主的理解之情,干活儿时仍能与雇主心气一致。但时间久了,变换的雇主多了,初始本意逐渐被遗忘,而人对酒食的生理需要和享受热情招待享受尊重的心理要求,却渐渐恢复。由于得不到实现,与雇主的关系总也“热”不起来,虽然挣着雇主的钱,却不领雇主的情。做事的心态只是一种应付。雇主与手艺人则常常是处于对立的状态中,挑剔做成的活茬儿,对很小的毛病也绝不放过。不同情干活儿人的艰辛,不原谅干活儿人的错误。活儿干完,各走各的路。我在《前言》中说到的“木匠”与“木工”的区别之一,“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与“再见面时形同路人”的差别根源,或许就在这一顿饭上。
六十年代,曾禁止过木匠吃雇主的饭,木匠只好自带干粮外出,将就用餐。开始尚可,慢慢地主人家做汤给木匠下饭,后来做菜做副食给木匠吃,再后来又把主食摆上了饭桌。木匠们背地里说这顿饭是“要劲儿的”饭。
木匠们对饭食从不挑剔,雇主给做什么吃什么。吃百家饭的人,什么样的雇主都能遇到。贫困的,富有的,大方的,吝啬的,卫生好的,卫生差的,厨艺高的,厨艺低的,木匠们都能随遇而安,只要吃饱肚子,有力气干活就行。绝大多数的雇主也是极尽所有,尽量让木匠吃得好些。“自己吃填坑,给人吃传名”。
吃饭时,雇主家把饭菜摆在桌子上,盛饭就是徒弟的事儿了。给师傅盛饭,吃一碗盛一碗,双手捧着递给师傅。添饭时要看师傅的手势,师傅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根据比划的深浅程度,掌握添饭的多少。
有时要给几个师傅辈的盛饭盛汤,这就要求徒弟吃饭要快,不仅要伺候好师傅们,自己也能有时间吃饱,尽量不让师傅们等候自己。
据说,某师傅带了两个徒弟,吃饭时,俩徒弟为了抢着给师傅添饭,同时接住了师傅递出的碗,二人都不放手,僵持中,用力一夺,竟把饭碗掰成两半。
这是木匠行内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说给徒弟听的故事。
为什么把给师傅盛饭作为维护师道尊严的一种形式加以特别强调呢?首先,吃饭的场合,是人聚合的场合,有行内人和行外人,有同师门的木匠,也有不同师门的木匠,正是师傅树立威望和取得尊严的所在(傲性也在这种场合得到无形的培养和强化);另外,也是当时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如果吃饺子、面条之类,用筷子直接入口的,不可能要别人夹递,而馒头、烙饼之类,也不宜过别人的手,只有吃米饭,要用勺子盛放到碗里吃。
南方产大米,北方产小米,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那时的北方乡村是吃不到大米的。小米饭是民间最普通的饭食。把小米淘净,倒进开水锅里,或是在开水锅里直接淘米,把沙子淘掉。米煮熟,用笊篱捞在砂锅里(这种带少量汤水的饭叫捞饭,口感软),盖上盖子,放在灶边或用微火把水气蒸干,这样的饭叫干饭,吃着耐饥,但发干不易咽。怎么办呢?把豆面加水搅拌成疙瘩,做半锅煀油加盐再加些嫩菜(或倭瓜条、萝卜丝、豆角丝、榆树钱儿、嫩榆叶、或者其他的季节野菜等)的汤,盛一勺浇撒在碗里的干饭上,吃起来就顺口了。这种饭食叫豆面疙瘩干饭汤。那时,白面属贵物,吃碗白面做的炸酱面条,是高待遇了。玉米面可做成窝头,贴饼子,板儿条,摇球儿等食物,但总显得贫气,不如小米饭高低能就。待木匠,虽然客情在先,但总归是干活的,吃小米饭于情于理都不差。所以,小米饭浇疙瘩汤是木匠一天中吃得最多的饭食。于是,盛饭盛汤成为每天吃饭当中要干的一种较频繁的活儿。不让师傅自己动手盛饭,是怕师傅累着,也是徒弟孝敬师傅的一种表现。师傅呢,自然也乐于手闲,乐于树立和增强自己的尊严。一个木匠,从学徒到自立,到自己带徒弟,是个艰辛的过程。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不容易,提醒和要求晚辈人尊师,也不算过分。
