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第241章 实业救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跃对这个状元张謇十分感兴趣,因为张謇在民国历史上十分有名,他是中国的实业救国大家,他的一生几经沉浮创办了二十几个事业集团,财富最多时企业总价值相当于半个江苏省的年收入。让人感动的是,张謇用这些企业赚来的钱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创办了370所学校,这其中包括了中国第一所纺织大学即后世有名的上海市东华大学的前身中国纺织大学。
此外他在吴长庆的军中担任随军幕僚的时候,因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帮助吴长庆写了《壬午事略》等文章上报朝廷,得到了潘祖荫和翁同龢的大力肯定。张謇甚至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所以对日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受到很多军队军官的推崇,袁世凯也对张謇非常尊重。
在民国时期,张謇因袁世凯的邀请曾经出任过中华民国工商部长,大力推动发展中国的实业,为北洋政府的黄金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北伐时期,无论是北洋军南下和革命军北伐,在路过张謇所在的江苏南通的时候,处于对张謇的尊重,两个军队均绕道而行,避免了战火燃烧到南通。不过张謇最终因为他的纺织集团受到日本纺织业的冲击,他的大生纺织厂最终被迫关门,在失望和无奈中,张謇最终病逝。张謇病逝之后,南通城万人空巷,送葬队伍排了十几里之长,比起五十年后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还要壮观。
但是显然现在曹跃和这个状元倒是没什么话题聊,还是张謇主动聊起来西北战事来,说西北战局关乎全国此番虽然平定,但西北反反复复无不断战乱,连累的朝廷每年都要花大力气治理西北,朝廷财力日渐消耗,于国于民都不利。
曹跃点头赞道:“西北之乱,的确很是滋扰朝廷。”随后他忽然自信一笑,道:“不过,在我看来,西北之乱不足为虑。”
“将军为何这么说?”张謇难以相信这个口出狂言的人就是平定了甘肃之乱的曹二郎,要么他是有绝对的自信,要么他就是一个妄人。
曹跃道:“我这么说好像是把几任皇帝都给得罪了,不过我还是要说,西北之乱很简单,就一个字闹的:穷!西北为什么闹?还是因为穷。西北地区干旱,庄稼的产量低,养不活那么多人,要么自己饿死,要么别人饿死,就这么简单。西北和河北还不一样,河北地区直隶山东热河,起码土地没有收成可以跑关里,跑去满洲,从光绪元年开始逐渐开关放人了,饥民可以闯关东。可是西北不行,西北饥民往西是更加干旱的新疆,往南是昆仑山,往东是河南山西,人口更多,往北则是蒙古王爷的领地,不允许民众开垦,所以只能铤而走险了。”
张謇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笑道:“你看如何让西北富裕起来?”
曹跃道:“要是有张翰林这样的人在西北,带动西北实业发展,西北饥民进了工厂做工,少了许多活不下去的人,哪里还有什么战乱。西北少了你张謇啊。”
张謇一阵苦笑,摇头道:“将军说来说去,倒是把我绕进去了。”
曹跃哈哈大笑。
等了一会儿,翁同龢和李鸿章谈完了,他只是淡淡地看了看曹跃,并没有过多的和曹跃大交道,大概也知道曹跃倒向了后党,没有什么结交的必要了。倒是荣禄在翁同龢走之后,看着翁同龢的背影冷冷地说:“狂妄老夫,不知天高地厚,不日定有你好看。”
可曹跃还是无所事事,上面既没有任务,也没有让他走,兵部还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他们。曹跃只好回到西大营对手下这两千骑兵狠狠地进行操练,把剩余的精力发泄在校场之上。
大年夜这一天,曹跃接到了皇帝的邀请,去宫中赴宴,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礼部的主事来教曹跃规矩。
