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个问题,魏公公有过考虑。
拉人头发展下线,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来凝聚军队,对于一穷二白的魏公公创业起步阶段,肯定是有好处的。
其一,好招人。
其二,团结力量大。
好招人不用多说,团结这块自是指都是一个地方出来,沾亲带故,上了战场再不堪,也不会见死不救。人要死的多了,说不得也就红眼上去拼了。
将心比心,他魏公公要和姐夫、大哥一块去当兵,瞅着大哥和姐夫陷入敌军包围,他能一跑了之?
以此方法编组的军队,先天性凝聚力要比一般军队要强。
这会恐怕还是小孩子的五省总理卢象升练的天雄军,以及那个曾剃头练的湘军,便都是这么给成的军。
卢象升的天雄军在崇祯朝可列入明军三强,另两强是孙承宗练出来的关宁军,以及洪承畴的洪兵。
战斗力上,无论是天雄军还是关宁军、洪兵,都吊打其余明军。可惜,最后均是败给了奴隶制的满八旗。
不过,失败却非纯军事因素,政治因素占了大半因素。
从一开始,魏公公就是要走卢、曾的路练兵。
但是,发展下去,就会重走湘军那条老路。
届时,各大小营头都是自有体系,名义上服从他魏公公,实际却是各玩各的。他魏公公辛苦到最后,就跟曾剃头一样,也就是挂个名。
攻破天京后,曾剃头为何不敢反,黄袍加身,造他满大娘的反?
不是因为什么左李牵制,也不是因为忠义仁孝,更不是因为洋大爷不同意,而是因为他曾剃头手下那帮湘军虎狼其实是各成体系,真正号令不了多少。
湘军内部体系的争斗从剌马案就能看出很大问题来。
有曾剃头的教训在,魏公公能不借鉴?
眼下他是没办法,他是个太监,太监想要招兵,想要正经良家子弟跟他混,难度不亚于蜀道行。
所以,他就得用特殊手段创业,把人马拉起来再说。
那些“拉人头”的就是他魏公公起家的功臣,没有这些人,他魏公公能在这么短时间就拥有上千号人马?
不可能的。
任是你肃宁县再配合,任你说的天花乱坠,没有那些拉人头的到处劝人来当兵,也不会有几个报名的。
说白了,那些“拉人头”的家伙就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这螃蟹就是魏公公拿出去的真金白银。
世人例来如此,只要有人敢于尝试,敢走出那第一步,之后就会不断涌出尝试的人。
如果一成不变的照搬湘军体系,这些个吃螃蟹的人就会演变成为将来的大小军头。
谁拉来的兵归谁管,想不成为军头也难。
从肃宁开拨时,什么马字营、宋字营、陈字营,不就预示了将来会发生什么么。
为何这么久了,魏公公只要曹文耀和伍福铭按他的训练手册练人,而不给这些营头正式的官制,明确上下体系?
原因不是因为魏公公跟皇爷、刘督公那讨不到正式官防官凭,而是在于魏公公看到了将来。
他不可能真的按照当初的许诺,大肆封赏那些拉人头的家伙们。
且不说这些人有没有能力,单从他们拉来的人只听他们这一点,就注定魏公公必然要撕下虚伪的面具,在某个时间点将他们靠边站。
兵是他魏公公的兵,可不是大小主任们的。
他魏公公指着这魏家军将来力挽狂澜呢,哪能轻易就变成又一支关宁军呢。
但是,就这么直接耍赖,肯定也是不行的。
你魏公公给自己的亲兵营定个忠、信、智,结果轮到自己做事,先把个“信”给毁了,还如何带兵?
这招兵又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往后你魏公公要不要补充兵源了?还要不要常回家看看了?