有人说:徒弟给师傅盛饭确实不过分,但二徒为尊师抢坏了碗,似乎没有必要,有献媚邀宠之嫌,而且有伤师兄弟的情义。也不无道理。故事就是故事。
现如今,徒弟给师傅盛饭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了。
木匠喝酒
吃饭时,主人要是还备了酒,木匠师傅们在吃主食前,总是要先喝一点的。徒弟一般是不喝的。没时间喝是一方面,主要是师傅不准。师傅会提醒他抓紧时间吃饭,言下之意,是让徒弟能更好地伺候师傅们。
师傅的话,徒弟要认真听,认真去做。不明白的道理,有机会可以问,师傅高兴时会给予解释。但不听师傅的话,交待的事情不办,尤其是当着其他人,师傅丢了面子,失了尊严,生了气,会张口骂徒弟,甚至抄东西动手打。打骂徒弟是师傅的特权,师徒有约定,打伤打死只是失手,不被追究责任的。
木匠师傅喝酒,只是一小杯,不足一两罢,从不多喝。这样不会加大雇主的开销,更不会留下嗜酒的口碑,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木匠干活离不开带刃的工具,酒喝多了,难保不伤手碰脚,何况有时还要上脚手架,蹬梯爬高儿。尤其怕脑子迷糊,画错尺寸,坏了雇主的木料,坏了自己的名声。
师傅辈的喝酒,是师傅之间互相满酒,显得关系融洽。一杯酒喝完,不再添酒,更没有劝酒喝的。木匠的喝酒,既不因为喜庆,也不为人际交往,有些应景的意思。主人家办了几个菜,摆满一桌,虽不丰盛,但很实惠。有了酒,气氛更显得热烈,体现了雇主对手艺人的尊重和热情。于是恭敬不如从命。但在徒弟看来,是一种身份和资格的显示。
满酒时(包括倒茶),必须正倒,不能为了方便,右手握瓶翻着腕子给右边的人倒酒。这是忌讳。据说过去衙门口处决人犯前,要让人犯饱餐一顿,为他送行,免得他死后成了饿死鬼。饭间,衙役伺候着,用的就是翻腕倒酒法。人犯见到这种手法,就知道末日到了。
徒弟虽不用给师傅们满酒,但忌讳却不能不知道。因为将来他总要加入到互相满酒的行列中。
饭桌上的规矩
利用师傅们喝酒的当口,徒弟已经吃了半饱,然后边吃边伺候师傅们吃饭。师傅们吃饭是有规矩的,尤其是“领作儿”的师傅(相当于现在的班组长吧),已经吃饱了,却不把碗里的饭吃净,总要留下一口半口的,然后把饭碗放在饭桌上,开始聊几句闲天儿,其他人有先吃完饭的,也不能把筷子放下,而是把筷子小头向上拿在手里,意思是他们在等着。等其他人和徒弟吃完,待到所有人的筷子小头都向上了,领作儿的师傅才把碗里的一口饭吃净,然后把筷子小头向上一举,于是大家会意,全都放下筷子,并离开饭桌。只要有一个人还在吃饭,其他人是不会放下筷子的,免得他吃不饱,还会觉得尴尬。更不会不顾别人单独离开饭桌。
雇主们待手艺人酒饭,虽不是大摆宴席,但尽量丰盛。根据匠人的人数,掌握菜量的多少。菜盛放在碟子或盘子里,菜数都为双数,整齐对称地摆在饭桌上。有人出于羡慕,把待手艺人的饭菜叫做“碟菜”。吃“碟菜”的木匠们,对碟里的菜也不是胡乱吃的,也有吃菜的规矩。挟菜时,都从临近自己的一边挟起,循序渐进,但最终不能把菜挟光,总要剩一些,哪怕是一点点。一盘摊鸡蛋,本来就不多,也要剩下一块,哪怕是很小的一块。木匠们饭罢离桌后,每个菜盘中都有堆放规矩的剩余。一般情况下,雇主不陪着木匠一同喝酒吃饭。剩下的菜不是有意留给谁的,而是一种无言的表白:我们已经吃好吃饱了,你看,还有剩余。
木匠们吃饭时的这些动作,是不用言传的,看上去很自然,很随便。看的多了,随着就学会了。
木匠的名声
师傅带徒弟,不仅教技术传手艺,更要传授规矩,传授在本行业做人做事的道理。木匠四乡闯荡生活,靠的是名声。人品好,手艺好是立足本业的根本。技术差些尚可学习弥补,人品出了毛病,坏了名声,谁还敢雇请你。