清朝的规矩是完全继承了明朝,而且清朝的来由也是来自于明朝,原本他们只是明朝的一个番邦属地,甚至还不如朝鲜的地位,明朝从来没有将清朝的前身后金当做一个国家。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部落,在收编了周遭部落,编成满汉蒙八旗军队之后,以二十万的军队趁机夺取天下。但中国太大了,满清帝国建立之后,为了能够稳固统治,采取了重用汉人读书人,推崇儒家文化,尊炎黄二帝为祖先的一系列主动融入中华文化政策,最终使得清朝稳稳固固地历经了二百多年。而清朝的礼仪,则是继承了大明朝的礼仪,并融合了满族的一部分礼仪。
所以曹跃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之中,反倒是饶有兴趣地问起来每个动作的规矩以及意义,倒像是一个乖乖的学生一般。那负责教授曹跃礼仪的老师也是翰林出身,叫做韦正来,是山东人曲阜人,来自于儒家文化发源地,自然是从小就学习了礼仪方面的规矩了。
恰好一个愿意学,一个愿意教,两人学得快教得好,很快就基本上掌握了宫廷的礼仪。但韦翰林说宫廷礼仪不单单是行为动作,还包括吃穿住行言,完整的礼仪需要几年的时间学习,别看八旗子弟看起来一个个爱玩爱闹没个正行,但是到了正式场合人家的礼仪规矩倒是做足了,绝对不会在重大场合丢人。
曹跃心说他们不会在重大场合丢人,可这有什么用呢。
随后宫里来了一个叫做小德张的太监,带曹跃入宫共度佳节。
能和皇帝一起过大年,当这是莫大的荣幸了,今儿个只有一百多位朝臣才有资格吃皇宴,曹跃以三品武官官职位列其中,不能不说是提拔了。
皇宫里,笙箫齐奏,歌舞升平,诸多大臣也是非常欢乐,抬起头看了看上面正坐的慈禧太后和在慈禧太后身旁的光绪皇帝,心说从座次来看就明白,慈禧从紫禁城搬了出去,但紫禁城的主人还是慈禧太后。
曹跃坐在最末一段,吃也吃不好,看戏也没什么意思,又不能随意走动,当真无聊得很。别人把此情此景当做荣耀,可曹跃新鲜劲一过百般无聊起来。
不过虽然曹跃没有感受到什么特别的喜悦和激动,倒是被称为宰相的翁同龢成了宴会的明星,他在皇宴之中大谈变法维新的好处,处处彰显着自己的宰相之尊和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荣耀。
曹跃看着嚣张的翁同龢,心想大概这就是他人生最巅峰了吧。
果不其然,大年初一,慈禧将光绪叫到了慈宁宫,勒令光绪必须将翁同龢赶出京师,光绪想要分辨两句,可是一抬头看到慈禧盛怒的脸庞,吓得不敢说话了。
慈禧直接递给他一道圣旨,说:“看完之后就盖上印发下去吧。”
光绪拿过来一看,上书: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年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可否,喜怒见形于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以胜任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予加严遣,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光绪看罢之后险些晕倒,这是逼着自己将翁同龢赶走啊,而且措辞如此严厉,半分情面未留,简直令人发指。昨日翁同龢指点江山,今日便被赶出京城,人生起伏竟至于此。但光绪不敢违抗慈禧的话,因为慈禧万一一不小心过年以后就不回颐和园了,住回来紫禁城里,自己岂不是天天收到她的训斥?为了摆脱慈禧,光绪帝只好服从了。
随后,光绪帝将翁同龢叫到了仁寿殿,将太后懿旨给了他看,翁同龢看罢抬起头的时候,见光绪两行泪珠不住留下,顿时嚎啕大哭起来,君臣二人抱头痛哭。然而好话说尽也无济于事,翁同龢只能在大年初三,收拾一番之后,携带家眷离开京师。
曹跃冷眼旁观进城里的风云,但是他知道,这只是京师风云的开始,戊戌政变的前奏而已。
翁同龢走了,京师许多人前去送他,虽然翁同龢得罪过很多人,可是作为清流领袖和十几年的帝师,名满天下的大学士,新政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大年初三竟然有五百多人前去送翁同龢。
孙家鼐、王文韶等朝廷重臣亲自相送,李鸿章也送去了书信,曹跃当然也去了,还帮着巡防营维持了一下秩序,翁同龢的学生张謇在师傅临行之前作了一首诗送给老师一路平安。其后,翁同龢从此之后从政坛之中消失了。
曹跃随后邀请张謇前往八大胡同听小曲饮酒聊天,问及张謇将来如何,张謇也非常迷茫,他这次是来京师,就是筹款创办实业的。
张謇受张之洞所托,将朝廷的四万锭织布机交给了他做官股,由张謇负责官商合办在南通建立大生纺织厂。但官方倒好说,可商这一方面去却不好办,因为张謇虽然家里有钱,却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场地、工人、桑户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钱。
