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回望土木堡 下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联合上书太后,以此非常时期,应顾念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道理,以国事为重,求立长君,因太子年幼,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请立郕王。
奏章送入慈宁宫后,良久,太后传出懿旨,答应百官所请,命郕王即帝位。就这样,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正式登上帝位,并遥尊正统帝朱祁镇为太上皇,改明年为景泰元年,颁诏大赦天下。
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王振的亲信宦官及党羽纷纷落马,全权负责北京防务的兵部尚书于谦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
瓦剌也先见明朝政局稳定,知道朱祁镇不再是“奇货可居”了,遂动了放他南归的念头。
然而,尽管也先屡次派人往北京求和,可景泰帝朱祁钰态度冷淡,一概不予理会。甚至在朝会上一反常态,以严厉的口气数落了瓦剌的恶行,并表示,与瓦剌之间没有和平可言,屡以瓦剌使者态度傲慢,书信言语荒谬驳之。
也先不觉有些恼怒,但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骑虎难下,就想着亲自将朱祁镇送还到京城。他想借此之际,借机议和通贡,毕竟,瓦剌的财富来自通贡,没有通贡,他们的金银就没有用处,和明朝保持敌对,他们就无处可买各种必需用品,他们想要的东西换不回来,金银就是废物。
于是,十月,也先以送还太上皇为名,挟持太上皇同行,统帅大军绕过大同,陷白羊口,下紫荆关,一路绕大明的府城而走,很快来到京师城下。
而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则称也先有来犯京城之心,请皇上下令,打一场北京保卫战。
很快,兵部就下令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加之从土木堡逃回的十几万溃军,重新组成了二十多万人马的护京大军。
再加上京城及数十万的百姓,无数的军械粮米,坚固的城防,大量的准军事部队:厂卫,衙役,豪门的家将家丁,御林军这些,以及京师外有各地勤王的军队汇集,在志在劫掠而且素来不善攻城的蒙古部族面前,守住北京根本不成问题。
尽管有人说也先是在搞扰边战术,以战迫和,因为也先此时的实力,根本都不可能入主中原,他一路到达京师,不曾攻陷过任何一座城堡,没有攻不足万人的大同,也没有攻只有几万人的宣府,怎么可能攻占二十多万军队守着的北京?也先不可能不知道,以他区区三万人,入城后,等待他的就是瓮中捉鳖那样的命运。
他若真是想攻城,早在土木堡之后就会立刻东进,在那个时候,北京方面还完全没有准备,才有可能一鼓而胜,到这会儿,先北返又南下,十月才到北京,早已过了最佳的攻城时机,所以也先肯定是来送返太上皇,想和谈的。
一路上,被也先攻破的只有紫荆关。这个紫荆关是于谦举荐孙祥在镇守,这是于谦任兵部尚书后指挥的头一战,丢了,不过罪名是孙祥在承担,所以鲜为人知。
另一座由陈循举荐的罗通,把守的居庸关岿然不动。
说也先无攻城之心的人就讲,也先连居庸关都攻不动,他当然不敢,也不可能攻北京城,北上京师,只是想通过以战迫和,让大明与其通贡,要不然,怎么会连攻占京师所必备的相应攻城器具,如火炮和云梯,以及长期围困应准备的给养,一样都没有准备。
然而,这样的呼声,像流入大海的小水滴,转眼就被忽略了。
对于新登基的帝王和留守代任,等正名正言顺升迁的官员们而言,打一场必胜的保卫战,是稳定民心,提高新朝地位的必须。
于是,景泰帝推言瓦剌狡诈,这次复又遣使前来,说不定是借护送太上皇回京的名义前来偷袭,必须为天下苍生着想,避免发生那样的事情,要做好充分准备,与瓦剌一战。
这样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自然无人能驳斥,不然,岂不有违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道理?
无视瓦剌屡次请求和谈的意思,北京方面摩拳擦掌开始了一场京城保卫战。
由于做了充分准备的防御,加之雄厚的资源储备,尽管缺少统兵的帅才,在贯彻谨慎持重的战略下,君臣同心,上下齐力,十一月在北京保卫战中击退瓦剌。
大明全胜,十一月初八,也先带着朱祁镇,撤回关外。
于谦等留守官员因此一战成名,于谦本人更是被奉为民族英雄,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人都相信,这位新任的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慈宁宫的孙清扬,对这些都置若罔闻,实际上,她很清楚,凭她一介女流,在深宫里想要喝醒被名利冲昏头脑的那些文臣们,根本就不可能,之前那些和她有同样意见的人的呼声,不是很快就被淹没了吗?