那家乡父老指着你脊梁骨骂你没义气,不讲信用,你魏公公心里真能做到君子坦荡荡。
肯定不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魏公公有点逼数。
两世为人,也不是白活的。
手段无非两个,一是政工和军事并立,二就是明升实降,大高帽子戴着,好话说着,银钱拿着,但就是个参事不管事。
解决了这个最致命的问题,才能既确保子弟们对他魏公公无限忠诚,又能杜绝将来尾大不掉的麻烦。
具体采用哪个,魏公公倒没正式决定,也不急着把整编方案弄出来。
他在等军装。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军队首先要有个样,别看现在穿的五花八门,像个群众集会似的,真要是把军装往身上一套,立时就有严肃和庄重感。
军装就是制度,古来今往,制服这东西是最容易出集体感,也是最容易出权威的。
要说在军装这块,魏公公是用了心的。虽是让郑铎去和京城大小制衣坊接触,但从军服的设计到布料选用,配饰上,都是他老人家亲自拍板的。
军装定制的是两式,分冬装和夏装。
这冬装其实也不叫冬装,具体说其实是春秋装。
为何不直接定制棉衣,是因为魏公公考虑到在未来三五年内,他和部下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
虽说现在大明受小冰河天气影响,气温相对较低,但在南方大体还是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
因此,不能纯以棉衣为主制冬装,要不然,很可能会热死。
军装的颜色以红为主,红也是明军服制的主要基色。
大明是火德,以红为主是开国时就定下的基色。
有可能这红色也是红巾军传承下来的。
毕竟,太祖皇帝是传承自“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的红巾军。
式样上,魏公公没有自作聪明的采纳前世军队服饰,而是老实的引用了当今明军的服装的主要特点,除了衣领和袖子做了些许改动,于衣饰上增加了铜扣等配件,以使军装看着更气派,其余方面基本没有变动。
鞋子这块,以布鞋为主,军官那官倒是定的靴子。
布鞋和靴子是否适合海战,适合南方炎热天气,还要视具体情况调整。
帽子也是明军传统的毡帽,上面安个尖顶,系上一些红樱。
从兵仗局那里买回来不少绵甲,等到战事发生时,这些绵甲肯定要外罩的。
这样一来,可能会让军装的好看度打折扣,但是,却能保命。
一支优秀的军队,除了武器装备、人员训练、军服被褥外,后勤、运输、参谋、外联这几大块,都是要重视的地方。
可以说,缺一不可。
只目前为止,这些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一切从简。
郑铎现在可是忙的不可开交,对外联络采购是他,对内分配粮食,保管物资也是他。要说这个原马匪头目现在成了魏公公的大总管,那是一点也不假。
而其手下能够派上用场的不过十来个人,其余的人都受限于不识字这一门槛。
而不识字又是魏公公招兵再三强调的。
然一支文盲军队又怎么能够成为强军。
团结是力量,知识更是力量。
魏公公之所以没有将从南镇弄回来的火器配发给家乡子弟们,就是因为这些子弟兵不识字,对于如何使用火器及保养、维修方面一窍不通。
不得已,只好借重于降倭,打造魏家军的第一支铁炮队。
故而,加强军队的文化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
说一千道一万,魏公公要招不识字的兵,是出于忠诚性考虑,而不是真让他们永远都不识字。
知识这个东西,掌握在别人手里,那是屁股决定脑袋。
屁股歪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掌握在自己手里,由自己灌输下去,才能确保魏家军真正能够成为一支听公公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
一切,都任重道远。
魏公公有做不完的事在等他。
偏,分身无力。
明日郑国泰那里,怎么也要去一趟,即便不发表任何意见,或者只说好好好,也要他亲自去。
这一来一回,半天功夫就给耽搁了。
心急又如何,再急也得去。
魏公公问郑铎军装什么时候能到位,郑铎答称几家制衣坊先前定的日子不是明天就是后天,总之,这两天四千余套军装就能陆续送到。
“送过来时,你要亲自带人把关…”
魏公公吩咐郑铎一定要验好衣服,不能做到件件过目,也要做到抽检。衣服到后,按照先前给士兵量定的尺寸,组织大小营头、分头来领,再逐一发下。大了的,小了的,都要详细记下,让制衣坊的师傅留些在营中,做到随来随改,务必要保证出发前所有士兵的衣服都是合身的。
郑铎一一记下,魏公公又问了最近营里开支,郑铎大致说了,开支范围在魏公公先前估算范围之内。
让郑铎下去歇息后,魏公公方才对曹、伍二人说道,他准备上书皇帝,请天子于南下那日至南苑校兵。
曹、伍二人吓了一跳。
魏公公示意二人莫叫吓着,只道接下来的两天要加强集合演练,务求在半柱香内使各营集结完毕。
“其他的你们不用担心,就照咱家说的来…皇爷那里,也未必就会来,咱家也是试上一试…”
魏公公真是吃不准万历会不会来,毕竟他老人家腿脚不方便。
等曹、伍二人走后,琢磨片刻,端坐在书案前,自个磨了磨,然后提笔写了一份上呈奏章。
题名为《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
……….