曹跃对这个状元张謇十分感兴趣,因为张謇在民国历史上十分有名,他是中国的实业救国大家,他的一生几经沉浮创办了二十几个事业集团,财富最多时企业总价值相当于半个江苏省的年收入。让人感动的是,张謇用这些企业赚来的钱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创办了370所学校,这其中包括了中国第一所纺织大学即后世有名的上海市东华大学的前身中国纺织大学。
此外他在吴长庆的军中担任随军幕僚的时候,因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帮助吴长庆写了《壬午事略》等文章上报朝廷,得到了潘祖荫和翁同龢的大力肯定。张謇甚至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所以对日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受到很多军队军官的推崇,袁世凯也对张謇非常尊重。
在民国时期,张謇因袁世凯的邀请曾经出任过中华民国工商部长,大力推动发展中国的实业,为北洋政府的黄金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北伐时期,无论是北洋军南下和革命军北伐,在路过张謇所在的江苏南通的时候,处于对张謇的尊重,两个军队均绕道而行,避免了战火燃烧到南通。不过张謇最终因为他的纺织集团受到日本纺织业的冲击,他的大生纺织厂最终被迫关门,在失望和无奈中,张謇最终病逝。张謇病逝之后,南通城万人空巷,送葬队伍排了十几里之长,比起五十年后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还要壮观。
但是显然现在曹跃和这个状元倒是没什么话题聊,还是张謇主动聊起来西北战事来,说西北战局关乎全国此番虽然平定,但西北反反复复无不断战乱,连累的朝廷每年都要花大力气治理西北,朝廷财力日渐消耗,于国于民都不利。
曹跃点头赞道:“西北之乱,的确很是滋扰朝廷。”随后他忽然自信一笑,道:“不过,在我看来,西北之乱不足为虑。”
“将军为何这么说?”张謇难以相信这个口出狂言的人就是平定了甘肃之乱的曹二郎,要么他是有绝对的自信,要么他就是一个妄人。
曹跃道:“我这么说好像是把几任皇帝都给得罪了,不过我还是要说,西北之乱很简单,就一个字闹的:穷!西北为什么闹?还是因为穷。西北地区干旱,庄稼的产量低,养不活那么多人,要么自己饿死,要么别人饿死,就这么简单。西北和河北还不一样,河北地区直隶山东热河,起码土地没有收成可以跑关里,跑去满洲,从光绪元年开始逐渐开关放人了,饥民可以闯关东。可是西北不行,西北饥民往西是更加干旱的新疆,往南是昆仑山,往东是河南山西,人口更多,往北则是蒙古王爷的领地,不允许民众开垦,所以只能铤而走险了。”
张謇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笑道:“你看如何让西北富裕起来?”
曹跃道:“要是有张翰林这样的人在西北,带动西北实业发展,西北饥民进了工厂做工,少了许多活不下去的人,哪里还有什么战乱。西北少了你张謇啊。”
张謇一阵苦笑,摇头道:“将军说来说去,倒是把我绕进去了。”
曹跃哈哈大笑。
等了一会儿,翁同龢和李鸿章谈完了,他只是淡淡地看了看曹跃,并没有过多的和曹跃大交道,大概也知道曹跃倒向了后党,没有什么结交的必要了。倒是荣禄在翁同龢走之后,看着翁同龢的背影冷冷地说:“狂妄老夫,不知天高地厚,不日定有你好看。”
可曹跃还是无所事事,上面既没有任务,也没有让他走,兵部还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他们。曹跃只好回到西大营对手下这两千骑兵狠狠地进行操练,把剩余的精力发泄在校场之上。
大年夜这一天,曹跃接到了皇帝的邀请,去宫中赴宴,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礼部的主事来教曹跃规矩。
清朝的规矩是完全继承了明朝,而且清朝的来由也是来自于明朝,原本他们只是明朝的一个番邦属地,甚至还不如朝鲜的地位,明朝从来没有将清朝的前身后金当做一个国家。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部落,在收编了周遭部落,编成满汉蒙八旗军队之后,以二十万的军队趁机夺取天下。但中国太大了,满清帝国建立之后,为了能够稳固统治,采取了重用汉人读书人,推崇儒家文化,尊炎黄二帝为祖先的一系列主动融入中华文化政策,最终使得清朝稳稳固固地历经了二百多年。而清朝的礼仪,则是继承了大明朝的礼仪,并融合了满族的一部分礼仪。