木匠干活的场所,是个特殊的环境。他们(有时是一个人)必须要进入雇主的家中,庭院室内,一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数月半载,接触雇主的生活,目睹雇主的家事。男主人或上工或下田,不可能总在家里陪着,木匠更多的是与女主人打交道。吃饭喝水都由女主人张罗,找东寻西也要女主人忙活,歇息聊天免不了和女主人搭讪几句,有时女主人也因有事临时外出,把“家”就撂给了木匠。木匠成了留守人,还负有看“家”的责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木匠的心态要清净平坦,心思无邪,只一心干好自己的活茬儿。这种修为,从学徒开始,就已深深地溶注于身心。
“有赃官赃吏,没有脏手艺人”。贪官污吏使用手段伎俩,仍可在官场中继续存在。手艺人坏了名声,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手艺人应是,手不脏,眼不脏,口不脏,心不脏。别人的东西不能偷拿,不该看的事情要躲开不看,张口不可轻佻说脏话。心不脏,是说一不能有邪心,二不能有坏心眼,即使给曾经有过节儿的雇主干活,也要按规矩把活做好,不能趁机报复坑害雇主,故意把活做坏。木匠做出的活茬,是要经年累月被千人瞅万人看的,故意做坏了活,事实摆在那里,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是坏了自己的名声。
做活偶然出点毛病,在所难免。只要不是故意的,自家心里干净,想办法弥补好就是了。故意和无意是有区别的,“十活九病”,雇主也能理解。再者,有意坑害人未必能如愿。有一个故事警示木匠害人之心不可有。故事说:
某地某村有一某姓财主,非常吝啬。他要盖一处房宅,请来风水先生选勘宅基。风水先生忙碌一上午,中午吃饭时对酒饭招待很不满意,于是下午故意给财主选定一个五鬼闹宅之凶地。盖房子施工时,木匠对财主的吝啬招待也很生气,于是在钉椽时,故意将正对院门的三根椽倒着钉在檩木上(正规钉法应是小头朝上,大头朝下,反之为倒挂椽,是盖房的一大忌讳)。房子盖好后三年,财主的家运不但没有败落,反而比前更红火了。风水先生很纳闷,借故前来查看,又查问当时盖房的木匠,才知有三椽倒挂。不觉叹道,人算不如天算,有三支利箭瞄射着院门,五鬼怎敢进宅。罢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故事虽有些离奇或迷信之嫌,但说的是心不脏的个中道理。剔除故事中迷信色彩,规劝匠人规矩敬业,莫生恶念,才是故事的本意内涵。故意倒挂椽的行为,肯定大损那个木匠的名声了。
盖新房,上大梁
春夏之间,气候干燥,雨量少,最宜建筑施工。雇主们都抢在这个期间盖房子,木架活儿大都集中在这个季节里。张家的,李家的,王家的,一家接一家。初春,天气还冷,不适合泥土作业,雇主只好把木匠打做好的柁檩等成品码放一堆,下边垫上木头,上面苫盖些防水物,防备雨雪,暂时存放起来,待气温上升,天气暖和,泥土不冻时,再立架砌盖房屋。
木匠做好张家的木架,挎起家伙斗子去李家了。
仲春二月,大地回暖,百蛰出洞,是盖房子的时候了。
乡村人把盖房子当成大事,破土动工垒砌房基,起房、立架、上梁时,都要选吉日良辰,请风水先生择定时日。房主对风水先生唯恭唯敬,对择定的时日谨遵谨守,并把立架上梁的日期提前通知做木架的木匠。到立架(立起房架的简称)之日,木匠放下手头的活儿,提前赶到现场。房主找来帮忙的人也陆续到场。盖房子是喜事,乡亲们都乐意帮忙,大柁大檩不是一个人能搬扛起的,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互相帮忙已成风俗。
立架的时间把握不是很严格,它只是帮忙人聚拢的大概时间约定。但上梁却将就不得,定在几时就是几时,不能提前,也不能错后。上梁之“上”,在这里是动词。上梁之梁,是指房架的几根脊檩中最中间的一根。如三间房架,是中间一间的脊檩。木匠管脊檩也叫“正中”,它是一间房几条檩中的中间一根。早先盖房,上房的间数讲究单数,有三间以上为房,二间为铺,一间为棚的说法。“梁”是“正中”之正中。立架认日,上梁等时。大架立好,只剩“正中”,上梁的两个人,提前爬到房架上,做好准备,等下面有人喊“时辰到”时,即刻把早已预备在那里的“正中”组装在它的位置上。