最近突然更新又少了,因为老太爷快不行了,原以来能拖个三五月,现在看来就这月的事情。
这个问题,魏公公有过考虑。
拉人头发展下线,利用亲情、乡情、友情来凝聚军队,对于一穷二白的魏公公创业起步阶段,肯定是有好处的。
其一,好招人。
其二,团结力量大。
好招人不用多说,团结这块自是指都是一个地方出来,沾亲带故,上了战场再不堪,也不会见死不救。人要死的多了,说不得也就红眼上去拼了。
将心比心,他魏公公要和姐夫、大哥一块去当兵,瞅着大哥和姐夫陷入敌军包围,他能一跑了之?
以此方法编组的军队,先天性凝聚力要比一般军队要强。
这会恐怕还是小孩子的五省总理卢象升练的天雄军,以及那个曾剃头练的湘军,便都是这么给成的军。
卢象升的天雄军在崇祯朝可列入明军三强,另两强是孙承宗练出来的关宁军,以及洪承畴的洪兵。
战斗力上,无论是天雄军还是关宁军、洪兵,都吊打其余明军。可惜,最后均是败给了奴隶制的满八旗。
不过,失败却非纯军事因素,政治因素占了大半因素。
从一开始,魏公公就是要走卢、曾的路练兵。
但是,发展下去,就会重走湘军那条老路。
届时,各大小营头都是自有体系,名义上服从他魏公公,实际却是各玩各的。他魏公公辛苦到最后,就跟曾剃头一样,也就是挂个名。
攻破天京后,曾剃头为何不敢反,黄袍加身,造他满大娘的反?
不是因为什么左李牵制,也不是因为忠义仁孝,更不是因为洋大爷不同意,而是因为他曾剃头手下那帮湘军虎狼其实是各成体系,真正号令不了多少。
湘军内部体系的争斗从剌马案就能看出很大问题来。
有曾剃头的教训在,魏公公能不借鉴?
眼下他是没办法,他是个太监,太监想要招兵,想要正经良家子弟跟他混,难度不亚于蜀道行。
所以,他就得用特殊手段创业,把人马拉起来再说。
那些“拉人头”的就是他魏公公起家的功臣,没有这些人,他魏公公能在这么短时间就拥有上千号人马?
不可能的。
任是你肃宁县再配合,任你说的天花乱坠,没有那些拉人头的到处劝人来当兵,也不会有几个报名的。
说白了,那些“拉人头”的家伙就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这螃蟹就是魏公公拿出去的真金白银。
世人例来如此,只要有人敢于尝试,敢走出那第一步,之后就会不断涌出尝试的人。
如果一成不变的照搬湘军体系,这些个吃螃蟹的人就会演变成为将来的大小军头。
谁拉来的兵归谁管,想不成为军头也难。
从肃宁开拨时,什么马字营、宋字营、陈字营,不就预示了将来会发生什么么。
为何这么久了,魏公公只要曹文耀和伍福铭按他的训练手册练人,而不给这些营头正式的官制,明确上下体系?
原因不是因为魏公公跟皇爷、刘督公那讨不到正式官防官凭,而是在于魏公公看到了将来。
他不可能真的按照当初的许诺,大肆封赏那些拉人头的家伙们。
且不说这些人有没有能力,单从他们拉来的人只听他们这一点,就注定魏公公必然要撕下虚伪的面具,在某个时间点将他们靠边站。
兵是他魏公公的兵,可不是大小主任们的。
他魏公公指着这魏家军将来力挽狂澜呢,哪能轻易就变成又一支关宁军呢。
但是,就这么直接耍赖,肯定也是不行的。
你魏公公给自己的亲兵营定个忠、信、智,结果轮到自己做事,先把个“信”给毁了,还如何带兵?
这招兵又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往后你魏公公要不要补充兵源了?还要不要常回家看看了?