所以曹跃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之中,反倒是饶有兴趣地问起来每个动作的规矩以及意义,倒像是一个乖乖的学生一般。那负责教授曹跃礼仪的老师也是翰林出身,叫做韦正来,是山东人曲阜人,来自于儒家文化发源地,自然是从小就学习了礼仪方面的规矩了。
恰好一个愿意学,一个愿意教,两人学得快教得好,很快就基本上掌握了宫廷的礼仪。但韦翰林说宫廷礼仪不单单是行为动作,还包括吃穿住行言,完整的礼仪需要几年的时间学习,别看八旗子弟看起来一个个爱玩爱闹没个正行,但是到了正式场合人家的礼仪规矩倒是做足了,绝对不会在重大场合丢人。
曹跃心说他们不会在重大场合丢人,可这有什么用呢。
随后宫里来了一个叫做小德张的太监,带曹跃入宫共度佳节。
能和皇帝一起过大年,当这是莫大的荣幸了,今儿个只有一百多位朝臣才有资格吃皇宴,曹跃以三品武官官职位列其中,不能不说是提拔了。
皇宫里,笙箫齐奏,歌舞升平,诸多大臣也是非常欢乐,抬起头看了看上面正坐的慈禧太后和在慈禧太后身旁的光绪皇帝,心说从座次来看就明白,慈禧从紫禁城搬了出去,但紫禁城的主人还是慈禧太后。
曹跃坐在最末一段,吃也吃不好,看戏也没什么意思,又不能随意走动,当真无聊得很。别人把此情此景当做荣耀,可曹跃新鲜劲一过百般无聊起来。
不过虽然曹跃没有感受到什么特别的喜悦和激动,倒是被称为宰相的翁同龢成了宴会的明星,他在皇宴之中大谈变法维新的好处,处处彰显着自己的宰相之尊和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荣耀。
曹跃看着嚣张的翁同龢,心想大概这就是他人生最巅峰了吧。
果不其然,大年初一,慈禧将光绪叫到了慈宁宫,勒令光绪必须将翁同龢赶出京师,光绪想要分辨两句,可是一抬头看到慈禧盛怒的脸庞,吓得不敢说话了。
慈禧直接递给他一道圣旨,说:“看完之后就盖上印发下去吧。”
光绪拿过来一看,上书: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年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可否,喜怒见形于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以胜任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予加严遣,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光绪看罢之后险些晕倒,这是逼着自己将翁同龢赶走啊,而且措辞如此严厉,半分情面未留,简直令人发指。昨日翁同龢指点江山,今日便被赶出京城,人生起伏竟至于此。但光绪不敢违抗慈禧的话,因为慈禧万一一不小心过年以后就不回颐和园了,住回来紫禁城里,自己岂不是天天收到她的训斥?为了摆脱慈禧,光绪帝只好服从了。
随后,光绪帝将翁同龢叫到了仁寿殿,将太后懿旨给了他看,翁同龢看罢抬起头的时候,见光绪两行泪珠不住留下,顿时嚎啕大哭起来,君臣二人抱头痛哭。然而好话说尽也无济于事,翁同龢只能在大年初三,收拾一番之后,携带家眷离开京师。
曹跃冷眼旁观进城里的风云,但是他知道,这只是京师风云的开始,戊戌政变的前奏而已。
翁同龢走了,京师许多人前去送他,虽然翁同龢得罪过很多人,可是作为清流领袖和十几年的帝师,名满天下的大学士,新政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大年初三竟然有五百多人前去送翁同龢。
孙家鼐、王文韶等朝廷重臣亲自相送,李鸿章也送去了书信,曹跃当然也去了,还帮着巡防营维持了一下秩序,翁同龢的学生张謇在师傅临行之前作了一首诗送给老师一路平安。其后,翁同龢从此之后从政坛之中消失了。
曹跃随后邀请张謇前往八大胡同听小曲饮酒聊天,问及张謇将来如何,张謇也非常迷茫,他这次是来京师,就是筹款创办实业的。
张謇受张之洞所托,将朝廷的四万锭织布机交给了他做官股,由张謇负责官商合办在南通建立大生纺织厂。但官方倒好说,可商这一方面去却不好办,因为张謇虽然家里有钱,却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场地、工人、桑户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