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学 > 帝御仙魔 > 第五十四章 蟒动

第五十四章 蟒动

作者:我是蓬蒿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一念永恒武道宗师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白鹿洞。

    听到这三个字,李晔很容易就想起李岘,后者也是白鹿洞弟子。

    道门历史悠久,往上可以追溯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的传说时期。

    道法显昌的第一代人间大帝,便是三皇五帝之首,大出中原、战胜第一代人间兵圣蚩尤的黄帝。

    道门第一个全盛时期,是姜子牙与周公时期,彼时,天下诸侯皆尊道门为正统,至今仍被道门尊为第一典籍的《易经》,便是出自那段时期。

    后经三百年春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大争,诸子百家如雨后春笋,相继兴起,不少诸侯摒弃道门,以更加激进的新派思想治国,崇尚无为治邦、全民清修的道门,地位首度受到挑战。

    也是在那个时期,诸子百家无数先贤,或因个人修为冠绝一时,或因为黎民邦国立下大功德,相继得道飞升位列仙班,开创仙庭盛景。

    彼时,人间诸侯争霸,仙庭群雄林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互相学习、彼此融合,及至人间邦国一统,仙庭也百家汇流,都呈现出百川入海之势。到了后来,便只有儒道兵三家最为势大。释门东来之后,势力增长极快,与三门争雄,所以天下修真界,最终形成儒释道兵四足鼎立的局面。

    这其中,道门因其传统悠久,底蕴深厚,哪怕人间帝王,自汉朝时便以儒门为尊,以儒学治国,但儒家修炼体系,远不如道门简单明了,所以道门仍是一家独大。

    到了今时今日,道门早已不是清修无为的那个道门,为了顺应天下大势,道门不断改良自身,已现峥嵘之象。最重要的是,它也大争天下。

    眼下,天下仙门无数,道门占了绝大多数,道观更是遍布九州。

    这里面,东蓬莱,西蜀山,北雪庐,南洞庭,中有终南山,是名声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座道门。

    天下仙门,能与这五者齐名的,少之又少,释门太行,兵家嵩阳,儒门石头城,是其中三个。

    除此之外,便只剩白鹿洞。

    白鹿洞历史悠久,始于春秋,已历百代。

    天下历百代而不灭的仙门,少之又少。

    白鹿洞每代山主,都只收七名弟子。

    天下仙门,在朝廷允许的情况下,收授弟子都是多多益善。

    故此,这是白鹿洞两大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这两个传奇,已经胜过天下绝大多数仙门。

    但跟第三个传奇一比,这两个传奇,简直不值一提。

    白鹿洞弟子,治世闭门读书,乱世大出天下。而每一个大出天下的白鹿洞弟子,或者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或者掀起腥风血雨遗臭万年,籍籍无名者凤毛麟角。

    春秋时期,白鹿洞第一次让天下人记住它,是因为它门下出了四个人。

    张仪苏秦,庞涓孙膑。

    其后还有无数人杰,都自称是白鹿洞门人:汉初贾谊,汉末凤雏,南朝陈庆之,南宋刘寄奴.......以及本朝军神李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白鹿洞,却无人给它定性,是道是儒还是兵.......因为无法定性。

    有一句盛赞白鹿洞的话,虽然很是极端,但流传甚广,千年不衰。

    世人不知白鹿洞,天下人杰无师门!

    所以李冠书在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声音有些发颤:“不闻易水不知寒,玉箫声出百鬼还!你是白鹿洞七弟子之一,宋娇!”

    他忌惮宋娇,不仅因为宋娇是白鹿洞弟子,更因为她个人早已名动江湖。

    李岘死后,她就是白鹿洞这一代弟子中,名声最为响亮的。

    她手中的玉箫,唤作千寒箫,她的功法,名为易水寒。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寒,号称连鬼都能冻住,要把它们送还黄泉,何况是人?

    清辉洒落桃花树,桃花树上的紫袍女子,并未回应李冠书的话,只有轻灵悠扬的箫声,宛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些跟随卫天河,将李晔围住的练气修士,此刻无不满面冰霜,被冻得全身僵硬、牙关打架。每呼出一口气,都像是呼出一口雪,他们睁大了眼睛,眸子里满是惊恐之色。

    他们有的知道“易水寒”的名号,有的不知道,但在这一刻,体内滞涩的灵气,难以活动的身体,让他们认识到了这名白鹿洞弟子的强大。

    这样的时机,李晔自然不会放过。

    他眉眼一沉,身形迅速消失在原地,只留下一捧向后飞溅泥土——那是他后脚发力的痕迹。

    “步步生莲!”

    李晔一声低喝。

    行将凝固的瀑布前,紫气升腾,云蒸霞蔚,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七朵青莲生。

    噗嗤噗嗤七声轻响。

    七名练气修士,喉咙裂开,相继倒下,但鲜血却没有涌出来,因为鲜血来不及喷出,便在冰霜中凝固。

    走完七步的李晔,在卫天河身前现身。

    一剑直刺卫天河咽喉。

    卢具剑一声轻吟。

    卫天河双目瞪大犹如铜铃,他布满霜雪的脸上,每一丝肌肉都在抖动,恐惧让他的神魂都似在疯狂尖叫。

    这名练气五层的高手,此刻清晰感受到了死亡的临近,在缕缕紫烟中,恍若有一道大开的黄泉之门,在吸引着他置身其中。

    李晔,这个他方才还有必杀把握的年轻安王,此刻让他恐惧的浑身颤抖。

    因为七名同伴已经倒下,卫天河希望中的围杀不复存在,这一刻他感到了孤独,孤独中蕴含着无力,无力让他对李晔心生恐惧!

