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学 > 我的大明新帝国 > 第七章 迁都

第七章 迁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看书文学 www.kanw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撤销了丞相一职。相当于一个国家只有各部委,没有总理了。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再大,也不可能忙的完所有事情。朱元璋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朱棣却没有他那么足的精神,所以现在又弄了一个内阁,也就是秘书处。

    在皇帝霸道的时候,内阁初创,没有实权,也还不具备后来的权势。

    解缙今年才三十四岁,他这个内阁首辅,不过也只是相当于一个大秘书。

    整个内阁也才不到百人,除了七个内阁成员,办事人员总共不到百人。

    文渊阁面积虽然不算大,但是也足够将他们容纳进来了。

    朱瞻基自灵魂变成周游之后,不喜欢让人抱,距离近的时候,也不愿意坐轿子。

    整天喜欢腰里挎着郑和送的小木刀,到处逛游,权当锻炼身体了。

    一路行来,所有人见到他哪怕不认识他,看到他的身后跟着两个长随,四个小太监,也都知道他是谁,纷纷俯身问好。

    进了文渊阁,朱瞻基就看到了朱棣的御驾仪仗队在院子驻守,登时知道了为何解缙没有去宣布他放学。

    拿着今天学习的课堂作业,朱瞻基才不管里面在谈什么国家大事,就直接闯了进去。

    几个守卫想拦不敢拦,只能大声行礼。“见过世子殿下。”

    他年龄还小,有些事需要忌讳,却不必太多计较。

    朱棣如果没有来,他还会让人通传一声,单独见一见解缙就好了。

    但是现在朱棣来了,他这个当孙子的首先应该表现出来的是欢喜之情,而不是避讳。

    小小年纪就因为避讳而疏远朱棣,这不是好事,更会落一个心思深沉的评价。

    他敢大摇大摆往里面闯,几个太监却不敢跟进去,在外面干跺脚。

    文渊阁大厅里,听到侍卫通传的声音,一个声音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五则北平土地贫瘠,迁都至此,需要南方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京师,增加民负。六则……”

    这个时候,朱棣大声喝道:“孙爱卿不必多言,陪都非国都,朕今时尚无迁都之意。”

    “迁都,为何迁都?”

    众人都纷纷惊诧地看向了刚进来像个小大人一样手扶刀柄,大摇大摆的朱瞻基。

    皇帝讲话之时,无人敢打断他的话,这恐怕也是朱棣当皇帝后第一次说话被人打断。

    不过面对朱瞻基,他却并没有生气,而是温和笑道:“基儿为何不返内宫,你皇祖母怕是还要等你一同进餐。”

    朱瞻基穿过了诸位大臣,向着朱棣走去,大太监王彦伸手来扶,被他轻轻摆手制止。来到朱棣面前,他长揖到底,直起身来才说道:“见过皇祖父,一餐不食尚得过,一法错却万民不得过。”

    朱棣笑问:“何言对错?”

    “有利万民是对,民不聊生是错。”

    “那迁都到底是对是错?”

    朱瞻基面对众人大声说道:“立陪都是对,立国都是错。”

    朱棣脸上的笑容有些尴尬了,因为几乎没有人赞成迁都,所以他才采用迂回战术先立陪都。但是到了自己孙子这里,竟然也说迁都是错。

    他轻咳了一声,问道:“难道基儿舍不得应天府繁华?所以不赞成迁都?”

    朱瞻基上了两级台阶,靠在了朱棣的大腿上,望着他说道:“孙儿生于北平燕王府,自小在那里长大。来应天后也一直在宫中,不曾去过市井。所以哪里繁华孙儿并不知。”

    “那为何不赞成迁都?”

    朱瞻基大声说道:“孙儿前段日子学习三字经,看过我大明地图。自古以来,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除蒙元入侵百年期间,立都北方,再没有其他朝代将国都偏离中原。吾虽生于北平,那里是吾故乡,却也知道,那里不适合当国都。”

    在这个时代,再也没有谁能比他清楚定都北平的错误。

    污染和人口爆炸带来的压力现在还不需要考虑,仅仅一个粮食问题,就给明清两代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消费型城市,仿佛是一个巨型吸血虫,吸收着京城周边的资源。

    在北方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时代,一个北方都城,消耗的资源太大了。

    而且,北平还缺水,人少的时候不觉得,人多的时候……

    其次,定都北平虽然在历史上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高评价,但是实际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弊大于利。

    历史赞成派对永乐迁都的意见认为,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

    朱棣本人就曾以北平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北平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