她只想救回儿子,那个还在草原上颠沛流离的所谓太上皇。
北京保卫战之后,她会见了素有清廉之名,秉性迂直的吏部尚书王直。
朝会上,王直再次上疏景泰帝,请求派使者迎还太上皇。
这一次,景泰帝派出了礼部侍郎李实出使瓦剌。然而,国书中并没有接回太上皇的内容。
李实大吃一惊,就向传旨的太监兴安询问此事,兴安厉声训斥他道:“大人拿着国书就上路吧,这些都是皇上和于大人他们的意思,奴才如何得知,您就照国书行事,管那么多干什么?”
景泰元年七月十一日,李实抵达瓦剌。君臣见面感慨万千,相望而泣。
朱祁镇掩面对李实说:“现在也先已经答应放我走了,请你回去告诉皇上,派人来接我,只要能够回去,哪怕只做一个老百姓,哪怕给祖宗守陵也行!”
也先看完国书,皱了皱眉,对李实说:“国书中并没有奉归太上皇的意思。你回去告诉皇上,务必派太监和要臣来接。这样才能显出对此事的慎重。”
李实回去后,如实向景泰帝转告了也先的想法,景泰帝仍然不予理睬。
王直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强烈要求再派使者,景泰帝无奈之下只好指派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充当使臣。
并且故伎重演,给了这个所谓使团一封国书,这封国书中仍然没提接太上皇回转之事。
临行前,胡潆提及,太上皇在瓦剌那么久,应该将其御用的服装、食物让杨善一并带去,好迎御驾回还。然而,没有人理睬他这些鸡零狗碎的建议。
在后宫的孙清扬听闻之后,私下会见了杨善,将内宫里筹集到的金银交付给他,请他务必要将太上皇接回来。
因为她听说在年初,群臣地朝房相贺新年,唯独杨善落泪道:“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以至群臣惭愧,纷纷停止庆贺。孙清扬相信,杨善的心里,必定是有太上皇的。
果然,杨善答应她,一定会将太上皇迎转。
出宫之后,杨善拿出家财,在集市上购买一些所需品,一同带在路上。等他带领使团来到了瓦剌的营地,在欢迎宴会上,遇到了和李实一样质问。
“你们的国书上为什么没有写要接太上皇呢?”
杨善沉着地说:“这是为了成全您的美名,让您自己去做啊。如果我们写到敕书,那会被视为太师您迫于中国朝命,非太师诚心。”
也先听后大喜,问道:“上皇归将复得为天子乎?”
杨善答,“天位已定,难再移。”
也先曰:“尧、舜如何?”
杨善答,“尧让舜,今兄让弟,正相同也。”
当时,蒙古平章昂克问杨善:“为何不用重宝来购换你们太上皇?”
杨善称,“如果拿来物品交换,人们都说太师您太图利了。这次故意不带来,是想证明太师您仁义,是好男子,将来会名垂史册,颂扬万世。”
也先听后笑称善,其实私下里,他早拿上了杨善给予的大笔金银珠宝,里子面子都有了,自然很高兴。
由于杨善的机敏善辩,牢牢抓住也先急于以求重开边贸的心理,在也先的手下,知院伯毅帖木耳劝他留下使者,要求北京方面遣使来迎太上皇复位的艰险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太后私下交给他的出使任务,奉太上皇还朝。
就这样,杨善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太上皇朱祁镇。
当时举朝上下均称赞杨善立奇功,而景泰帝以其并非第一个遣旨的使臣为名,并未重赏。同时,在朝中商议迎接太上皇的方案时,直接干预,令礼部廷议得出的结果是以一舆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再换乘车驾。
至于朝中有人提出异议,嫌礼制规格太轻的话,被皇上轻飘飘说太上皇亲笔书信,要求迎驾之事一切从简就挡了回去。
八月十五,在土木堡被也先擒俘之后,在茫茫草原上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朱祁镇终于回到了紫禁城。
然而,从迎接的礼仪和弟弟朱祁钰的冷淡态度中,朱祁镇看出,自己已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了。
简单的迎接之后,他所乘的轿子被悄无声息地被抬入紫禁城最南端的一处宫殿内。这个所谓太上皇的寝宫南宫,不过是东华门外一处十分荒凉的破院落,从此,朱祁镇这位太上皇就被幽居在这里了。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联合上书太后,以此非常时期,应顾念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道理,以国事为重,求立长君,因太子年幼,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请立郕王。