曾有一家雇主把上梁的时辰定在午夜子时,两个木匠只好等到深夜子时临近时,爬上房架,等着准时“上梁”。
上梁时,场面很热闹。贴八卦,挂红,放鞭炮,撒五谷,唱喜歌,有不少人围观,但不许怀孕的妇女看。据说,有一孕妇凑热闹去看,“正中”如何也上不到位,后来上梁的木匠抽出腰里别着的斧子,朝“正中”砍了几下……。梁是上好了,但后来孕妇分娩生下一个三瓣嘴的孩子。兔唇是否木匠斧子砍的,只有神知道,不过热闹的地方必然乱些,尤其是施工现场,为了自身和胎儿的安全,行动不便的孕妇还是不去为好。
贴八卦,是为了辟邪。一块一尺见方的红纸上画有八卦图形,贴在“正中”脊檩朝下一面的正中间。用麻绳把几枚铜钱编成钱辫,辫上的第一枚铜钱立着钉在八卦纸中心,钱辫垂挂下来,下梢头是一绺红布条。另有一副红纸对联,“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分别贴在“正中”檩两头的大柁脊瓜柱上,另有“吉宅永安,吉宅永驻”贴在其他柁的脊瓜柱上。太公者,姜太公也,管神之神。有正神在此,诸神且请退出。房主祈求居住平安之意。财神是否也在诸神之列呢?是否日后还要专门请他回来呢?解放以前的四合院,在上房的房后头,专门为财神搭盖一间小屋,叫财神房。解放后,曾有很长时间不再供奉财神。再后来,人们才把财神像请进店堂。八卦是在地上预先贴挂好的,上梁时随梁一起上房的。
上梁时,鞭炮燃响,噼噼啪啪,喜庆气氛更浓。鞭炮声中,把一幅红布搭在梁上,叫挂红。既有驱邪之意,也象征喜庆红火。
原先,唱喜歌,撒五谷,是专由乞丐做的。一只量米用的木斗或柳条斗里盛放着五谷杂粮,乞丐爬到梁上,边唱遍撒,在梁上走个来回,来一番惊险表演(这时的“梁”只是一根光杆圆木头)。乞丐们不请自来,为的是讨几个喜钱。喜钱就放在盛五谷的斗里,五谷撒完,喜钱也进了乞丐的口袋。
解放后,乞丐没有了,有时由木匠上好梁后,顺便撒五谷,喜钱也由木匠顺便收了。木匠不会唱喜歌,这个节目就取消了。撒五谷取五谷丰登之意,喜歌是吉祥话儿编成的。
有时,碰到上梁时下起细细的雨丝,人们会庆祝道:雨浇梁,雨浇梁,风调雨顺福寿长。农民的心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好日子。
吉日良辰雨浇梁,有时几家雇主立架选在同一个日子,木匠就忙了,立好这一家的,再赶到另一家去。风水先生只管选吉日,不管木匠忙不忙的。
现如今,盖房时喜庆形式犹存,内容已大改变了。不再贴八卦,也没了撒五谷,唱喜歌,只剩下挂红和放鞭炮。挂红时,多是把亲朋馈送的红彩被面搭在梁上,有时把被面连同包装袋一起吊挂在梁上。“梁”也由三间或五间的奇数正中,随着时势,演变为偶数房间的左中为大了。盖平顶房,没有“梁”,但照样挂红,顺房向把绳子拴在两根立杆上,固定住,把红挂在绳子上,鞭炮声中,也达到了喜庆的效果。
“打妆绣”
几个月的时间倏然过去,木匠学徒经过这几个月的锻炼,已初步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也习惯了木匠的生活,将沿着学徒之路继续走下去。
雨季到了,木架活儿基本告一段落。春天盖的房子经过自然风干,墙壁不再湿软,房体已经牢固,敞着口等待着门窗的装修。木匠在空房里打做门窗,就近,而且不受夏日暴晒,阴雨天也不影响作业,很会利用天时。
相对“糙”木架而言,做门窗就显得细多了。木匠管做门窗叫“打妆绣”,可见做门窗是精致细绣的活儿。活茬外观质量精细度的提高,要求各道工序,操作手法随之精细。师傅必须把徒弟由“糙”转带入“细”中。