那家乡父老指着你脊梁骨骂你没义气,不讲信用,你魏公公心里真能做到君子坦荡荡。
肯定不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魏公公有点逼数。
两世为人,也不是白活的。
手段无非两个,一是政工和军事并立,二就是明升实降,大高帽子戴着,好话说着,银钱拿着,但就是个参事不管事。
解决了这个最致命的问题,才能既确保子弟们对他魏公公无限忠诚,又能杜绝将来尾大不掉的麻烦。
具体采用哪个,魏公公倒没正式决定,也不急着把整编方案弄出来。
他在等军装。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军队首先要有个样,别看现在穿的五花八门,像个群众集会似的,真要是把军装往身上一套,立时就有严肃和庄重感。
军装就是制度,古来今往,制服这东西是最容易出集体感,也是最容易出权威的。
要说在军装这块,魏公公是用了心的。虽是让郑铎去和京城大小制衣坊接触,但从军服的设计到布料选用,配饰上,都是他老人家亲自拍板的。
军装定制的是两式,分冬装和夏装。
这冬装其实也不叫冬装,具体说其实是春秋装。
为何不直接定制棉衣,是因为魏公公考虑到在未来三五年内,他和部下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
虽说现在大明受小冰河天气影响,气温相对较低,但在南方大体还是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
因此,不能纯以棉衣为主制冬装,要不然,很可能会热死。
军装的颜色以红为主,红也是明军服制的主要基色。
大明是火德,以红为主是开国时就定下的基色。
有可能这红色也是红巾军传承下来的。
毕竟,太祖皇帝是传承自“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的红巾军。
式样上,魏公公没有自作聪明的采纳前世军队服饰,而是老实的引用了当今明军的服装的主要特点,除了衣领和袖子做了些许改动,于衣饰上增加了铜扣等配件,以使军装看着更气派,其余方面基本没有变动。
鞋子这块,以布鞋为主,军官那官倒是定的靴子。
布鞋和靴子是否适合海战,适合南方炎热天气,还要视具体情况调整。
帽子也是明军传统的毡帽,上面安个尖顶,系上一些红樱。
从兵仗局那里买回来不少绵甲,等到战事发生时,这些绵甲肯定要外罩的。
这样一来,可能会让军装的好看度打折扣,但是,却能保命。
一支优秀的军队,除了武器装备、人员训练、军服被褥外,后勤、运输、参谋、外联这几大块,都是要重视的地方。
可以说,缺一不可。
只目前为止,这些要么没有,要么就是一切从简。
郑铎现在可是忙的不可开交,对外联络采购是他,对内分配粮食,保管物资也是他。要说这个原马匪头目现在成了魏公公的大总管,那是一点也不假。
而其手下能够派上用场的不过十来个人,其余的人都受限于不识字这一门槛。
而不识字又是魏公公招兵再三强调的。
然一支文盲军队又怎么能够成为强军。
团结是力量,知识更是力量。
魏公公之所以没有将从南镇弄回来的火器配发给家乡子弟们,就是因为这些子弟兵不识字,对于如何使用火器及保养、维修方面一窍不通。
不得已,只好借重于降倭,打造魏家军的第一支铁炮队。
故而,加强军队的文化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
说一千道一万,魏公公要招不识字的兵,是出于忠诚性考虑,而不是真让他们永远都不识字。
知识这个东西,掌握在别人手里,那是屁股决定脑袋。
屁股歪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掌握在自己手里,由自己灌输下去,才能确保魏家军真正能够成为一支听公公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
一切,都任重道远。
魏公公有做不完的事在等他。
偏,分身无力。
明日郑国泰那里,怎么也要去一趟,即便不发表任何意见,或者只说好好好,也要他亲自去。
这一来一回,半天功夫就给耽搁了。
心急又如何,再急也得去。
魏公公问郑铎军装什么时候能到位,郑铎答称几家制衣坊先前定的日子不是明天就是后天,总之,这两天四千余套军装就能陆续送到。
“送过来时,你要亲自带人把关…”
魏公公吩咐郑铎一定要验好衣服,不能做到件件过目,也要做到抽检。衣服到后,按照先前给士兵量定的尺寸,组织大小营头、分头来领,再逐一发下。大了的,小了的,都要详细记下,让制衣坊的师傅留些在营中,做到随来随改,务必要保证出发前所有士兵的衣服都是合身的。
郑铎一一记下,魏公公又问了最近营里开支,郑铎大致说了,开支范围在魏公公先前估算范围之内。
让郑铎下去歇息后,魏公公方才对曹、伍二人说道,他准备上书皇帝,请天子于南下那日至南苑校兵。
曹、伍二人吓了一跳。
魏公公示意二人莫叫吓着,只道接下来的两天要加强集合演练,务求在半柱香内使各营集结完毕。
“其他的你们不用担心,就照咱家说的来…皇爷那里,也未必就会来,咱家也是试上一试…”
魏公公真是吃不准万历会不会来,毕竟他老人家腿脚不方便。
等曹、伍二人走后,琢磨片刻,端坐在书案前,自个磨了磨,然后提笔写了一份上呈奏章。
题名为《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
……….
最近突然更新又少了,因为老太爷快不行了,原以来能拖个三五月,现在看来就这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