    这个他今日之前,从未正眼看待过的,他以为养尊处优的年轻安王,笔直刺来的这一剑,毫无疑问,有着让他命丧当场的力量!

    “喝!”危急之境,卫天河一声大喝,灵气终于打破禁锢,从气海中狂暴涌出,他浑身一震,衣袍上的冰雪片片崩碎!

    他终究是身经百战的高手,作为李冠书最得意的爪牙,这些年他为李冠书处理了太多,阴暗而且上不来台面的对手,他本是一个江湖杀手,厮杀是他的本能!

    这样的人,无论是千锤百炼的战技,还是坚韧不屈的心智,都远不是在深山中静修,单纯提升修为境界的许风竹之流可比!

    “海潮破月斩!”卫天河双手握刀,前踏一步,向李晔一道劈下!

    刀芒爆闪,三尺有余的长刀,凝聚出长过五丈的刀气!

    刀气凝成的一刹那,便接连不断挥斩下来,若说先前卫天河的“踏浪斩”,斩出的是一浪接一浪的刀气,那么到了此时,海浪直接上升为海潮,威力明显提升了一个台阶!

    海潮般接连倾斜而下的刀气,每一道都有五丈大小,声势骇人,有摧城拔寨之威!刀气下的李晔,身高不过七尺,显得无比渺小!

    然而年轻的安王,却无半分惧色,更没有后退之意,卢具剑上青芒闪烁,犹如逆潮而行的孤帆,径直向前!

    ......

    在李晔与卫天河对上的时候,李冠书当然不会闲着。

    没有闲着的李冠书,没有去杀李晔,而是盯着庐舍旁,桃花树上的紫袍女子。

    然后他迈动了脚步。

    宋娇比李晔威胁更大,这是李冠书的判断。

    这个判断实在不难做出。

    不杀宋娇,待得手下死绝,他也必死无疑。

    所以他奔向宋娇。

    他每向前奔行一步,双腿上的冰雪,就寸寸崩裂。然而下一瞬,就有新的冰雪,弥漫上他的双腿,凝固了他的裤脚,迟滞他的脚步。直到他咬牙再奔行一步,冰雪再度消散,如是往复。

    李冠书的脸色越来越白。

    他并不轻松。

    “易水寒”的威力,更甚他先前的预计。

    忽的,李冠书猛然抬头,死死盯向宋娇——那个身形朦胧,竖箫唇前的妖娆女子。

    “易水寒,名不虚传;白鹿洞宋娇,名副其实!”李冠书咬牙开口,他每说出一个字,都要呼出一口冰雪之气,他咬字极重,近乎一字一顿,仿佛有滔天之恨!

    但是骤然间,李冠书双眸一红,狠狠一甩衣袖,突然踏出一大步!

    灵气霎时间萦绕周身,不停激荡,以至于他长发胡乱飞舞,犹如鬼神,衣袍猎猎,凄响不休!

    “但你若是认为,本公这就没有还手之力,那你就小觑了皇朝大员,小觑了我李唐宗室!”双目猩红的李冠书抬起右手,向着夜空用力一抓,仿佛虚空中有他的兵刃。

    虚空中,确有他的兵刃。

    那是一柄丈八长槊。

    灵气凝成的长槊。

    长槊被他握在手里。

    他一跃而起。

    槊出如龙。

    直取宋娇。

    “今日,本公让你知道,本公为何是大唐国公!”他大喝,“平步惊云山海间,一朝蟒动撼九天:九啸惊蟒诀!”

    李冠书与李曜一样,修炼功法的是《九啸惊蟒诀》。

    但李冠书的《九啸惊蟒诀》,与李曜不可同日而语。

    《九啸惊蟒诀》,据说修炼到大成时,能开山断河,威力无双!

    李冠书一步踏出,转瞬就到了桃花树前上空,他这一步,深得跨越虚空,如闲庭漫步的气度精髓。

    一步越山海,一步惊流云,正所谓平步惊云山海间!

    悠忽间,夜空下传来一声响亮蟒啸,李冠书手中的长槊,光照十丈,遮天蔽日,让人无法直视!

    与此同时,夜空变色,一条条白色巨蟒在李冠书身周显形,每一条都长达十丈,张牙舞爪,气吞山河,竟是共有九条!

    九条十丈巨蟒凭空出现,手持灵气长槊的李冠书,衣袂飘飞,整个人气势无双,平生虎踞龙盘之意!

    “什么白鹿洞,什么易水寒,给本公去死!”

    李冠书长槊劈斩而下,夜空中九条巨蟒长啸一声,露出血盆大口狰狞蛇信,向桃花树上的宋娇猛地扑去!

    一朝蟒动撼九天,连九天都能撼动,何况是一棵桃树,一个身形纤瘦的女子?

    这威压实在是太过骇人,那神人之姿仙人之怒,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承受的?

    这一刻,九蟒若皓月,宋娇如萤火。

    桃花树巅的紫袍女子,箫不动,人不动,只是嘴角微动。

    微动的嘴角,勾勒出一抹嘲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