旧时的门窗与现代的有很大区别,全用窗棂填芯,背后糊窗户纸。后来虽有改进,也只是部分地使用玻璃,并不彻底取消窗棂。理论是玻璃只隔风,不隔寒,影响冬天室内保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设施的进化,人们更追求居室的明亮采光,门窗填芯几乎全部采用玻璃。于是关于玻璃的理论渐渐被人淡忘,而旧时的窗棂门窗,也被人们称为了“旧式”门窗。
旧式门窗利用窗棂的长短,形体和方向变化,可做出许多种花样,诸如步步锦、灯笼框、套方、盘肠、蚂蚁斜、五方卡,等等,等等,方方斜斜,技术复杂。但对于一个成熟老练的师傅来说,做这些民间百姓的普通木活儿,可说是不在话下,轻车熟路。木匠能根据雇主的意愿,把各种样式进行再揉合,做出不重复的花样来,不仅这一家各房间样式不重复,而且各家与各家不重复,既显示手艺,也强化自己的技能。徒弟则大开眼界,大长知识,这些知识眼下只是积累和储备,将来却是他自立后提取资料的库藏。
几种农村家具
机关厂矿有时也雇木匠干活,木匠称之为公家活儿,生产队的叫队里活儿,把给私人干活称之为干乡活儿。
零活儿,是指用工少的活儿。张家做个桌子,李家做个柜子,多的三天五天,少的三日两日,经常搬行李换雇主,也不用多人集中在一起,适合两个人的作伙儿或一个人单干。乡村中零活很多,因为那时人们的许多用具都要用木料打制和维修。有的木匠长年做零活。虽是零活,多数都有工眼儿标准。木匠的工眼儿数,是以完成“白茬儿”交活儿的,不包括油漆。油漆活儿由专门的画匠负责,他们在衣箱的前脸儿上画“八仙人”(八仙过海)等故事,在小木匣上画鸳鸯戏水或花卉等。普通人家常常是让木匠直接油漆,简单的刷漆活儿,木匠还是能干的。
由于有工眼儿管着,也由于要赢得“干活快”的赞誉,木匠做活从不偷懒磨蹭,不管主人是否在场,该干时就干,该歇了就歇,绝对不会把两天的活儿分成三天干,倒常常把五天的活儿用四天干完。
漂活儿,是给人白干的活,大都是零星的,不够干一个工日的,不值得雇请木匠的小活。大多是雇主家周围的邻居,趁着有木匠,工具现成,或做条扁担,或修平菜板等。“木匠帮个忙,好歹半个工”,半天工是夸张了些,但个把钟头总是有的。这种活儿不能占用正式的工作时间,只能利用歇息时间。木匠心里虽然不乐意,但嘴上还是客客气气,总不能既帮了忙,还丢了人缘。
乡活中,盖房打木架做门窗用的工日多,要算是大活儿了。做花样窗户用工更多。俩人一拨的小作伙,每年若有十几间房的工作,至少半年不用闲着。其次是较集中的零活儿,单件家具都属于零活儿,但集中制作,也算是大活儿了。要娶媳妇的人家大多做几件新家具充实新房。
过去,农家的家具也适合农家的生活,讲究实用、耐用。
木仓,简称就叫仓(见图4),
既可盛装粮食也可盛放杂物,几乎每个农家都有。用一寸厚的木板粘接后组装成,有二节和三节之分,每节标准长度二尺五寸,可短,但不会再长。一个三节仓长七尺多,拼接时严缝,是木匠拿手的一项技术。“三尺以下不算缝”,木匠的牛气在此显现一斑。好的木仓,可传用几代人。
衣箱(见图五),
都是成对的,前脸不露榫头。箱盖是在这个箱子组装封钉完成后,用锯把箱体锯开做成的。顾名思义,衣箱主要是装衣服用的,最讲究用樟木打做,可以防虫。樟木产于南方,运到北方很稀少,所以珍贵,早先的嫁妆铺才有。箱体有六个面,四面樟的箱子已算是上等了,实际上每面只用一小条樟木板。衣箱常是姑娘出嫁时的陪嫁,但有时也由男方家做好,送到女家,然后陪嫁的。
坐柜(见图6),
是方形小木柜,既可装东西,也当座位。
只有极少人家做镶着镜子的梳妆台。
柜橱,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在农村流行起来的。而大衣柜以及其他新式家具,则是在拆除土炕改睡木床,屋内有了宽敞空间后,才逐渐进入农家的。
天寒不建房
做几份装修以及若干零活后,转眼冬天到了。天寒地冻之前也有个别盖房的雇主。与现在不同,冬季有保温措施,可以延长施工时间,过去,民间建筑必须随着季节走。百姓家要搭盖几间房,非常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购置砖石木料及灰土。灰土和成泥垒砌砖石,最怕冻。一冻一化变成粉末从墙上脱落下来,墙失去灰泥,就失去了坚固。所以,盖房子尽量选择春季。秋季忙于秋收是一方面,主要是怕工程拖延,遇到早寒冰冻。