奏章送入慈宁宫后,良久,太后传出懿旨,答应百官所请,命郕王即帝位。就这样,正统十四年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正式登上帝位,并遥尊正统帝朱祁镇为太上皇,改明年为景泰元年,颁诏大赦天下。
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王振的亲信宦官及党羽纷纷落马,全权负责北京防务的兵部尚书于谦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
瓦剌也先见明朝政局稳定,知道朱祁镇不再是“奇货可居”了,遂动了放他南归的念头。
然而,尽管也先屡次派人往北京求和,可景泰帝朱祁钰态度冷淡,一概不予理会。甚至在朝会上一反常态,以严厉的口气数落了瓦剌的恶行,并表示,与瓦剌之间没有和平可言,屡以瓦剌使者态度傲慢,书信言语荒谬驳之。
也先不觉有些恼怒,但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骑虎难下,就想着亲自将朱祁镇送还到京城。他想借此之际,借机议和通贡,毕竟,瓦剌的财富来自通贡,没有通贡,他们的金银就没有用处,和明朝保持敌对,他们就无处可买各种必需用品,他们想要的东西换不回来,金银就是废物。
于是,十月,也先以送还太上皇为名,挟持太上皇同行,统帅大军绕过大同,陷白羊口,下紫荆关,一路绕大明的府城而走,很快来到京师城下。
而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则称也先有来犯京城之心,请皇上下令,打一场北京保卫战。
很快,兵部就下令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加之从土木堡逃回的十几万溃军,重新组成了二十多万人马的护京大军。
再加上京城及数十万的百姓,无数的军械粮米,坚固的城防,大量的准军事部队:厂卫,衙役,豪门的家将家丁,御林军这些,以及京师外有各地勤王的军队汇集,在志在劫掠而且素来不善攻城的蒙古部族面前,守住北京根本不成问题。
尽管有人说也先是在搞扰边战术,以战迫和,因为也先此时的实力,根本都不可能入主中原,他一路到达京师,不曾攻陷过任何一座城堡,没有攻不足万人的大同,也没有攻只有几万人的宣府,怎么可能攻占二十多万军队守着的北京?也先不可能不知道,以他区区三万人,入城后,等待他的就是瓮中捉鳖那样的命运。
他若真是想攻城,早在土木堡之后就会立刻东进,在那个时候,北京方面还完全没有准备,才有可能一鼓而胜,到这会儿,先北返又南下,十月才到北京,早已过了最佳的攻城时机,所以也先肯定是来送返太上皇,想和谈的。
一路上,被也先攻破的只有紫荆关。这个紫荆关是于谦举荐孙祥在镇守,这是于谦任兵部尚书后指挥的头一战,丢了,不过罪名是孙祥在承担,所以鲜为人知。
另一座由陈循举荐的罗通,把守的居庸关岿然不动。
说也先无攻城之心的人就讲,也先连居庸关都攻不动,他当然不敢,也不可能攻北京城,北上京师,只是想通过以战迫和,让大明与其通贡,要不然,怎么会连攻占京师所必备的相应攻城器具,如火炮和云梯,以及长期围困应准备的给养,一样都没有准备。
然而,这样的呼声,像流入大海的小水滴,转眼就被忽略了。
对于新登基的帝王和留守代任,等正名正言顺升迁的官员们而言,打一场必胜的保卫战,是稳定民心,提高新朝地位的必须。
于是,景泰帝推言瓦剌狡诈,这次复又遣使前来,说不定是借护送太上皇回京的名义前来偷袭,必须为天下苍生着想,避免发生那样的事情,要做好充分准备,与瓦剌一战。
这样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自然无人能驳斥,不然,岂不有违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道理?
无视瓦剌屡次请求和谈的意思,北京方面摩拳擦掌开始了一场京城保卫战。
由于做了充分准备的防御,加之雄厚的资源储备,尽管缺少统兵的帅才,在贯彻谨慎持重的战略下,君臣同心,上下齐力,十一月在北京保卫战中击退瓦剌。
大明全胜,十一月初八,也先带着朱祁镇,撤回关外。
于谦等留守官员因此一战成名,于谦本人更是被奉为民族英雄,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人都相信,这位新任的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慈宁宫的孙清扬,对这些都置若罔闻,实际上,她很清楚,凭她一介女流,在深宫里想要喝醒被名利冲昏头脑的那些文臣们,根本就不可能,之前那些和她有同样意见的人的呼声,不是很快就被淹没了吗?