    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例如土木堡之变、平军覆灭之后,明朝坚决地组织了北平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而历史反对派则认为,一方面迁都北平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北平地位陡然提升,令整个北方防线在向内收缩的同时也向北平集中,反而破坏了明太祖时北方边防的均衡配置。

    历史上的朱瞻基放弃开平等三卫后,长城以外明军再无据点,令北平暴露了两翼,也失去了战略纵深,使京师长期处于外敌的直接威胁下,同时也是明中期蒙古在大漠、明后期女真在辽东坐大的重要原因。

    对于永乐迁都,如果不是今天恰逢其会,朱瞻基根本就不会想起这件事,所以完全没有准备。

    但是这件事关系太大,甚至影响了到了今后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想要让一心迁都的朱棣改变主意,朱瞻基必须要拿出合适的理由。

    他如果是个大人,可以随便夸夸其谈,但是他现在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想要说服朱棣,难度就倍增了。

    朱棣笑着看着自己的孙子,想听听这个六岁的小家伙有什么正当的理由。

    朱瞻基也感觉自己亚历山大了,这件事不该是他应该掺和的。但是既然适逢其会了,自己如果不改变历史,那算什么穿越者呢!

    所以他只是想了一下,就说道:“孙儿在北平冬天需要穿五层衣裳,到了应天,只需要四层。北平亩产不到三石,但是应天却亩产四石以上,北平粮食不足。还有,修建新的皇宫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和物力,让百姓生活更苦。”

    朱棣笑问:“没有其他理由了吗?”

    如果自己是二十六岁,哪怕只有十六岁,也能有理有据地讲道理摆事实,但是这个年龄,实在太尴尬了。

    他只能摇了摇头。

    朱棣摸了摸他的脑袋笑道:“但是国都在北方,就能靠近草原,打败蒙人啊!”

    朱瞻基叫道:“那更不能了。谁打架会先把脖子伸出去让别人抓住了再打啊!”

    众大臣开始没有敢插话,但是听到朱瞻基这么说,就有大臣忍不住跪下说道:“世子殿下英明,此话虽然粗俗,却也是正理,请陛下三思。”

    朱棣是个战争狂,迁都为的就是能靠近草原,跟蒙人一决高下。

    但是他也是一个战略大家,听了朱瞻基的话心里也被触动到了。

    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大臣,淡然说道:“苏爱卿平身,迁都之议本就未决,现在只是考虑在北方建立陪都,方便我大明对草原用兵。此事……再议吧,众爱卿请回……解爱卿请留步。”

    众大臣纷纷鞠躬长揖。“是!”

    不应该是说喏?怎么就说是。

    朱瞻基有些纳闷,自己也有些不明白这个时候大臣们应该怎么说。

    他却不知道,自己在几个主要大臣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已经在众大臣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印象。

    年方六岁,就能跟皇帝侃侃而谈,还说的有理有据。

    当着几十个人的面前,他也没有丝毫畏惧,敢跟暴躁的朱棣讲道理。

    这个世子,在这一帮大臣面前绝对是称职的啊!

    大堂内,朱棣问起了朱瞻基的功课,看到今天的课堂作业,直接问道:“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朱瞻基用小孩子的语气说道:“老师告诉我说梁唐晋汉周是唐朝灭亡以后,五个新的势力,他们被称作先五代,因为他们历史不长,也不具备称作朝的基础,所以以五代相称。”

    朱棣嗯了一声,收起了他写的作业问解缙:“解侍读,世子学习进度如何?”

    “回陛下,世子聪慧,三字经已学三二。为了不让他觉得枯燥,臣也同时在跟他讲百家姓和千家诗,千字文。”

    朱棣温言说道:“世子年岁尚小,有些东西还不宜过早接触,以后也不要让不相干的人接近世子。”

    “臣不敢,除了蒙学三百千千,不得陛下许可,臣不敢妄作主张。”

    “地图是怎么回事?”

    朱瞻基明白了过来,立刻拉着朱棣的衣角说道:“皇爷爷,地图不是老师找的,是我让余先从天一阁找出来看的。”

    “为何要看?”

    “我要知道九州是哪里啊!要不然怎么算通了三字经呢!”

    朱棣这才抱起了他,哈哈笑道:“那今天跟我说的话,也没有人教你?”

    “孙儿不让人教,孙儿自己想的明白。”

    “那就好!基儿聪明,可不要被有心人利用了。解侍读退下吧。狗儿,摆驾。”

    (继续弱弱地求票票……)