伐树最好在冬季
冬季里,木匠多了一项活茬儿----伐树。冬天来了,树落光了叶子,正是树“收津脉”,木头棕眼收缩,木质返硬的时候。需要砍伐的树木,要在春天来到,树叶发芽长叶“出津脉”之前伐倒。
伐树的木匠最好会爬树。山上野外的树,可根据地形和树身倾向,掌握树体的倒向。伐村里房前屋后的树,为控制倒向,须把拉拽树的绳子拴到树上去,把巨大的树冠枝杈卸掉。不会爬树或懒得爬树,可由雇主或木匠请会爬树的人代替,但必须听从木匠的指挥。伐树是一种危险性较大的活儿,弄不好树倒下时会砸伤人,树梢抽着人,根部蹦起伤着人。尤其长在庭院里的树,放倒时还要注意不可砸坏房屋,否则,树的价值还不够修房子的费用。所以,伐树时,既要胆大,又要心细,特别的小心,目测出准确的场地距离是关键。
伐树本身是一种用工不多的活茬儿,但后边常跟续着大锯活儿。木匠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章,前边的活儿是谁干的,后期的活儿还应该由他接茬儿干。但规章往往被破坏。伐倒的树,按照需要被截成木段,然后用大锯破成板材,待风干后使用。
木匠的大锯功
人们都说拉大锯是木匠最累的一种活儿,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较长的木头,树立起来很高,要搭脚手架才够得着,爬上去拉锯还要掌握好身体平衡,连续几天下来,体力消耗很大。即使天气凉爽,木匠也是满头大汗。天气稍热,汗水湿透衣裳更属常事。肩上搭条毛巾,或把毛巾系在大锯拐上,拉一阵子就要停下来擦汗。擦汗的毛巾能拧出水来,累是肯定的。
拉大锯虽说费力但是省心,用墨斗弹好墨线后,只剩下来回拉锯单纯的力气活儿了。只要两个人配合的好,唰唰的锯木声,听着就让人欢快顺畅。但如果两个人不“对把”,越拉越别扭,不仅费力添累,而且心烦上火,互相埋怨对方,甚至有摔锯而去者。
据说,有个犟脾气木匠,没有人愿意与他搭伴,遇上非拉大锯不可的活儿,也只好一个人干。怎么干呢?他用一块石头拴在大锯的另一头,这边拽几下,然后换位置去那边拉几下。听来可笑,仔细想一想,却又笑不出来。因为他能在无奈中,想出唯一可行的办法。
就某种意义上说,大锯活儿可以检验出一个木匠技术和修为的水平高低。只有完全达到了“师傅”水平的木匠,才能和任何人配合拉好大锯。他能以我为主地适应他人,不愠不火,包括临时找来帮忙拉锯的纯粹外行人。
木匠的画功
木匠这种手艺活儿,设计和施工集于一身,自己画线自己做,不仅耗费体力,同时耗费脑力。一项活茬儿,从谋划,选料,加工到组装完成,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脑力劳动。
有人认为,木匠坐着下线画活时最轻松。这只说对一半。画活只是体力轻了,却正是全神贯注用脑子的时候,心力并不轻松,即使是老练的木匠也是如此。他要把一项活茬儿的整体框架结构,在头脑里绘成完美的无纸之图,再逐项分解开,准确地绘制在各种型材上,然后根据画定的线形,进行再加工。组装是最后一道工序,行话叫“成功”。只要有一处画不对,组装时就成不了功了。
以盖房做木架为例。首先头脑中要有若干间房架的整体规划,然后分解落实到各个柁、檩、椽、柱等多种构件上,不仅要考虑到各构件之间的关联与结合,同时还要顾及到后期门窗与木架的结合。一架柁,要分成解成大柁、二柁、盖柁、瓜柱等。瓜柱又分为脊瓜柱,上衿瓜柱、下衿瓜柱。山柁瓜柱与明柁瓜柱的画法又有不同,还要记住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的特殊画法,如此众多的零件,都要一次性准确无误地完成,并最后完成组装成功,可知木匠的脑子里装着多少东西。