她只想救回儿子,那个还在草原上颠沛流离的所谓太上皇。
北京保卫战之后,她会见了素有清廉之名,秉性迂直的吏部尚书王直。
朝会上,王直再次上疏景泰帝,请求派使者迎还太上皇。
这一次,景泰帝派出了礼部侍郎李实出使瓦剌。然而,国书中并没有接回太上皇的内容。
李实大吃一惊,就向传旨的太监兴安询问此事,兴安厉声训斥他道:“大人拿着国书就上路吧,这些都是皇上和于大人他们的意思,奴才如何得知,您就照国书行事,管那么多干什么?”
景泰元年七月十一日,李实抵达瓦剌。君臣见面感慨万千,相望而泣。
朱祁镇掩面对李实说:“现在也先已经答应放我走了,请你回去告诉皇上,派人来接我,只要能够回去,哪怕只做一个老百姓,哪怕给祖宗守陵也行!”
也先看完国书,皱了皱眉,对李实说:“国书中并没有奉归太上皇的意思。你回去告诉皇上,务必派太监和要臣来接。这样才能显出对此事的慎重。”
李实回去后,如实向景泰帝转告了也先的想法,景泰帝仍然不予理睬。
王直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强烈要求再派使者,景泰帝无奈之下只好指派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充当使臣。
并且故伎重演,给了这个所谓使团一封国书,这封国书中仍然没提接太上皇回转之事。
临行前,胡潆提及,太上皇在瓦剌那么久,应该将其御用的服装、食物让杨善一并带去,好迎御驾回还。然而,没有人理睬他这些鸡零狗碎的建议。
在后宫的孙清扬听闻之后,私下会见了杨善,将内宫里筹集到的金银交付给他,请他务必要将太上皇接回来。
因为她听说在年初,群臣地朝房相贺新年,唯独杨善落泪道:“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以至群臣惭愧,纷纷停止庆贺。孙清扬相信,杨善的心里,必定是有太上皇的。
果然,杨善答应她,一定会将太上皇迎转。
出宫之后,杨善拿出家财,在集市上购买一些所需品,一同带在路上。等他带领使团来到了瓦剌的营地,在欢迎宴会上,遇到了和李实一样质问。
“你们的国书上为什么没有写要接太上皇呢?”
杨善沉着地说:“这是为了成全您的美名,让您自己去做啊。如果我们写到敕书,那会被视为太师您迫于中国朝命,非太师诚心。”
也先听后大喜,问道:“上皇归将复得为天子乎?”
杨善答,“天位已定,难再移。”
也先曰:“尧、舜如何?”
杨善答,“尧让舜,今兄让弟,正相同也。”
当时,蒙古平章昂克问杨善:“为何不用重宝来购换你们太上皇?”
杨善称,“如果拿来物品交换,人们都说太师您太图利了。这次故意不带来,是想证明太师您仁义,是好男子,将来会名垂史册,颂扬万世。”
也先听后笑称善,其实私下里,他早拿上了杨善给予的大笔金银珠宝,里子面子都有了,自然很高兴。
由于杨善的机敏善辩,牢牢抓住也先急于以求重开边贸的心理,在也先的手下,知院伯毅帖木耳劝他留下使者,要求北京方面遣使来迎太上皇复位的艰险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太后私下交给他的出使任务,奉太上皇还朝。
就这样,杨善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太上皇朱祁镇。
当时举朝上下均称赞杨善立奇功,而景泰帝以其并非第一个遣旨的使臣为名,并未重赏。同时,在朝中商议迎接太上皇的方案时,直接干预,令礼部廷议得出的结果是以一舆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再换乘车驾。
至于朝中有人提出异议,嫌礼制规格太轻的话,被皇上轻飘飘说太上皇亲笔书信,要求迎驾之事一切从简就挡了回去。
八月十五,在土木堡被也先擒俘之后,在茫茫草原上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朱祁镇终于回到了紫禁城。
然而,从迎接的礼仪和弟弟朱祁钰的冷淡态度中,朱祁镇看出,自己已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了。
简单的迎接之后,他所乘的轿子被悄无声息地被抬入紫禁城最南端的一处宫殿内。这个所谓太上皇的寝宫南宫,不过是东华门外一处十分荒凉的破院落,从此,朱祁镇这位太上皇就被幽居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