到了画活的时候,师傅们往往互相推让,都说愿意干现成的活儿。推让中有谦逊的成分,也确实有八分的诚意。宁可多出力气,不愿干费心的事。一般情况下,谁应的活谁为主(雇主最先面请的木匠),为主的木匠具有领作的资格,尺寸和样式的决定应以他的意见为主。那么,掌尺画活也就非他莫属。这是多年沿袭下来的规矩,主要为了防止群龙无首,各行其是,但也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多数情况是大家商量着办,谁的意见好,就听谁的。除非有了分歧,还是以领作的意见为主。
画活虽费脑力,应活的还要担当责任,但对于一个胸有成竹的师傅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
木匠的应活功
不会应活的木匠不是好木匠。应接雇主的活茬儿叫应活儿,就是答应去干活,并做出时间安排。商品没有市场,只能积压在库房里,木匠没有雇主,就没有地方出售手艺,但雇主多了,要把干活的先后次序安排好,防止跑活,也防止给自己造成麻烦。
要根据季节,气候,活茬儿的大小,活茬的缓急,雇主的脾性,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完成工作的速度,以及其他许多情况,当时给雇主一个满意的答复,保住自己的业务不流失。前面说过,盖房子是农家的大事,是季节性较强的工程,就要优先其他零活,总不能大好春光先做零活,把木架活儿拖到雨季。再者,盖房子做木架本身就是大活儿,而且后边还跟续着门窗妆绣和可能的家具制做。一份这样的活要顶若干份零活,丢了很可惜的,总要优先安排。对娶媳妇添家具的,要根据结婚的日期,工作量的大小,完成的速度,油漆的干固时间等,做出安排。有时,男方按计划备齐了一切,女方突然提出要做一件什么器物,并以不结婚为要挟,男方只好照办。类似这样的活茬儿,必须先做,可象排队买东西“加塞儿”一样,加一份活,其他雇主一般都能理解,礼让,既理解加塞儿者的特殊情况,也理解木匠的苦衷。
手艺好的木匠应接的雇主也多,干着张家的活儿,李家又来请,东村的活儿还应着,西村又来催。活总要一家一家的做,暂时去不了的,只能先应许着。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先应的先去,但又怕后来的雇主等不得而另请别人(俗称跑活儿)。可以有意地把后来者往前排,以安其心,但不能说的很死,要留有余地。解放前,有钱盖房子的人家很少,一个村子一年中有不了三家几户,零活也不是很多。那时木匠也少,周遭若干村落只有几个木匠,太多了社会供养不起,所以木匠的活动范围也大,有时要背挎着工具步行几十里去雇主家。不要怕辛苦,怕跑路,不要把一个村里的活都集中干完了再去另一个村子,总要留个尾巴等回来再收拾。不然离开的时间长了,人们会把你淡忘后,去找别的木匠。
解放后,尤其到了七、八十年代,盖新房的相当多,零活也相应的增多。木匠的人数也逐渐多起来,几乎村村都有,有的村多达十几个。木匠的活动范围也小了许多,多在附近地区做。不会应活儿,不仅跑活儿,还可能伤雇主的面子,伤熟人的面子。
有时应活儿也看雇主的脾气秉性。善者不争,好商量,只要理由合理,在同样的情况下,他会把先机善意的让给别人。木匠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公,实在是竞争机制使然。
应活儿,必须考虑到自己完成工作项目的能力,考虑到工作的难度和风险。难度大,会把工程半途搁浅,有损名声。风险大,弄不好会发生事故,危及人身安全。但难度大风险大的活,干好了,可大大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从而增加业务量。
险活儿---抽梁换柱
“抽梁换柱”即是风险较大的活儿。换柱尚可,抽梁尤甚。房子整体都很好,偏偏一架明柁出了毛病,柁下支根柱子,即可解决问题,但室内将失去宽敞和美观,给生活带来不方便。雇主肯定不满意。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用拆去房顶,抽出旧柁,更换新柁。要逐根把二排房檩连同房顶一同顶起,使其刚好脱离与柁的接触,下面用木头临时支住,然后把柁拆散,最后把柁抽出,新柁先已备好,随时换上。在狭小的空间里,调换沉重体大的柁梁,过程十分危险,弄不好房顶会塌下来,在屋里干活的人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这样的活儿,雇主请谁去,也是论工日付工钱,并不因为危险大而多付钱。木匠也不会因风险大而多讨。为什么?没这个规矩。
这种活儿,在一个木匠的活动范围内,多少个村庄,几十年时间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的木匠一辈子都不会遇到,不要说干,就连听也听不完全。遇到了,最好不要退缩,退缩就失掉了唯一的一次实践机会。怎么干?全凭自己的知识技术积累,才智和胆量了。
大凡木匠活儿,都有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施工程序,只要设计好操作步骤,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安全顺利地完成施工是不成问题的。
做活要灵活
木匠吃的是百家饭,干的是百家活儿,什么样的雇主都有,什么样的活儿都能遇到。雇主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木匠提出某种技术要求,是正常合理的。在雇主眼里,凡是用木头做的活儿,木匠都应该会干。作为木匠,也应该认为,凡是用木头的活儿都应该能干,即使以前没干过,甚至没见过的生疏活儿,也绝不要轻易说出“没做过,不会做,做不了”,总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完成它,使雇主满意。以前的乡村盖房全是立字柁,木匠们熟之又熟。后来公家盖房要用人字柁,因为他的跨度大,室内空间大,更适合办公、开会或者做厂房。那时的乡村木匠,从没有做过这样的活儿,但经过细心琢磨,大胆实践,终于闯过了这一难关。当然,木匠特有的傲气,也同时得到了强化。
“活----活”,师傅常常对徒弟说,头一个“活”,是活儿的意思,指的是眼下正干着的活儿或以后要干的活儿。第二个“活”,是灵活的活,只要不是特别特殊的技术活,都可试着干,关键是开动脑筋,多想办法,这条道走不通,可再试别的办法,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旧活---就合”。在修缮旧房旧物时,不要死板地按旧有样式,绝对复原,灵活的变更,大概恢复原状就可以了。
“一个木匠,半个先生”
一个好木匠,不仅应当心灵手巧,又快又好地做出各种木活儿,还要留心与本业有关的当地习俗,知晓民间的传统做法和讲究,以便更好地为雇主服务。雇主自会报以感激之情。
“一个木匠,半个先生”。木匠一生,参与修造建筑颇多,积累了很多经验。乡村人盖房子,大多要请风水先生看一看。在具体施工中,雇主对一些临时遇到的问题,还可能产生疑虑,木匠应按照当地的习惯和风俗,利用“先生的”知识道理,给以启示和解释,扫除雇主的疑虑,同时提出解决的办法,供雇主参考。这就要求木匠具备一些“先生”的常识,适时而用。尤其在房柱高度,门口位置,后窗朝向等木匠直接施工的事情上,更要按规矩做。木匠与雇主之间,虽然有“拙匠人,巧主人”的处事关系,但也不要一味顺主,至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办法,尽可能地说服雇主,避免发生四邻纠纷。这是木匠应有的职业道德,对人对己都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